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放|兔年春节企划之“何以为玉”(三)
癸年歌盛世,卯兔耀中华
陕西历史博物馆学术讲坛
喜迎兔年新春
推出“何以为玉”
讲座回放栏目
从莹润的美石到琢磨精致的玉器
改变的不只是玉石的形状
玉器被赋予了丰富的礼制内涵
在史前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远超我们的想象
值此新春
邀您与考古学者一道
从原料工艺、功能用途、审美理念、传播消费等视角
重新理解玉器
一起去看看
史前先民如何以玉构建起恢弘的精神家园
除夕邓 聪 教授《天工开玉的考古新发现》
初一王仁湘 研究员 《玉琮形、名与用途》
初二杨 晶 研究馆员 《史前时期玉璜使用方式的探讨——以凌家滩墓地和瑶山墓地为重心》
初三 何 驽 研究员 《华西系玉器背景下的陶寺文化玉器礼制化》
初四 秦 岭 副教授 《龙山文化玉器和龙山时代》
初五 邓淑苹 研究员 《曙光中的天人对话——中国玉 礼制的史前探源》
初六 方向明 研究员 《只谈问题——关于史前玉器考古学》
手机入口
电脑端入口
https://k.cnki.net/courseDetail/22534
据考古发现,至迟在距今7000年左右,玉璜就已经出现,一直持续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在中国史前时代的遗存中,玉璜以分布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久而著称。滥觞于长江下游地区的玉璜,在距今5500—5000年这一时期进入了最为繁盛的时期。凌家滩文化的玉璜和良渚文化的玉璜,堪称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代表。讲座将通过对凌家滩墓地和瑶山墓地玉璜出土位置、组合关系的考察,复原玉璜多种佩戴方式,一方面可以了解玉璜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进而探讨玉璜在当时社会中所承担的功能。凌家滩文化与良渚文化玉璜的佩戴方式,开启了两周时期用以“明贵贱”的组璜玉佩的先河。而这种以玉璜为佩饰的用玉制度,奠定了古代价值观的雄厚根基,在中国文明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晶,汉族,研究馆员。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2—2000年先后在黑龙江省北方文物杂志社、中国文物研究所供职。2000年以来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兼任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助手。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华玉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导师。2014年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玉器、陶瓷器及其人体饰物。代表性论著有《关于大甸子墓地玉器的分析》《半支箭河中游先秦时期遗址》《中国史前时代玉钺之研究》《苏皖平原地区史前玉器的研究》《中华梳篦六千年》《科技考古》《中国史前玉器的考古学探索》。还主编了《中国陶鬲谱系研究》《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四—八)》等书。
欢迎关注“历博学术讲坛”微信公众号
收看精彩讲座回放!
文章转发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