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两山夹日千峰暗——谢稚柳陈佩秋伉俪藏画专辑丨中国嘉德2021秋拍

  • 中国嘉德拍卖
  • 2021年11月03日06时


中国嘉德2021秋季拍卖会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

拍卖时间

11月20日(星期六)19:00


拍卖地点

嘉德艺术中心A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两山夹日千峰暗

文/郑重


谢稚柳与陈佩秋

两山夹日千峰暗。我曾用这句话来描述壮暮翁谢稚柳、高花阁陈佩秋的艺术地位。他们都谦逊地说:“过誉了,不敢当。”他们既是画家,又是鉴定家,不只是在当代,就是在绘画艺术史上并不多见。所以用这样的话来为他们的艺术成就定位,并非溢美之辞。


他们既是书画家,又是鉴定家,但是各人的侧重有所不同,壮暮翁自诩主业是鉴定,是业余画家;高花阁是绘画科班出身,而又是终生从事绘画,自然是职业画家,鉴定就是业余的了。这里所展示的郭忠恕《避暑宫图》、南宋《秋林牧童图》、南宋马远《松下弹琴图》、南宋马远《松泉高士图》、元赵松雪《竹禽图》、元王冕《梅竹松石图》等古代绘画作品,是他们的收藏,从题签和跋语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兴趣,也留下他们研究学习的历史痕迹。


颇可玩味的是他们为几幅画写的题跋。我们可以从跋语中判断他们共同的鉴定风格。《避暑宫图》没有画家的款识,传是郭忠恕的作品,他们经过多年的研究,特别是高花阁对此图研究用力最深,不只是查阅各种文献,和郭忠恕的传世之作进行了对比,而且到“避暑宫”的遗址进行了考察。她从遗址中隐约地看到《避暑宫图》这张画的雏形,更加断定是郭忠恕所画。此图即使不是郭忠恕作,但从宋徽宗御押“天下一人”、“宣和”骑缝印、“柯氏敬仲”等印记上,也可断定是北宋画。



郭忠恕(传)

《避暑宫图》

立轴 设色绢本

174×102 cm 约16.0平尺


宋徽宗题本幅:丁亥御笔。

鉴藏印:宣和(半印)、御书(葫芦半印)、柯氏敬仲、训忠之家、定远方氏珍藏书画之印、曾在方梦园家、郭忠恕避暑宫图、谢稚柳鉴赏印、健碧收藏

著录:

1. 谢稚柳:《〈上海博物馆藏画〉读后记》,《鉴余杂稿》,第29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2.《谢稚柳系年录》,《上海文博丛论》,上海博物馆主办,2011年第4期。

出版:

1.《上海博物馆藏画》,图五(宋·佚名·溪山楼观图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

2.《上海博物馆藏画》,图五(宋·佚名·溪山楼观图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3.《古画粹编一·五代郭忠恕避暑宫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展览:“艺苑撷英——谢稚柳陈佩秋艺术用印及作品文献展”,海上印社艺术中心,2019年8月10日至9月22日。

说明:

1.据郑重《谢稚柳系年录》,“一九四八年戊子三十九岁鉴定陈佩秋藏郭忠恕《避暑宫殿图》 为真迹。”知此《避暑宫图》民国年间即为陈佩秋收藏。

2.新中国成立后,此作入存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入《中国博物馆藏画·上海博物馆藏 画》第五图《宋·佚名·溪山楼观图》),80年代初退还陈佩秋。

3.《宣和画谱》卷八“宫室·郭忠恕”目下有“明皇避暑宫图四”、“避暑宫殿图四”。此件或为其中之一。









郭忠恕(传)《避暑宫图》(局部)



本幅收传印记放大图


本幅宋徽宗签押(上中)对比


《宣和画谱》书影


编者按:以署款破损,据宣和收传印记及徽宗题字,查《宣和画谱》宫室门载,得收录共四人:
一、尹继昭“……今御府所藏四:《汉宫图》一,《姑苏台图》二,《阿房宫图》一。”
二、胡翼“……今御府所藏八:《秦楼吴宫图》六,《盘车图》二。”
三、卫贤“……今御府所藏二十有五。”二十五图中,仅有《雪宫图》一,《雪景楼观图》一,是为宫室之作,其余皆高士图、罗汉、岩僧、神仙、山居、蜀道、盘车等。
四、郭忠恕“……今御府所藏三十有四:《明皇避暑宫图》四,《避暑宫殿图》四,《山阴避暑宫图》四。”其余为飞仙、九曜、雪山、山居、湖天、车栈、行宫、水阁、吹箫、滕王阁王勃挥毫图等。

以此四人之所绘,证之本图所绘:主峰迎面,折落有势,古木参天,苍壁插水,排云殿踞高临下,宫室层层相叠,跨水架桥,长廊四起,栋宇胶曷,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如此辉宏构筑,非大唐鼎盛之暑宫(九成宫)莫属。又据本图部分宫室筑于岩洞之中,主宫室户牖外高撑锦蓬遮阳,避暑之实可证。顾图思意,“汉宫”、“阿房”、“秦楼吴宫”、“姑苏台”、“雪宫”皆不符,则此图之名《避暑宫图》符合。按图索驹,作者郭忠恕无疑。

又据《宣和画谱》宫室叙论:“郭忠恕既出,视卫贤辈其余不足数”,卫贤且不足数,何况尹继昭、胡翼?证之以《宣和画谱》所藏卫贤《高士图》(梁伯鸾),其所作屋木树石,除与本图有时代共性外,其艺术造诣,相去甚远,此《宣和画谱》宫室叙论之又一可证,则本图为郭忠恕所作《避暑宫图》无疑。

又据北宋刘道醇、苏轼、王得臣、李廌、宣和叙论及后之文徵明、恽寿平等对郭画之评述,与此图造型笔墨特点皆相契。详见诸家评郭忠恕画。再据傅熹年先生对古建筑的考证,此图宫室鸱尾上既无铁钉装备,那它的下限当在北宋以前,则证郭忠恕此画作于五代时无疑。

《梦园书画录》书影


编者按:《梦园书画录》中所载王摩诘(王维)界画山水大幅实即此图《宣和画谱》所载郭忠恕《避暑宫图》。录中所记绢本高汉尺七尺三寸八分、阔四尺二寸与今之量度高174.7公分、阔102.1公分的比值恰相符合,且宋徽宗玺印并书“丁亥御笔”、“柯氏敬仲”、“训忠之家”及方梦园等印记皆符。至周亮工跋,盖以《宣和画谱》山水门中收有王维画一百二十有六图,其中皆雪景、山居、捕鱼、待渡、早行、山庄、栈阁、罗汉、居士像等,其间绝无一图飞椽叠阁之界画山水,且宫室门中所收仅限前述四人,并无任何一图王维所作,是故今藏者于1950年重装此画时,将周亮工跋自诗堂移去。

以上收传印记、宋徽宗签押对比,及编者按,均摘录于《古画粹编一·五代郭忠恕避暑宫图》陈佩秋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出版物书影 《上海博物馆藏画》1959年、1999年版


《秋林牧童图》也是没有作家题签的古画,高花阁在绫边作了长题,判定此图是南宋人画的。台北故宫也有类似的两本,她认为“当是元后明清的摹本”。跋语中还记述台北故宫鉴定家傅申看到此画时“开轴即乎南宋”。



佚名

《秋林牧童图》

立轴 设色绢本

88×49 cm 约3.9平尺


陈佩秋题裱边:夫论鉴定张大千画,举世公推先生第一。以论宋元,大江南北无一人能出先生之右。此轴南宋秋林牧竖图,尝见台北故宫藏有二本,视其笔墨,当是元后明清摹制。十余年前,先生过沪,驾临敝寓,曾以此图奉观。先生开轴即呼南宋,是故右上奉留,待恳先生大笔一挥, 则斯图拨云见月,顿显皓魄矣。戊寅(1998年)冬十月,健碧于洛省圣盖博尔峪顿首拜上,傅申先生 赐启。钤印:长年、健碧

陈佩秋题签条:南宋秋林牧童图。高花阁鉴藏。丁酉(1957年)秋日题。钤印:佩秋

鉴藏印:定定馆、高花阁、颖川、佩秋、秋兰、高华、南阳陈氏、佩秋、佩秋审定、离,二印漫漶不辨

说明:宋画中对于儿童的描绘应为历代中最为丰富者,出现了诸多擅画儿童的画家, 儿童画这种题材趋向专门化, 甚至出现了长于画某种题材的专门画家,比如专门画儿童的“杜孩儿”。此幅《秋林牧童图》绘两小儿于田野间坡石处嬉戏玩耍的场景, 画面右下部两只正觅食于田间的山羊增添了田园幽静的气氛。(引自《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集萃》)

出版:

1.《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集萃》,第340-341页,上海世纪出版社,2016年。

2.《纵横千古:谢稚柳、陈佩秋、傅申、陆蓉之作品及藏品展》,郑欣淼主编,第195页,故宫出版社,2018年。

展览:

1.“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特展",上海龙美术馆,2016年10月。

2.“纵横千古 两岸一家——谢稚柳、陈佩秋、傅申、陆蓉之作品展”,故宫博物院武英殿,2018年11月16日至11月30日。


陈佩秋题裱边




佚名《秋林牧童图》(局部)

我在撰写《谢稚柳系年录》时,曾借出王冕《梅竹松石图》,抄录壮暮翁的题跋,他此时仍然有着当年写题跋“快哉”的神情。何以如此?正如他在题跋中写道:“元章墨梅出于扬补之、赵孟坚,传世之作无非是横斜疏影,此梅竹湖石为世所未见,王孟端、夏以画竹著称于世,徵此将不识其所自出,快哉!”通过王冕这张独特的画,他找到了画梅竹的流派,即扬补之、赵孟坚——王冕——王孟端、夏,打破了王、夏画竹自创之说,对一个鉴定家来说,又怎能不高呼“快哉”呢。通过这几则题签、跋语,我们看到谢、陈在鉴定古代书画中共同的风格:都是把客观条件放在首位,起决定作用的是书画自身,即画家的笔墨个性,然后从书画的时代性扩展到流派的传承。



王冕(传)

《梅竹松石图》

立轴 水墨绢本

171.7×86 cm 约13.3平尺


谢稚柳题裱边:
1.元王元章梅竹松石图真迹。稚柳壮暮翁鉴藏。钤印:谢
2.绿萼梢头笔欲飞,豪锋初目变清夷。寻常过眼横斜影,瘦竹团松是一奇。元章墨梅出于扬补之、赵孟坚,传世之作无非横斜疏影,惟此松竹湖石为世所仅见。王孟端、夏昶以画竹著称于一时,微此将不 识其所自出。快哉、快哉!壬戌(1982年)之六月,壮暮翁稚柳题记。钤印:稚柳、谢、夕好夕好
谢稚柳题签条:元王冕梅竹松石图。癸巳(1953年)秋日,谢稚柳题记。钤印:谢
鉴藏印:佩·秋、离、秋兰室藏书画、烟江楼真赏、秋兰,一印漫漶不辨
说明: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老村、竹堂、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幼年好学,屡举进士不第,终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大川。北游燕都。后隐于九里山。善画竹石,尤工墨梅,求者肩背相望。明太祖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冕,授以谘议参军。画面右方古树盘根错节,挺拔苍劲,不见其枝干,而于上方以墨渲染出松针叶丛,透露凌冽萧瑟之感。古树旁为一巨石,形如人耳,嶙峋奇峭。梅、竹为其掩映于后,浓淡墨笔画竹,唯见其叶。以笔锋画梅枝,不欹不曲,甚为挺拔,有坚韧之态。画梅用墨浓淡相宜,清润洒脱,生气盎然。(引自《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集萃》)
出版:
1.《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集萃》,第356-357页,上海世纪出版社,2016年。
2.《纵横千古:谢稚柳、陈佩秋、傅申、陆蓉之作品及藏品展》,郑欣淼主编,第199页,故宫出版社,2018年。
展览:
1."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特展",上海龙美术馆,2016年10月。
2.“纵横千古 两岸一家——谢稚柳、陈佩秋、傅申、陆蓉之作品展”,故宫博物院武英殿,2018年11月16日至11月30日。


谢稚柳题裱边


临摹古画,壮暮翁主张“眼高手低”,高花阁的宗旨是“从高从难”。其实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临摹古画,都要从高处着眼,从难处着手。对古画的临摹,他们都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走了一段漫长的路。壮暮翁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即临摹陈老莲花鸟,三十年代后期从学巨然开始转向山水,以后又临摹北宋院体花鸟。直到五十年代,他都没有从临摹中走出来。壮暮翁《仿宋元山水花鸟册》共八开,创作于五十年代,堪称传世之作。高花阁曾对此册逐页进行分析,有的画风格结体取自“董北苑之江堤晚景”,“坡石皴笔形体是巨然秋山问道”,有的画取法“范华源溪山行旅”,皴法来自“河阳郭熙”。壮墓翁山水临摹了巨然《秋山问道》,对巨然的画风可谓侵入骨髓。二十年后,他再临巨然的《万壑松风》,方才体验到巨然画“诸幅苔点并以退笔焦墨信手散落,万壑松风则淡墨直点,尤为奇绝。”高花阁在为此图题跋写道:“顶峰之上所用淡墨直点则是万壑松风图仅存,可知壮暮翁观察古画之精,直是洞察纤毫。则壮暮翁之画业有成,即在于斯。”直到六十年代,壮暮翁有广东之行,饱览了粤北山水后,才逐渐从摹古中走了出来。高花阁亦是如此,从二十多岁入美专学画,直到五十多岁后,才摸索出走自己的路。仔细深入观察分析,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他们收藏这几幅古画的信息。


陈佩秋作画


谢稚柳鉴赏书画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中国画变法风向逐渐开始,如张大千、刘海粟、李可染及石鲁等。在这一风潮中,变法的画家很多,但有不少画家是抛弃传统,为新而新,另起炉灶,结果都失败了。以上几家变法,还是从传承中汲取养分,走上成功之路。壮暮翁的变法更是如此。他从徐熙的《雪竹图》研究了徐熙的落墨法,他创作的落墨山水、落墨花卉,特别是落墨荷花、落墨牡丹、落墨芙蓉、落墨竹及落墨梅花,是从传统中走出,但了无临摹的痕迹,别有一翻新意。高花阁的变法从八十年代开始,到九十年代才形成自家的风格。她把传统笔墨、写生和印象派的色彩结合起来,层层叠加,如烟如雾,诗意满纸,谢稚柳评论她的画虽出于写生但“饶有宋人韵致”。对已往临宋人的那种工笔细写,她说:“遂一去不复返了”。她曾对我说:“现在造假的人很多,我要画得使他们无法造假”。她笔下的《峡谷晨曦》、《四时烟雨半山云》、《竹径花溪》、《苍山云海》等山水画,都是她变法之后的顶级之作。我曾把她的画法定为“高墨叠彩”,并口占一绝:“大千泼彩开流风,壮暮落墨别有情。高墨叠彩高花阁,万山过尽又一峰。”纵观他们的变法之作,张扬了自我,个性鲜明,更加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谢稚柳与陈佩秋


1989年终,在壮暮堂听壮暮翁和友人论画,张大千生前带信说,董源的几幅画除了《溪岸图》,其他《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都不可靠。壮暮翁当时即对我说:你写一篇文章,把问题提出来。我因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望而却步。直到1996年,高花阁开始对董源的这几幅画的真伪问题进行分析,这是她的鉴定生涯的开始。除了对董源,她还对赵令穰的《湖庄消夏图》进行了研究,因为这几幅作品都是董其昌鉴定为真迹,以后即沿此说。高花阁要翻董其昌的这笔“旧帐”,探讨画的真伪,揭穿董其昌在这几幅画上做的手脚。


谢稚柳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库房看画


高花阁最为在意的还是宋画的研究。《宋画全集》在浙江出版后,基本上可以看到在世界上收藏宋画的一斑。她对《全集》刊出的宋画逐件研究,写下评论意见。看到她对鉴定用功之深,我曾问她,你不想当画家了。她说:很多宋画真伪莫辨,不能让继续以讹传讹啊。在写《大师谈艺·高花阁》卷时,我曾借阅几件有她鉴定批语的宋画影印件。从她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她不但定宋画的真伪,而且定优劣,打破了传统鉴定只定真伪,不论优劣的鉴定方法。看来,她鉴定宋画的真伪优劣有着历史的责任感。


陈佩秋与程十发先生评画


为什么要定优劣?她认为:今天我们引以为豪的宋画高峰,应该包括优劣的宋画,我们应该继承发扬优秀的宋代绘画传统,拙劣的宋画,即便是真迹,亦无多大的价值。她遵循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敷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为标准,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六法中的其他五条,都是为“气韵生动”服务的。她说:根据我几十年研究宋代绘画的实践,如果其他五条都做好了,就自然达到了“气韵生动”。



马远(传)

《松下弹琴图》
立轴 设色绢本
画 166.5×99 cm 约14.8平尺
诗塘 8.5×99 cm 约0.8平尺


谢稚柳题诗塘:南宋马远松下弹琴图。定定馆鉴藏。钤印: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 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谢稚柳题签条:南宋马远松下弹琴图。定定馆鉴藏。钤印:稚柳
鉴藏印:定定馆、壮暮、稚柳、谢、壮暮堂妙迹、佩秋珍藏、秋兰室、马远松下弹琴图、健碧收藏、 谢稚柳真赏、佩秋鉴藏,一印漫漶不辨
展览:"艺苑撷英——谢稚柳陈佩秋艺术用印及作品文献展",海上印社艺术中心, 2019年8月10日至9月22日。





马远(传)《松下弹琴图》(局部)


壮暮翁和高花阁在绘画艺术上相互倾慕,是绘画艺术的纽带把他们联结在一起。在艺术上,他们是平等的,也是对等的,谢画陈题,陈画谢评。但在艺术的取向上存在差别。研究高花阁的艺术经历,她第一次临的是赵幹的《江行初雪图》,本来应该是沿着北宋艺术道路发展下去,可是后来转向南宋。我问她,何以如此?她说:社会舆论是谢稚柳为我代笔,为了避开代笔之嫌,我才君向潇湘我向秦,放弃北宋,转向南宋。高花阁有着大丈夫的气概。最忌也最恨社会上传谢稚柳为她代笔之说。



马远 1140-1225

《松泉高士图》

手卷 水墨纸本

画心:27×57 cm 约1.4平尺
前纸:27×53 cm 约1.3平尺
题跋:27×54.5 cm 约1.3平尺


题识:马远。

陈佩秋题签条:马远松泉高士图。丁酉(1957年)夏日,佩秋重装并题。钤印:佩秋

杜本题后纸:生性多迂远,从容乐自浓。寻春见新柳,含笑抚孤松。落落人情外,迟迟造物中。不须谈世事,锻 炼本无功。杜本。钤印:瑞庵

鉴藏印:晋国奎章、晋府书画之印、黔宁府、黔宁王子子孙孙永保之、千山耿信公书画之章、琴书堂、雪 舫、信公、耿昭忠印、耿昭忠印、信公父、信公鉴定珍藏、襄世家李氏、息斋、槐庭清玩、子京父 印、墨林秘玩、□□□□秘笈之印、退密、檇李项氏士家宝玩、平生真赏、天籁阁、墨林秘玩、神 游心赏、十三峰草堂、彭泽欧阳氏子孙永宝用、彭泽欧阳润之鉴藏书画之章、石莲经眼、陆润之


人们把壮暮翁和高花阁比之为赵孟頫和管道升,称之为“赵管风流”,陈佩秋不以为然,她觉得自己不是管氏。如其这样,还不如把他们比之为归来堂中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在归来堂中,赵、李品茗翻书,两者何其相似啊。陆俨少对谢、陈之间理解得比较透彻,壮暮翁曾为我画《竹石图》,高花阁为我画《顽石幽兰图》,他在高花阁《顽石幽兰图》卷上作题,其中有句云:“披览之余,想见晴窗棐几,研朱调粉,无憾归来堂。”陆先生把谢、陈看作是归来堂人物。



赵孟頫 1254 - 1322

《竹禽图》

立轴 水墨绢本

143×88 cm 约11.4平尺


题识:子昂。

钤印:赵氏子昂

邓文原(1258-1328)题本幅:清秋摇落万山中,古木槎牙欲倚空。惟有此君兼石友,不知人世有霜风。邓文原。

鉴藏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记、谢稚柳鉴赏印、佩秋珍藏、秋兰室藏书画、佩秋审定

谢稚柳题签条:赵松雪竹禽图。定定馆。

说明: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湖州人。至元二十三年(1286)由程钜夫推荐仕元,得 元世祖忽必烈赏识,先后担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等职,封魏国公, 谥文敏。赵孟頫在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董其昌称其画“为元人冠冕”。赵孟頫的书法初临宋 高宗,中学钟繇及羲、献,晚乃学李北海。此图描绘了由奇石、丛竹、兰草所构成的田野小景。画的中下部为一巨石,皴擦其奇峭结构与明 暗变化。画竹以流畅的笔调伸出竹干,于两旁有小枝条,用浓墨参以淡墨画竹叶,清疏淡雅。前 后兰草点缀,自然成趣。画面繁简得当,显出挺拔与力度,透出生机。(引自《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集萃》)

出版:《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集萃》,第266-267页,上海世纪出版社,2016年。

展览:"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特展",上海龙美术馆,2016年10月。



赵雍 1289-1360

《寒林图》

镜心 水墨绢本

至正元年(1341)

94.3×51.3 cm 约4.4平尺


题识:霜后疏林叶尽干,雨余流水玉声寒。世间多少闲庭榭,要向溪山好处安。至正元年九月六日,赵雍仲穆题。

鉴藏印:江阴迁莺里夏一驹珍玩、秋兰室藏书画、佩秋审定

说明:

1.旧藏者夏一驹,字昂千,号一斋,又号凤凰山樵,江苏山阴人。喜藏印,善刻章,工印学理论。雍正六年(1728) 撰写《古印考略》一卷,专论秦、汉印之字法、章法诸艺术。所藏印,乾隆三十八年(1773)被其子夏犀、夏荦辑成 《拾古印遗》二册。此外,夏氏也精鉴赏,缪荃孙的《云在龛随笔》中曾记“元名家册子有‘大明锡山安国珍藏’白文,有‘江阴迁莺夏一驹珍玩’朱文两印”;傅抱石的《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国美术年表》中记夏一驹于1727年“跋宋人重屏图轴于慎思斋。”

2.此件作品曾收录于1986年上海中国画院拍摄的电视纪录片《画苑掇英》中。


虽然如此,无论在生活中或文字上,都很难看出谢、陈之间那卿卿我我的相倚相恋之情,他们都把自己的情感藏得很深。壮暮翁在六十年代北行鉴定途中有一首诗:


和春同别江南路,鸭绿松花晴又雨。

已曾塞上晚睛生,冉冉斜阳秋在树。

离肠难索新裁句,客枕出吟归去赋。

行人自恨有音疏,不是天南无雁去。


读了这阕玉楼春词,淡淡的离情别意的哀愁,透露出一番春讯。我问:“想家了?”壮暮翁唯唯否否,在我的“逼供”下,他才承认:“是写给陈老师的。”直到今天,知此词意者甚少。高花阁知道此事,嗔怪壮暮翁不该把真实的用意告诉别人。


谢稚柳与陈佩秋在中国画院35周年庆上挥毫


高花阁常用“忆谢堂”印,我冒然相问,是常常思念谢先生?高花阁强辩说是李白忆谢安。她随手翻李白诗集,找到《夜泊牛渚怀古》那首诗,把“云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指给我看。我说你的用印所指是此谢而非彼谢。她说:别胡思乱想,把我给搪塞了。就这样正像他们收藏古画那样,不张扬,如云遮月,他们之间的情意也是蕴藏得很深,如果深入研究他们的艺术,却是值得深挖的矿藏。


二〇二一年十月 于百里溪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