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往知来】彩绘陶囷
见出以知入
观往以知来
陕西历史博物馆精心筹备的
《观往知来——陕西历史博物馆科普短视频展播》
已经上线播出~
欢迎大家收看
与此同时
我们也将以图文形式
为大家讲述更多文物故事
民以食为天,这件彩绘陶囷就是模仿汉朝地面粮仓“囷”制造而成的。它整体为灰陶质地。筒形,攒尖式顶,正中有隆起的圆盖,底沿附有三只兽形足。在器身下方还设有一出米孔,孔塞装饰成含笑的人面形。直筒形器身上由三组弦纹划分出上下四区,并施以朱红色图案,最上层和最下层绘锯齿纹;中间两层,上绘菱格纹,下绘云气纹,整个构图瑰丽神秘。
“囷”是古代的一种储粮设备,最早出现于春秋中晚期,《说文解字》载:“廪(米仓)之圜(圆)者,谓之囷。”古代储粮的方式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建于地面,一类是建于地下。地上储粮,往往因地制宜,或因公家私家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大致依形状分为两类:方形的,叫做仓、廪;圆形的名之囷、京、囤。大囷曰京。再若细分,仓、囷都可藏谷藏米,而廪则专门藏米。农业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剩余农产品的大量增加,粮食的储藏设施也随之产生和不断发展完善。汉代农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农作物品种很多,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使储粮设备数量增多,种类也更庞杂,如西安东郊汉墓中出土的一批圆形陶囷,顶部书“白米囷”、“小麦囷”等文字则说明了这一点。陶囷模型作为随葬品出现在陕西关中地区的汉墓中,无疑是“事死如事生”的古代丧葬思想的直接反映,但它有别于鼎、簋等成套配置的礼器所反映的传统等级制度,而是拥有财富的象征或是祈盼在彼世可以粮食富足、生活无忧。
参考资料:
《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 陶瓷卷》,冀东山主编,三秦出版社。
《观往知来——陕西历史博物馆科普短视频展播》将于每周二、周四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各官方新媒体平台上线,让我们不见不散。
文章转发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