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指绘制在墙壁上的图画,有岩石壁画、建筑壁画、墓葬壁画等。中国古代最早的墓葬壁画发现于西周时期。汉代墓葬壁画发达,形成墓葬考古特有的风貌。唐代墓葬壁画达到又一个高峰,在视死如生的观念影响下,墓葬构造也竭力模仿人间等级制度,作为墓葬构成要素之一的壁画,也就和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一起,成为等级制的重要标志之一。陕西西安及附近地区,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有19位皇帝及数千位皇亲贵戚、高官要臣埋葬在这里。目前,发现有壁画的墓葬已有100多座,是中国唐代壁画墓最为集中、发现数量也最多的地区,其中,纪年最早的是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贺若阙墓,最晚的是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僖宗靖陵。揭取下来的唐墓壁画多数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新城长公主为唐太宗第二十一女,死后以“皇后礼葬昭陵旁”,唐代诸帝公主中明确以皇后礼葬的仅此一例。其墓位于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村北,西北距昭陵陵山仅约1.5公里。1994年10月,由法国巴黎“陕西历史博物馆之友”出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历史博物馆、昭陵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其进行了发掘。揭取下来的二十二幅壁画,全部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新城长公主墓为长斜坡墓道多天井砖砌单室墓,全长50.8米,墓道有五个过洞,五个天井,八个壁龛。在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及墓室的壁面都绘制有壁画。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的壁面均用赭红色带绘出阑枋、廊柱等仿木结构的建筑图案,形成相对独立的画面。
擔子图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
高207厘米,宽315厘米
1995年陕西省礼泉县昭陵新城长公主墓墓道东壁揭取
擔子即轿子,又称肩舆。《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外命妇一品、二品、三品乘金铜饰犊车,擔舁以八人。”可知擔子为朝廷命妇的乘舆,以抬轿力夫人数来表示等级。新城长公主为正一品,应有八人擔舁,但图中仅有四人。
侍女图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
高150厘米,宽70厘米
1995年陕西省礼泉县昭陵新城长公主墓第二过洞东壁揭取
图中二侍女皆侧向北作行走状,前行者头梳单刀半翻髻,身穿袒胸窄袖白色襦衫、浅褐色长裙,双手相举于胸前。后随者身穿浅绿色袒胸窄袖襦衫、条纹长裙,双手托一盛放莲花状物的黑色浅腹盘,二人即将服侍主人。
侍女图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
高150厘米,宽71厘米
1995年陕西省礼泉县昭陵新城长公主墓第二过洞西壁揭取
图中二侍女皆侧向南作行走状。前行者头梳单刀半翻髻,身穿袒胸窄袖白色襦衫、黑褐色长裙,足穿云头履,右手前伸,持一朵盛开的荷花,朱唇粉腮,身材修长,颇为高贵典雅。后面的着男装侍女,双手捧一浅褐色包袱,正小心翼翼地尾随其后。
侍女图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
高152厘米,宽90厘米
1995年陕西省礼泉县昭陵新城长公主墓第三过洞东壁揭取
侍女图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
高150厘米,宽80厘米
1995年陕西省礼泉县昭陵新城长公主墓第四过洞东壁揭取
此图为北侧开间,仅绘一位侍女。图中侍女头梳单刀半翻髻,身穿白色襦衫、橘红色束腰长裙,外套淡青色半臂,右手持一卷轴,正侧身向北,似与他人作呼应。
侍女图(二幅)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
高150厘米,宽208厘米
1995年陕西省礼泉县昭陵新城长公主墓第五过洞东壁揭取
侍女图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
高150厘米,宽82厘米
1995年陕西省礼泉县昭陵新城长公主基第四过洞西壁揭取
画面左侧的那一位头梳单刀半翻髻,身穿白色襦衫、深青色长裙,外套褐色半臂,左手前举,侧身回首,似乎正向旁边的侍女说着什么。右侧的侍女身着胡服,双手端着点燃的蜡烛,一边向南行走,一边回头与另一位侍女交谈。
侍女图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
1995年陕西省礼泉县昭陵新城长公主墓墓室南壁揭取
新城长公主墓墓室南壁因甬道口占据及残破脱落严重,仅存西侧一个开间,即此侍女图。图中现存三人,东面第一位头梳双环花形髻,上插花钗,身着长袖短襦条纹裙。另二人头梳双刀半翻髻,身着短襦长裙,其中西面的侍女左臂挟一茵褥,右手指点着,似乎正向前面那位同伴说着什么。人物均为柳眉细眼,樱桃小口,面部斡染出粉红色。造型上头大颈长,身材瘦削。绘画用色淡雅,着墨较轻,尤其是发髻淡中有浓,似乎是用黑纱包裹着的假髻一样,极具特色,这在唐墓壁画中极其少见。
侍女图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
1995年陕西省礼泉县昭陵新城长公主墓第五过洞西壁揭取
新城长公主墓第五过洞西壁长3.1米,高1.6米,由红色立柱分成三个开间,每个开间绘出动态的两位人物,此图为北侧开间。两位侍女头梳单刀半翻髻,身穿白色襦衫,外套浅褐色半臂,似乎正在悠闲地散步。
玉杂 | 小棍棍的数学大智慧“问君能有几多筹”
(版权所有 转载注明)
长按扫描关注,把历史随身携带
文章转发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