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上的兔题材作品可归纳为单体玉器和兔纹玉器两类,前者主要见于商周时期的片雕玉器和隋唐以后的圆雕作品,后者包括兔纹饰和宋明时期图画般效果的兔纹玉器。最早的兔纹玉器为嵌饰和佩饰,自隋代以后出现书镇、耳饰等功能。
史前时期
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兔当属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兔形饰。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兔形饰属于凌家滩文化,距今5300 年,起始年代大致与良渚文化相当。玉料受沁呈黄白色。饰件由兔形的上部和榫形的下部组成,兔呈伏卧状,但无足部表现,嘴前伸,似在嗅着什么,耳朵向后伸,背部呈弧形上凸,尾巴不似兔子反若鱼,上翘分叉;榫部长条形,上面对钻成四孔。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的玉兔出土数量较任何时期都多,且以片雕为主,表现的是兔子的侧面形象,即所谓的剪影式艺术。但商与西周玉兔的造型与风格有别,体现了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审美取向。
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
(德国)巴尔先先旧藏
(德国)巴尔先先旧藏
济阳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
(民国)戴润斋旧藏
(民国)戴润斋旧藏
(民国)戴润斋旧藏
(民国)戴润斋旧藏
(民国)戴润斋旧藏
(民国)戴润斋旧藏
(民国)戴润斋旧藏
殷墟妇好墓出土
殷墟刘家庄出土
滕州前掌大出土
滕州前掌大出土
商代玉兔主要出土于晚期墓葬,以伏卧蜷缩式和低首弓背式为主体造型,一般长 3~5厘米,高 1~2 厘米,厚0.2~1厘米。玉兔前后腿蜷屈于腹下,头后缩,贴伏于前腿上,圆眼,大耳后伸,贴于兔背,短尾后伸,尾尖微上翘;一般在口部对钻出圆孔,既可以系缀,关注:古玉虫。也可以达到表现兔嘴的目的,但也有近尾部两钻一孔的;耳、目、腿及爪皆以单阴线刻划出轮廓,除轮廓线外,再无其它装饰纹样,做工简约粗率。
西周时期玉兔的大小同商代差不多,但耳朵显得特别大,向后伸展达身体长度的一半,且不再贴于背部,颈部明显,臀部向上翘起,增强了兔子蓄势待发的动感,口部有钻孔,或口部与尾部均有钻孔,尾极短,或仅表现尾尖,或顺臀部下垂外翘,前后腿的下半部明显拉长。西周时期玉兔的动感较商晚期更强一些,形象上更显自然轻松。
宝鸡茹家庄出土
西周 玉兔
山西博物院藏
唐宋时期
隋唐至宋代的玉兔,数量虽不多,但皆圆雕,兔呈伏卧状,足、耳贴于身,或微外露一点,腹部横穿一孔,或背腹竖穿一孔。由于采用圆雕的表现手法,玉兔较商周时期的片雕更为写实,显出温顺可爱的一面,功能已超越了单纯的佩玉范畴。
隋代玉兔
南宋玉兔
安徽青阳县宋墓出有一对水晶兔
明代
兔纹玉器在明代还在继续,但图案的构成元素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湖北钟祥梁庄王墓出土的双兔纹玉佩饰,年代为明早期,图案多层镂雕而成,双兔一大一小,但一兔半蹲回首、另一兔抬首向前的姿势基本保持,关注:古玉虫。植物纹的背景作折枝花式,有长着圆圆果实的荔枝,有修长舒展的蕉叶,灵芝状云纹点缀其间。若与宋代的同类题材相比,可以看出明代的兔纹已趋于图案化。
明代定陵孝靖皇后的棺内出土有一对金环镶宝石玉兔耳坠,兔子直立,双耳上竖,以红宝石嵌饰双眼,两前爪抱杵作捣药状,下有臼,兔身上以细密阴线刻出毛发。
《玉兔 》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青白玉,圆雕。兔呈蹲卧状,头上双耳长且后抿,耳中部呈洼状。头部长圆,吻部较尖,双圆眼外突,鼻、嘴、胡须雕刻精细。臀部肥硕,短尾上卷,四肢前屈蹲卧。底部刻出肢爪,腹部横向对钻两穿孔,可系挂。
《青玉嵌宝石卧兔》清
兔青玉质,局部黄沁为人工染做。玉兔呈伏卧状,四足弯曲向前,背部、双耳处有数道阴刻线刻画出毛绒质感,口衔灵芝,更显玉兔之温顺可爱。玉兔嵌有红宝、碧玺等彩色宝石八颗,颜色明艳洁净,从青玉的底色中透出闪闪的斑斓,赋予玉兔灵动之感。此兔造型圆润,雕工洗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古玉虫
致力于古玉收藏研究
文章转发自古玉虫,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