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技冠天下的明清苏作文物

  • 老货圈
  • 2022年1月26日07时

▌技冠天下

明代中后期,苏州经济、文化空前发达,工艺门类齐全,制作水平高超,雕刻工艺尤为突出,遂有“良材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此时的雕刻工匠基本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创作积极,而且吴地文风炽盛,文人的参与推动了雕刻工艺的发展。竹刻艺术在嘉定兴起,名家辈出,名扬海内 ;玉器雕刻和牙角雕刻亦发展迅速,玉雕名匠陆子刚和治犀名家鲍天成曾被誉为上下百年无敌手。而继承顾家祖传技艺的顾二娘砚雕工艺,亦堪称吴中绝技。

子刚款白玉螭纹簪明

高 7.6 厘米 宽 1 厘米

子刚款白玉螭纹簪明

高 7.6 厘米 宽 1 厘米

以白玉带皮子料雕琢而成。玉质洁白温润,褐红色皮,将皮色巧雕为长卷花尾的螭龙,两爪。簪头圆润,穿孔,可悬挂流苏。簪身下有阳文竖款 :陆子刚制。

陆子刚是明代嘉靖年间既已成名的玉雕大家,江苏太仓人,常居于苏州。但关于陆子刚的名字,在明代当时的文献和清代文献中就有“陆子刚”与“陆子冈”两种写法。故宫所藏刻有陆子刚款的玉器,即使是明代之物,风格也迥异。以器皿为多,有精工细作者,也有刻工粗率者。如此看来,陆子刚可能因当时名气过大,已出现了仿品,后来就被当成了一种品牌的象征,成为高档玉器的代名词,在明代就已有仿冒和盗用,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甚至当今的玉雕业。

明人王世贞的《觚不觚录》中曾曰 :“今吾吴中陆子刚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朱碧山之治银,赵良璧之治锡,马勋治扇,周治治商嵌,及歙吕爱山治金,王小溪治玛瑙,蒋抱云治铜,皆比常价再倍,而其人至有与缙绅坐者。”陆子刚治玉排于众艺之首,并常与缙绅交往。(徐琳)

子冈款白玉山水诗句佩明

高 3.5 厘米 最宽 2.4 厘米 厚 0.5 厘米

子冈款白玉山水诗句佩明

高 3.5 厘米 最宽 2.4 厘米 厚 0.5 厘米

玉本白玉,但经火烧,质地内已有多处炸裂纹。玉牌一侧和顶部镂雕回首卷身螭龙,一面浮雕茅屋、水波、老树、寒鸦,一面减地浮雕草书五言诗句:“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松。”牌子一侧边缘雕上圆下方连珠小印,分镌“子冈”二字。

明文震亨所撰《长物志》记载:“吴中如贺四、李文甫、陆子冈,皆后来继出高手,第所刻必以白玉、琥珀、水晶、玛瑙等为佳器。”文献中并没有记载陆子刚雕过牌子,目前看到的明代牌子也并不多,相反,清代伪托“子刚”款的牌子却很多,故可能牌子起源于明代,滥觞于清,但是否为陆子刚发明还需进行考证。(徐琳)

子冈款青玉过枝花卉山水人物图盒明

口径 7.8 厘米 ×7.8 厘米 足径 6 厘米 ×6 厘米 通高 6.2 厘米

子冈款青玉过枝花卉山水人物图盒明

口径 7.8 厘米 ×7.8 厘米 足径 6 厘米 ×6 厘米 通高 6.2 厘米

青白玉,玉质温润。盒盖子母口,盖上以浅浮雕及阴线刻的手法雕琢山水人物。远山近水,一棵垂柳下坐两人,对坐交谈,远处渔舟,一人在船头垂钓,另有茅屋、山人,俨若山水画页,一边浮雕诗句 :“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朝烟。”盒身及盖四壁以过枝技法浅浮雕秋葵、荷花、石榴、桃花,代表一年四季。盒底方框内,减地浮雕“子冈”两字。(徐琳)

子刚款青玉龙耳觯式杯明

口径 5.4 厘米 足径 3.8 厘米 高 7.9 厘米

子刚款青玉龙耳觯式杯明

口径 5.4 厘米 足径 3.8 厘米 高 7.9 厘米

白玉质,微经火烧,有部分黑斑、绺裂。杯身造型及纹饰仿古,并加一方折龙形柄,龙首衔杯沿,身体呈回字纹卷曲,背上出脊。龙柄下方镂雕卍字纹。杯身仿古代觯形器。口沿部出脊,并浮雕螭龙团寿纹。一侧浮雕兽首衔环。器身雕琢连环双蝉纹。整体纹饰古朴且雕琢粗糙。在龙柄下方的卍字纹侧面,有篆书“子刚”二字。

传说明末玉雕名匠陆子刚曾擅做仿古器,此玉杯虽造型纹饰为明代玉器特征,但是否为陆子刚所制还没有更多依据证实。(徐琳)

子刚款青玉雕鸣凤在竹图臂搁明

长14厘米 宽 5.3 厘米 厚 0.8 厘米

子刚款青玉雕鸣凤在竹图臂搁明

长14厘米 宽 5.3 厘米 厚 0.8 厘米

玉质油润,卷轴式。一面浮雕鸣凤在竹图案,一面减地浮雕篆书元人赵孟頫《修竹赋》中的文字:“虚其心,实其节,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以比君子之德。”后有椭圆与方形印章,分别篆书“子”“刚”二字。

臂搁是临书枕臂的工具,又名秘阁、腕枕。古人书写自右而左,写字之时,易被右手腕污染,故于腕下放一臂搁以方便书写。臂搁材质多样,常见者竹,玉质者较为珍贵。目前看来,明代的子刚款玉器多集中在文房用具、发簪、小佩等器物上,多属江南文人雅玩之器,常雕琢阳文诗句。(徐琳)

白玉夔龙纹卮明

口径 6.9 厘米 底径 6.2 厘米 通高11厘米

白玉夔龙纹卮明

口径 6.9 厘米 底径 6.2 厘米 通高11厘米

白玉质,玉中带有糖色。单鋬耳,耳上阴刻兽面。三兽蹄足。卮身阴刻双夔龙相背而立。张口,三爪,侧身站立。一夔龙回首,另一直视向前,身体呈几何形卷曲。器身以涡纹为地,上下口沿均饰云纹及网格纹组成的纹带。卮盖上高浮雕三个兽形捉手。正中圈内饰旋涡云纹,三个立兽之间浅浮雕兽面纹。

卮本是周秦汉晋之际广泛使用的饮食器。铜卮、漆卮在汉代较为常见,以玉为卮则十分罕见。《汉书》“高帝纪下”有 :“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表明玉卮为饮酒器,但不同于普通酒器,一般用于隆重的场面或酒宴,使用者等级地位较高。此玉卮造型仿宫中收藏的一件汉代玉卮,唯将夔凤纹改为夔龙纹,类似者在清宫旧藏中有多件。明代晚期社会流行仿古器,首都博物馆就藏有一件康熙时期墓中出土的子刚款玉卮,说明玉卮是当时流行的仿古对象。(徐琳)

青玉花卉纹杯明

口径11.9 厘米 高 8.5 厘米

青玉花卉纹杯明

口径11.9 厘米 高 8.5 厘米

青玉质,以大片花瓣为杯身,内底花蕊呈半球形。杯身外围大部分被镂雕的花枝梗叶环绕,仅留有一个花瓣为流。镂雕花叶有菊花、桃花、葵花、梅花等,并结有桃实。花叶枝梗,相互缠绕。

此种镂雕花式杯是明代玉器中的常见品种,流行于明代晚期,苏州地区常有雕琢。(徐琳)

白玉双婴耳杯清早期

口径 6.5 厘米 足径 3.1 厘米 高 5.6 厘米

白玉双婴耳杯清期

口径 6.5 厘米 足径 3.1 厘米 高 5.6 厘米

白玉质,玉质温润细腻。杯子两侧以童子为耳,童子身穿米字纹小花袄,面带微笑,双手攀于玉杯口沿,踩于祥云之上。玉杯整体染色做旧,颇具古风。

此杯因工艺精湛,做旧也十分到位,使乾隆皇帝莫辨真假,以为汉代之物,叫来造办处的苏州籍玉工姚宗仁加以询问,宗仁笑曰 :此乃其祖父所做的伪古之器,用了一种家传的琥珀染色做旧秘法,经年才成。其祖父为康熙年间苏州玉工,故此杯当成于康熙之时。乾隆听后大为称奇,并以此杯制作精到,写下《玉杯记》一文,制成册页,与玉杯及所配的檀香木座、黑漆描金漆盒一起传之后世。(徐琳)

小松款竹根刘海戏金蟾明晚期

高6厘米 宽5.5厘米 厚5厘米

小松款竹根刘海戏金蟾明晚期

高6厘米 宽5.5厘米 厚5厘米

刘海头向右偏,圆脸大嘴,斜眸欢笑,坦胸露乳,鼓肚。袈裟披于左肩,垂于背后,绕覆右腿。右手撑地,左手手指弯曲捏一铜钱,金蟾趴伏在右腿上。身后腿部阳刻篆文“小松”两字款。下承三足木座。

刘海,五代宋初时道士,初名刘操,又名刘哲,字昭远、宗成、元英。曾事燕主刘守光任丞相,因谏言不被采纳,托疾挂印而去。改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人多呼其刘海蟾,渐而衍出“刘海戏金蟾”的传说,即“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

小松即朱缨,字清甫,号小松,江苏嘉定人。明代竹刻名家,为竹刻家朱鹤之子。约活跃于明万历、天启年间。工小篆、行草,亦擅绘画。刻竹继承其父章法,而有出蓝之誉。好刻神仙佛像、山水人物等。(谢丽)

崤曾款竹根翼兽明晚期

高18.5厘米 宽11厘米 厚14厘米

崤曾款竹根翼兽明晚期

高18.5厘米 宽11厘米 厚14厘米

此作取竹根以圆雕法刻一翼兽,呈立状,扭身回首,双目圆瞪,双爪前伸,似欲前扑。其双耳如犬,鼻似如意,肩有双翅并羽翼下披;腹部有鳞,颇似蛇腹,后腿有力蹬坐,形态奇异。整器刻工浑厚圆润,神态刻画细致入微,刀法纯熟流畅。左腿后方刻阴刻行书“崤曾”款。

侯崤曾,字晋瞻,明代嘉定派竹刻名家。活动于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现存世作品较少。此器落款位置不伦,疑系伪托。

此翼兽形象或为飞熊,飞熊典故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据说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姜尚。(刘思桐)

竹根罗汉明晚期

高12.8厘米 宽18厘米 厚16厘米

竹根罗汉明晚期

高12.8厘米 宽18厘米 厚16厘米

竹根雕罗汉,庞眉深目,袈裟半披,坦肩露腹,盘腿屈膝坐于松下石座上。右手提握念珠,左膝上一只蓬毛摆尾小狮昂首相望,左足按于罗汉前胸,与之嬉戏。底座与松树为整料紫檀雕成,奇石叠错,苍松虬曲,针叶繁茂,依石而立,有如伞盖。

笑狮罗汉即伐阇罗佛多罗尊者,是佛教十八罗汉中的第八位。因其从不杀生,广结善缘,故此一生无病无痛,深受赞美与尊敬。虽有此神通,但勤修如故,常常静坐终日,唯带一小狮常伴左右,因此成为“百兽不侵”之寓意题材。此圆雕人物刻画细腻,衣纹线条流畅。镂雕山石层叠,松柏遒劲,且色泽深沉,古雅厚重,神形兼备,饶有佳趣。(刘思桐)

三松款竹仕女图笔筒明万历

口径7.8厘米 底径7.7厘米 高14.6厘米

三松款竹仕女图笔筒明万历

口径7.8厘米 底径7.7厘米 高14.6厘米

色泽深红,圆筒式,下承三矮足。外壁镂雕仕女,头戴风帽,手拈兰花,傍石而立,身周洞石壁立,通透异常,古松穿岩而出,盘曲矫健。松下石台上浅浮雕杯、砚、盆景等案头清供。石壁上阴刻行书 :“万历甲寅(万历四十二年,1614 年)秋八月”,旁刻“三松作”款识。另一侧石上阴刻隶书填绿乾隆御题诗一首并“乾隆丁酉新月御题”九字,下有“乾”“隆”二小印。

按丁酉年即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该诗见《御制诗集》四集卷五十五,原题《咏三松竹刻笔筒》:“不期精细期苍古,以朴因之历久存(万历甲寅至今盖一百六十余年矣)。生面略殊倚修竹,幽兰在手默无言(刻美人把兰朵)。创为邻鹤有来由(邻鹤,朱松字,三松之祖也),善画而今画少留。刻竹依然传片羽,可思业亦贵箕裘。”

朱三松,名稚征,与其父小松、祖松邻(乾隆误为朱松)合称“嘉定三朱”,均为竹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而以三松成就最高,有出蓝之誉。仅以此器论,集镂雕、浮雕、阴刻等技法为一炉,精益求精,确实不同凡响。(刘岳)

吴之璠款竹刘海戏蟾图笔筒清早期

径11.4厘米 高14.5厘米

吴之璠款竹刘海戏蟾图笔筒清早期

径11.4厘米 高14.5厘米

圆体,三矮足。以去地浮雕法刻画二株松树旁,刘海信步缓行,一手搦钱串并担负长帚,帚上伏三足金蟾,一手持葫芦。刘海敞衣袒腹,围豹皮裙,祆足披发,回首与蟾蜍对视,咧嘴而笑,憨态可掬。雕刻技法有粗犷处,如衣褶、松枝、帚梢等,大开大阖,线条峻急有力 ;亦有精细处,如发丝、松鳞等,特别是以黑漆点人物双乳,极具巧思。人物部分色泽与铲去背景色之间,由于年深日久对比愈强,是有意为之的成功处理。刻阴文填绿行书款识:“吴之璠制”及隶书御题诗句 :“一帚扫清三界尘,戏蟾犹自不离身。还金篇与伊谁论,仿佛其人道姓甄。”并“乾隆壬寅御题”与“古稀天子”“犹日孜孜”二印。

按乾隆壬寅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该诗收入《御制诗集》五集卷二十四丙午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 年)下,题为《咏吴之璠竹刻海蟾笔筒》。

吴之璠,字鲁珍,是清初著名竹刻家,此笔筒所用“薄地阳文”浅浮雕法,史家以为是其所创。(刘岳)

王易款竹滚马图笔筒清早期

口径10.1厘米 底径10厘米 高13.9厘米

王易款竹滚马图笔筒清早期

口径10.1厘米 底径10厘米 高13.9厘米

笔筒圆体,有三矮足。外壁减地浮雕一马翻滚仰卧,奋鬣昂首,前足左曲,后足蹈空。旁立一骑士,意态从容。一动一静,增强了画面的戏剧化效果。笔筒另一面阴刻行书“生桃林之野,出颇黎之谷”十字,并题款 :“嘉定王易抚赵松雪本,作于墨香小筑之南窗,时年七十有六。”

王易,字右白,是嘉定地区著名竹刻家。依题铭之意,王氏此作是以元代画家赵孟頫的绘画为粉本创作的,不过,类似题材在竹刻中也已经有人尝试表现,清初竹刻家吴之璠就有滚马图笔筒传世,两相比较,构图颇似,运用的技巧也很接近,表明当时竹刻发展到一定程度,某些题材为竹刻家所热衷,开始形成固定程式。当然,此笔筒很好地将浮雕与阴刻结合起来,刀法流利,具备一定的创作个性,在流传至今的清代嘉定派竹刻中亦不失为优秀作品。(刘岳)

顾珏款竹迎驾图笔筒清早期

口径10.8厘米×7.1厘米 底径10.9厘米×7.1厘米 高16.4厘米

顾珏款竹迎驾图笔筒清早期

口径10.8厘米×7.1厘米 底径10.9厘米×7.1厘米 高16.4厘米

笔筒呈扁圆形,下承三矮足。采用高浮雕技法,刻山峦重叠,壑深林密,溪水蜿蜒,奔流潺急,岸边一文士携童向空中拱手为揖,而青嶂翠壁间,云烟腾涌处,华盖车辇隐现,辇中贵妇或为王母,旁列众女,或掌扇,或奏乐。空白处留有阴刻“己酉仲夏,顾宗玉制”双行隶书款识。

顾宗玉,名珏,是清代早期嘉定地区竹刻名家。此作刀法灵透,构图紧凑,层次分明,毫无滞涩之感,确是一件优秀作品。(刘岳)

竹五老图笔筒清早期

口径13.6厘米 底径13.4厘米 高17.2厘米

竹五老图笔筒清早期

口径13.6厘米 底径13.4厘米 高17.2厘米

笔筒呈筒式,镶紫檀木口嵌底,下承五矮足。外壁以苍松为屏,奇石为障,山泉流水潺潺其间。五位隐士或围坐展卷,或倚立而谈。另有两小童捧书抱琴,穿插其间。

竹雕文具作为士大夫之清玩,或以传世名画为粉本。此器上的倚松高士,与五代周文矩《文苑图》中所绘者虽衣冠有别而姿态无二。围坐三人执笔伸卷的活动亦与画中人物相似,应是受原作启发、重新构图的结果。此器以高浮雕技法雕成,人物、景物刻画细腻。通过竹表、竹肌的不同色泽和纹理,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景物的层次,为作品增添艺术感。(刘思桐)

松山款竹荷蟹图臂搁清早期

长23厘米 宽7.8厘米

松山款竹荷蟹图臂搁清早期

长23厘米 宽7.8厘米

臂搁覆瓦式,表面以陷地深刻法刻画以荷花、螃蟹为主题的池塘小景。荷叶、花瓣拳曲,具立体感。欹侧叶尖似为清风所动,小蟹爬在荷叶上,都生动异常。左下刻剔地阳文篆书“松山”印章款。

此器于阴刻中施以高浮雕和镂雕,既保证了纹饰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又收到似阴实阳、阴中有阳的特殊装饰效果,凹凸变化精微。而剔刻后竹肌的色泽与深红的表色相得益彰,更显示出其高超的技巧和雅致的格调。(刘岳)

鲍天成款犀角蟠螭纹执壶明晚期

口径15厘米×7.8厘米 通高13厘米

鲍天成款犀角蟠螭纹执壶明晚期

口径15厘米×7.8厘米 通高13厘米

此器以一只较大犀角截去角尖制成壶身,一较小犀角保留原形制成壶盖,加之流、把俱全,突破了常见的犀角杯形制,构思奇巧,有先声夺人之妙。壶身用极浅的阳文浮雕配合阴刻技法,模仿商周青铜器的装饰,雕刻出主体双层纹样 :雷纹地上以简化扉棱为鼻左右对称的兽面,相向夔纹则似为眉部 ;其上一周又饰以夔龙、夔凤,其下一周饰蕉叶纹。盖上纹饰相近,亦饰蕉叶与夔纹。在壶的流及把上,还分别镂雕螭纹,蜿蜒攀爬,姿态生动。壶底刻剔地阳文“鲍天成制”篆书印章。

鲍天成,吴县(今苏州)人,擅制犀角,时人认为是吴中绝技之一,又能雕刻象牙、紫檀及各种香料等,作成图匣、香盒、扇坠、簪纽之类,种种奇巧,迈越前人,其作品传世绝少。(刘岳)

犀角山水人物图杯清早期

口径16.8厘米×1.3厘米 底径4.7厘米 高13.4厘米

犀角山水人物图杯清早期

口径16.8厘米×1.3厘米 底径4.7厘米 高13.4厘米

杯敞口,口沿一端连弧如意式。相对一侧外壁镂雕松柏各一,由底直至口边,形成杯耳状。外壁以浮雕技法表现山水人物,以腰部为界,上半山崖壁立,怪石横生,林木疏朗,为烟岚所掩 ;下半以水纹为主,泾渭分明,一小舟自崖岸间将出未出,文士坐于舟头,意态悠闲,如有会心。面前立一古瓶,插莲荷之属,极富情趣。构图完整,浮雕工艺精良,层次丰富,水纹最浅,树木较高,营造出重叠幽杳、一望不尽的气象。(刘岳)

犀角花蝶图杯清

口径16.4厘米×9.2厘米 底径5.4厘米 高12.8厘米

犀角花蝶图杯清

口径16.4厘米×9.2厘米 底径5.4厘米 高12.8厘米

杯敞口,杯体弧线修长优美,杯底收小。外壁通体雕梅、兰、菊、茶等花卉。花叶扶疏,并以湖石相衬。菊叶于石中生出,相互缠绕,组成杯鋬。菊花的枝叶垂入杯口。一蝶飞舞于花丛间,一蝶憩息于兰叶上。内壁刻山石纹理,里外纹饰浑然一体。此器采用高浮雕、镂雕、阴刻等技法雕成,纹饰满密,宛然如生。

此杯为清宫旧藏,有清室善后委员会接收宫内文物时所编千字文号 :丽字九八九号,查《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第二编第九册卷五可知当时收贮于古董房。(谢丽)

吴历款象牙山水图笔筒清

径10.6厘米 高13.5厘米

吴历款象牙山水图笔筒清

径10.6厘米 高13.5厘米

圆体,器口壁厚而足壁薄,后嵌底。器身表面以阴刻法描绘山林溪岸景色,并填涂黑色。构图完整,徐徐铺展,人无面目,室无窗棂,似意笔草草,却深合画理。刻线短促有力,下刀爽利快捷,又不失表现力,颇有枯笔皴擦的效果,风格雅洁脱俗,实为同时期牙雕笔筒中所不多见。上部阴刻行书题跋 :“山色巍峨丹碧鲜,结为寒气融为泉。生平游迹遍吴楚,好山过眼心悬悬。偶然笔写气象千,林木深深在眼前。幽秀寄庐无人迹,看山终日如坐禅。当门老松藏古拙,青溪白石皆云填。案头留别笔墨缘,祝君之颜如同年。”并“乙卯春三月,往清华,道经旧友,至村前,苍松古柏,深涧西流,野草奇花,为高人隐寄,行于庄内。茅屋数间,琴童一二,询其主人,言之在室,随拜仿而获面,相别多年,今幸握晤。忽见案头立一文俱(具),颇为古雅,未作文字,信手挥成,未得深趣,留为志老道兄存记也。墨井道人渔山吴历。”前有“墨井”引首章,后有“渔”“山”二印。

吴历(1632 年~ 1718 年),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等。江苏常熟人。明清之际著名画家,与“四王”及恽寿平齐名,尤长山水。因感怀家国之痛,曾入天主教,传教于上海、嘉定等处。据《竹人续录》等史料,吴氏兼擅刻竹,风格缜密,深受嘉定竹刻风格影响。(刘岳)

顾二娘款端石菌式清早期

长10.6厘米 宽8厘米 高1.6厘米

顾二娘款端石菌式砚清早期

长10.6厘米 宽8厘米 高1.6厘米

砚堂平滑微凹,墨池以蘑菇底为装饰。砚背蘑菇面,蘑菇底,两蘑菇结合。侧面凹地阳文篆书“吴门顾二娘制”。

苏州名匠顾二娘,清初时人,本姓邹,夫家姓顾,亲翁为顺治年间姑苏城之制砚高手顾德麟,其制砚技艺高超,镌镂精细,风格“自然古雅”,名重一时。二娘制砚得其夫顾启明传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砚雕技艺之精湛,一时无二。顾二娘非端溪佳石不启刀,生平所制砚不及百方,数量稀少,因而相当珍贵。(林欢)。

顾二娘款端石洞天一品砚清康熙

长23.5厘米 宽20.2厘米 高3.6厘米

顾二娘款端石洞天一品砚清康熙

长23.5厘米 宽20.2厘米 高3.6厘米

砚面右边刻“莘田真赏”“十砚轩图书”二印,左边黄任题:“非君美无度,孰为劳寸心。康熙己亥 ( 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 ) 六月,任。”下镌“黄”“任”印。砚背余甸、林吉铭文,砚侧“吴门顾二娘造”。

附卢葵生制漆盒。(林欢)

顾二娘款端石凤纹砚清康熙

长21.2厘米 宽18.5厘米 高3.3厘米

顾二娘款端石凤纹砚清康熙

长21.2厘米 宽18.5厘米 高3.3厘米

大略为方形,随形不规则。受墨处光滑平阔,无墨池。面上有石质缝隙,有眼若干。边缘凸起,工匠利用一椭圆眼,在边缘雕刻凤鸟一只,翅膀羽毛环绕砚面一周,并流云纹。羽毛纹理清晰可见,动感十足。鸟头俯视升空环抱。侧面有竖行阴文篆书“顾二娘造”款。砚背四周亦为羽毛,流云纹装饰,浅浮雕,中间为辛丑年(康熙六十年,1721 年)黄任铭,砚附木盒。







关注老货圈

认识更多玩老货的朋友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