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阵阵秋风中,只是瞬间,秋意已浓。
北国的秋,是郁达夫愿折去生命三分之二换取的季节,此时的北国,正是层林尽染,天高地阔。
古往今来,颇多咏秋之作,秋山玉即承载着辽金时期人们对北国之秋的喜爱。
“秋山玉”之定名,源于故宫博物院玉器专家杨伯达先生。1983年,杨伯达先生在大量接触故宫传世古玉后,在《女真族‘春水’、‘秋山’玉器考》一文中,将这些充满着淳朴山林野趣和浓郁北国情调的小型玉雕分别定名为“春水玉”“秋山玉”,春水玉是鹘(即海东青)攫天鹅纹饰内容的玉器;秋山玉是以山林、虎、鹿为题材的玉雕作品。“秋山”一词,原指辽帝“秋捺钵”,射猎熊、虎、鹿之山,后来就将入山秋狝称为“秋山”。《辽史》中的“秋捺钵”:“曰伏虎岭。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入山射鹿及虎。”虽然“秋捺钵”始于辽契丹,但当时这种山林虎鹿的题材较多反映在绘画之中,玉器较少。金代,女真人将这一题材典章制度化,金熙宗(1135-1148)于皇统三年(1143)主谕尚书省:“将循契丹故事,四时游猎,春水秋山,冬夏刺钵。”“秋山”与“春水”一道,成为这一时期最流行的艺术题材之一。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秋山玉”开始大量出现。秋山玉,表现辽金皇帝到北方山林中射猎虎鹿熊等动物景象的玉雕作品。以山林、虎、鹿、熊为主要图案内容,辅之以山石、灵芝和柞树,表现出人与兽共处于山林之间、相安无事的场景,其中最为突出者,当属国家博物馆藏“景宗降虎玉摆件”。此件典型秋山玉摆件,题材取自《辽史》中“景宗降虎”的记载:“尝有虎踞林,伤害居民畜牧,景宗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景宗端坐洞石旁,头戴冠帽,目视前方,虎则毫无凶狠之态,安详地伏卧在一旁。秋山玉中的虎,多为伏卧状,像一只大猫,姿态温顺,有的器物上一只,有的两只,也有子母虎。虎头有的阴刻“王”字,虎鼻与眉相连,身饰双阴线虎皮纹,两层排列,尾较长,上饰“二”字形短阴线。鹿或站立、或卧伏、或奔跑,身体肥硕,腿细长,有不驯和雄健之姿。鹿纹有的也用带有黄、金黄、枣红色或褐色玉皮的和田子玉进行巧雕,有一鹿、雌雄两鹿,也有的雕成群鹿。秋山玉多采用巧作技法,保留玉皮的黄色,来表现出秋天和虎、鹿、熊金黄色的皮毛,将深秋北方草原野兽驰骋、山高林阔的山林美景充分展现。在纹饰上,写实与抽象相结合,采用深层、多层立体透雕进行雕刻,立体感非常强,生动鲜活。通过管钻、剔挖、翻卷、减地等技法,将玉之边缘修饰为锯齿状或者波浪纹,增加器物的美感,将独特的北方草原捺钵文化,浓缩在玉器之上。秋山玉以景写情,场景恬淡自然,人与动物气氛和谐,让人感受到秋天山林美景的无穷魅力,也体现出当时的工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元代,春水玉、秋山玉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多,且非常精美。明清两代,秋山玉之创作失去了生活基础,原有的山林野趣逐渐消逝,其艺术生命也逐渐走向消亡。秋入云山,物情潇洒。不妨在某一日晴秋上午,随便走走,去感受秋山玉中所蕴含的山林之趣。参考文献:
杨伯达:《女真族“春水”、“秋山”玉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2期;
张润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辽金元春水、秋山玉器初探》,《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10期。
注:本文转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添加小编微信(guwannadianshi-6)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更多专业知识请回复99查询
最近精彩回顾请回复ls查询
各类文玩的知识和鉴别方法
(输入数字直接查询)
例如输入“1”,查询“天珠知识”
1,天珠 13,碧玺
2,蜜蜡 14,崖柏
3,琥珀 15,核桃
4,金刚 16,砗磲
5,星月 17,水晶
6,凤眼 18,青金石
7,玛瑙 19,战国红
8,南红 20,金丝楠
9,绿松 21,小叶紫檀
10,沉香 22,木质手串
11,翡翠 23,绳结
12,和田玉 24,证书
小编微信号:guwannadianshi-6 (分享藏品,传播知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古玩商城】
淘一淘,逛一逛,大家一起来鉴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