•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万紫千红总是春——影响和推动中国瓷器向前发展的历史事件

  • 北京陶瓷艺术馆
  • 2021年12月27日08时


瓷器是公认的古代中国对世界的第五大发明,也是中华文明迄今对外的一种最亮丽文化符号和最有魅力的交流语言。


鉴于其在中华文明的极重要地位,以及其在实现“中国梦”的不可估量巨大作用,厘清影响和推动中国瓷器向前发展的历史阶段和重要事件很有必要。


一、大格局下的宋代中国瓷器


宋代是中国瓷器的一个发展的重要时期。


之前的唐代,仅完成了由陶向瓷的转变;而在宋代,中国陶瓷则相继形成了“定、汝、钧、官、哥”五大名窑的产业大格局。


这五大名窑,陆续生产出许多有代表性的产品——


1、定窑: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于唐代,到宋代才开始被确定为中国著名窑场,有定窑白瓷驰名宋代(北宋)。


宋代定窑还有黄釉、黑釉、酱釉、绿釉等品种,它的工艺特色是表面有泪痕。


定窑的陶瓷产品外施釉经过窑炉烧炼高温时产生流釉的现象,因流釉形条状,似流泪,古称泪痕;又是竹丝刷痕,宋代的定窑器,瓷器表面留有细密如竹丝的纹痕,不像剃坯和做坯留下的痕迹,应是窑炉高温时器物表面釉色产生的变化。


定窑孩儿枕


2、汝窑:汝窑遗址现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因产于古汝州而得名,被誉为北宋五大名窑之首。


汝瓷造型朴实、多变,在当时五大名窑中,器形最多。


其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明亮闪烁,历史上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称汝窑器随光变幻,闪烁迷离,犹如“雨过天气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釉面呈羽翼细纹小开片、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窑宫廷杯


3、官窑:官窑分新旧官窑,北宋官窑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南宋临安(今杭州)。


官窑起自唐,一是贡器、一是官厂。官厂所烧瓷器历史上称“官监民烧”,没有国家专门投资的窑厂,只有进贡皇家使用的瓷器。


官窑斗笠碗


4、钧窑:位于今河南禹州,属北方青瓷系列,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品种最佳,评价最高,影响最大的窑厂。


清代监浦的《景德镇陶录》,对窑变瓷器就有生动形象的描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二为人巧,天工者火星幻化”,《饮流斋说瓷(民国许之衡)》说“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之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印”是钧瓷之特点。


钧窑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也是开中国陶瓷高温色釉先河的品种。


所烧釉色青中带红,如兰天中的晚霞 ,分天青、天兰、火焰红等。对钧窑瓷,历代评价较高,比如,“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窑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走天下,日进斗金钱”。


历朝历代的商贾、名仕、皇室亲宗,都把钧瓷视为上品收藏。《竹园陶说》刘子芬道:“钧窑器一枚,价值万金”,又称:“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无比,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


如浑然天成,绝世无双,似玉非玉胜于玉,如“群山叠翠,幽潭帆影,仙山环客,飞云流水”、“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息成岚”,都是对钧窑的赞美之词。


钧窑内天青釉外玫瑰紫釉云足故钉洗


5、哥窑:是中国陶瓷至今唯一未解谜底的官窑。


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它的窑址在杭州,另一种是它的产地在龙泉。我基本上同意第二种说法,因为龙泉窑实际就是哥窑的延续,而龙泉窑的前身,应该是杭州的官窑遗址。清代兰浦《景德镇陶录》曾对哥窑有段描述:“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唐代《肆考》亦曾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其中多为黑黄相交,俗称金丝铁线。


五大名窑的定、汝、钧三大窑场一直沿用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官窑、哥窑始于宋而消失于元未明初。


官、哥窑的歇业熄火的原因,应该是被龙泉青瓷所取代。龙泉也是偏安一隅,人寿年丰的好地方,水土宜陶,比杭州的地方瓷土好,因此可以得以生存,发展。


宋代的中国瓷器已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河北真定红瓷,浙江龙泉青瓷,江西景德镇“饶玉”。


关于真定红瓷众说纷纭,遗址的归属问题,无关紧要,不管他是河北定州、还是保定、曲阳,但是它毕竟是中国陶瓷三根擎天之柱之一。


龙泉窑位于浙江南部,毗邻福建。浙江龙泉青瓷始于汉代,属越窑系。宋代,龙泉青瓷分哥窑、弟窑,为龙泉人章氏所造,兄弟二人各有所长,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弟窑生产白胎和朱砂胎,哥窑生产一种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


哥窑产生于晚唐,元末就被龙泉窑所取代,官窑也被景德镇窑所继承。哥窑熄火的原因无从考证,只是它的产品在龙泉窑场出现。尽管是龙泉窑所产,但紫口铁足,如玉的釉面,似冰般的裂痕,仍显示了哥窑的瑰丽和华贵。


尽管龙泉窑在蟹爪、牛毛、鱼子、膳血纹上作了一些改进,但其整体上裂纹开片,釉面的莹润,还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哥窑三足钵


弟窑,因是龙泉窑的本土产品,釉面清雅、胎白纯正,是龙泉窑的特色之一。粉青、梅子、似翡翠般光洁无暇,高温釉系列中有铜色釉、乌金釉、天青釉、褐色釉、虎斑釉、茶叶末釉等,更显得沉静古朴大方。


不料,符合绚丽之极、平淡无奇的宋代审美要求的龙泉青瓷,在明代中、晚期开始衰落,到了清初,几乎就看不到龙泉青瓷了。


龙泉青瓷梅子青茶杯


三足鼎立的中国瓷器格局竟演化成就了一统天下的景德镇。


景德镇窑:‘’新平治陶,始于汉世”;又一说法,景德镇窑与公元纪年同始,2000年的历史,应该是中国最早最大的窑口。


宋代,景德镇饶玉,属越窑系。景德镇现在仍有许多宋代遗址,充分证明景德镇彼时的窑场在东面,如白虎湾、进坑村、湖田、三宝、湘湖一带,连绵数十里的地区都有坯房窑场。


著名的湖田窑器,因光致茂美,其釉面莹缜如玉,符合宋代美学思想,得到宋真宗的赏识,“命进御瓷”,同时将自己的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


当时,连五大名窑都不是的景德镇窑口,一跃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因规模大,产值高,品种多,成为全国最大的瓷器聚集地,全国产瓷区的龙头老大。


景德镇窑青花鸳鸯莲花纹大盘


在皇恩浩荡的春风里,千年窑火不熄的景德镇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引领世界陶瓷的发展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说:宋代是中国陶瓷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形成了中国陶瓷的产业布局,还有五大名窑:汝、钧、定、官、哥的产品名扬天下,特别是河北的真定红瓷、浙江龙泉的青瓷,景德镇的饶玉,形成了中国陶瓷的三大品牌和擎天之柱,与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一齐奏响了中国陶瓷追求如玉的华彩篇章。


二、二元配方,“至正青花”那个美丽的传说:


陶瓷收藏界的人们都知道,大维德瓶又叫青花云龙象耳瓶,又叫至正型元青花瓶。


它高63.3厘米,宽22厘米。这个瓶子的产地是景德镇,这个瓶子的原料是高岭土二元配方。


元代之前,中国陶瓷是一元配方,虽温度可达1300度,但烧炼的瓷器的高度超不过30厘米,否则就会烧炼变形,根本达不到63厘米的高度和宽度。


进入元代,景德镇人在高岭村发现一种粘土,耐高温,抗变形,于是在景德镇开始使用二元配方,是陶瓷材质的一种革命性新配方:在原来一元配方的瓷石的基础上,加上高岭麻仓土之后,瓷土的柔韧度大大提升,有利于生产大件瓷器;而且,二元配方瓷的烧炼温度可以超过1300-1320度。


青花云龙象耳瓶


烧成后,无论是瓷器的硬高,釉的透明度,纯度都有显著的提升。


大维德瓶之所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是旧北京的古玩界曾论定元代无青花瓷,因此将此瓶拒之门外,恰巧碰到了犹太裔英国军官大维德以两块现大洋据为己有,并且带到了国外。


这位英国军官就是后来的大收藏家大维德爵士。经过三十多年的沉寂,公元1952年,美国人波普博士发现这对为全家祈福的道观供器,并以:至正十一年“铭文的像耳瓶”作为标准器正式命名。


这一重大发现,成为公认的事实,否定了元代无青花的论据。世界各国专家也从七十四件特征相同的青花瓷中得到证实,它是元至正十一年产于景德镇的元代青花,中国陶瓷在十四世纪就有了人间瑰宝“青花瓷”。


美国波普博士提出的(1351年)至正青花瓷的概念后,这个中国瓷器断代就提前了300年的历史。


青花云龙象耳瓶


不仅传说是美丽动人的,二元配方和至正型青花还给中国陶瓷景德镇陶瓷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巨变:中国陶瓷开始打破单一的产品结构,而进入系列化、配套化、陈设化的时代。在装饰方面已告别青瓷和单一釉种,而进入彩瓷的时代。


三、御窑厂:千年御窑,六百年官窑,一条连结元、明、青时代的历史彩虹。


宋代汝、钧、定、官、哥所产瓷器,在经过千挑万选之后,送进宫中,供皇帝欣赏。


虽瓷器产生于民窑,之后也有官搭民烧的做法,但有专门的官员到窑场遴选精品,毕竟也算得上御用瓷器。


到了宋真宗的时代,因喜欢景德镇湖田窑瓷的“光至茂美 ”,“命进御瓷”,甚至将自己的年号“景德”也赐给景德镇,作为专门的款识(标志),这才真正翻开了 中国陶瓷御用瓷的一页。


此后元代又专设浮梁瓷局供御用,再过了四百年,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在景德镇的珠山圈地建御窑厂只供皇室,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专为皇家生产瓷器的御窑厂才寿终正寝。


御用陶瓷与官窑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各大名窑按自己的窑场特点生产,有宫内督办选购,好中选优,未选中者,由窑场自行处理。御窑厂是专门为皇帝生产瓷器的工厂,所产瓷器挑选后送往宫中,残次品全部打烂,深埋匿踪,绝不准在民间乃至官家流通。


景德镇官窑珐琅彩碗


明洪武二年到崇祯17年(1644)的275年里,都是御窑厂的管事和朝廷的派的宦官,负责日常工作,当地衙门也参与管理。从康熙开始,则由朝廷派出督陶官来御窑厂督办,如康熙二十七年派的藏应选,( 1681-1688)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由朗廷极担任督陶官;雍正四年的年希尧在景德镇担任了几年的督陶官,并于雍正八年(1730)引进烧制成“胭脂红”;唐英(1682-1756)在雍正7年公元(1728年)命监江西景德镇窑务。


而此时,年希尧才是真正的督陶官,直到雍正13年,在景德镇待了九年的年希尧才离开景德镇。


这一历史,几乎是空白。


根据年希尧在景德镇任督陶官的时间推想,唐英应该也在景德镇,否则他得不到两朝皇帝雍正和乾隆的喜欢。


唐英是四个督陶官中在景德镇最长的督陶官,也是成就最大的督陶官。


他不仅将天下窑场的主打品牌都在景德镇窑烧制成功,而且在任30年创新了57个新产品,如乌金、紫金、锥花、拱花、抹金、抹银,而且写下了《陶冶图编》、《陶冶图说》,把中国陶瓷二十多项工艺流程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从大明朝到清王朝,景德镇御窑厂经历了28位皇帝(包括清朝未入关的皇帝),两个朝代和542年官窑历史。明代是由宦官管理陶务,清代则由朝廷派人来景德镇主政陶务。


正是由于御窑厂由国家投资,而皇家又对产品的审美极致追求,故而御窑厂能集中大批顶级能工巧匠,不惜工本的设计制作各种瓷器精品,使得景德镇瓷器在品种质量上几臻登峰造极,工艺、材质、装饰技法等各方面更是产生了巨大飞跃,并且带动了景德镇地区的整个瓷业大发展。


清粉彩八宝卧足杯


其中有6个督陶官,在景德镇御窑厂引领天下瓷业,全国陶瓷各大窑口都有大的飞跃。据不完全统计,御窑厂各类瓷器产品达一千多种,各类画面装饰应有尽有,囊括了中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伊斯兰文化等等,不但成为中国主流文化,而且成为世界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郑和七下西洋把中国瓷器推向了时代的高峰


我查阅了明史,拜读了郑和传,了解了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路线以及七下西洋的人物和使命,所带货物,景德镇的湖田有一个村庄叫三宝,当时(宋代)所烧的瓷器光质茂美,得到了宋真宗的垂青,于是将自己的俄年号“景德”赐给新平镇,从此天下威称景德镇,湖田因宋代而闻名,而湖田的三宝村则在明代永乐时期而得名、闻名,至今这个美丽的村庄还叫三宝。


1、景德镇陶录记载,约公元1407年,郑和为第二次西洋之行做准备,来到景德镇的湖田,这里村村陶埏,处处窑火,于是,郑和向御窑厂下了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订单,40万件瓷器,御窑厂督办也是宦官,因此,带郑和到景德镇湖田、湘湖、南河、西河、何家桥、东河这些当时景德镇的制瓷作坊。


郑和下西洋瓷器


40万件,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按当时的产量,这可是景德镇三、四年的产值,这个订单当时的景德镇根本无法完成,好在陶瓷小作坊并不复杂,于是在御窑厂的督陶官和浮梁县县长则在昌江两岸上到观音阁。


下到小港咀,沿江边两旁建厂,此时的景德镇彭家下弄、詹家下弄、麻石弄、财神弄、土地弄、刘家弄、千佛楼等陶瓷作坊应运而生,从这个时候开始,景德镇完成了陶阳十三里的产业布局,产值得到了大大提高,公元1411年,郑和第三次西行,满载这景德镇及周边地区(包括江西境内的吉州窑、丰城窑40万件国家订单)运往海外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409年10月)。


以后1413、1417/1421/1430都将景德镇一亿件瓷器销往国外。


2、郑和七下西洋对中国瓷器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永乐之前,中国瓷器几乎立足本土,以满足本国国民日常生活之需,唐代开始,日本、朝鲜、越南只有少量的汝窑、钧窑的瓷器,景德镇窑几乎没有销往日本和朝鲜,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使命之一,是与各国开展商贸合作,或者以货易货。


瓷器作为日用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商品,郑和在与海外诸国交往中发现瓷器是重要商品,是中国唯一的世界性产品,按现代语言叫国际品牌,因此受到郑和下西洋所到国家的民众欢迎,郑和认为瓷器贵如黄金,有较高的利润,因此他利用自己是朱棣皇帝信任的大臣关系,以国家的名誉向国家产瓷地景德镇下达生产任务,以国家包销的形式直接在产地采购,这种原产地采购和国家报销的形式在世界历史上是第一次。


3、郑和下西洋有着许多伟大的意义,如展开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增加与别国的商业贸易,了解中国以外的世界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对话世界。在西方的教科书里,第一位是景德镇,第二是西安,第三是北京,由此可见,陶瓷在英语的世界里代表中国,世界是通过陶瓷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


从明代永乐年到明代的结束,第一次航海实时代是中国郑和和王直的船队世界领先, 第二次航海时代以荷兰、西班牙、英吉利、法兰西为代表的船队,他们载着许多中国的瓷器飘洋过海来到西方的诸国,并以中华文化的丰满的乳汁孕育出西方的文明,影响了西方文化,清代中叶、日本、法国、荷兰、英国也先后生产了自己的瓷器,中国瓷器在异国他乡开枝散叶、繁衍成长。


明代红绿彩双鹿纹花口盘


中国陶瓷就是他们西方瓷器父母,这就是郑和七下西洋吧中国瓷器带给世界,对世界文化、西方文明带来的影响。


4、郑和下西洋对国内陶瓷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40万订单对中国陶瓷和景德镇陶瓷走向规模化、合作化、配套化的陶瓷之路,不仅把景德镇周边的都昌、波阳、丰城、抚州、九江等地的农民来景德镇寻找发展和生存的机会,一个草鞋码头在永乐七年到永乐十一年,人口翻了两翻,已成为一个万成担米、千头猪、村村陶舍,处处窑火的工业之都。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像景德镇拥有十万产业工人的城市,应该是绝无仅有的。


5、永乐之前的中国瓷器窑口,都是在各自的产瓷区星罗棋布的设一个新的作坊,是根据作坊老板的需要而设厂的,永乐之后,景德镇陶瓷受郑和七下西洋的影响,生产供不应求,必须要增加大批量的小作坊,此时的工厂布局是以窑场为中心的, 那里有窑,周边一定会有若干的小作坊,由于景德镇所产瓷器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和国外市场的需要,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富余资金,他们来景德镇开店设厂,开典当钱庄,浙、皖、两湖、赣五省的资金涌现景德镇,瓷器这块蛋糕越做越大,陶瓷产业链上中下游链已经形成,七十二道工艺逐渐成熟,而各小作坊也根据市场的变化,你厂生产碗、他家生产盘、李家生产壶、张家生产酒杯,配套能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此时的景德镇以日用类的瓷器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日用类产品达一百种以上。


6、郑和下西洋不仅沟通和架起了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而且促进了中国陶瓷的大踏步的前进,在产量上、品种上、质量上,工艺水平都创历史最好水平。


此时的景德镇作为大明王朝的一个金字招牌,一个支柱产业,景德镇陶艺人把对陶瓷的热爱都倾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景德镇甜白瓷的诞生、祭红、宝石红,开高温色釉之先河,永乐青花也为青花瓷器增添了新的家族,开拓性的生产了一大批陈设艺术瓷和工艺瓷。


7、郑和七下西洋使得小小的景德镇成为世界陶瓷的中心,世界工业的发祥地,中国陈设艺术瓷的开发把景德镇成为文化之都、工艺之都。而这种三合一的城市,工业、文化工艺之都比苏杭要早200年,比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应该要早三百年。


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唯一的以手工业著称的工业化城市,又以最早的文化、工艺之都影响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城市。(我不明白,像景德镇这么一个伟大城市没有申请到世界非遗城市,难道那些评到世界非遗的城市比景德镇更伟大吗?)


四、珠山八友


但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革故鼎新,却有赖于官窑瓷器的结束,文人画瓷的来临。


风光了542年的官窑瓷器,终于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强大的反帝反封建、要民主科学、讲文明的时代浪潮声中结束了。此时,军阀混战,中国陶瓷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咸丰八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凡进口洋货,只需缴纳二点五的进口税,而国货则需缴纳百分之三十,是洋货的三十多倍。


《东华续录》80卷记载:“景德镇瓷器昔年售价500万金,近乃愈趋愈下,岁不及半,论者以制法不精,税厘太重之故”。1920年-1922年天津口岸,广州口岸相继关闭了50%的瓷器出口代理商。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陶瓷进入了一个历史拐点,也可以说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此时的景德镇有了一批有抱负有才华的革新派,王大凡、王琦、汪晓棠、潘匋宇、吴霭生、饶华阶等人成立了中国陶瓷第一家股份制《瓷业美术研究社》。


瓷业美术研究社《粉彩山水瓶》


1919年至1922年,瓷业美术研究社针对景德镇陶瓷艺人不分远近,不分阴阳瓷上彩绘的旧俗现状,用中国画的经典理论《临泉高致》、《六法精要》、《历代名画记》、《画语录》,大力普及绘画艺术,提升了红店佬工匠的从业意识和绘画技能。瓷业美术研究社坚持公开教学的方针,不断举办优秀学员作品展,为中国陶瓷培养了像傅抱石,王步、段子安、方云峰等众多优秀的学员。


不料,1922年北洋军阀孙传芳部下刘宝堤在盘踞景德镇时,垂涎美术研究社的精美陶瓷,下令将其劫掠一空,据为己有。无奈,中国第一家股份制性质的瓷业美术研究社就无力办下去了,中国陶瓷的黄埔军校就这样夭折了。


1928年秋,王大凡、王琦、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八人,取人寿年丰,花好月圆之意结社“月圆会”,因“月圆会”共八位友人,故雅称“珠山八友”。


这八位除刘雨岑、毕伯涛外,都是红店艺人出身,对陶瓷工艺了如指掌。因此,他们从前朝的浅绛彩中吸取了教训,大力推动“瓷上文人画”——就是用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广泛题材与传统的粉彩工艺结合起来,强调陶瓷的工艺性,凸显陶瓷绘画语言,注重瓷艺的人文情怀。


因此,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都焕然一新的“文人瓷上画”,很快被中国社会所接受,拥有了较大的市场。珠山八友的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陶瓷艺术作品,迅速的被京都贵族、徽府文人、南粤商贾、开埠不久的上海洋场富豪趋之若鹜竞相购买。


于是,珠山八友把表现各自伦理观、美学观、几乎所有人文题材都收入瓷画面上,并在景德镇形成了至今不衰的瓷艺潮流。


王琦《糊涂即是仙》


从某种角度说,“珠山八友”将拥有千年官窑史、六百年御窑史的工艺瓷PK下去了,成为一个工艺与艺术的分水岭。这是风光各异的两座陶瓷艺术高峰,是世界瓷艺史上罕见的璀璨双子星座。


“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山水翎毛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画法惟宗南北派,作风更近东西邻”,珠山八友高举文人画旗帜,开启了中国现代陶瓷的创新之旅,不同绘画观念,不同绘画风格,只要是为了共同的创新理想就是战友。


因此,在珠山八友从1928-1947年的21年里,在王大凡的带领下,又有徐仲南、田鹤仙相继加入,成为历史上的珠山八友十君子,而且是影响中国近当代陶瓷的艺术巨擘。王琦、王大凡作为当时景德镇陶瓷艺术的领军人物,在这场陶瓷艺术改革的运动中,充分认识到中国陶瓷艺术既要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又要摆脱皇家范式的约束,勇于开拓创新,为传统瓷艺注入新创作题材和表现技艺,使中国瓷艺获得发展前进的不竭源泉和新生动力。


因而,王琦、王大凡从清末民初引进文人画的程门金品卿等人的“浅绛彩”艺术瓷探索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更加全面引领陶瓷艺术向中国文人画开放 的一种瓷艺改革思潮,同时,也是“珠山八友”在面对世界先进瓷艺审时度势之后,作出的明智选择。


只有将传统瓷艺与文人画艺术结合起来,中国现代陶瓷艺术才可能得到超越发展,才可能有更加自由广阔的表现空间。正是珠山八友成功利用传统陶瓷绘画的特殊语言与中国文人画艺术结合在一起,在景德镇普及推动形成了陶瓷文人画艺术的发展,成为了陶瓷文人画艺术的奠基人,为中国陶瓷艺术树立了一座历史的丰碑,形成了不断变革善于创新的现代瓷艺风尚。


五、《森林之歌》一场关乎中国主流文化的对话:


这必须从景德镇当代瓷艺教育家施于人先生说起。我和施于人最后一次见面是1995年的冬天,在雕塑瓷厂参加中国陶艺家协会的年会,姚永康当选主席施于人推荐我当了会员。


我们从雕塑瓷厂走回陶院,其中所谈的内容就是《森林之歌》。施于人说:“中国陶瓷主流文化的争夺战,就是从《森林之歌》开始的。”


施于人:1928-1996年,中国陶瓷第二代教育家,浙江余姚人;1948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1952年考入中央工艺美院,师从祝大年、邓白、梅建鹰、郑玉教授;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生导师。


《森林之歌》1979


祝大年(1916-1995年),浙江诸暨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现代工笔重彩的开拓者,“建国瓷”的主要设计者、领导者;中国陶瓷壁画的创始人;北京机场大型壁画《森林之歌》的原创作者。


早在一九七八年,祝大年把学生施于人召回北京,把刚刚完成的画稿《森林之歌》的样稿交给施于人。


他对施于人说:“中国陶瓷压抑了几十年,到了打扫庙宇,请神进门的时候了。”


师生之间紧紧的握手,热情的拥抱,这不仅是劫后重生的又一次相逢,更是一位中国的陶瓷老人的一次郑重的嘱托!祝大年是我国陶瓷第一代的教育家,又是建国瓷的主创人员和设计师。


他了解中国陶瓷,无论是在保存时间上、表现色彩上,都远远超过国画油画和他的重彩画。


祝大年《玉兰瓶花》


而研究陶瓷一辈子的施于人,始终认为陶瓷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无论是数量之多,覆盖的范围之广,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之大,是任何文化载体如中国画、油画、水粉、水彩、雕塑等等,都是无法与中国陶瓷所比拟的。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美术界都是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中央美院、中国工艺美院、浙江美院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都是拿来主义,全部都是搬苏联老大哥的。


而此时的中国美协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吴作人、江丰、叶浅予、勒尚谊都是从国外回来的洋派人物。因此泱泱瓷器大国,竟然在中国美协的衙门里找不到陶瓷的办公室和主管部门,统统划为工艺美术范畴,打入冷宫。从1949年到1980年,中国美术界都是油画家、版画家、国画家、雕塑家的天下。


久别重逢的师生祝大年、施于人寒暄之后,祝大年把刚完成的大作《森林之歌》给施于人看。施于人看完后对祝大年说:“老师,《森林之歌》没有出效果,国画颜料没有表达丰富多彩的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


祝大年说:“请您来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也知道,只有陶瓷才能把《森林之歌》画得更丰富、更瑰丽,只有陶瓷才能使《森林之歌》千秋万代,辉映画坛!”


祝大年一生致力于中国陶瓷艺术,又是建国瓷的主创人员。他先后到过全国的各大产瓷区,尤其是景德镇使他流连忘返,他同时又是中国宋代学院体重彩的传承者。


因此,他深信,只有中国陶瓷才能在色彩上满足《森林之歌》的表现需要。他认为中国陶瓷的呐喊,不如让自己的《森林之歌》用瓷器来表达,来证明中国陶瓷的正宗主流。


当时,打倒“四人帮”后流行一句话:“打扫庙宇,老帅归位,小兵回营”。师徒两人心领神会,《森林之歌》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在一个对外的窗口(北京首都机场)登堂入室了。


施于人带着这神圣又光荣的使命回到了景德镇。他找到好朋友王锡良、张松茂、请他们把祝大年的《森林之歌》以陶瓷壁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森林之歌》是巨幅陶瓷壁画,高3.3米,宽21米,当时需要3000块瓷板镶嵌而成。王锡良、张松茂、施于人等24位艺术家,不分昼夜彩绘了几个月的时间,终于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与世人见面。


《森林之歌》巨幅陶瓷壁画画面出现的宏大场面是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茂密的树木、盛开的鲜花、飞翔的小鸟,是美轮美奂的幸福园家,也是鸟语花香的自由天堂。


祝大年工笔重彩画


祝大年和袁运甫、袁运生等人在漓江澜沧江写生而来的创作素材,这次都用上了。《森林之歌》通过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的茂盛来渲染对生命的礼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由、欢乐、幸福、美好家园的追求。


《森林之歌》揭幕的当天,在京的中国美协常务委员都出席了揭幕仪式,当气势恢宏的煌煌大作惊艳亮相时,强烈冲击了人们的视觉经验和艺术感受——首都机场沸腾了!北京沸腾了!这不仅是一件艺术杰作诞生面世,还是一个湮没许久的艺术主角重新亮相于舞台中央的历史时刻!是中国陶瓷艺术再现辉煌重新感召世人的历史时刻!!!


勒尚谊惊呆了,他对身边的李可染说,简直不敢相信,陶瓷能够表现如此丰富的色彩;吴冠中瞪目结舌的说不出话来;李若禅擦了擦迷茫的眼睛;黄苗子、黄永玉伸出大拇指为《森林之歌》喝彩。


祝大年、施于人、张松茂、袁运生手拉手跳起了傣族舞来。这是成功的喜悦,这是肯定的鲜花,这是认同的鼓掌,这是满意的答卷,这是中国陶瓷1980年的进京成功大考!


在中国绘画界曾有一种思潮,陶瓷只是工艺美术、区域文化,不能代表中国主流艺术。


而当时具有绝对地位的国画,始终存在着许多的缺陷,让人难以信服。


打到“四人帮之后”,各类被禁锢的思潮被解除了束缚,于是乎,开始了谁是中国艺术的杰出代表,谁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谁掌握了主流文化的话语权的争论。


1978年-1979年,中国绘画界的拐点,一批中国陶瓷艺术的捍卫者、传承者、创新者祝大年、高庄、张仃、王朝闻、施于人、张松茂挺身而出,袁运生等艺术家们更是用陶瓷壁画《森林之歌》证明了中国陶瓷的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无所不能的艺术品质;它是民族的艺术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精湛浓缩,是中国任何一种艺术载体都无法战胜的一个神话。《森林之歌》成功的非凡意义,就在于它向人们证明了它不仅仅是工艺之美,不是什么区域文化,而是中国绘画的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座高峰,它无比丰富的艺术语言,就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汪洋大海!


《森林之歌》局部


陶瓷壁画《森林之歌》的伟大意义,就在于它参与了中国主流艺术的一场锦标赛,而且在这场全国性的大赛中当之无愧占据了一个中心位置。他在全国艺术领域中的交流角逐中,拂去了浅薄世俗的迷雾,傲立在艺术珠穆朗玛峰的顶端,让其他姐妹艺术开始敬仰它,仰视它身上原有光环里闪耀着金色的恒久光辉。


陶瓷壁画《森林之歌》的伟大意义,就在于它让中国绘画人看到了未来,看到了正道,王道,通天大道,看到了自己要为之奋斗的方向,前途。因此,才有了”七九八”的门可罗雀和景德镇陶瓷的蓬勃兴起。中国陶瓷艺术这条曾被锁紧的巨龙一旦解开了束缚,就将一飞冲天了!


六、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真抓实干


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 景德镇篇章


今年5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三年再次亲临江西视察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


特别让每一位景德镇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的是,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这是总书记为景德镇发展标定的历史方位、擘画的美好蓝图,为景德镇发展带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千载难逢机遇。


景德镇是千年古镇、世界瓷都。景德镇自古就是“一带一路”重要商品输出地,海上丝绸之路又被誉为海上陶瓷之路,正所谓“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悠久的制瓷历史和丰富的陶瓷遗存,是景德镇的最大优势、最大资源、最大财富。如何做好陶瓷文化这篇大文章,彰显景德镇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回顾近年来的工作,陶瓷文化传承保护、空间格局的梳理和城市环境的改善,为试验区的创建创造了非常重要的条件。


景德镇瓷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又正值我省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即将启动,我们一定要把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殷殷嘱托,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机制上形成合力,在布局上聚焦重点,在行动上突出项目,抢抓千年机遇、想尽千方百计、复兴千年瓷都,加快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价值、新时代特征、景德镇特点的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子。


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是引领景德镇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引擎,需要各项工作的联动。在聚焦推进试验区建设的同时,我们还要协调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进步。


要突出抓好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产业兴,则城市旺、实力强。


我们要坚持“3+1+X”产业定位不动摇,做强龙头促集聚,创新引领促转型,做实园区促配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继续抓好环境建设,进一步彰显城市魅力。好环境,则好发展。


我们要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环境”的理念,全力打造综合的、立体的好环境,为加快发展创造好条件、营造好氛围。要全面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大开放,则大发展。


我们要借助更多的外力、外资、外智、外技,推进高水平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景德镇实现从积累、完善到跨越发展的转变。要努力增进民生福祉,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惠民生,则得民心。



景德镇窑变花瓶


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做到财力优先向民生集中、政策优先向民生倾斜、服务优先向民生覆盖,让每一个生活工作在景德镇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党建强,则力量强。


我们要扎实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


实干成就梦想,奋斗创造辉煌。在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中,景德镇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奋进,真抓实干,全力实施“三个五”战略行动,为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景德镇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建好试验区 打造新平台


擘画新未来


仲夏时节,丽日蓝天,草木葱茏,一项对景德镇影响深远的“一号工程”即将破土而出——


景德镇红彩龙纹碗


5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三年再次视察江西,作出了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的重要指示,这是总书记为景德镇发展标定的历史方位、擘画的美好蓝图,必将引领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实现新突破,带来新繁荣。


两地一中心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元年。


我市将抢抓千年机遇,想尽千方百计,复兴千年瓷都,大胆开展先行先试,推进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为内容的“两地一中心”建设,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价值、新时代特征、景德镇特点的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子。


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我市将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加快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一批传承项目建设,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体现“原真性、原生态、原文化”,使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同时,以陶科园为主阵地,加快陶瓷智造工坊、洛可可设计谷等一批产业项目建设,做大做强景德镇陶瓷集团,推动陶瓷产业“从无序到有序,从分散到集中,从低端到高端”发展,使景德镇成为集中展示中华陶瓷文化的瓷都、全国乃至世界的陶瓷产业标准和创新中心。


建设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我市将放大陶瓷文化品牌优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以“文化+”“生态+”“旅游+”为抓手,放大陶瓷文化品牌优势,做大做强陶文旅集团,加快建设以“三陶一区”为代表的一批最具魅力、最有特色的文旅项目,丰富旅游业态,完善服务设施,形成“省内融合、区域合作、国际对接”的文旅大格局,把景德镇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景德镇玲珑瓷


建设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我市将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国内外文化机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感知中国”“今日中国”等国家文化品牌活动,加快建设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凤凰国际会议中心等一批文化项目,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广泛开展国际研学游学,继续办好瓷博会,全面提升陶瓷文化博览展示水平,把试验区建设成为促进全球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和高端陶瓷文化贸易出口区。


一轴一带,五区多点


在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过程中,我市将集中力量建设36平方公里的“一轴、一带,五区、多点”核心区,以核心区建设推动试验区的整体提升。


“一轴”就是珠山大道陶瓷文化保护传承轴。西起昌南大道,经珠山路、朝阳路,东至何家桥的走廊区域。珠山大道陶瓷文化保护传承轴向南和向东扩展,即从昌南里向南经06国道延伸至景德镇南高速口,从何家桥路向东经高岭大道延伸至景德镇东高速口。


粉彩花卉纹盘


其功能定位为:“品牌塑造,演绎景德镇千年陶瓷历史文化”。通过整合串联,打造试验区的重要发展轴,优化提升文化保护传承轴及其辐射范围内的五个重点区,实现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陶瓷文化旅游转型升级,陶瓷文化交流合作贸易提升,打造集陶瓷文化研究、城市功能完善、宜居宜业宜游、实现美好生活向往为一体的城市复合型功能带。


“一带”即昌江百里风光带。北起位于浮梁县蛟潭镇的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南至高新区航空小镇,核心区域包含“一江三河六山”,即昌江,南河、西河、东河,凤凰山、五龙山、龙塘山、旸府山、石埭山、南山。按照“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总体要求,以修复山体、保护水系、打造景观节点、提升周边农村环境为目标,大力推进沿线范围内的山水生态修复和城乡环境治理,塑造良好的山体、水系、河湖岸线及独具特色的城乡风貌,构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打造“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


“五区”即五大功能分区,包括陶科园产业园区、陶阳里历史街区、陶溪川文创园区、陶源谷艺术景区、陶大小镇东市区,范围达26平方公里。其中,陶科园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为:“整合资源,建设陶瓷产业投融资管理平台”。


以陶瓷工业园为核心,以景德镇陶瓷集团、智造工坊为重点区,建设功能配套完备的传统日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和手工制瓷集聚基地。整合陶瓷工业制造、陶瓷工程项目建设、陶瓷产业管理运营的投融瓷机制,打造集“募集、投资、建设、管理、运营、退出”为一体的陶瓷产业发展平台新模式。


釉里红缠枝莲纹罐


陶阳里历史街区的功能定位为:“保护利用,推动陶瓷历史文化复兴与推广”。


坚持保护第一与合理利用的原则,以御窑厂遗址为核心,以陶阳十三里为重点区,通过考古发掘古窑遗址、活化文物,原周边的生产与生活、商业与文化,展示御窑文化与城市发展的生动场景。以御窑厂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为契机,复兴御窑厂历史兴盛景象,彰显御窑厂“世界文化名片”的美好前景。


陶溪川文创园区的功能定位为:“跨界融合,培育陶瓷文创开发的新模式”。以陶溪川为核心,以雕塑瓷厂、陶艺街为重点区,凝聚陶瓷大学、工艺美院、景德镇学院学生和景漂景归艺术家的文化创意项目,培育陶瓷文化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陶源谷艺术景区的功能定位为:“融入自然,提升陶瓷文化资源旅游功能”。以三宝瓷谷为核心区,以古窑、皇窑、湖田民窑为重点区,呼应高岭·中国村、瑶里、东埠古街等,打造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精品区。


陶大小镇东市区的功能定位为:“产学研融合,着力陶瓷文化智力体系建设”。依托景德镇陶瓷大学,以陶大小镇、珠山东市、大学生产业园、景德镇技校为重点区。打造集陶瓷艺术创新、陶瓷文化科研、陶瓷创客创业、陶瓷文化产学研为一体的陶瓷文化人才集聚区。


“多点”指整合景德镇范围内各类陶瓷文化资源,突出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好“一轴一带五区”的主要功能区。以高岭·中国村、高岭矿山公园、瑶里古镇、南窑窑址、古窑民俗博览区、兰田窑址、观音阁窑址、丽阳窑址、东埠码头、三闾庙古街等作为重点。其范围共10平方公里。


景德镇釉里红龙纹玉壶春瓶


一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五年树标杆。


我市将紧密围绕重大政策、重点项目、重要平台,加快推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


预计到2025年,试验区建设将取得阶段性成果,陶瓷产业总产值实现翻番。陶瓷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体制机制初步建立,陶瓷文化保护传承、陶瓷产业创新发展、陶瓷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合作的体系基本形成,陶瓷文化和旅游业深度融合效果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为我国陶瓷及其他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到2035年,试验区各项建设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成为全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的新型人文城市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陶瓷文化中心城市。陶瓷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陶瓷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新模式基本形成,陶瓷文化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重要载体和展示中华古老陶瓷文化魅力的名片。


《粉彩牡丹天球瓶》


有志者,事竟成。


一项项措施在推进,一个个项目在落地,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蓝图正在变成现实。


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核心区,对于打造文化旅游作了精心的部署,但任何旅游产业需要有产业支撑,否则很那兴旺发达,同时36平方公里的旅游景点是国家陶瓷文化核心和集点吗?我们希望这个核心区要确立大陶瓷的产业概念,设立“中国陶瓷发展战略基金”,成立中国硅酸盐的研究中心,成立中国陶瓷器形花面设计中心,使中国陶瓷在新的领域拓开新的产业思路,拓展中国陶瓷的发展空间。

可以期待,“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成功实施,将是中国陶瓷文化再次辉煌于世的历史时刻,是中国陶瓷产业重新崛起的现实契机,是中国陶瓷艺术品牌引领世界的潮流必然!


王怀亮


王怀亮,1957年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


祖父王大凡系著名“珠山八友”发起人,国际金牌得主(1915年国际巴拿马博览会)。父亲王晓帆,系著名陶瓷美术家,工艺社、美术合作社社长,五十年代景德镇陶瓷艺术界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大哥王怀俊,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陶瓷艺术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二哥王怀治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三哥王怀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王怀亮自幼随姑妈著名陶瓷美术家王筱兰学习传统的陶瓷粉彩技法,专攻人物,尤擅长仕女人物画。现任“珠山八友艺术馆”秘书长、中华文化促进会陶瓷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陶瓷委员会副主席、王大凡艺术馆馆长。


长期以来,专门研究中国陶瓷艺术近代史,撰写了大量有考古价值和学术价值的艺术评论文章《廿世纪景德镇陶瓷艺术概述》、《元明清时代的景德镇》。九四年主编和出版了大行报告文学专辑《瓷国明星》,同时还为国际陶瓷巨星李茂宗、吉·里迪、张松茂、周国桢等大师级的陶瓷家撰写了评论文章。并成为中国有影响的陶瓷艺术评论家之一。


王怀亮14岁从事陶瓷绘画工作,长期致力于景德镇传统陶瓷花画的改造与创新,创作了一大批雅俗共赏的新婚用瓷,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陶艺大展,深受收藏家的喜爱,许多作品被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博物馆收藏。


著名水墨画家黄德山先生有“昌江碧波风华看怀亮,高岭千秋史评唯有君”的赞誉。2012年中国画画研究院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20年荣获IO-WCGA国际陶瓷大师称号。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