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梵尘妙相—佛像艺术专场丨中贸圣佳2021上海秋拍

  • 中贸圣佳拍卖
  • 2021年12月28日08时



中贸圣佳2021上海秋季拍卖会

SUNGARIAUCTION

2021AUTUMN AUCTION SHANGHAI


拍卖时间

12月29日—12月30日


梵尘妙相—佛像艺术专场

12月30日 15:00 A厅


上海展览中心

南京西路1333号

7号门进入左转经过友谊会堂右转直行








1831

催破金刚像

北京宫廷 明宣德(1426-1435年)

合金铜 高25.5cm

RMB: 1,600,000-1,800,000


总集诸佛威德 摧破一切障碍

——明宣德款铜摧破金刚像赏析

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体系中,明代宫廷制作的金铜佛像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以完美的造型、成熟的风格、高超的技艺、丰富的内涵,充分展现了明代雕塑艺术和铸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和成就,见证了明代汉藏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深度的文化艺术交流,反映了明代藏传佛教思想发展、教派发展和神像崇拜的基本面貌。此次中贸圣佳推出的这尊明宣德款铜摧破金刚像就是一尊典型的明代宫廷风格造像,具足了明代宫廷造像一切优胜的艺术和工艺特点,对于研究明代宫廷造像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此像头戴花冠,正面中央花瓣呈月牙形状,头顶束高发髻,髻顶安摩尼宝珠,余发结成两条发辫分垂于左右两肩;耳侧各有一条缯带呈U字形翻卷,耳下垂宝珠装饰的大圆环。面相宽大,两颊隆满,眉如弯月,隆准阔嘴,三目圆睁,神态威严。肩宽胸挺,细腰软腹,身躯扭动,姿态优美。上身胸前饰项圈和长链,项圈下缀U字形联珠式璎珞;下身着长裙,衣纹密集于小腿部呈对称状分布,流畅优美,生动表现出丝织物轻薄柔软的自然质感;腰间束宝带,腰带下亦缀满U字形联珠式璎珞;身披大帔帛,帔帛绕过手腕后飘落于身体两侧;手腕、手臂和足部皆饰钏镯。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右手当胸托羯磨杵(十字金刚杵),左手置左胯持金刚铃,羯磨杵和面部三目为此像身份的重要标识。台座为半月形束腰形式,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联珠纹,莲瓣宽大饱满,上下对称分布,且环绕莲座一周;莲座上阴刻“大明宣德年施”六字款识,标明了造像的年代和产地。莲座下部封底已开,从大开的内膛可清晰看到内膛的面貌,为造像时代、产地和工艺的判断提供了参考依据;内膛侧壁有“一百九十三”的刻铭,足证造像制作年代的真实可靠,因为内膛数字刻铭为明代永乐和宣德宫廷造像上常见的现象。总体而言,此像造型完美大方,雕工精致细腻,装饰繁缛别致,法相庄严殊妙,充分展现了明代宫廷造像精致典雅的艺术风貌。

明代宫廷造像主要指明代永乐和宣德两朝宫廷制作的佛教造像,又称“永宣宫廷造像”或“永宣造像”,由宫廷专设的造像机构——御用监“佛作”具体承办,明人刘若愚在《酌中志》中明确记载了御用监“佛作”造办佛像的事实。当时所造之像主要用于赏赐西藏上层僧侣,为朝廷推行的宗教笼络政策服务。明代宫廷造像继承元代宫廷艺术遗风,它在藏传佛像艺术的基础上大量融入中原文化艺术元素,实现了汉藏艺术的完美融合,因此学术界又习惯称之为“汉藏风格造像”。其风格风靡一时,影响波及全国,对当时中原和西藏地区的造像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巨大影响。

明代宫廷造像现存实物较多,从现存实物上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有着诸多一致的共同特点。如造像面相宽平,面呈“国”字形;宽肩细腰,躯体结构匀称;四肢硕壮,肌肉饱满,细部刻画精细入微;衣纹写实,流畅优美;菩萨装造像装饰繁缛,尤其胸前及腰带下的U字形联珠式璎珞格外繁复别致;莲花座上皆刻纪年铭款,为“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从左至右刻写,顺应藏文读写的习惯;莲花座部位皆有装藏,封底盖中央刻十字金刚杵图案,固定封底方法为中原惯用的剁口法;用合金铜(俗称黄铜)铸造,铜质细密莹润,镀金纯厚亮丽。很明显,这些特点既承袭了西藏艺术传统,也有中原地区表现手法、工艺技术和审美情趣的明显体现。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这些宫廷造像在艺术风格和造型特征上的不同和变化,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制作时间上,可以分为永乐前期、永乐后期和宣德三个时期的不同。大致而言,永乐前期属于明代宫廷造像的初创时期,艺术风格延续了元代宫廷造像遗风,保留了较多尼泊尔和西藏艺术特征,到永乐后期风格基本定型,宣德时期造像延续永乐后期风格继续发展,其总体发展趋势是愈往后愈显示出中原艺术元素的不断增多。

此像莲座上刻有“大明宣德年施”六字款识,标明它是一尊标准的明宣德时期宫廷造像。对比现存宣德宫廷造像实物,此像整体及局部的艺术表现完全符合宣德时期宫廷造像的特点,如造像的躯体更趋丰肥;面相更加宽平,完全趋向汉化和男性化;台座的莲瓣更加宽肥饱满,莲瓣头部的卷草纹饰更趋繁缛,更具装饰意味;衣纹的质感比永乐后期也更加强烈;等等,这些都与现存的宣德宫廷造像表现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像又有不同于一般宣德宫廷造像的优胜之处,主要体现在两各方面:一方面是它的艺术表现。比起一般宣德造像,它的艺术水平明显要胜出一筹,不仅整体造型优美,结构匀称,而且细节处理一丝不苟,极尽功力,如面部刻画细腻生动,躯体造型灵动自然,手足表现活灵活现,璎珞及钏镯等装饰形式生动逼真,衣纹线条如行云流水般优美自然。虽然由于年深日久寺庙香火的熏染,原有的施金被一层厚厚的包浆蒙住(造像局部经过擦摩可见原有的施金露出),但丝毫没有遮掩其精巧细致的艺术表现,而且色泽沉郁的外表又为此像平添了一份古朴凝重的艺术韵味。另外,此像封藏剁口分布均匀,一如永乐宫廷造像的封藏做法,总共八个,横竖对称,规范有致,而常见的宣德宫廷造像封藏剁口分布不匀,显得比较凌乱。此处特征也足以佐证此像与一般宣德宫廷造像不同,不仅整体艺术性较强,而且工艺也极为精细讲究,堪称明代宣德宫廷造像中能与永乐宫廷造像比拟的优秀作品。

再一方面是它的表现题材。它表现的是藏传佛教崇奉的一位重要尊神,属于藏传佛教萨迦派特有的崇奉对象。这一题材不仅具有甚深的宗教意义,而且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因为我们知道,明代推行“众封多建”的宗教笼络政策后,西藏各大教派纷纷派员来京朝觐,希望得到朝廷的敕封和赏赐,在各种赏赐中宫廷制作的佛像即为最重要的礼物。从现存造像实物看,当时朝廷赏赐的佛像题材十分丰富,有的是藏民族及西藏各教派的共同信仰,如绿度母像等;有的为某一教派的单独崇奉,如胜乐金刚像等;还有的是中原地区的重要崇拜,如栴檀佛像等,充分体现了朝廷对藏民族无微不至的心灵慰怀。其中,一些教派单独崇奉的造像无疑是最具特点的,也是价值超凡的,因为它们的宗教独特性完全契合了朝廷“众封多建”政策的政治用意。这尊摧破金刚像带有萨迦派独崇的鲜明特点,不仅可以见证明代“众封多建”宗教笼络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亦可见证萨迦派明代时在西藏地区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其题材的独特价值不言而喻。

最后,让我们了解一下摧破金刚的传承历史及其宗教内涵与功德。摧破金刚又称摧坏金刚,出自密教经典《金刚摧破根本续》,是由释迦牟尼佛加持金刚手菩萨使其入于愤怒金刚三摩地而变现的本尊,在密教中属于四部密续中的《事续》。其传播历史十分悠久,早期主要传承有莲花生大师《摧破金刚五尊成就法》、佛密大师《摧破金刚五尊坛城灌顶》、摩尼班扎班智达《青摧破金刚十九尊坛城灌顶》等。但在藏传佛教中以萨迦派的传承最为显著,最初为毗瓦巴依金刚无我母教授而创立的十愤怒尊及六十四金刚女围绕的摧破金刚法,后由萨千贡嘎宁波继承成为萨迦派摧破金刚重要传规。元代时八思巴弟子沙罗巴将萨迦派摧破金刚修法译为汉文,称为《佛说坏相金刚陀罗尼经》,至今仍保存在汉译大藏经中。据此经记载,摧破金刚总集了诸佛愤怒除障的威力,遵其仪轨修习,能够摧破修行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如病障、魔障、秽气、邪气、心魔、外魔等;能够遣除身心污垢及一切违缘;能够离苦得乐、法喜充盈,增上清净及悲心和菩提心;获得如此诸多的殊胜功德利益。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参阅:
首都博物馆藏明永乐摧破金刚像




1815

曲杰·顿珠仁钦像

藏中 16-17 世纪

铜镀金高17.4cm

RMB:350,000-450,000


此尊造像,以精湛的铸工塑造出大师年迈的形象。法王身着藏式僧衣,端坐于仰覆式莲台上。面容威严,目光如炬。手持金刚铃杵,姿态富于动感,意图表现大师行密宗法事时的形象。衣纹处理写实自然,突出了织物的柔软质感,同时辅以精致的錾花更突显其尊贵身份。整像保存完整,镀金光亮,是一尊难得的西藏16-17世纪的造像,值得收藏。

通过造像底座背面镌刻的藏文题记,可将此尊喇嘛像的身份确定为法王曲杰·顿珠仁钦。曲杰·顿珠仁钦(1309-1385),生于青海黄南,在青年时代入噶当派研习大乘佛法。在游学历程中,顿珠仁钦足迹遍布卫藏各大噶当派寺庙,其中包括噶当派的主要法场:聂塘寺、纳塘寺等。回到家乡后,其在今青海化隆县组织修建夏琼寺,使该寺成为安多地区最为著名的一座噶当派寺院。

顿珠仁钦与夏琼寺更为后世所熟知的原因,是由于格鲁派创派宗师宗喀巴即是在此学经,其人生第一位佛法导师便是顿珠仁钦。根据格鲁教内关于宗喀巴大师生平的记载,其自幼依止顿珠仁钦,并在7岁时,由顿珠仁钦为其授沙弥戒,乃为成就一代大德之缘起。因此,即便在格鲁派兴起后,顿珠仁钦依旧被视作该派的重要祖师予以顶礼膜拜,其灵塔始终安置于夏琼寺内,包括三世、七世达赖喇嘛在内的众多格鲁派高僧都曾为灵塔献上珍贵的供养。

题记译为:顶礼法王顿珠仁钦。




1817

无量寿佛像

尼泊尔马拉风格14世纪

红铜镀金高22.3cm

RMB:450,000-550,000


马拉王朝是尼泊尔古代的重要王朝,约1200年是为马拉王朝之始,18世纪廓尔喀兴起,先后灭加德满都、帕坦和巴特冈,重新统一尼泊尔,自此马拉氏族的统治地位遂为廓尔喀王族取代。马拉王朝无疑是在西马拉雅艺术发展史上画上了浓重一笔,其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艺术体现,都是极为高超。在历年拍卖会上也屡创佳绩。

此尊造像发髻为头盔样式,不显发丝,是尼泊尔造像常见的表现形式。戴五叶花冠,花叶高耸,缯带在耳际翻卷,耳下挂耳铛,花叶、冠结、耳铛均镶嵌宝石,十分华丽。面形长圆,前额宽阔,双眉高挑,眉间以绿松石为白毫,双目微阖,鼻梁挺直,双唇上抿,五官刻画精致。颈部饰蚕节纹,上身穿着的天衣样式十分特殊,似披风搭在肩部,绕两臂内侧而下,在肘部飞扬。胸前饰有璎珞,双臂饰有臂钏、手镯。腰间系带,流苏搭于双腿,下身穿轻薄贴体的僧裙,凸显了尼泊尔造像对萨尔纳特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双手结禅定印,手捧盛开长寿草的宝瓶,全跏趺端坐在台座上。其下所承双层莲座,束腰明显,莲瓣秀丽小巧、硬朗挺直,对列整齐,封底完整,座后部涂红色颜料的做法,亦为14世纪尼泊尔造像所常见。14世纪是尼泊尔马拉王朝造像艺术最为兴盛的时期,其艺术风格直接影响了元代造像艺术的发展,甚至永宣宫廷造像也有许多当时马拉风格盛行的装饰特征。这尊塑造于14世纪的作品造型大方,体态端庄,躯体雄健,气韵生动,体现了极高的雕刻艺术和铸造工艺水平,是尼泊尔马拉王朝时期不可多得的精品。

此尊佛像为无量寿佛,其与阿弥陀佛二位一体,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密教认为阿弥陀佛之应化身为无量光佛,其报身为无量寿佛。无量寿经卷上言,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观无量寿经亦谓,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常与白度母和尊胜佛母组合,称为“长寿三尊”。修持供奉此像,可延年益寿,增长福德智能,令世间法之事业长寿。




1816

毗湿奴像

尼泊尔13-14 世纪

红铜镀金 高19cm

RMB: 无底价


此尊造像以红铜镀金铸造,红铜表面镀金是尼泊尔典型的工艺特征;造像为一面八臂,身体左右两侧各自表现男相和女相;女像一侧表现拉克希米,共有四臂,自上而下依次手持经书、莲花、铜镜,以及宝瓶;男相为毗湿奴,单侧四臂依次持毗湿奴的身份象征物:法轮、法杖、海螺、莲花;拉克希米佩戴椭圆形耳铛,与右侧毗湿奴的卷草形耳铛相对应,这是工匠刻意而为之,便于加以区分;采用同样区分方式的还有女性的胸部、长裙、脚钏、脚链,以及发髻—发髻分为两束,一束为尼泊尔女性传统采用的鼓包型束发,一束为男性特有的高发髻,盘束于头顶,构图十分巧妙,男性与女性特征的塑造在此尊造像上达到了完美的平衡,每一个细微之处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别具匠心。整像工艺繁复,细节考究,镶嵌多处,装饰华丽。毗湿奴-拉克希米合体形象这一信仰仅在尼泊尔和克什米尔两地小范围流行,因此存世量极少。由于其极高的神格和双神合二为一的特殊形象,使得毗湿奴-拉克希米像在国际上一直以来受到各大博物馆以及收藏机构的重视。

毗湿奴印度三大主神之一,梵天主管“创造”、湿婆主掌“毁灭”,而毗湿奴即是“守护”之神。吉祥天女(Laksmi,音译为拉克希米,又名功德天女、财宝天女),她是毗湿奴的妻子,是印度教幸福与财富女神。在尼泊尔及克什米尔地区,毗湿奴与明妃拉克希米还有一种合二为一的复合形象,这即是本尊造像所表现的题材。这一形象在梵语中被称为Vaikuntha Kamalaja(Vaikuntha为毗湿奴的住所,在这里指代造像右边毗湿奴一侧,kamalaja意为“从莲花中诞生的她”,指代左侧拉克希米),是毗湿奴信仰与拉克希米信仰的组合体,有着至高无上的神格,象征印度教思想中男女单一性或统一性的宇宙本质。在艺术表达中,Vaikuntha Kamalaja可以说是喜马拉雅艺术中最为特殊的形象之一,毗湿奴与明妃以造像身体中轴为界一分为二,分别使用一分为二的男女特征、装饰物、持物等来体现各自的身份。




1866

弥勒佛像

中原 明

铜 高91.5cm

RMB:1,800,000-2,200,000


此尊铜弥勒佛体量硕大,系明代存世同类佛造像中少有。所用铜质精良,呈经典的“黑漆古”皮色。弥勒佛身躯浑圆宽阔,圆头大耳,双耳垂肩,开脸十分喜庆,袒胸露腹。左腿盘坐,右腿屈膝坐于垫上,跣足坐于莲座之上。右手持佛珠搭于右膝上,左手持有一只布袋,象征着源源不断的财富。弥勒佛衣饰边缘及袖口处錾刻有精美的缠枝莲纹,内部中空髹朱砂漆,具有典型的明代京造风格。如此大体量的弥勒佛实属罕见,非常值得收藏。

弥勒佛通常是供奉在象征着佛教“三解脱门”后的佛殿中,也称弥勒尊佛,即未来佛,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以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弥勒佛大多是袒胸露腹、喜笑颜开的形象,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

参阅:
北京2013年秋季拍卖会,明代弥勒佛像高73厘米,RMB4,255,000




1867

上师像

中原清乾隆

铜镀金高88cm

RMB:3,000,000-3,500,000


此尊上师像体量巨大,通体镀金,金水厚重,锤铸一体,若仅为一般上师像,不可能施此精工,可件作品应是极重要的人物。造像头部浑圆,发髻清晰规整呈弧形,两端近耳鬓角处线条硬挺,彰显上师威仪。面部刻画尤为写实,眉弓劲韧,双目平直,双唇肥厚,双颊圆润,面带微笑,面容慈悲中又饱含端庄严肃之感,同时脖颈处三道蚕节纹,有如佛陀像相好之态。身姿挺拔伟岸,臂膀圆润厚实,四肢粗壮有力,结构匀称。着交领僧衣,系束腰,下身着裙,外披袒右肩式袈裟,衣纹厚重有力,层叠褶皱感十足,内层僧衣及袈裟边缘皆阴刻细密的花纹,画工精细。上师像双手当胸结说法印,双腿结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如同佛陀鹿野苑初转法轮时的姿势。手指修长灵动,掌心肥厚,脚趾刻画生动逼真。莲座造型宽大,上缘饰一周连珠纹,双层莲瓣做工精美,片片宽大肥厚,极为饱满。

通观此像的整体与局部,可谓造型完美,风格壮伟,雕刻精细,写实特征和艺术表现融合得十分和谐,上师的形象表现的栩栩如生,应供奉于重要的庙堂之位,尺寸之大,仍得以完好保存,实为难得。




1826

四臂观音像

铜镀金 北京宫廷

RMB:400,000-500,000


近年来,康熙时期的佛造像在艺术市场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其整体工艺水准较永宣宫廷造像毫无逊色之处,因而被视为明永宣宫廷造像之后的艺术巅峰之作。

康熙时期造像凝聚了明代汉藏两地造像艺术精髓,遵循写实艺术风范,铜质细腻,铸造工艺精湛,雕刻娴熟。其特点主要是造型端庄大气,神韵庄严华美,金色璀璨夺目,皇家气韵十足。北京地区官造的佛造像面相丰圆适中,五官塑造写实,神态静谧祥和,充分展现出汉人的面相特征。康熙造像相比乾隆更为精美和稀少,所以康熙造像也一直在拍场上屡创佳绩。

此像头戴宝冠,头顶束高发髻,余发垂肩,耳际缯带飞扬,耳下垂圆环。面相方圆,双目低垂,表情慈悲柔和,以菩萨慧眼凝视众生。观音结全跏趺端坐,主臂双手于胸前合十,右上手持有念珠,左上手持荷花。上身双肩披帔帛,帔帛于两手腕间分别绕成半圆环,而后从两腿下对称垂搭于莲花座两侧;上身袒露,胸前饰项圈、璎珞,手足戴钏镯,种种庄严,雕刻精细,并镶嵌松石。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带,长裙轻薄贴体。腰间束带,腰带下缀有联珠装饰;帔帛及僧裙皆用写实手法表现,生动自然,尤其是垂于座前的帔帛写实性极强,给人以丝织物的柔软质感。莲花座造型大气,上下线饰两圈连珠纹饰,莲瓣一周,饱满圆润。莲花座造型优美大方,做工极其讲究,其整体呈半月形,宽大厚实,仰覆莲花瓣上下对称分布,环绕莲座一周,上下边沿各饰一周联珠纹;莲瓣宽肥饱满,其边缘及头部皆饰有精美的卷草纹饰。其整体风格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尊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铜镀金四臂观音像极其相似,不仅造型宽大、气势恢宏,而且手法写实、工艺精湛,展现出清康熙宫廷造像鲜明特点。

四臂观音是雪域西藏的守护神,藏人由老至幼家家户户,皆吟诵其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四臂观音舆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合称三族姓尊,代表大悲、大智、大力,为密乘行者人人必修的法门。四臂观音的造型每一庄严皆有所表,一头表通达法性,四臂表四无量心,身色表清洁无垢,不为烦恼、所知二障所障,双跏趺表不住生死,手印表不住涅槃。又中央二手合十表智慧与方便合一双运,另右手念珠,表每拨一珠即救度一众生出脱轮回,左手表清静无恼。




1863

阿弥陀佛像

中原 明

铜镀金 高50.5cm

RMB:1,200,000-1,500,000


此尊造像头饰螺发,肉髻平缓,发髻中显现顶严。面庞丰阔,额部素洁,眉似弯月,双目低垂,嘴含微笑,予人以接引众生往生极乐的慈悲容貌。上身躯体起伏不大,胸前刻“卍”字符,着通肩袈裟,袈裟褶皱自然,线条流畅。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为阿弥陀佛的典型造型。腰间细带,下身着宽松僧裙,双腿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高大的莲花座工艺精湛,造型古朴,衬托了造像的庄严和圣洁。整像通体镀金,铜质自然,胎体极为厚重,人物饱满、端庄的面容表现和繁复、华丽的衣纹刻画均是明代佛教繁盛的具体表现。不同与明代中后期头大身小的特点,此像合度的比例,也为此其断代为明代中前期提供了依据。如此硕大的体量,精湛的铸造工艺,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此像施供者身份地位的重要,或为重要寺院供奉之物,殊为珍贵。

阿弥陀佛(梵语Amitābha),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其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在汉传佛教中,阿弥陀佛可谓深受汉地民众崇奉,几乎家家户户都供奉有阿弥陀佛圣像,既展现了阿弥陀佛信仰在汉地的广泛流传,也体现出世人对往生极乐净土的向往。




1860

钱塘陈彦清造款菩萨像

中原 明代

铜高27.7cm

RMB:500,000-600,000


此尊菩萨像为明代著名造像大师陈彦清所作,莲座底部边缘刻有“钱塘陈彦德造”六字铭文。其与已知的多尊钱塘款造像风格完全一致,既有中原地区传统风格的表现,可以说融合了汉藏两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头戴五花冠,头顶束高椎形发髻,余发以大发辫形式垂于两肩,耳侧缯带呈U字形翻卷,耳下垂圆环。面形宽大,面部刻画细腻生动,额部高广,额心饰圆珠状白毫,眉毛上扬如柳叶,双目垂俯似莲苞,鼻梁高挺,双唇微抿,充分表现了观音菩萨庄严慈祥的形象特征。宽肩细腰,身躯饱满健硕。上身胸前饰项圈和长链,项圈下坠网状连珠式璎珞,双肩披大帔帛,下身着僧裙,手足配有钏镯,衣纹写实自然,装饰繁缛讲究。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双手置双膝结禅定印,两手的手心各拈一莲茎,莲茎沿手臂向上伸展,莲花如伞状盛开于两肩。莲座为半月形束腰式,造型周正规范,其上下边缘装饰一圈连珠纹,前后满施莲花瓣,莲瓣宽大饱满,形制美观大方。

款识:钱塘陈彦清造




1859

狮吼观音像

中原 明

铜 高27.5cm

RMB:250,000-350,000


狮吼观音为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是藏密本尊之一。藏传佛教认为,修持此尊可避免非人、龙族及地神加害。

此尊狮吼观音菩萨像,头戴花冠,束发高髻,宝缯弯立于耳后,耳珰圆润,面庞丰满,下颏浑圆,用阴线刻画双层下颏。双手胸前结说法印,右肩斜披禅思带并打结,线条流畅。双手各持莲枝,莲枝婀娜,莲芯上供瑞鸟。上身璎珞及裙上的条棱衣褶和细密的装饰图案均是明代中原艺术风格中的典型特点。狮吼观音菩萨的特征之一是狮子坐骑,观音菩萨侧身游戏坐于狮背,狮子卧伏在地,做低吼状,造型生动逼真,极具张力,非常难得。狮子项挂铃,狮背的坐垫二侧各錾刻折枝花卉,是汉式的习惯表现手法。狮背的坐垫以及双腿上均有细密精致的装饰图案,足见此尊明式造像的精美,注重装饰的特点。整体尺寸较大,造型端庄优美,做工精细,线条流畅,是明代汉传佛教造像中的佳作。




1824

文殊菩萨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

合金铜 高23.3cm

RMB:无底价


文殊菩萨为八大菩萨之一,象征般若智慧,清代帝王被视为文殊菩萨之转世化身,故文殊造像为宫廷造像之代表性题材。从康熙时期起在北京紫禁城内的造办处监制了许多金铜佛像,加之乾隆皇帝本人笃信藏传佛教,亲自过问佛像的样式,故而在十八世纪时期所制作的造像通常制作精美、细腻,体现了宫廷的审美趣味。

此尊文殊菩萨头戴五叶花冠,顶结高髪髻,大耳垂肩,耳后有宝缯,面容圆润饱满,双眉细长,双目有神,鼻梁平直笔挺,唇线清晰,法相森严。整像为乾隆宫廷造像,造像比例结构精准,宽肩窄腰,躯体柔软,肌肉饱满有力,身体微向右倾,体态婀娜,富有动感之美。上身袒露,仅披帔帛,以项圈及长链为装饰,手和足部有钏躅装饰。右手高擎宝剑,横断上空,能斩断一切烦恼与愚痴;右手当胸前结说法印,左臂缠绕莲花于肩头齐平绽放,莲花托般若波罗蜜多梵匣,代表般若智慧浩瀚如经卷。下身着长裙,衣褶散落于座面,腰间束宝带,衣纹流畅优美。结跏端坐于双层束腰式莲花宝座上,上边缘饰一周圆形连珠纹,束腰深陷,莲瓣大而饱满,立体挺拔。胎体厚重,铜质精炼,充分体现了清代盛世宫廷造像的工艺特征。




1806

干催碎佛母像

北京宫廷六品佛楼 清乾隆

合金铜 高14.2cm

RMB:350,000-450,000


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1758-1783年),清宫先后修建和装修的六品佛楼达8处之多,现在既有文物又有建筑的却仅有故宫紫禁城内的梵华楼和宝相楼,梵华楼的文物和建筑基本完整,宝相楼内所供小佛像分属南京博物院,其余仍在宝相楼内保存。目前能够系统研究的就这两批资料。目前,只有紫禁城里的梵华楼中的绝大部分佛像、唐卡和佛塔,甚至法器保存至今,其它各处或毁于战火;或毁于火灾;或楼虽在,内中一切供器佛像、佛塔已荡然无存;或文物流散在外,难获镜圆,可见此尊之珍罕,是为乾隆宫廷造像的见证。

梵华楼为紫禁城内一处重要的藏传佛教神殿,位于紫禁城宁寿宫东北侧,是宁寿宫区建筑群内的一座佛堂建筑,至今基本保持着乾隆时期的原貌,乾隆三十七年始建,四十一年建成,清朝称之为“妙吉祥大宝楼”、“六品佛楼”,是清宫廷佛堂中一种重要模式。六品佛楼供奉的铜像,集合了藏传佛教显密主要神像,展现了其神系庞大,形象丰富的特点。

此尊佛母为一面六臂。头戴五叶宝冠,束葫芦形高发髻,缯带在耳后上扬,面相清秀,寂静相。佛母袒露上身,仅身体裸露部分泥金,肩披高扬的帛带,下身着裙,佩饰耳珰,项链、臂钏、手镯、脚镯。主臂左手脐前结禅定印托宝瓶,右手臂放于膝上结与愿印,右上手高擎宝剑。结跏趺坐于覆莲底座上,莲座莲瓣层次清晰,三层连珠纹细腻工整,彰显着标准六品佛楼造像细致、端庄的风格,没有任何疏于刻画的角落。底座下沿阴刻佛名“干催碎佛母”,底座正面中央浮雕“大清乾隆年敬造”七字款,底座背面阴刻“德行根本”款,表明其具体供奉位置,体现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造像的基本特色。




1807

摩利支天佛母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

合金铜 高15.7cm

RMB:600,000-800,000


清乾隆北京宫廷摩利支天像赏析

有清一代,帝后贵族皆笃信佛教,他们广施资材,建寺修庙,封赏宗教高层人士,延请高僧大德传法,使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在北京地区得到极大弘扬。而在清朝历代皇帝中,尤以乾隆皇帝所作功德最为巨大。他除了大量建造和修复藏传佛教寺院外,还将满族的宗教信仰从传统萨满信仰更改为信奉藏传佛教,并铸造和绘制了大量藏传佛教造像。这些珍贵的清代皇家圣像以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的“六品佛楼”造像和为庆皇帝、太后寿辰制作的无量寿佛最被世人熟知,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王公贵族和高僧大德制作的佛教造像也属于清代宫廷造像范畴。此次中贸圣佳秋季拍卖“梵尘妙相”专场推出的这尊清乾隆“土观呼图克图诚心金银造”摩利支天像无疑就是这类宫廷造像的典范之作。

此尊摩利支天头挽高发髻,发髻编成缠绳状,极富装饰效果。顶置牟尼宝珠,头戴五叶花冠,佩戴圆形大耳环。耳际饰有团花,缯带尾端上扬,动感十足。面庞丰满圆润,额头宽平,眉目清秀,双目微阖,鼻梁高挺,嘴带微笑,展现出善相神灵的慈悲与祥和。上身躯体袒露,四肢健硕,钏镯等饰物一应俱全。身姿婀娜,左手举于胸前,手中轻拈花茎,右手结予愿印。下身着贴身长裙,游戏坐于野猪背上。野猪睁目龇牙,身躯壮硕,卧于莲花座上。莲花座为单层覆莲莲座,莲瓣简洁宽肥,座前下沿楷书“土观呼图克图诚心金银造”题记。整尊造像艺术特点十分突出,展现出鲜明的清代乾隆宫廷造像的艺术特征。整像铜质优秀,胎体厚重,尤其是制作者为了追求造像表面色彩的古拙之感,采用了“黄铜烧古”的作法,同时,造像只在肌体部分施以泥金,而衣着部分以烧古底色示人,这种“黄铜烧古、见肉泥金”是乾隆宫廷造像的重要艺术特点之一。人物造型面庞方阔中正,五官排布规整,眉眼平直,人中较长,这些都是汉地艺术的审美偏好,符合内地宫廷一贯的造像样式,在清宫制作的藏传造像上均能发现。造像躯体健硕,四肢粗壮,身体姿态略显板滞,莲瓣简约规整,也都是清代乾隆宫廷制作佛像常用的表现手法。款识的刻写位置、文字字体、文字顺序等特征,也与“六品佛楼”造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参阅在首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中收藏的“土观呼图克图诚心金银造”清代摩利支天造像,经过比对,此尊无论在材质、在工艺、在人物造型,还是刻写款识上几乎完全一致,可见,此尊摩利支天像应为清代乾隆时期宫廷造像无疑。

参阅: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

此尊造像刻款中提及的土观呼图克图,也是清代藏传佛教历史上有着重要宗教地位的活佛转世体系,颇为值得我们关注。据史料记载,土观呼图克图共传六世,前述已确定此尊造像具有清代乾隆时期宫廷造像的艺术风韵,而与此时代对应的应为三世土观呼图克图。三世土观呼图克图洛桑却吉尼玛出生于乾隆二年(1737),6岁时被认定为转世灵童,迎请至佑宁寺坐床。据传,大师“自幼敏慧而善学”,学习成绩极为优异,先后师从七世达赖喇嘛、六世班禅、三世章嘉呼图克图、二世嘉木样等大德修习佛法,学成后返回佑宁寺,担任佑宁寺第三十六任法台。乾隆二十八年(1763)奉旨入京,颇受乾隆皇帝赏识,担任掌印喇嘛、御前常侍禅师等宗教职务。大师一生弘扬佛法,亲自撰写和翻译了许多佛教著作,其中,《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宗派源流水晶镜》等著作流传至今,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另外,三世土观呼图克图还是一位佛教艺术大师,他曾配合三世章嘉呼图克图鉴定清宫内的造像和绘画,还曾担任乾隆时期宫廷造像的宗教顾问和艺术指导,确保造像和绘画能够遵守佛教度量和宗教仪轨。

综上所述,此尊造像胎体厚重,铜质莹润,造型规整,工艺精细,其造型特点和艺术气韵与清乾隆“六品佛楼”造像十分类同,令今人感受到乾隆宫廷造像的雅致与华美。造像施主为三世土观呼图克图,其深厚的佛教修养和高超的艺术水准,也让此尊造像的艺术成就相对于同时期其他造像要高出一筹,实为礼敬崇奉和收藏投资的绝佳之选。




1808

绿度母像

西藏索南坚赞风格 16世纪

铜镀金 高17.9cm

RMB:无底价


索南坚赞无疑是近段时间被最多热议的15世纪西藏艺术大师,在一尊15世纪铜镀金十一面千手观音造像(图一)的藏文铭文中,此位大师开始被学术界熟知。

此尊绿度母呈少女形象,容貌清秀。头戴五叶花冠,身姿挺拔,腰部细收,三折扭姿而坐,曲线柔美。左腿单盘,右腿下伸脚踏莲花之上。无不展现其优美的身体曲线,既有女性的柔美,又暗怀慈悲普度之内在。左手当胸结三宝印,拇指中指轻捻花枝顺双肩两侧向上延伸绽放乌巴拉花,右手置右膝施予愿印,庇佑着芸芸众生。周身佩戴精美的璎珞、钏环,并遵循藏地造像习惯多处镶嵌绿松石。下身着长裙,轻薄贴体,莲珠璎珞随身体曲线散落于腿间,自然协调。裙角铺陈在莲台之上,具有强烈的写实性。束腰仰覆式莲花座,莲瓣饱满,富有力度,整体造型优美、做工极为精致。综上所述与索南坚赞风格极为相似,是16世纪造像中的精品。近几年在拍卖场上屡创新高,非常值得藏家关注。




1809

金刚亥母像

西藏 16世纪

铜镀金 高19.8cm

RMB:无底价


此尊发髻高束,戴五叶骷髅冠,右侧有小猪头形象。三目圆睁,双眉紧簇,面相勇猛威严。饰花朵形大耳铛,长发辫披肩。右手上举持钺刀,左手于胸前托嘎巴拉碗,舞蹈姿踏于人尸之上。身体纤瘦,双乳微隆,颈挂一串骷髅首幔,肩披帔帛,绕过手臂,贴于身侧垂落至莲台,表现出飘逸动感。腰间饰宝带及璎珞,可见腹部肌肉表现。项链、臂钏、手镯、足钏俱足,皆以连珠纹装饰,精密细致。莲座为单层覆莲,上下缘饰细密的连珠,莲瓣扁平宽大,自然舒展,造像鎏金明亮,造型比例合理,身体富有动感,造像工艺娴熟,是一件精美的西藏十六世纪造像,值得关注。

藏传佛教中,金刚亥母是摩利支天的化身之一,具有更多空行母的特点;在金刚乘佛教中,是胜乐金刚的明妃。金刚亥母头部右侧有小猪头形象,是其重要的标志。在西藏,金刚亥母密法最受噶举派尊崇,金刚亥母是该派僧人修习的主要本尊之一,亦是玛尔巴、米拉日巴的秘密本尊。修行金刚亥母法可净除烦恼,显俱生智;调柔气脉,证无死果;降伏魔仇,摄十法界,乃了脱生死的殊胜法门。




1805

自在观音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

合金铜 高18.5cm

RMB:无底价


乾隆帝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是造诣极高的艺术鉴藏家,也是最长寿的帝国统治者,他在位时不遗余力地推崇佛教并铸造佛像,烧古在清代乾隆时期盛极一时。此尊造像具有鲜明的乾隆宫廷造办处的造像风格,可以看出并非常见的制式化的宫廷造像,是这一时期极为少见的精品,大英博物馆见过类似藏品(见参阅)。

自在观音又名观自在菩萨意为观世界形能自在无碍,对苦恼众生能自在拔苦与乐。“自在”二字完美诠释了自在观音的形体美,一改佛教造像直立或端坐的成规,以更为生动和世俗话的自在坐姿展现体态与线条的美感。此尊自在观音,双目低垂,面相祥和,高发髻,袒上身,饰璎珞及臂钏,左肩披羊皮。双足结转轮王坐,左足深屈于内,右足直立,左手持白莲于左股之后撑莲座边,右手持佛珠,曲肱而安置于右膝上。身姿略倾斜,右舒坐,稍倾于左方,姿态自然优美。下承仰覆莲瓣高台座,莲座底缘呈多层高台,莲瓣小巧饱满,上下对称排列。整体造像铜质精良 ,胎体厚重,铸工精美细节处理一丝不苟,堪称清代宫廷的上乘之作 ,加之保存完整 ,是乾隆宫廷难得的造像。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电子图录

中贸圣佳拍卖文章

文玩杂项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