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腾讯新闻系列视频
“文物什么都知道”之赵卿墓车马坑
眼前的车是土车吗?
是,也不是。
2500年前,
它们是诞生于工匠手下的木车,
被主人看中,
选为陪葬品长埋地下,
它们深知,
木质的身躯易腐,
于是,
在寂寞的漫长时光中,
耐心地把自己雕琢,
等待木头沤烂形成中空,
再等待细土一点点渗入。
最终,
脱胎换骨,惊艳了世人。
▲赵卿墓车马坑
而它们的同伴,
这些肌骨均匀的战马,
也在时光与尘土的糅合中,
塑成了劲瘦的马骨遗骸。
▲赵卿墓车马坑
它们,
来自一座春秋晚期大墓:
赵卿墓。
这座墓葬出土文物3421件,
其中不乏鸟尊和虎形铜灶等国宝级珍品,
文物种类之多,
俨然就是一座春秋时期的博物馆。
战车严阵以待、战马嘶鸣,
从它们凌厉的线条中,
恍若窥探到墓主人血与火的一生。
赵卿墓,
卿究竟是何人?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
不仅有声势浩大的车马坑,
还有诸侯才享有的七鼎,
墓主人既然为“卿”,
为何敢如此明目张胆的不尊宗法秩序,
行僭越之事?
▲赵卿墓车马坑
古代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战车、战马的数量,
是衡量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
因此,
在周王室和诸侯的宏大墓葬中,
除了陪葬的青铜器和玉器之外,
也随葬了车马。
最初,
随葬的车马数量不多,
还能够安放在墓室之内。
而赵卿的随葬车马众多,
所以只能在墓葬中另外设置一个车马坑。
▲赵卿墓车马坑
风吹过旷野,
时光待这件文物依然温柔,
你往细处看,
还能看到车体上保留了2藤条绑扎的细痕,
这些细痕,
无声诉说着“三家分晋”时的血雨腥风,
它们见证了赵氏家族的崛起,
见证了春秋结束,
战国登上历史舞台。
▲山西青铜博物馆的赵卿墓车马坑
以上这个视频,
是腾讯新闻联合“看鉴”,
以山西太原赵卿墓出土的车马坑为主题,
最新推出的“文物什么都知道”系列短视频之一。
旨在用新闻视角聚焦文物个性,
用历史经验诠释文化共性,
让文物说话,
让历史发声。
赵卿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谁,
一直存在争议,
而争议的焦点则集中在
赵简子、赵襄子父子二人上。
接下来推出的是,
两篇探讨赵卿身份的文章——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崇宁撰写的文章:
太原金胜村251号墓主探讨
山西博物院研究员渠传福撰写的文章:
关于太原晋国赵卿墓的若干问题
▲琉璃串珠赵卿墓出土
太原金胜村251号墓主探讨
文 / 张崇宁
太原金胜村251号墓的资料最初见于《文物》1989年第9期,之后,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正式报告《太原晋国赵卿墓》(墓号为M251)。该墓中出土的许多青铜兵器中有一件编号为M251:658的戈,在戈的胡上有四字铭文“赵之御戈”(图一),曾有先生据此便认定该墓主人为晋国执政卿赵简子。
笔者曾在《华夏考古》1994年第1期上发表过一篇题为《对“”字以及赵孟称谓之认识》的文章,旨在探讨这件青铜戈上的铭文以及这件器物的主人,而未曾谈及M251的墓主人。如今已时隔多年,总感到那篇文章言犹未尽。由于在那之后虽然有一些相关的讨论文章,但说服力不强,故笔者至今在认识上仍持原见:“”字即“朔”字。
《赵氏戈铭考释》一文将此字释作“萌”,然后又音转作“孟”,从而认定251号墓主人就是晋国卿大夫赵简子赵鞅,因为《左传》中确实把赵简子称作“赵孟”。其文章说:“从金胜村春秋大墓出土器物的时代、地理位置等情况看,这件有铭的戈的主人为赵简子(赵鞅)最为合适。”但该墓葬的发掘报告之名称却未敢直指确切的墓主人名号,而是冠之以《太原晋国赵卿墓》为书名,这不免给人留下疑惑。
那么,这座大墓的主人究竟是何人,墓中没有直接的证据,确实也难以判断,但在一些文献资料中有些线索值得注意。再者,该墓中的某些器物型制的时代关系也大有探讨之必要。以下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01
赵简子营造晋阳有文献记载,将251号墓说成是赵简子之墓虽然有很大的可能性,但证据不足。赵襄子毋卹在晋阳制造过更大的历史事件。《赵氏戈铭考释》在其文中说道:“襄子有可能死在晋阳,或者是耿。襄子的儿子幼年即位,自耿迁中牟,表明襄子末年已从晋阳迁到耿,有可能死在耿地。”这段叙述用了两个“可能”、一个“表明”,均属臆断之词,引证史料漫无确证。史籍中也从来没有所谓“襄子的儿子幼年即位”的记载。所谓“襄子末年已从晋阳迁往耿”,如此肯定的论断同样也是无从考证的。这篇文章也考虑到了“襄子有可能死在晋阳”,又给自己的观点加上了不确定因素,前后矛盾。
那么251号大墓究竟是不是赵简子的墓,不妨从文献记载中看看赵简子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身后之事的。《左传·哀公二年》中记载:“简子誓曰:……志父无罪,君实图之!若其有罪,绞缢以戮,桐棺三寸,不设属辟,素車、朴马,无入于兆,下卿之罚也。”其中提到:如果自己有罪,就不得葬入家族墓地(无入于兆);但是誓言开头已经说过“志父(简子自称)无罪”,那么,死后还是要葬入自己家族墓地的。可见赵鞅对于自身死后的丧葬方式、埋葬地点以及按礼制应当享用的葬具等等一套设备措施,其态度是十分明确的。
▲附耳凤螭纹蹄足镬鼎赵卿墓出土
先秦时期丧葬制度是一件严肃的事,虽然赵简子所处的年代“礼崩乐坏”,丧葬当中僭越现象非常普遍,但这属另外议题,姑且不论。《周礼·春官·塚人》:“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孔疏:“卿大夫,士其葬不离父祖。”“令国民族葬而掌其禁令正其位,掌其度数,使皆有私地域。” 《左传·定公元年》:“六月,癸亥,公之丧至自乾候。……季孙使役如阚公氏将沟焉。”杜注:“季孙恶昭公,欲沟绝其兆域,不使与先君同。”这就是说季孙氏由于与鲁昭公关系紧张,在昭公下葬后要派人将其墓葬从鲁国公墓中挖条沟分离出来。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中记载:“景公成路寝之台,逢于何遭丧……曰:‘于何之母死,兆在路寝之台牅下,愿请命合骨’,晏子……遂入见公曰:‘君侈为宫室,夺人之居,广为台榭,残人之墓,使生者愁悠,不得安处,死者离易,不得合骨,丰乐侈游,兼傲生死,非人君之行也……君不如许之。’公曰:‘诺’……逢于何遂葬其母于路寝之台牅下。”可见齐景公在广筑台榭时占了别人的兆域,被当时人斥之为“非人君之行”。更重要的是这个逢于何如此重视自家的兆域,而且敢于向齐景公争回自己的权益。这无疑说明兆域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就引出另一个问题:赵氏家族的兆域何在?显然不会在晋阳。
赵鞅在其誓言中明言“若其有罪……无入于兆”。晋阳之地作为赵家的势力范围即始于赵简子,但赵氏作为晋国的卿大夫则要早得多。《史记·赵世家》说:“晋献公十六年……赵夙为将伐霍……晋献公赐赵夙耿。”这是赵氏受到晋侯赐封采邑的较早记载。
赵氏家族兆域何在,虽然史籍中没有明确指出,但是《礼记·檀弓下》中一段记载,从一个侧面说出了赵氏兆域的所在:“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郑玄注:“晋卿大夫墓地在九原。京盖字之误,当为原。……先大夫谓文子父祖以其世为大夫,故称父祖为先大夫也。……九原,文子家世旧葬地也。”到目前为止,在山西考古资料中虽未发现明确的某个晋国卿大夫的墓地,但可以肯定地说,晋阳决不是赵氏家族的族葬墓地。
▲鸟尊 赵卿墓出土
从《礼记·檀弓下》中还可得知晋国诸卿大夫的墓地都在九原,如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的一段对话就能说明一些问题。可见赵氏宗族的兆域与其它晋国大夫的兆域均在九原。据此,赵简子死后,按其誓言分析以及当时的制度,应当是随着他的“先大夫”葬在九原了。
一般认为,九原的地理位置在今山西新绛县以北与今襄汾县接壤处的一段高塬上。1989年笔者曾与孟耀虎先生共同在这一带发掘了两座大型的土坑竖穴墓,其中一个墓长11米、宽10米,属于大型墓葬,遗憾的是这两座墓被盗掘一空,资料也难以发表,但从残存的一些碎铜片纹饰上看,其时代与太原金胜村M251是同时期的。据当时钻探得知,这一带的墓葬非常密集。
襄子葬于何处,无料可查。襄子非赵氏宗子,简子曾说“此其母贱,翟婢也,奚道贵哉?”但由于襄子有“贤行”,赵简子废嫡立庶:“废太子伯鲁,而以毋卹为太子”。这种做法不符合礼制,按宗法制度襄子不属于赵氏之大宗。其能否葬于赵氏兆域,杨宽先生认为:“所有族人都应葬在族墓,只有凶死的人不得入葬。”同时还说道:“当时宗庙中,除太祖外,祖先是按左昭右穆的次序排列的。……这不仅宗庙中如此排列,‘公墓’上也照这样的行列埋葬。”
在这里“公墓”的性质概念不清,是特指天子的公墓?还是诸侯的公墓?考古发掘中应国墓地、燕国墓地、虢国墓地都是既有诸侯大墓,同时又有一般贵族墓葬,还有下层百姓的小墓。这样的墓地算不算是“公墓”?惟在天马——曲村遗址中晋侯墓地是与一般贵族墓地分开的,这被多数学者们认为是公墓和邦墓之区别,但都看不出有明确的昭穆制度。
▲虎形灶 赵卿墓出土
如果墓地中有昭穆制度,襄子不应葬入赵氏墓地;如果按杨宽先生说的“所有族人都应葬在族墓”,襄子也可以葬入族墓。再如《史记·晋世家》载:“重耳(晋文公)母,翟之狐氏女也”,这一点与襄子的出身有相似之处,但在晋文公死后,“将殡于曲沃”,而“曲沃,君之宗也”。可见他葬回了晋国曲沃系的公墓。如果严格按昭穆制的话,晋文公的墓穴将很难安排。
襄子是否也葬回了赵氏兆域?不得而知,《史记·赵世家》中又提到:“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传位于伯鲁子代成君。代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子浣立为太子。”赵文子和赵简子都是合法的赵氏承嗣,文子提到:“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简子则说:“若其有罪……无入于兆”。而襄子则把赵嗣传给了自己的侄孙,这样,他死后是否也要“从先大夫于九京”,就值得考虑了。
襄子立四年,智伯联合韩、魏攻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漫者三版,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群臣皆有外心”。后襄子夜使张孟同私与韩魏合谋,三家联合反灭智氏,共分其地,使得赵氏在危亡中转败为胜,且使其“北有代,南并智氏,强于韩魏”。在晋阳这块地方,赵氏家族在生死存亡的转折关头,是襄子保住了其家族并得以延续,襄子是立了大功的。在发生如此重大事件的地方,估计襄子是不会不留意经营的。其死后,襄子一族为之在晋阳构筑坟茔,似乎更为合理,但这也仅仅是推测。
在M251中出土的两种戟的型制,其时代似乎应当晚一些。能否与赵简子的年代挂上钩,是很值得怀疑的。
▲虎鹰互搏銎内戈 赵卿墓出土
02
从251号墓出土的兵器中有两种戟,在《太原晋国赵卿墓》中将其编作Ⅱ式或Ⅲ式戟,Ⅱ式与Ⅳ式基本相同,本文将其归为一种(图二)。
根据《太原晋国赵卿墓》报告描述:“Ⅱ式一件,标本M251:702,保存较好,无锈。戈援上昂,弯弧,起中脊。内加长,上有一长方形穿,斜尾,全部开刃。内与援的夹角为110度。胡也加长,三穿。在援基部有铭文‘黄成’二字。此戟又可称为‘黄成戟’。”
另一种,即《太原晋国赵卿墓》报告中所说的Ⅲ式两件(M251:584、583;M251:546、548)、Ⅳ式一件(M251:297—1—2)(图二)。M251:702黄成戟与长治分水岭M14出土的那件戈基本相同(图三:2),略有差别,黄成戟的援上扬,胡下端呈直角状;而分水岭M14戈的援不上扬,胡之下端呈弧形渐收于阑之下端,这件青铜戈朱凤瀚先生认为属于战国晚期。
另外,长治分水岭M126出土的一件戈与长治分水岭M14以及赵卿墓的M251:702黄成戟基本相同。这件戈被李健民先生定为八型C式戈,认为:“时间为战国中期……八型C式戈,以山西潞城潞河、河北怀来北辛堡出土者为最早,时间均为战国早期。”这样看来把这种戟定在战国早、中期之间应当还是可以的。
《太原晋国赵卿墓》报告中的Ⅲ式和Ⅳ式则与长治分水岭M35出土的一件戟基本一样(图三:1),而M35在《山西考古四十年》中其时代被定在战国晚期早段。M35又与M36属于并穴合葬墓,《古代中国青铜器》中将M36定在战国第二期Ⅱ段,也是定在战国晚期。这种戟的援的锋部下端呈斜直状刃。《春秋战国秦汉时代出土文字资料の研究》中将这种戟定在战国中晚期。长治分水岭M14中也出这种类似的戟,但其援之锋部下端似乎不像太原金胜村M251和长治分水岭M35那几件戈(戟)援锋下部那样斜直,但其向胡部过渡时的突棘还是十分明显的,而出这种戈(戟)的M14其时代最早也不过战国早期晚段。在笔者目力所及的资料中大多数把这种戈或戟的时代定的较晚,惟林巳奈夫所著之《中国殷周时代の武器》中把长治分水岭M35中出土的这种戟定在战国前期。
从太原金胜村M251中出土的这两种戟的型制看,其时代即便可以往前提,也不应早到春秋晚期。也就是说,在赵简子的那个时代似乎不应当有这种型制的戈或戟。再者,侯马上马墓地被定作战国早期的铜礼器墓有四座,其中M5218和M15两墓出土的青铜戈共达13件,但没有一件类似赵卿墓中Ⅱ、Ⅲ式戟的型制,在其春秋晚期的墓中就更不见这种戈或戟了。
综上分析,这两种兵器所在的墓葬有的在战国晚期,而有的则出自战国早期,多数是出在晚期。应当注意的是,单凭两种兵器来给这样一座墓断代似乎可靠性不大,但在赵卿墓中还有一些器物被很多学者认定为战国时期的器物,如匏壶、高足小方壶等等。这些器物被定在战国早期是有充足例证的。现在提出这两种兵器的目的,主要是为该墓的断代提供更为充分的佐证。所以,这两种兵器的型制与襄子的生卒年代联系要比简子的年代更为可靠。
▲莲盖夔龙纹方壶 赵卿墓出土
03
《赵氏戈铭考释》在文章末尾加了“附记”,特别提到:“有学者根据古玺文字,将戈铭隶定为犊,或隶定为眚,即朔。赵朔为赵简子(赵鞅)祖,其用戈放在赵简子墓内;认为孟是尊称,不能作戈铭。笔者认为此非孤例,如秦子戈、秦子矛,早有先例可循。”云云。举这种例子一定是把“秦子”同孔子、孟子这类嘉美之称混淆起来了,因此,这又是一个错误。
▲匏壶赵卿墓出土
首先“秦”是国名,而“赵”此时只是个人宗族姓氏。关于针对秦子戈、矛器物的文章早有多篇,在1986年的《考古与文物》 中就有两篇针对秦子戈、秦子矛的讨论文章,两篇文章尽管观点不太一样,但共同点是:都认为“秦子”是秦国公子或是太子,也有认为是初即位的秦君。黄盛璋先生认为:“秦子即秦公之子,亦即秦国公子,铭文称‘公族’(秦子作造公族元用左右市□用□宜)就是证明。“典籍中习见的‘宋子’《春秋·僖九年》,‘卫子’《春秋僖二十五年》皆为国君初即位之称谓,‘秦子’的理解恐不当有异。这就非常明确了,所谓“秦子”这一称谓与“赵孟”之称完全是两回事。赵孟之称仅限于第三人称,是对某人的尊讳之称,它与嘉美之称是有区别的。
私人造作器物而铸刻名号,目的是为指明该器物是自己用的或者是为自己做的,而秦子戈、矛上的“秦子”则是指其身份地位的。铸有“秦子”的兵器当不在少数,是专门做给秦子的公族使用的,就像虢国墓出土的“虢太子元徒戈”一样,是太子的徒兵使用的武器。而把M251:658这件铜戈释作“赵孟”并同“秦子”兵器相提并论,从认识上就错了。自作用器中也找不到先例,因为自称“赵孟”根本就说不通。“赵孟”一词在《左传》中虽然多次出现,却根本找不到作为第一人称的例子。同样,在“侯马盟书”中,“赵孟”一词是参盟人对主盟人的尊讳之称,属第三人称。
根据上述文献的推断,再加上M251出土的一些明显属于战国早期器形特征的现象,笔者认为该墓葬之主人为赵襄子的可能性极大。而所谓“赵萌”亦即“赵孟”一说首先对字的考释就有问题,从词语惯例上也解释不通。所以“赵孟之御戈”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卧牛钮蹄足鼎 赵卿墓出土
关于太原晋国赵卿墓的若干问题
文 / 渠传福
198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太原晋国赵卿墓的发掘,曾引起学术界关注与讨论。现在该墓发掘报告已出版发行,有关问题基本上都有了交代。但是,由于该墓涉及范围较大,情况比较复杂,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本文将就某些问题继续探究,使我们的看法更接近于历史的原貌。
关于赵国都晋阳
公元前497年,晋阳初见于史书时,已经是赵简子的根据地了,至前475年简子卒,其地位和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赵襄子嗣位之后,晋阳城下灭智伯,形成三家分晋之势,晋阳的地位由赵氏封邑变为赵国之都。
关于赵国的都城,侯仁之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应该指出,赵敬侯迁邯郸之前,赵国的都城已经有过四次的迁移,一迁至耿(今山西汾河下游河津县东南),二迁至原(今河南济源县西北),三迁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四迁中牟(今河南汤阴县西),后复居晋阳。赵敬侯自晋阳迁都邯郸,一说自中牟迁都邯郸。”
所谓都城,就是一个国家的首都。尽管按照《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的说法,封邑也可以称为都,但他显然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把早先赵氏的封邑和后来的赵国的都城混为了一谈。也就是说,在三家分晋之前,赵氏的封邑是不可以称为都城的。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之势成,赵氏虽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诸侯国,但已经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国家。只有从此时起,才可以讨论赵国的都城了。
▲龙形玉佩 赵卿墓出土
考査历史文献可知,三家分晋之后,赵襄子的活动中心始终没有离开晋阳。《史记·赵世家》云:“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淮南子·泛论训》所谓“赵襄子以晋阳之城霸”是也。因此,赵国最初的首都就是晋阳。
一直到公元前425年,赵襄子卒。《史记·赵世家》:“献侯少即位,治中牟。”从三家分晋到此时,晋阳为赵国首都历时29年。
关于赵简子墓葬的文献考证
太原晋国赵卿墓的墓主人,根据现有考古资料,经过各个方面、各个角度的研究和考证,可基本确认为赵简子赵鞅。作为东周时期名声显赫的政治家、军事家、赵国的奠基人,赵简子的事迹和传说,在秦汉文献中留下了众多记录。我们可以在这些文献中找到某些线索和佐证,来支持上述结论。
为了把问题讲的更清楚,我们先看下面一些否定的材料:
《晋书·石季龙载记》:“季龙并贪而无理。既王,有十州之地,金帛珠玉及外国珍奇异货不可胜纪,而犹以为不足。向代帝王及先贤陵墓,靡不发掘而取其宝货焉。邯郸城西石子冈上有赵简子墓。至是,季龙令发之。初得炭,深丈余;次得木板,厚一尺;积板厚八尺,乃及泉,其水清冷非常。作绞车,以牛皮囊汲之,月余而水不尽。不可发而止。”如此明确的记载,又岀自正史,似乎无可怀疑。但是,所谓“不可发而止”,表明该墓究竟是否为赵简子,并末得到证实。
在邯郸故城西北约15公里的丘陵地带,现存五组七座封土高大的古墓,分别筑在五个小头上,被称为赵王陵。现在已被基本确认为赵敬侯、成侯、肃侯、武灵王、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等七人的墓葬。现在看来,石虎盗掘的可能是其中的某一座王陵,《晋书·石季龙载记》将其视为赵简子墓显然是错误的。
▲勾云纹玉瑗 赵卿墓出土
又:《史记·赵世家集解》引张华曰:“赵简子冢在临水界。二冢并,上气成楼阁。”按:临水故城在今河北磁县西北,汉置。(按今《博物志》,其卷六地理考云:“赵鞅冢在临水西。”文字与此有异。或可能是引自《隋书·经籍志》所载《张公杂记》,其注云:“与《博物志》相似,小小不同。”磁县亦在邯郸之西,大概两晋之时的人们对于赵简子墓在邯郸之说,是信之无疑的。
然而,根据对春秋战国之交的政治、军事和地理的研究,赵简子埋葬在临水的可能性极小。另外,从张华的著作情况看,其内容多怪诞不经的奇闻异事,其可信程度也不是很高。
另外,还有《明一统志》云赵简子墓在赵城;明万历《太原府志》云赵简子墓在寿阳,更是附会臆说,不足为论。
我们在对赵卿墓及其车马坑的发掘时,发现数座后世墓葬打破或叠压其上,其中的一座战国晚期墓(M504),直接打破在车马坑的车坑的中央,破坏了三、四辆古车遗迹。据此,可以断定,至迟到战国晚期,人们已经不知道大墓和车马坑的确切位置了;甚至可能最初大墓就是秘密埋葬的。否则,很难想象有人竟敢在赵国祖宗大墓之上胡挖乱埋,并且无人过问。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自晋代张华以降的关于赵简子墓的记载,虽言之凿凿,却难予采信。我们必须从更接近于历史时代的文献中寻找有关的线索。
《吕氏春秋·长攻》“赵简子病,召太子而告之曰:‘我死,已葬服衰,而上夏屋之山以望。’太子敬诺。简子死,已葬服衰,召大臣而告之曰:‘愿登夏屋以望。’大臣皆谏曰:‘登夏屋以望,是游也。服衰以游,不可。’襄子曰:‘此先君之命也。寡人弗敢废。’群臣敬诺。襄子上于夏屋以望代俗。其乐甚美。于是,襄子曰:‘先君必以此教之也。’及归,虑所以取代。”
《史记·赵世家》:“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请代王。……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
《史记·赵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云:“夏屋山一名贾屋山,今名贾母山,在代州雁门县东北三十五里。夏屋与句注山相接,盖北方之险,亦天下之阻路,所以分别内外也。”唐代州雁门县即今代县。夏屋山及其所在恒山山系,东周之时是为赵与代的界山,亦即所谓“内外”之分界。
这些材料透露出如下信息:上述事件的活动地点就在晋阳。否则,所谓“北登夏屋”,所谓“北有代,南并知氏”的出发点都成了疑问。换言之,赵简子就病在晋阳,死在晋阳,葬在晋阳。
▲双系拱形起脊玉饰 赵卿墓出土
关于赵简子的卒年
赵简子的卒年历来就有二说。其一是《左传·哀公二十年》:“十一月,赵孟降于丧食。”注曰简子赵鞅当死于此年,毋恤继承卿位。此为公元前475年说;其二是《史记·赵世家》:“晋出公十七年,简子卒,太子毋恤代立,是为襄子。赵襄子元年,越围吴。襄子降丧食,是楚隆问吴王。”此为公元前458年说。
一般认为前475年说比较可靠。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杨宽《战国史》等,都采此说。陶正刚先生则引《史记·六国年表》认为《左传·哀公二十年》记载有误。关于二说孰是孰非,这里试从文献和考古资料两方面作一些探讨。
《左传》和《史记·赵世家》在记载赵简子逝世的那一年,还同时记录了另外一件事:“越围吴”。如果我们能够确定“越围吴”的时间,那么赵简子的卒年就可以确定。在《史记》的其他篇目里,也有“越围吴”的记录。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不同的国王王年的排比和推算,解决这个问题。
《左传》记“黄池之会”和“吴与越平”为哀公十三年(前482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和《史记·吴太伯世家》也记录了这两件事情。我们可以把这一年作为推算的基点。《史记·吴太伯世家》:“(吴王夫差)二十年,越王勾践复伐吴。二十一年,遂围吴。”二十三年灭吴。《史记·六国年表》:楚惠王十四年下云越围吴,吴怨。十六年下云越灭吴。这两处记载有一共同之处,即越围吴二年而灭之,可将此作为排比的参照点。
《吴太伯世家》云,黄池之会是吴王夫差十四年。十八年越伐吴(前478年),“二十年,越王勾践复伐吴。二十一年,遂围吴。”二十三年灭吴。如是则围吴之年为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世家》记,黄池会后四年(前478年),越伐吴大破之。“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此处疑有脱文而使推算稍有一两年的误差,却也无碍大局。《史记·鲁周公世家》:“(哀公)二十二年(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王夫差。”《左传》此年也记“越灭吴”。《史记·齐太公世家》:“平公八年(前473年),越灭吴。”向前推二年,正是围吴之年公元前475年。
通过以上分析论证,《史记·越世家》关于赵简子卒年亦即越围吴之年的记载,不但与《左传》相抵触,而且与《史记》其他篇目相矛盾,而其他篇目是和《左传》相当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基本确定:不是《左传》而是《史记》有误;也不是整个《史记》而仅是《越世家》和《六国年表》有误。正如《通鉴外纪》所言:“若简子以晋出公十七年卒,则襄子元年在吴亡后十六年也。《史记》前后差互,故以左氏传为据。”
太原晋国赵卿墓出土了一大批精美而壮观的青铜器。对于这些青铜器的器型、组合、纹饰以及铸造工艺等方面综合观察研究,将其时代推定为春秋晩期是比较恰当的。因此,从合理推断随葬品归属者的角度岀发,赵简子的卒年的两个数值,只有采信偏早的公元前475年,才会使得大墓主人和岀土文物在时间上更为符合。
另外,现在一般都以公元前475年为战国纪年的开始。如果将赵简子卒年定为公元前458年,那他的墓是该定为春秋晚期还是战国早期?
▲勾云纹玉璜 赵卿墓出土
论文|张崇宁 渠传福
原载于《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01期
《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2000年
图|山西博物院 网络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古玩那点事儿出品】预售:
【古玩那点事儿出品】预售:
【古玩那点事儿出品】预售:
【古玩那点事儿出品】预售:
【古玩那点事儿出品】预售:
【古玩那点事儿出品】预售:
喜欢这些藏品的请联系Aisha
更多专业知识请回复99查询
最近精彩回顾请回复ls查询
各类文玩的知识和鉴别方法
(输入数字直接查询)
例如输入“1”,查询“天珠知识”
1,天珠 13,碧玺
2,蜜蜡 14,崖柏
3,琥珀 15,核桃
4,金刚 16,砗磲
5,星月 17,水晶
6,凤眼 18,青金石
7,玛瑙 19,战国红
8,南红 20,金丝楠
9,绿松 21,小叶紫檀
10,沉香 22,木质手串
11,翡翠 23,绳结
12,和田玉 24,证书
古玩那点事儿客服,期待与您相遇~
文章转发自古玩那点事儿,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