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郑学富:古书画中的欢喜年俗

  • 古籍
  • 2022年2月01日12时

春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几千年来,传承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画中可窥一斑。明代画家李士达的《岁朝村庆图》描绘山村人们欢欢喜喜过大年的热闹景象。远处山岭起伏、碧水涟漪,近处溪流淙淙、板桥飞架。溪水左岸苍松翠柏挺拔参天、枝条下垂,红叶藤枝攀援而上,预示着紫气东来。图中所画人物尽管众多,但是身姿各异、神态生动,每个人物形象皆具动感,全无刻板之姿。


李士达 岁朝村庆图 132.9x64cm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至少表现了七项过年民俗:(1)开门爆仗。小溪左岸的柴门前一童子从竹笼中放飞一只鸡,雄鸡展翅欲飞,昂首高唱,人们便开始了迎接新年的礼仪活动。小溪两岸均有一孩童点燃鞭炮的画面,另一胆小孩童捂耳躲避观看。顾禄的著作《清嘉录》载:“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疬,谓之开门爆仗”;(2)祭祀祖先。在靠近松柏的房子正面墙上悬挂钟馗像,堂内陈设几案,其上燃香、摆放清供之物。《清嘉录》说:“元旦为岁朝,比户悬神轴于堂中,陈设几案,具香蜡,以祈一岁之安”;(3)相互拜年。小溪左岸的大门前一童子正在敲门,两士人在交谈等待,欲入户拜年。一老者站在院内似在等候门外的拜年人。两座板桥上都有行人来往,像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4)食用春盘。小溪左岸的小酒馆内,有两人临窗而坐,饮酒叙谈,旁边有童子伺候。桌上放置一方形格盘,其中有彩色点染,像是元日享用的春盘(后演变成春卷)。院外正在行走的两个童子,一位胸前悬挂着箩筐,内有春卷,正沿街吆喝出售。吃春卷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5)文化活动。一群孩童正在敲锣打鼓,准备出去搞杂耍诸戏表演,以烘托节日热烈气氛。廊内一文人雅士正在挥毫书画、一人扯纸、一人研墨、一人欣赏;(6)欢喜团。水亭之上一士人独坐,一童子正在拨弄炭炉,这就是画家老家一带流行的从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有欢喜过年之意。(7)画上有乾隆御制诗一首:“东郭远西墅,山家接水村,春阴庆老幼,丰岁足鸡豚。三代遗风在,一时深意存。治民无别术,饥饱俾寒温。丙申岁朝明窗御题。”这又体现了一项过年习俗——元旦开笔。


御笔五福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元旦开笔新年大吉

  

在古时候,民间有元旦开笔的习俗。大年初一早晨,文人们在红笺上写几句吉利的词语,如“元旦开笔,百事大吉”、“元旦开笔,读书进益”等,图的是新年吉祥、事事如意,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寄予美好的希望。满人入关后,学习汉族传统文化,元旦开笔这一习俗开始传入宫内。

  

雍正元年元旦早晨,雍正皇帝挥毫写下了“春绍介祉,开笔大吉”和“一入新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民安乐业,边尘永息,大吉大吉”的吉语。从此元旦开笔便成为清宫定制。


金瓯永固杯 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乾隆皇帝时,形成了一套十分严格、程序复杂的元旦开笔仪典。时间上必须在元旦子时;地点在养心殿东暖阁的明窗下,窗前摆放紫檀长案,所以也称“明窗开笔”;案上陈设金瓯永固杯,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权永固,杯中斟满屠苏酒。金瓯永固杯便成为清朝历代皇帝元旦开笔时的专用酒杯;案上置朱漆雕云龙盘,内盛古铜八趾吉祥炉和两个古铜香盘;皇帝亲燃“玉烛长调”烛台蜡烛,将万年青笔管在炉上微熏,笔端曰“万年青”、笔管镌“万年枝”;此时太监已经将墨研好,皇帝先用朱笔在黄纸的中行书写,然后再用墨笔书写左右行。内容多是祈求国泰民安、社稷永固的吉语,写好后,皇帝将金瓯永固杯中的屠苏酒一饮而尽;太监们将皇帝写的吉语放在专用的黄匣内封存,不许任何人拆看,下年开笔所写仍放入该匣内,年年如此。


乾隆二十五年元旦开笔 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藏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好大喜功的乾隆帝志满意得、沾沾自喜,未免有些飘飘然。这一年元旦,他先用朱笔在一张黄纸的中行写道:“二十五年元旦,天下太平,万民安泰”;然后用墨笔在右、左行分别写道:“和气致祥,丰年为瑞”、“武成功定,修养生息”。从中流露出乾隆大功告成、骄傲自满的心情。他在之后30多年的皇帝生涯中,元旦开笔写的最多的吉语就是:“宜入新年,万事如意,三羊开泰,万象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多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语言,少了一些进取之心。乾隆因喜欢写诗,举行完开笔仪式后还有诗作。

他在之后30多年的皇帝生涯中,元旦开笔写的最多的吉语就是:“宜入新年,万事如意,三羊开泰,万象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多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语言,少了一些进取之心。之后历经嘉庆、道光、咸丰朝,元旦开笔之俗得以坚持和弘扬。到了晚晴时期,元旦开笔已流于形式,大多是由大臣代拟,皇帝誊抄一遍,失去了其独立思考、励志、祈福的积极意义。


康熙帝御笔福字 故宫博物院藏

天子万年笔 故宫博物院藏

御墨龙笺书“福”字

  

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慈禧太后的《“福禄寿”三字》轴。慈禧题写的这个福字别出心裁、独具一格,其实是由三个字以象形的手法组成,它们互借偏旁、互相依托,形成一体。中间空白处画成一个寿星拄着拐杖,整幅字犹如一件绘画作品,可谓构思巧妙、布局新奇。右上款为慈禧自题“光绪戊子新正御笔”,即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正月初一,这一年慈禧太后54岁,钤印三方,中间最上方为“慈禧皇太后之宝”;左上款为曾任翰林学士、户部左侍郎的吴树梅题七绝诗一首:“一曲山香白雪高,玉清新赐绛绡袍,金堂玉宝如仙篆,定拜金盘五色桃。”近代诗人夏仁虎有清宫词《赐福字》描述了清宫御笔书福之俗:“年年腊朔御重华,赐福苍生笔有花。御墨龙笺书福字,近臣分载福还家。”


慈禧太后“福禄寿”三字轴 故宫博物院藏


此俗兴起于康熙皇帝。康熙帝八岁登基,九岁丧母,由祖母孝庄皇太后一手抚养长大,祖孙二人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在祖母的帮助下,康熙帝擒鳌拜、平三藩,开创出了一番盛世景象。然而,就在他英姿勃发、大显身手的时候,孝庄皇太后却重病缠身,太医们也束手无策。康熙帝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请福续寿之说,遂决定为祖母请福。在沐浴斋戒三日之后,康熙帝化孝心于笔锋,挥毫而就著名的“福寿”连体字,并加盖“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取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镇天下所有妖邪”。孝庄皇太后自得到了这“福”字后,身体竟奇迹般康复了。她命人将其刻在石碑上,日夜抚摸、祈求多福。而她最终以75岁的高龄离世,民间俱称这是康熙“请福续寿”带来的福缘。所以,康熙书写的“福”字非同凡响。


清代皇帝御书福 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奖励那些任劳任怨的臣子,每年除夕,康熙皇帝都会在乾清宫西暖阁挥毫泼墨,御书“福”字。康熙御笔亲题的“福”字,多以丝绢为纸笺,以丹砂为底色,上绘金云龙纹。每年除夕,他写出的第一个“福”字,要挂在乾清宫的正殿,其余的分别送往宫苑各处。康熙还要书写一些“福”字,赏赐后妃、王公和在皇宫里值班的内廷近臣们,以示对值班官员牺牲年假、坚守工作岗位的慰问,也是对大臣们一年来的辛勤努力给予奖赏。有时候他专门挑选有功之臣在皇宫里值班,以便赏赐“福”字。那些得“福”的大臣们都倍感荣耀,甚至是感激涕零,所以大臣们都争先恐后去值班,想得到一纸“福”字。据史料记载,第一个得此殊荣的是时任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清代诗人)。从此,皇帝御笔书“福”成为宫廷里的年俗流传下来。


作者为文史学者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