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视觉志(ID:iiidaily)
作者:山野
今天要写的这个人,有点儿「冷门」。
他没有流量和话题,几乎处于避世状态。
除了业内人士,很少有人知道了解。
但他说过的话,却是那么勇敢,那么振聋发聩。
如今听来,依旧心有戚戚。
前段时间,他上了一档访谈节目,《十三邀》。
当时,我还和朋友打趣:
“许知远竟然敢采访他?”
他是谁?
钱 理 群。
经常吐槽北大,却被北大学生视作宝藏教授。
甚至连隔壁清华,都诚邀他去讲课。
他被誉为——
当代中国批判性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
不要被这个称呼吓到。
批判性、知识分子、标志人物......
这里面任何一个词放到网上,其实都不讨喜,甚至还会引发骂战。
的确。
他这一生,挣扎过、激辩过、沉默过。
如今,82岁的钱理群,已经被确诊为癌症。
他意识到,自己「大概还剩下五年」。
罢了。
还是在生命的末端,给这个世界里的人们,留下点儿什么吧。
“我现在有点和生命抢的意义。
就是把我想做的事,我都尽量做完。
做完之后,就无所谓了,随时可以死。”
钱理群是如何让许知远「沉默」的?
采访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钱理群带许知远在养老院花园里散步,看到道路两旁的郁郁葱葱的树木,钱老驻足欣赏树上的「新叶」和「败叶」。
他让许知远观察,这叶子中有黄的,有红的。
可对方并没有感受到这份变化,而是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病式提问」:
“您现在是从历史的世界,到了一个自然的世界。”
许知远以为钱理群和其他受访者一样,会在镜头前寓情于景。
可钱老没有理会,而是笑着说:
“你看这个树也是,都是绿色的,但它也是有另一种色彩,(比如黄色)。”
许知远追问,“这是另一种声音是吧?”
钱老纠正道,“是另一种色彩。”
这句回答,算是对许知远的提醒。
凡事不要总想着上升价值,纯粹的感受风景不香吗?
许知远或许没明白其中深意。
既然引导式访谈您不上钩,那还是直接问吧。
于是就有了这句耳熟能详的:
“哪棵树跟您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最像?”
众所周知,古人最爱将树木的特质与人的品格挂钩。
比如松柏长青,梅花孤傲,绿竹清高,白杨顽强。
这一次,钱理群直截了当地指出——
“到这个时候这些都别管,你还是习惯性的这种思维。
其实我就是欣赏它,没有任何知识的介入。
我就是感觉色彩,欣赏它的颜色。”
他希望许知远能放下对意义的挖掘,用心感受当下。
“你仔细看,风来了,它就在那微微地飘动。
总体是非常宁静的,是凝固的。
但它凝固当中,你仔细看那个树叶,它在悄悄地动,很有意思。”
学过马哲的都知道,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运动与静止」吗?
许知远再次抓到重点。
不死心的他进行了最后一次发问——
“我们时代在变化不也是这样么,整体看不出来在变化,但(个体是在变化的)......”
钱理群忍不住打断了他。
“不,别想这些,别想这些,别想这些。
历史文化我们想得太多了。
它(其实)就是当你和自然相对的时候,你内心的一种感觉。”
终于,许知远停止了追问。
他们默契地坐在公园长椅上,陷入了美好的沉默。
一个是深究意义的人,另一个是用心体验的人,此刻正静静欣赏着眼前的树,感受风的吹拂,和阳光的洒落。
看到钱理群说的话,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在网络上擅长发声,乐于表达,热衷挖掘意义,宣扬普世情怀。
久而久之,却忽略了「感受现实」。
那些生活中值得关心的人或物,都在巨大的意义之网中失焦了。
更可怕的是,我们时常活在精神和情绪的内耗里无法自拔。
怎么办?
钱理群给了一个答案。
不要想太多,更不要给自己加戏,感受生活,不要让自己活的太累。
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意义需要寻找?
为何说钱理群是个「敢说」的人?
曾看过这样一个新闻。
2010年12月,以复旦大学学生为主的18名上海驴友黄山遇险,营救民警张宁海不慎坠亡,复旦学生脱险后不谈哀悼殉职民警、首先讨论如何搞好危机公关,对民警牺牲冷漠无情、不承认错误推卸责任。
当时,很多人批评他们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那一年我还在读书,不禁感慨,这个定义真精准啊。
后来我才知道,早在2008年的一次采访中,钱理群说:
“我前面所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一观念,被称为「钱理群之忧」。
与之齐名的,是「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试想一下当年流行的风气,是金钱崇拜,是读书无用论,是成功学泛滥。
他们的声音,自然被功利的喧嚣所淹没。
可钱理群没有放弃,而是苦心钻研,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
不是专业人士或许不懂,但可以说,他对中国文学的梳理和挖掘,让世界重新重视、理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精神。
文化价值在当代世界有多重要,不言自明。
如今,我们依旧要回顾「钱理群之忧」。
越来越多的学术明星,从象牙塔走向互联网。
他们擅长知识付费,资源变现,大谈特谈商业模式。
与此同时,那些从985毕业的年轻人,自诩为小镇做题家。
他们成绩优异,考入名校,却感叹错过风口,失去红利。
知识在这些人眼里,愈发成为「工具」。
如果没满足目的,那知识便是无用的。
或许这已经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
可我还是不禁要问——
在功利主义面前,知识当真如此无用?
钱理群从小家境优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
外祖父是浙大校长,母亲从小接受英文教育。
父亲,则曾任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农林司司长。
1949年之后,父亲前往台湾,母亲则和钱理群留在大陆。
1960年代,刚从北大毕业的钱理群,被分配到贵州安顺地区的卫生学校去教语文。
那是一段漫长、孤独的时光,第一次去上课,明明是教语文,可桌子上却放着骷髅头的标本。
此情此景,钱理群内心是拒绝的,他陷入两难。
留下,自己无法适应。
想走,却又走不出去。
困境面前,钱理群想到中国有个典故,狡兔三窟。
“我要搞两窟。”
其一,做这个学校最受欢迎的老师。
这是小目标,在短期的现实可以实现。
其二,继续研究鲁迅,未来重回北大讲鲁迅。
这是大理想,虽遥不可及,却是支撑自己走下去的精神养分。
于是在安顺师范有一间小屋子,每到周末,钱理群就在那里给学生们讲鲁迅。
对于偏远山区的没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说,鲁迅的文字是晦涩难懂的。
可钱理群却眉飞色舞说着讲着,讲到口舌发干,讲到他满头大汗。
往台下一看,学生们早已满脸泪水。
课余时间,钱理群经常带学生踢足球,但碍于不懂足球理论,便用毛主席语录来指导体育场上的技术和战术。
有时候,他还会和学生们排练话剧,学习打麻将。钱理群太爱打麻将了,凑不齐人,就拽着学生玩一宿双人麻将。
等学生们睡觉了,他又回到宿舍,开始自己的鲁迅研究,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在蛰伏期沉得住气、淬炼自己,这样的生活秩序,他坚守了18年。
或许这就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恰如他说——
“人完全没有现实目标只有理想目标是很难坚持的,你必须有一个现实可以实现,然后你有一种成功感,有一种意义感,你才能够活下去。
但另一方面呢,只有现实国没有理想国,你也可能最后就被它吞没了,被现实吞没了。”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
钱理群如愿以偿,考回了北大。
当年他教过的学生,那些曾经是农民、工人、商贩的人,也纷纷考上大学。
钱理群不仅坚守了自己热爱的事物,也帮大山里的人们实现了梦想。
后来,钱理群几乎每年都会从北京回到贵州。
昔日的学生,如今都已过半百。
大家依旧会讨论鲁迅,回忆往事,然后喝喝茶,打打麻将。
你看,知识是否「有用」并非那么重要。
商业社会,知识可以被资本包装利用,可以垄断和牟利。
但对钱理群和他的学生们来说,知识却能将原本不同命运的人们关联到一起。
在知识的浸润下,大家学会通透坦荡地活,然后从大山里和苦难中大大方方走出来。
如果说知识可以让钱理群在困局中坚持自我。
那母亲和妻子,则给自己带来了一种内在的力量。
钱理群的母亲,出身书香门第,从小习得英语,外人看来,吃不得什么苦。
但自从父亲离开大陆,钱母便从此决口,对父亲的一切只字不提。
每天只是织织毛衣,过上了缝缝补补的日子。
母亲的缄默,换来了一家人生活的安宁。
直到临终,她才对钱理群说:
“我这辈子没有连累你们。”
而钱理群的妻子崔可忻,是一名医生。
当所有人都躲着钱理群,不愿与他交往的时候,出于纯粹的欣赏和爱,崔可忻没有半分顾虑,和钱老携手一生。
2018年,崔可忻被诊断出胰腺癌晚期。
身为医生的她,拒绝了一切延长生命的治疗手段。
她喜欢唱歌,乐于享受生活,病魔对这个悬壶济世的医生来说,并没什么可惧怕之处。
最让我动容的一刻,是在一个社区联欢会上,崔可忻吃了止痛药,打完点滴,身着白裙,为大家上台演唱了一首《我的深情为你守候》。
你的爱在我胸口
每个梦如此温柔
走过的岁月风雨的岁月
把你放进我心头
钱理群当时坐在观众席,正小心翼翼地用相机录下妻子的演绎。
他眉目微皱,目不转睛地盯着显示屏,记录着这份深情的守候。
崔可忻去世后,钱理群依旧按部就班地吃饭、读书、散步、研究。
妻子房间的摆设从未动过,仿佛她依旧在这里,从未离开。
挚爱离去,钱理群没有大悲,而是淡淡地说——
“我们的关系是罕见的,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讨论,生死问题,死后怎么样,全部讨论,毫无顾忌。
她最后把自己生前所有事情全部安排好,整个过程我们两个人都没有流一滴泪,这一切都是想过的,都想透了,都谈透了。”
毫无疑问,当下的网络如此撕裂混沌。
人和人的交流,愈发激烈和矛盾。
钱理群坦言:
“疫情之后,我们处在一个无真相,无共识,没有确定性的一个时代。
这个时代它的危机和别的时代的危机不完全一样,它现在让人恐惧让人不安,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该怎么办呢?
他对自己提了三个要求:
第一个「观察」,别轻易下结论。
第二个「等待」,不要急,要耐心。
第三个「坚守」,不能在一片混乱中随波逐流。
这是钱理群的理解,此刻分享给诸位共勉。
这就是钱理群。
哪怕自知时日无多,却对时代保持炙热关怀。
哪怕生活让其煎熬,却要努力活得熠熠生辉。
哪怕在声色犬马的商业社会,很少有人会沉淀下来,潜心丰富自己的生活。可钱老依旧在文学的路径中保持深耕。
这大概就是只属于极少数人的星辰,却无比璀璨。
如果此刻,你也处于困顿之中,也因追名逐利而迷失......
那么,请不要急着寻找答案和意义。
知识和经历,本就没有绝对的「用处」。
但它可以让我们在发现自己弱小和无知的同时,探索内在的强大。
它也可以让我们遵循内心,超越功利和虚无。
那些过往学过的知识和增长的见识,终有一日会化成力量帮到自己。
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勇往直前,一无所惧。
关于作者: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描绘人生,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陪你走过春夏秋冬,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转载请联系(ID:iiidaily)授权。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壹号收藏官方合作电话:400-60-51580
客服微信号/手机号:15308651366
▲《庄子》王宠小楷珍藏本
文章转发自壹号收藏,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