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之美在于造型、在于釉色、在于纹饰。瓷器釉色之美在于质地、在于细节、在于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的神韵。单色釉瓷器光素无纹,仅以器型线条与凝盈一色给观者带来无穷的美的享受与遐想。是次中国嘉德2022年秋拍所含单色釉瓷器仿古烁今,如天青、仿哥釉、仿官釉等仿宋瓷釉色,摹古而不泥古,又如青金蓝、豇豆红与窑变之色,皆为当朝创新品种,争奇斗艳,蔚为大观。
Lot3144
清雍正青金蓝釉菊瓣盘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D: 17.8 cm
来源:
赵从衍先生旧藏;
香港拍卖会,1986年11月18日,“赵从衍家族收藏重要中国瓷器玉器·第一辑”专场,Lot 107;
玫茵堂旧藏;
北京拍卖会,2019年12月4日,Lot 5775
著录:
《华光草堂珍藏清代瓷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73年,图33;
《玫茵堂藏中国陶瓷》第二册,康蕊君著,伦敦,1994-2010年,第196页,图847;
《大朴尚简——明清单色釉瓷器菁华展》,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保利艺术博物馆,2018年,第286页,图110
展览:
《华光草堂珍藏清代瓷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73年11月-1974年2月,编号33;
《大朴尚简——明清单色釉瓷器菁华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8年9月20日-10月20日,编号110
本品著录
Lot 3149
清乾隆 窑变釉铺首尊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H: 39.5 cm
来源:
中国嘉德,2006年11月22日,Lot 1953;
北京拍卖会,2007年8月20日,Lot 1643;
北京拍卖会,2015年11月19日,Lot 5020
葫芦为长寿象征,并谐音“福禄”,绶带如意耳亦昭示吉祥,秀雅中蕴美好寓意,诚为皇家青睐之物。本品线条流畅,富有韵味。因其形制看起来与“吉”字隐隐相合,又被称为“大吉瓶”。本品器釉形意相合,极富天然韵致,诚为当时皇家青睐之物,因此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器。
Lot 2667
清雍正 豇豆红釉折腰碗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D:15.5 cm
豇豆红釉是康熙晚期创烧的特殊红釉品种,因烧制时偶见天然绿色苔点颇似豇豆,故而名之,为康熙一朝所独有,是康熙晚期著名文臣刘源所设计,督陶官臧应选精心督造,其造型皆清灵秀美,釉色娇艳宜人,在古今中外享有极高声誉。近年来台北故宫学者结合宋元瓷器、日本竹器及木雕作品图案提出,太白尊或是置于案头,作插花之用,巧添文思。
据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载:“仿铁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俱仿内旧器色泽”。碑记中仿哥釉位列第二,排在“仿汝”之前,可见雍正皇帝对哥釉瓷器之钟情。
荸荠瓶为清代流行的瓶式之一,康熙时期首创,至乾隆烧造鼎盛,雍正时期官窑烧造荸荠瓶存世较少,流通者可见青花、黄地青花、青釉装饰,仿哥釉荸荠瓶甚为罕见。
本品著录
总体而言,雍正朝仿汝釉器多文雅隽秀,而乾隆朝仿汝釉器则更多了一些敦厚穆雅,较之前朝要丰满圆润了许多,仿烧数量亦为历朝之最。碗在汝瓷中属于少见器形,因此清宫仿汝瓷也以摹古器形为多,碗罕有仿制,本器体型硕大,烧制极易变形,故成品极少,更显珍贵。
御窑厂烧制鱼篓尊最早可追溯至宣德一朝,清代鱼篓尊烧制自雍正肇始,器型几经变化,在仿古之时又兼具本朝特色,其理用途也变为插花之用,故亦有“花囊”之称。至乾隆一朝,釉色以仿汝釉、仿官釉为主。查阅海内外公私收藏,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乾隆时期天蓝釉鱼篓尊,除釉色不同,其造型及尺寸与本品类似,可资比较。
故宫博物院藏品
咸丰一朝由于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仅咸丰元年(1851年)和二年(1852年)官窑瓷器可以正常烧造和起运,至咸丰三年(1853年),景德镇便陷入战乱,烧成瓷器无法正常运输,因而传世精品更加稀少,素为藏家所重。故宫博物院藏有类例,可资比较。
Lot 2675
清乾隆 仿官釉贯耳瓶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带日本包装
H:31 cm
来源:
北京拍卖会,2006年11月23日,Lot 1530
故宫博物院藏品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文章转发自中国嘉德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