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不是所有的环形玉器都叫玉璧!

  • 玉器圈
  • 2022年12月08日11时

悠久的中国玉文化沉积蕴涵了八千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用于打扮自己和装点生活,从此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在距今有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玉文化的光芒到处闪耀。以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深刻地反映和影响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战国青玉璧 故宫博物院


古玉中礼玉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按照古人万物皆有灵性的观念,认为美石——玉是山川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周礼》把璧、琮、圭、璋、琥、璜作为“六器”、“六瑞”。实际上玉礼器出现相当早,良渚文化中就出现大量玉琮、玉璧,数量繁多,制作精美。


良渚玉璧 良渚博物院


然而,早期先民们只掌握了简易的磨制技艺以及简易的天地观,故而加工的多为片状的、方圆形器型玉器,而其中圆的,则见于玉璧、玉瑗(yuàn)、玉环、玉玦(jué),都属于早期玉作的重要器型。这四种形似四胞胎的环形玉器,担负着怎样的内涵与文化呢?如今的我们,又如何有效地区分他们呢?


东汉蟠螭纹玉璧青州博物馆


形制区分“玉器四胞胎”


首先从形制上看,玉璧、玉瑗、玉环、玉玦的特征是中央穿孔的扁平圆形。这四种玉器既是象征身份和地位的佩饰,又是社会交往中的信物和礼品。古人迷信玉有辟邪防腐的功能。西晋名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玉璧、玉瑗、玉环、玉玦等葬玉的出现,成为古代贵族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 碧玉夔龙纹璧 北京故宫博物院


玉璧、玉瑗、玉环、玉玦是长相类似的“玉器四胞胎”,令人难以分辨。事实上,中心孔径的大小才是分辨他们的制胜法宝。


《尔雅·释器》指出:“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两晋文学家郭璞注释:“肉,边;好,孔。”


学者邢禹疏做出了进一步解释:“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孔大而边小者名瑗,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



简单来说,就是根据玉器的环边和中孔的大小,判断玉器的分类。环边和中孔比例为2:1的是玉璧,环边和中孔比例相等的是玉环,环边和中孔比例达1:2(大孔)的是玉瑗,环边中多了一道缺口的统称为玉玦,是不是很好认。


龙形玉玦 新石器时期


功用区分“玉器四胞胎”


别看四种玉器形制近似,但其实古人早在制作和使用时就对其进行了功能细化,使用主体、场合、流程都有一套成熟而又全面的规范制度。




BYubi

玉璧


就玉璧而言,古代社会崇尚“天圆地方”,仿天制璧,以璧礼天,因此《说文解字》曰:“璧圆像天”。《周礼·春官·大宗伯》也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玉璧是古代汉族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汉代的。璧在汉墓中发现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用。


白玉螭凤云纹璧 故宫博物院


玉璧用途很复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


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交流示好的信物,《荀子·大略》中记载:“问士以璧。”使者出使领国,需要向对方赠送“贽礼”。


三作佩系,上有小孔,再穿线配以服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

四做砝码用的衡;张勋燎、冯汉骥等先生提出来玉璧是衡器,类似天平上的砝码。《礼记月令》有“同度量,均衡石”的记载,《汉书律历志》等书也指出:铢、两、斤、钧、石这些重量单位,最初都是用石头来做权衡之物的。


清中期 青玉御题蚕纹璧 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作为古代帝王随葬品,玉璧常放在死者胸部和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嵌在外棺的表面作装饰用。


良渚文化 玉璧




Yuyuan

玉瑗



玉瑗同样不简单,其本是一种装饰物。早期的玉瑗孔大环小,是男女皆宜的臂饰品,与现在的手镯类似。其次,玉瑗还是礼器,荀子曰:“召人以瑗。”君王要召见外国使节或朝廷大臣时,使者会持瑗相赠。瑗,从字体结构上看,爰有两手共握一物的意思,有引导、扶助的意思,体现君王对当事人的重视和尊重。


商代玉瑗 三星堆博物馆


最后,玉瑗具有实用功能。汉朝时期,玉瑗平直的造型变成中间厚实、环边渐薄的枣核形状。《说文》释义:“瑗,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也就是说汉朝皇帝上下台阶时,和近侍同握一块玉瑗,这样能够防止皇帝摔倒,还能体现皇家威严。


战国白玉扭丝纹玉瑗 清宫旧藏


清朝文学家桂馥在《说文义证》中认为:“(玉瑗)孔大能容手。”从侧面印证了这一说法。随着历史的发展,玉瑗的礼器功能退化,装饰功能得以放大,经过分化发展,玉瑗演变成女性手镯和男性佩饰。



Yuhuan

玉环


玉环自出现以来,就是装饰性的配饰,常单独佩戴或与“珩”、“琚”、“瑀”、“冲牙”组成玉组佩戴于人身,人们佩戴组佩玉,不只是出于纯粹的装饰目的,更是由于玉具有坚硬、润泽、纯净,美观等属性,因此被当时士人看成是人的完美品德的象征。行走时玉件相触而有声,一举一动间佩玉琅琅,是为德音。


青玉谷纹玉环 上海博物馆


见诸文献的则有《宋史·舆服志三》:“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

《晋书·周访传》:“访大怒。敦手譬释,并遗玉环玉碗,以申厚意。”


“环”和“还”谐音,故而玉环是寓意美满和谐的信物。荀子云:“反绝以环。”在古代社会关系中,一方把玉环送给另一方,表示召回绝交的人,恢复原来的关系。当罪臣流放外地时,如果收到君王送来的玉环,说明当事人即可终止流放,复见君王。


西周龙纹玉环 山西博物院


在造型上玉环可大体分为不分区镂雕玉环、内外圈互动的重圈玉环、中空重圈玉环、镂雕咬尾龙形玉环四类。


镂雕龙凤纹玉环

南越王墓出土镂雕龙纹玉环南越王墓出土


龙形玉环

南越王墓出土重圈玉环定州汉墓出土



Yujue

玉玦


玉玦是最早与文化结缘的玉器之一。在不同时期,玉玦呈现不同的形状,发挥不同的功能。新石器时代,成对出现的玉玦,是古代最早的耳饰。杨伯达先生将“玉玦”定名为“玦形珥饰”,古方先生亦称“玉玦”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耳环”、“玉玦应称玉珥”,其原因是出土的玉玦通常放置在死者的双耳旁,且缺口朝上。


春秋早期 龙纹玉玦 上海博物馆


时至战国,由于汉字中“玦”通“决”,有决断、决绝的意思,《庄子》表示:“儒者授珮玦者,事至而断。”楚汉时期鸿门宴上,谋士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立刻决断,而项羽“默然不应”错失机遇。《白虎通义》也说:“君子能决断则佩玦。”


玉玦 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


古代崇尚“以玉敛葬”,体形较大的玉玦,充当着礼器陪葬死者。红山文化中典型的“玉猪龙”,出土时通常放置在死者的心胸处,这样的墓主人很可能是部落的酋长兼巫师。他们执行着沟通天地、沟通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职能,而玉猪龙就是主人的通灵之物,死后也伴随着主人长眠于积石冢内。由此可见,这类玉玦的出现,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和宗教祭祀的需要。而较小的玉玦则被嵌入死者的眼窝,达到“以玦示目”的目的。


黄玉猪龙 天津博物馆


另外,玉玦还有实用性。战国末期学者毛亨提出:“韘(shè),玦也。能射御则佩韘。”唐朝文献《孔颖达疏》也载:“玦,钩弦也。”在射箭时,一手持弓搭箭,一手以玦勾弦,以求拉力达到极致,这说明玉玦具有实用和装饰双重功能。


妇好墓出土龙形玦


北宋《广韵》所言:“玦如环而有缺,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返,赐玦则绝,义取决。”和玉环相似,玉玦还扮演着符节器的角色,三国时期,袁尚和袁潭在袁绍病故后争权夺利,谋士审配写信劝说袁潭:“如又不悛,祸将及之,愿熟详吉凶,以赐环玦!”结果“潭不从”,显然袁潭送去了玉玦,表示与袁尚彻底决裂。


新石器时代晚期 耳饰玦

台北故宫博物院


通过以上对比,基本可以得知玉璧、玉瑗、玉环、玉玦在形制纹饰和功能上的差异。这四种玉器隐含的特殊信息,规范了使用场合、充实了传统玉文化的精神内核。人们在佩带玉饰的过程中,警示自己应该成为具备“玉德”的君子,这也正是玉文化长盛不衰的秘诀。


西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