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巴瓶也称“奔巴瓶”、“贲巴壶”。“贲巴”为藏语音译,梵音原作“军持”,即藏语“瓶”的意思。
贲巴壶有流嘴、但无执柄,使用时手握壶颈,贲巴壶也称藏草壶。
清 乾隆粉彩胭脂红地八宝纹贲巴瓶
口部成折腹水盂状倒扣在上,有二三个渐渐向外扩张的斜面组成。长颈,上部细,渐渐收小,然后渐渐扩大,圆腹,外撇高圈足。
整体如塔状,腹部饰“八吉祥”纹,底书篆款,以乾隆时期制作最多。常见有白地、黄地、绿地、松石绿地、胭脂红地、胭脂紫地等粉彩器,也有少数斗彩器。
明代所制军持大多有流嘴,形状与清代贲巴壶略相似,只是结构轮廓简洁,纹饰青花,无多装饰,仍为用具,贲巴壶出于清官窑者辄为喇嘛教法器。
清 乾隆天蓝釉地粉彩莲托八吉祥纹贲巴瓶
由于乾隆皇帝笃信藏传佛教,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命景德镇御窑厂、宫廷造办处制造各种佛教用品,更是亲自对其用途、造型、纹饰给予具体指导,制成后颁赐给寺院。
贲巴瓶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法器,本为灌顶及盛圣水之用,也称奔巴壶。
《佛学大辞典》中云:“天竺国王即位时,以奔巴壶盛四大海之水灌于顶而表祝愿,密教效此世法,于其人加行成就。嗣阿犁位时,设坛而行灌顶之式。”
清政府为革除活佛转世制度中的弊端,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高宗特赐金瓶两个:一个在北京雍和宫;一个在拉萨布达拉宫,作为转世灵童掣签之用。
清 乾隆粉彩花卉缠枝八吉祥纹贲巴瓶
指令:凡藏蒙大活佛如达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等转世时,必须按宗教仪轨将寻访到的数名“灵童”的姓名,用满、汉、藏文字写在象牙签上,置于瓶中,由驻藏大臣或清政府选派的高级官员主持仪式,当众掣签确定。
金瓶掣签制度的实行,杜绝活佛转世灵童过程中的弊端,从而将达赖、班禅等活佛的转世制度直接纳入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制度中。
其秀美的造型、精细的绘工、协调的色彩与精美的纹饰浑然一体,体现出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内地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高度完美的融合。
这是将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宫廷御瓷完美结合的器物,更是汉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文章转发自北京陶瓷艺术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