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微课③丨跟着陶俑“出去玩”(含手语导览)
博物馆是收藏和保存各地珍贵历史遗存的所在。博物馆通过展览述说珍宝背后的故事,它是全人类的宝库,也是智慧的结晶、美的盛宴。不仅如此,博物馆还能为参观者提供一个充满乐趣与想象的学习空间。上海博物馆拥有超过102万件中国古代艺术瑰宝,等待着每一个渴望了解历史与艺术、感受美与智慧的你去探索,去发现。
为了让特殊学生能够无障碍地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我们为听障同学准备了5节线上微课程,介绍5件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珍品,每节微课均配有手语导览小短片,从今年全国助残日起每期推出一节课。
“宅”在家里的你快来和我们一起欣赏文物、感知艺术、在多元与包容的博物馆中开展一场探索之旅吧!
唐代
通高42.9厘米,马长38.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这件骑马女俑比例准确,形象生动,写实逼真。整件陶俑色彩丰富,工艺精湛,代表了唐三彩制作的高水准。
唐代彩色釉陶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三彩”。唐三彩上黄、绿、白三色最为常见,但“三彩”并不是只有三种颜色,也有将蓝、赭、褐、紫等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古汉语中常用“三”表示多,三彩就是多彩的意思。
小练习#1
仔细观察,这两件唐三彩陶俑上有哪些颜色?你能不能在你的颜料盒里找到或者自己调出这些颜色来?
你发现了吗?这两件唐三彩陶俑的头部都没有光亮的釉。
唐三彩是一种铅釉陶器。制作时,工匠会先用白色粘土素烧作胎,再在胎体上施以不同颜色的釉料,釉中加入铅为助溶剂,用约800℃低温烧成。由于加了铅的釉流动性较大,为了使器物形象更细腻逼真,俑的头部是不施釉的,而是在烧成后用彩绘的形式画出面部的细节。
唐三彩在造型艺术上的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神形兼备,惟妙惟肖。这件陶俑除了人物,动物造型也非常形象生动,很好地展现了唐马的特征。唐代的马头部较小,脖子粗壮强健,臀部精壮浑圆,腿颈细长,比例真实准确。马鬃梳剪整齐,马尾扎一个小髻,马鞍等装饰十分豪华。
马是唐代艺术中常见的题材,这与唐代马牧业的兴旺发达,以及深受胡风胡俗影响的社会风气有关。唐墓出土文物中,就有许多陪葬的三彩马。唐代下至百姓、上至帝王都十分爱马,为此唐人甚至在千秋节(皇帝生日)专门训练马进行跳舞表演。陕西历史博物馆中藏有一件银鎏金质仿皮囊壶,壶上的骏马口中衔着酒杯,后腿跪下向皇帝祝寿,十分有趣。
唐朝还留下了许多与马有关的诗句。比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这是唐人的肆意洒脱,也是那个时代海纳百川、气度非凡的气象。
文物除了艺术价值,还有历史价值,能够反映当时人的生活。这件彩绘彩色釉陶骑马女俑表现的是唐代女性出游的情景。马上的女子穿着便于活动的窄袖胡服,头戴帷帽,脚跨骏马,神情愉悦,从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风俗和生活状态。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代女性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有较多机会参与文化娱乐活动,她们喜欢走向户外,骑马出行、踏青游玩,充分展现了唐代社会开明、宽容、自信的时代风貌。
游春是从先秦时期起就十分流行的活动,人们会在春天挑一个天气好的日子,盛装打扮,外出游玩。尤其在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踏青赏花、祓病祈福更是普遍的习俗。
上海博物馆的收藏涵盖了历朝历代的艺术珍品。打开上海博物馆官网-典藏-典藏精选版块,按年代搜索,找到至少三件不同门类的唐代文物。以彩绘彩色釉陶女俑为主角,连同这三件文物,加上你对唐代的印象(可以来自老师课堂的讲述,也可以来自古诗古文,甚至来自影视作品),创作一件作品,题材不限。
在繁花似锦、绿柳成荫的春夏之交,让我们和唐三彩女俑一起,来一场穿越千年时光的“神游”吧!
更多无障碍线上微课程,
敬请垂注上海博物馆官方微信下期推送。
本文的部分文字内容及手语视频选自上海博物馆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策划制作的《上海博物馆无障碍探索手册》。
第一课:“镇馆之宝”大克鼎(含手语导览)
第二课:“划时代”的开元通宝(含手语导览)
微课编写丨杨烨旻、张宇
手语丨唐文妍
编辑丨杨烨旻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博物馆”版权信息。敬谢!
文章转发自上海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