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自居,龙这一神话形象,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图腾与精神象征。龙文化源远而流长,正史记载关于龙的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它类型的文献更是庞大。
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龙装饰、雕龙、建筑里的龙吻、元宵节舞龙、二月二龙抬头吃龙须面、端午节龙舟赛,龙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而有这样一件国宝,完美诠释了早在新石器时期,龙文化对人们的影响。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高26厘米,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件玉龙呈墨绿色,周身光洁,完整无缺,整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鬣鬃飞扬。
龙背有对称的单孔。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造型生动,雕琢精美,被誉为“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也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文物历史
1971年8月的一天,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村民张凤祥在农田里挖出了这件玉龙,当时这件玉龙的样子看起来像是一件黑乎乎的钩子,不知用途。张凤祥便把它带回家给弟弟用绳子拖着玩耍。
几天后,张凤祥惊奇地发现,原本难看的钩子,竟然被弟弟拖成了墨绿色,形状奇怪,有点像蛇又有点像龙,在太阳底下一晒,还会有碧绿光泽。这一发现让张凤祥激动不已,随后他把这件奇怪的玉器交到了翁牛特旗文化馆。玉龙来到翁牛特旗文化馆后并没有立即引起轰动,因为当时的工作人员并不知道这件玉器是什么东西。
玉龙发现者张凤祥
于是,玉龙被当成了一件普通文物锁到了箱子里,十几年来默默无闻。直到1984年,辽宁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现,考古界掀起了对红山玉文化的关注高潮。那一年,考古队员在辽宁牛河梁发现了两件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在国内引起很大的轰动。
牛河梁玉猪龙
这让当时翁牛特旗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想起了十几年前收购的那个像铁钩的玉器,他意识到那件玉器极有可能是与牛河梁玉猪龙一样珍贵的文物。于是,贾鸿恩立马把那件玉器找了出来,带去北京,请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鉴定。苏秉琦先生鉴定后,告诉贾鸿恩,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5000年以前由红山人精心制作。
后来,这件玉龙被收藏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了许多杂志的压题照片及华夏银行的标志,更是成为了红山文化的象征。
文物价值
新石器时代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的遗存,或为蚌塑,或为雕塑,或为彩绘。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
这件玉龙形象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关于它的具体用途,目前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可见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很可能是同中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
因为这件玉龙对研究红山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物价值过于珍贵,所以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这件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龙文化延续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中,不仅是在玉器、青铜器中存在,在瓷器中也大有涉猎。
明万历 青花团鹤立龙纹大盘
明朝的龙凶猛威武,双目圆睁,俗称眼镜龙,额头扁平,怒发冲冠,双须粗壮有力,趾爪如蟹钳,龙身绘网格纹或锯齿纹,不拘小节,细节描绘不如清朝精细。从这件明万历青花团鹤立龙纹大盘即可看出明朝龙纹的凶猛气势,一条立龙咆哮在祥云之间,几欲破壁而出,四周绘团鹤纹,整体布局合理,底部落富贵佳器款,时代特征典型。
清康熙 青花吐花双龙盘
这件瓷盘虽然底落“大明成化年制”款,但从纹样、窑口、形制等特点可看出乃康熙朝仿成化之作,清朝的龙多作张口咆哮状,而明朝龙大多是闭嘴造型,且额头突出、毛发蓬松、五爪张开,更加威风。
此盘在盘心绘双蓝圈开光双龙口吐莲花,龙姿矫健,神情威武,上下呼应,四朵莲花四方对称,构图平衡中又富动感,口沿绘连续卷草纹,极具装饰性,且胎质细腻洁净,修胎规整,为康熙朝精品。
清乾隆 青花龙戏珠盘
龙戏珠的青花龙纹盘是清代官窑的经典品种,自康熙朝开始烧造,一直延续至清末,但惟有雍正、乾隆二朝质量较上乘。
圆口,浅弧腹,圈足的青花盘是乾隆时期的典型器,通体施素白釉,釉质莹润,胎薄质坚,内外口沿饰青花玄纹两道,碗心绘青花龙纹,碗外壁绘双龙赶珠纹,纹饰饱满,龙纹矫健,动感十足。青花发色纯正,釉面光润均匀,不失为佳品。
清道光 矾红龙纹杯
如图式的矾红彩龙纹小杯也是清代官窑的传统品种,乃仿明成化器而成,从乾隆朝开始烧造,一直延续到清末。
此件矾红彩龙纹杯外壁口沿及近足部各绘青花双线弦纹一周,腹部绘矾红彩龙,龙须上扬,龙口大张,上颚短下颚长,龙爪为典型的五爪龙,底书青花“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为清末仿明佳器,器型小巧,胎体釉面工整精细,可供赏玩。
清晚期 青花赶珠龙纹鼓腹花觚
此件青花赶珠龙纹鼓腹花觚胜在器型稀有,花觚造型端庄优美,胎质细腻坚实,器身绘赶珠龙纹,画工娴熟,生动传神,神情威猛。
时至今日,龙文化仍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民族图腾,凝聚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将龙文化发扬光大。
往期精选:
文章转发自北京陶瓷艺术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