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传世古玉,满载清梦压星河!!!

  • 玉器圈
  • 2022年10月05日11时

与出土古玉相比,传世古玉不仅从数量、款式、玉种、质量上大为逊色,而且还掺杂着许多制玉商和古玩商为谋求高额利润而制作的伪古玉。使人真伪难辨,无所适从,从而降低了传世古玉的可信性和科学性。


仿春秋玉龙 清 辽宁省博物馆


传统的古玉是指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末期,经正式或非正式发掘出土的和历代官府及民间流传于世的玉器。对古玉的辨伪与鉴定,已渐趋成为收藏家、文博古玩家及爱好者的迫切要求。



传世古玉在相当长的岁月中,经受空气中氮、氧和二氧化碳的“呵护”,以及玉器在人们的摩挲中,常年受人体汗水中的氯化钠、微量尿素及碳酸等无机化合物的侵蚀,其外表逐年产生了蜡样光泽的氧化膜,俗称“包浆”。这种光泽柔和自然,温润光亮。


玉羊 汉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羊呈跪卧状,双角回卷贴于头部两侧,阴刻线饰菱形眼和嘴,四肢卧于身下,身体局部用细阴刻线饰皮毛。
同时,有一些古玉因收藏封存等原因,虽没产生蜡一样的包浆,但温润内含,似有一层皮壳笼罩。凡是“浮光掠影”的玉器,绝对不可能是古玉。所以,凡是在鉴定辨伪传世古玉时,利用光线对玉器的折射,便能对玉器的新旧加以区别。


玉辟邪器南北朝时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
立体圆雕,呈蹲卧状,昂首,独角贴于脑后。双目圆睁,张口露齿。身体两侧饰双翼,长尾上卷。整体造型效仿汉代辟邪造型。背部至腹部有一对穿圆孔。

面对一些利用老玉改制、旧玉新雕以及后琢纹饰和铭款等的玉器,最主要的一点是看其玉器的包浆是否熟旧。其次再看玉的器型、纹饰与其玉种的颜色,是否符合其当时的时代风格。



广东省博物馆藏

白玉龙首玉魁 辽 南京大学博物馆

另外,再看器型是否完整、规矩,纹饰分布是否得体等。总的来说,新雕部分哪怕是作伪高手,只要加以仔细辨别,其中必有破绽。


玉琮西周 陕西历史博物馆

高20.7、口径9厘米。玉质黄绿色,玉色斑驳,半透明质感。体内圆外方,两端有射,射口较高。形制规整,通体光素。外表及内孔均抛磨光洁。


玉戈 西周 陕西历史博物馆

长11、宽2厘米。玉质灰白色,有沁。器身呈长条圭形,下有短内,内与戈身结合部有一圆穿,三角形锋。自戈尖以下有两道凹槽。


玉戈 西周 旅顺博物馆

长11、宽2.7、厚0.35厘米。玉质青色,锋呈灰白色。扁平体。三角形锋,锋部尖锐。援部有边刃与中脊,有上下阑。长方形内,两边磨薄,前端中央处有一双面钻圆穿。


玉戚 西周陕西历史博物馆

高15、孔径7.5厘米。玉质灰绿色,有黄白色沁。器略呈圆形,两侧近直。器两侧各切削平直,有的有牙齿形凸起。玉戚最早见于中原的二里头文化,商周时期这类器物逐渐向瘦长发展,制作也变得较为简单。


从考古发现来看,这类器物较少,多出于墓葬中,可能具有象征军事权力的仪仗作用。


人龙合体纹玉璜 西周 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10、宽1.9、厚0.5厘米。玉质青黄色,有褐色沁。片状,弧形,璜下端两侧,呈对称凹进状,两面雕双人首纹。以大斜坡刀与细阴线并用,线条优美流畅,为西周玉雕风格。人首头部毛发雕刻细密,向后披,额部微凸,“臣”字形眼,阔鼻,口微张,勾云形耳。


器中部雕刻身躯,两躯体为相互盘绕状,用双线雕刻出身躯、肢、爪等轮廓及纹饰。璜下端还雕刻双龙首纹,长梢形圆眼,鼻上卷。璜两端顶部各有一对横穿孔。


龙纹玉璜西周故宫博物院

长9.6、一端宽2.6、厚0.4厘米。玉质青白色,有铁褐色沁。弧形,一端较窄,一端稍宽。器身以斜刀工艺雕琢四组龙纹。窄端有穿孔,另在三组龙纹中根据纹饰需要进行镂雕。镂雕时先打孔再进行搜镂,状似逗点。此玉器型多见于西周中晚期,纹饰精美,可能为组佩之一。


龙形玉璜 西周 武汉博物馆

长8.5、宽3.5、厚0.2厘米。玉质青中泛黄绿色,上有黑褐色斑。扁平弧形,仅为圆周的三分之一。璜面用细阴刻线琢出龙的头、发、身等,四边依纹饰雕出龙的身及足的轮廓。龙尾部钻有一孔,可穿系。正反两面纹饰一致。线条流畅,纹饰清晰,雕琢精致。


凤纹玉璜 西周 故宫博物院

长9.2、宽1.8、厚0.4厘米。玉质青绿色,局部有褐色沁及水沁斑蚀。璜为半圆形,两端有孔,两面采用斜刀工艺琢刻双凤鸟纹,凤鸟身上饰有羽翅纹,身体相连。此璜为清宫旧藏品,为典型的西周玉器。


龙纹玉玦 西周 故宫博物院

直径3.9、孔径1.4、厚0.3厘米。玉质白色,有褐斑。器物为圆形片状,一侧开口。器表饰双龙,龙首雕椭圆形眼,龙身相交缠,身饰简洁羽纹。玉玦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曾是中华玉文化的起源标志物之一,商周时依然兴盛,战国以后衰落。


鳞纹玉玦 西周 故宫博物院

直径10.1、内径7.2、厚0.5厘米。玉质白色,有微沁。圆环形,玦口开口处细窄。玉玦在外环减地浮雕一圈鳞纹。此器造型十分独特,在传世及考古出土品中少见。


人龙合体形玉佩 西周 故宫博物院

长6.9、宽2.6、厚0.5厘米。玉质白色,表面有铁锈色沁斑。片状器形,略呈弧形。以人龙纹装饰,上部为人首,脑后匍匐一龙,胸前又雕琢一卷曲龙纹,龙张口吐舌,卷鼻上翘。人物侧身屈膝蹲踞,脚部似踩一龙。


这种以人与龙为组合图案的玉佩在西周玉器中出土较多。


人龙合体形玉佩 西周 故宫博物院

长8.3、宽1.5、厚0.4厘米。玉质青黄色,局部有铁褐色沁。器体呈长条形,片状,两面纹饰相同。雕琢一人两龙的复合式纹饰。


人头部五官清晰,呈侧面站立,杏眼,三角鼻,涡耳。一龙匍匐于人的脑后和头顶,首向下倒垂,张口,圆眼,云形耳,上卷尾,卷尾端有一圆孔,可供系佩。另一龙饰于人胸腹间,张口吐舌,尾端倒勾,看似人的身躯和手足。人下端呈弯钩状,似腿足。


蜥蜴形玉佩 商代 故宫博物院

长7.5、宽2.6厘米。玉质已受沁呈白色,并有土斑。器体为扁平片状。蜥蜴呈匍匐状,三角形头,头尖部穿一圆孔。浮雕椭圆形眼,颈部浮雕两凸弦纹。四肢前伸,左后肢及尾断缺。背面光素。


蜥蜴形玉佩 商代天津博物馆

长10.5、宽3厘米。玉质灰白色。片状。蜥蜴肖生,呈匍匐形。浅浮雕圆眼,嘴微张,并与颔底一孔相通,阴线刻足爪。形象生动。


鱼形玉佩(3件) 商代 武汉博物馆

上:长4.5厘米 中:长3.5厘米 下:长5.4厘米


上:玉质青色。长条片状微弧。大头,体肥,尾下弯呈弧形。用阴刻线刻出眼、鳃、背鳍、胸、腹鳍和尾部,近口部有一穿孔,可佩系。


中:玉质土黄色。扁平长条形。鱼嘴处单面钻有一小孔,可穿系,近尾处两边出鳍,鱼身刻出头部、眼睛、背鳍,斜尾。


下:玉质青色,布满鸡骨白色斑。薄片弧形。头上部有一单面钻孔,可穿系,正反两面用粗短阴刻线琢出背鳍,尾部宽平,呈长方形,斜边。


兽形玉饰 商代 河南博物院

长6.5、宽2.5、厚0.4厘米。玉质青色,有灰褐色沁。呈片状,“臣”字眼,嘴部平齐,足部饰阴线,尾部有刃,嘴部有一穿孔。两面纹饰相同。


鱼形玉佩 商代 天津博物馆

高2.8、宽6.9厘米。玉质白色,洁净莹润。鱼体呈新月形。眼部对钻一孔。阴线刻背鳍、腹鳍,尾端呈双面刃形,颇锋锐。


弧形玉佩 商代 故宫博物院

长4.2、宽2.1厘米。玉质青白色,头部有红褐色沁。整器呈弯条弧形,故又被称为璜形器。内弯处有几道弦纹和凸棱纹,似简化抽象的蝉,尾部分两支,又似羽翅。背面光素无孔。


此种弯条形饰在商代墓葬中已出土多件,所饰纹饰多以兽面、蝉纹为主。


龟腹形玉版 商代 天津博物馆

长7.9、宽4.7厘米。玉质灰白色,多有黄褐色斑。上部对钻一孔。正面阴刻格状龟腹纹,下端分尖叉。反面呈凹弧形,并有四个对称式橄榄形穴,表示龟版在占卜前进行钻灼的钻痕。


甲子表玉残版商代 天津博物馆

长7.4、宽3厘米。玉质灰青色。正面阴刻双钩“庚”、“寅”、“辛”三字,其中“庚”、“辛”二字泐伤。“庚”、“寅”、“辛”应是“庚寅”、“辛卯”之缺。字体清晰劲健,背面平素。此甲子表残玉版采用大字双钩法,是国内仅见之作。


据陈邦怀先生考证,甲子表玉版原件为六片组成。每片文字两行,每行二十个字。此残片属第三片,文字在第二行。此玉版亦是古文字研究的珍贵资料。


虎纹玉璧 西周 故宫博物院

直径16.1、孔径5.9、厚4厘米。玉质青绿色,局部有白色和褐色沁斑。体扁平,玉料边缘有残缺口,呈不规则圆形,但在纹饰设计时巧妙避开。器两面纹饰相同,内外沿有一宽边,内饰阴刻线及大斜刀阴线刻出的两只虎纹。虎呈侧面行走状,眼为“臣”字眼,出较长眼梢,口吐长舌,身饰羽形斑纹,长卷尾。


玉琮 西周 武汉博物馆

高5.2、口径7.5、底径7.5厘米。玉质青色,有黄褐色斑。矮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出射较矮,射孔大而薄,表面光素无纹。


玉琮 西周 陕西历史博物馆

高3.3、口径6.4、直径7.5厘米。玉质白色,半透明,有玻璃光泽。内圆外方,两端有短射。通体磨光,素面无纹。


玉琮(3件) 西周武汉博物馆


左:高6、直径6.5×6.5厘米

中:高7.8、口径8.5厘米

右:高9、直径7.5厘米


左:玉质黄褐色。矮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对穿大圆孔,高出方体,方体四角平面向下斜,上下形制对称一致,表面光素无纹。


中:玉质黄褐色。矮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对穿大圆孔,高出方体,方体四角平面向下斜,上、下形制对称一致。表面光素无纹。


右:玉质黑褐色,布满花白色斑。内圆外方,上下对穿大圆孔,高出方体,上下形制一致。表面光素无纹。


人踏兽形玉神像 红山文化 故宫博物院

高27.7、最宽11.7厘米。玉质青绿色,背面有土斑胶着于玉器之上。体近长方形,中部厚,边缘较薄,并有一定的钝刃感。


整器由一神人和一兽复合而成。神人头戴类似勾云的高冠,五官鲜明,三角形鼻凸出,身穿有服饰,在臂膊及后背上饰有网格纹。双手抚于胸前,并持一长杵类物,脚踏一弧形半圈。半圈下有一兽,兽首前伏,左右双前足,似投降状伏卧。背面则是正面纹饰的反面,饰有网格纹和瓦沟状勾云纹。


玉猪龙 红山文化 天津博物馆

高14.1、宽10.4厘米。玉质黄绿色,温润纯净。首尾相对,呈"C"字形,阴线刻兽首∶巨目圆睁,双唇紧闭,双耳高耸,极具神韵。余部雕刻极简,背脊对穿一孔。风格古朴浑重,是红山文化典型器物之一。


玉猪龙 红山文化 旅顺博物馆

直径6.7、厚2.3厘米。玉质青色,局部有白斑。龙体卷曲呈“C”字形,首尾相对处出一缺口,尾端出尖。半圆形扁耳竖立,圆目,口微张,吻部前伸,有褶皱。纹饰以磨制的沟槽纹表现。龙体丰圆,颈背有一对钻圆穿。


玉猪龙 红山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5.9、宽4.8厘米。玉质黄绿色,黄褐色沁。兽体弓背卷曲,呈"C"字字形,头尾相接处有一缺口。兽首刻划较其他同类出土物简练,双耳正面直立,双圆眼外凸,面部以鼻梁为中心隐起脊凸并有若干条阴刻线纹,背部对钻一孔。


从玉质和整体制作风格看,此猪龙与内蒙古敖汉旗大洼乡出土器以及天津博物馆收藏品基本一致,可证是红山文化玉器,也是红山文化标志性动物形象之一。


玉猪龙 红山文化 故宫博物院

高15.4、宽10.5、厚4.5厘米。玉质青绿色,有铁褐色沁。猪龙首大耳直立,双耳间打洼。双目圆睁,目下有两道阴刻纹表示皮纹,鼻孔大而圆,下吻部亦有两道阴刻纹,所有阴线均较粗浅且边缘圆滑。猪龙首以下光素,卷曲如环状,背部有两孔,均对钻而成。玦口未完全切割开。


这类玉器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已发现多件,大多形体较小,超过10厘米高且较厚重者不多见。


兽头形玉饰 红山文化 辽宁省博物馆

高5、宽4.5、厚2.8厘米。玉质黄绿色,较温润,局部有黄褐色玉皮。形似圆雕的猪首∶一对扇形大耳,面部有多道凹凸纹表示褶皱纹理,一对可以穿系的对钻孔同时可以代表眼睛,吻部前伸,在吻部竖面上,雕琢凸起的上唇和微凹的鼻孔。下端为三角形的插榫,可以插嵌于其他器物上,未进行细加工。


兽形玉坠 红山文化 天津博物馆

高4.3、宽2.2厘米。玉质葵黄色,柔润洁净。兽呈葫芦状。立耳,浅浮雕大圆眼,凸吻似豕,鼓腹,底一圆凸尾。颈后部横穿一孔,孔内有螺旋纹。背平素。这种动植物合体造型甚奇特,值得研究。其头部特点与红山文化玉猪龙有异曲同工之妙。


玉鸮 红山文化 天津博物馆

高5.7、宽5.2厘米。玉质黄绿色,温润纯净。圆雕正视展翅立鸮,耸肩,翅膀以浅阳线雕羽毛纹,双足下部以阴线刻斜方格纹,背面颈部有两对对钻孔,其一钻豁,造型简约,刀法遒劲,其形制与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黄玉鸮极似。


玉鸮 红山文化 故宫博物院

高7.3、宽7.9厘米。玉质黄绿色,质地莹润,下部有铁锈红色沁。整体略呈方形。鸮首向上凸起,双眼圆睁,吻部凸出。爪收于腹下。此玉鸮形体厚大,略具象形,但神态十足。


玉鸮 红山文化 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长5.3、宽4.5、头厚1.9厘米。玉质黄色,有橘红色沁斑。圆目凸出,勾喙较短,双翅平展,双爪作下扑状,尾略呈扇面状并向前卷。后颈部穿象鼻孔。


玉鸮 红山文化 故宫博物院

高2.5、宽4.6、厚0.4厘米。玉质青绿色,器身有土褐色沁斑。玉鸮呈展翅状,正面琢出头和尖嘴,双翅与尾部有数道较粗的阴刻线表示羽纹。背面虽光素无纹,但有实心钻对穿的隧孔,上部对穿后,中间穿鼻残断,又从下面重新打一隧孔,孔内残留有一圈圈的钻孔痕和磨损痕,由此看出这件玉鸮当时曾长期佩戴。


这件玉鸮造型与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墓地1号墓出土的一件玉鸮相似,可证为红山文化玉器。


斜口筒形玉器 红山文化 辽宁省博物馆

高4.6、口径8.1厘米。玉质深绿色,杂有黑色点状杂质,有一道裂隙纵贯上下。器作扁圆筒形,上端外敞作斜口,下端略窄作平口,较红山文化遗址中常见的玉斜口筒形器稍矮,也可能是残断后经过改制。


这类器型在出土时多发现于死者的头部,所以现在学者倾向于认为其功能是巫师用于沟通天地的法器。


人首形玉饰 石家河文化 故宫博物院

高3.7、宽4.2、厚1.7厘米。玉质青白色。整体呈梯形,下部略窄,中部凸起,背面凹进。正面刻有凸起夸张但又具象的人面五官∶枣核形眼,圆眼珠;三角形鼻,高翘,上面琢有阴线纹饰;方形嘴,牙齿外露,并有一对獠牙;边缘有耳,耳垂部有孔;头上有冠。冠、颈部、右耳下各有一孔。


鹰形玉簪首 石家河文化 首都博物馆

长9.2厘米。玉质白润细腻,局部略泛黄。短柱体管形。上端略粗为鹰首,勾喙、直鼻、浅圈形双眼,侧起脊,翅膀饰以斜线勾云纹,胸部单彻毛刀刻出羽毛。下端渐收窄,表面光素,可嵌簪杆。玉件两端有上、下对穿通孔。


玉璧 齐家文化 陕西历史博物馆

直径15、孔径5.5厘米。玉质青绿色,质地较差,略显石性。圆形扁平体,边缘经锯割后修补,不甚规整,切割痕迹明显。单面钻孔,孔壁倾斜并有单面钻孔的螺旋痕,有孔将穿透时敲击留下的断茬。


玉璧 齐家文化 台北故宫博物院

直径36.2~36.9、厚0.8~1.4厘米。玉质青色,带有块斑和带状纹。璧面光素,外形不圆整,璧缘出现多角度的磨面,并间有一些小的崩伤。


器体厚薄不一,器面起伏不平整,两面各有一道切割痕;中孔甚小,属单面钻出,孔壁斜,呈上孔缘大下孔缘小的喇叭形孔,斜的孔壁面仍见一圈圈的管钻旋转痕迹。


玉琮 齐家文化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高6.2、直径6.1厘米。玉质多色,以褐、绿色为主,局部透明,受沁白化严重。内圆外方,两端有短射,孔大壁薄,四壁平直,素面无纹。


六联璜玉璧 齐家文化 台北故宫博物院

每一片长约22、宽16.5~18、厚约0.78、围成圈后最大直径为57.5厘米。


六片致性的玉料,皆是外围白褐色。内呈深青灰色。夹杂深黑色的藻丝斑,推测是来自同一块玉料的剖切。六片形制呈不整齐的多边形,素面。其中两边钻孔,属固定形状,即一边作直边,一边做斜边,各钻二小孔,均作单面钻;每一片厚薄不匀,有的一片伏鼓,另一面留一直线切割槽痕。六片的排列组合方式多种,然其中密合得最理想的是,将钻孔的大孔径朝上,直边对斜边的规则。


玉璧 新石器时代晚期 故宫博物院

直径31.8、孔径6.5、厚1.1厘米。玉质已受沁并染色成暗红色。玉璧体型较大,厚薄不均,单面钻孔。


此器为清宫旧藏,本光素无纹,但因受乾隆皇帝偏爱,为其赋诗∶"玉之古率称汉耳,斯突周姬疑复姒,蒲谷辨等匪所云,惟存素质合太始。中规面圆尺以盈,肉倍其好平如砥。沧瀛通出大轮团,有去晕作红黄紫。一点精莹不受遮,留照三千万劫里。"乾降命人以楷、行、隶、草、篆五体刻干玉壁之上,后署有"乾隆已亥御题并识""几暇怡情"、"得佳趣"二印。


玉璧 新石器时代晚期 武汉博物馆

直径23.8、厚1.3厘米。玉质黄褐色。呈不规则扁圆形。内孔壁厚,边沿厚薄不均,肉上琢磨不平整,有多道裂纹,正反两面光素无纹。


玉璧 新石器时代晚期 洛阳博物馆

外径10、内径2.4厘米。玉质青灰色,杂质较多。扁平状圆形,中有圆形穿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孔壁有清晰对钻旋纹。器表琢磨光滑,通体素面无纹。


三联璜玉璧 新石器时代晚期 旅顺博物馆

直径9、厚0.47厘米。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扁平状。由三块玉璜组成,每片玉璜两侧各钻一圆孔,单面钻,两端平齐,均光素无纹。


玉牙璧 新石器时代晚期 武汉博物馆

直径12、内径6.8厘米。玉质土黄色,布满褐色花斑。片状,环形。孔边厚,边沿薄。孔圆不规则,外缘琢出不等距、不规则三锯齿,每一锯齿上又雕出一三角戟。


玉琮 新石器时代晚期 晋祠博物馆

口径8.4、高4.7厘米。玉质青色,局部有褐色浸斑。器呈正方体,外方内圆,中间贯穿一孔,两端出射。在器表方体四面阴刻有平行直线纹。




非常值得推荐阅读的一本正版西周玉器书籍资料

▲欲购买本书籍者长按小程序识别或扫一扫进入店铺下单!



声明:玉器圈以传播古玉文化为宗旨,文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之删除。

平台发布的内容作为分享、研讨之用,内容仅供参考,转发无需授权,玉器圈传播需要您的力量。



▼请长按识别二维码申请加入中国古玉群

朋友圈交流明清瓷玉

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