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已成为远东第一大都会,被赋予“东方巴黎”的美誉,而在这些高楼大厦间总有一些熟悉的“老上海”的味道:梧桐树、小洋房、弄堂里……
“海派”一词,是20世纪20年代北京一些作家的创造,海派和京派象征着中国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则是叛逆的标新立异、中西结合的产物,充满浓郁的商业色彩和民间色彩。上海的曹聚仁先生对之有一个生动点评:“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则如摩登女郎。”上海文化在外来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之间,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呈现出开放的姿态,敢于打破成规,锐意革新,广采博纳,“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成为“海派”文化的精髓,并体现于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晚清至民国初期国力渐衰,上海转向近代文明,大都市开始发端,外来资本、民族资本云集上海,接纳世界先进的电力、制造业,又引进现代建筑、交通、生活方式和文化教育,成为全国一等的大都市,生活较为安全和便捷。大部分封建遗老、达官贵人移居上海,加上在此地生活的洋人日多,产生了收藏和交易的需求,形成了市场。
上海的收藏以江南文人收藏为基础,即官、商、士为主体,成为收藏业的“半壁江山”。这期间涌现了一大批见微知著的名流收藏群体,如胡惠春、张葱玉、庞莱臣、吴湖帆、蒋祖诒等,这些人亦进一步影响了同时代的许多收藏家。郑重《海上收藏世家》一书中收录与上海有关的收藏家43人,收藏行为大多发迹和兴盛于民国。他们之中,有的是官员,如盛宣怀、张静江;有的是商人,如周湘云、刘靖基、庞元济;数量最多的还是文人阶层,如吴湖帆、张大千、钱君匋、戚叔玉、施蛰存等。这一时期的收藏家对保护中华文物、促进后来的国有博物馆建设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今有海上藏家片玉珍赏,其中囊括民国海上重要古董商张仲英旧藏数十例及宋乃森、俞恩培等民国实业资本家瓷杂遗珍,均为后代家属提供,部分为80年代落实政策退还,来源确切可靠,尚可管窥海派收藏一隅。
1.民国古董商张仲英先生旧藏
2.民国大安洋行总经理俞恩培旧藏,其藏品均购藏于张仲英处,80年代上海博物馆落实政策退还
D:16cm
备注:
1.民国古董商张仲英先生旧藏
本品退还清单
本品口沿外撇,束颈,斜溜肩,肩以下渐收。通体以胭脂紫为地,其上轧道,并绘以缠枝花卉纹。底施松石绿釉,底心留白,正中落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D:40cm
备注:上海重要藏家旧藏
本品尺寸巨硕,造型别致,折沿镂空,鼓圆腹,高圈足。通体罩施胭脂紫地,其上以洋彩绘饰纹样,盘心绘几何钻形,周围环饰缠枝西番莲纹及瑞蝠纹,口沿下加饰一周璎珞花叶纹,宽折沿镂雕圆孔,描矾红带纹相系,框饰如意云头及花叶。底矾红彩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本品于板沿之上施展镂空工艺且在烧制过程中未发生变形实属难得,颇见功力。
清道光 胭脂红轧道开光“五谷丰登”膳碗
“大清道光年制”款
D:15
往期推荐
2022-10-12
2022-10-19
2022-10-26
2022-10-28
2022-11-02
2022-11-09
云征集联系方式
文章转发自北京保利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