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朋友一起去户外露营野餐,不锈钢的锅底架在简易搭成的石头烤台上,随着锅底火焰的升温,水逐渐沸腾,平整的汤锅开始来回抖动,几度要从石头烤台上滑下去,让人没有精力去准备别的菜,全身心投入到盯水开的工作中,只恨分身乏术啊。
一旁的朋友忙着忙着突然感慨道“咱们现代科技这么发达,在户外烧锅水都这么费劲,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烧起水来是不是更费劲啊。”
眼看水要开了,朋友的话让我能回忆起了一种古代人的智慧,我转过头去对朋友说“你知不知,早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一种容器,使用起来不仅方便而且平稳,即使是放在乱石滩上也可以轻松保持平衡,它独特的物理结构让它可以快速的被加温。”
朋友听了一脸狐疑低问我“真的假的?新石器时代就有这种高科技?你确定不是耍我?”
“这种起源于新时期时代的容器,外形敞口,长流高径,底部有三个袋装的底足,给人一种三足鼎立的既视感,这种平稳、精巧的结构美是只属于我们国家的民族审美,可见我们民族的审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奠定了基础,包括后来的青铜器、瓷器、在审美上古代人的主流审美还是追求一种均衡美和平衡美、这其中也有中国的国学思想涵盖在里面。”
“你说的这种容器,这么先进,一定是当时的上层人士才使用的起吧,青铜器发达的商周时期,也只有王公贵族们才用得起青铜器,更何况生产力和锻造水平都更加落后的新石器时代。”朋友对我口中提到的神秘容器产生了好奇。
“没那么复杂,恰恰相反,我说的是一件陶器,陶器因为其低廉的成本和强大的可塑性,在当时是被人们广泛使用的生活器具,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进行,大量的残片被挖掘出来,足以证明它在当时被广泛的使用。”
“你说的到底是什么啊?它又是做什么用的?”
“它就是......”
陶鬶(读作“规”)是史前东夷人创造的一种造型别致的器物,既实用又美观。东夷人崇尚鸟图腾,把自己喜爱的鬶做成各种各样的禽鸟形象,有的似展翅欲飞的鸟,有的似仰首高歌的雄鸡,造型独特,姿态生动,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典型器物。
由于它独特的特征,为周边部族所模仿,在今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甚至江西都发现了类似鬶的器物。龙山文化晚期,造型优美的白陶鬶和胎质细薄的黑陶罍实际上已经具有礼器的功能,它们多成组地被随葬在一些大墓中,与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共出,共同组成了成套的酒礼器。
白陶鬶(现展于北京陶瓷艺术馆)
鬶是原始先民用来烧水的容器,古人运用形象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三足鼎立的稳定性原则为基础,创出三个袋形锥足,具有增加受热面积以缩短烹煮时间的作用。白陶鬶是由高岭土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制而成。胎壁较薄,质地却很坚硬,体现了制陶技术的又一新进步。
将白陶鬶做成鸟的形状,不仅仅体现了古人智慧和创造力,更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现象的研究,以及对自然生灵的一种图腾崇拜。人类之所以能够与自然界其他的动物不同,就在于人类善于学习,善于思考,懂得利用自然规律来制造更实用的工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白陶鬶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勇于思考,创新进取精神的一个缩影,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科学的运用,还有古代人对于美学的思考和感悟。
美学的萌芽早在文明诞生的初期就存在了,经过岁月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在不断地发展、融合、创新,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百花齐放的世界。
说了这么多,烧的那锅水总算是开了。(本文作者:小智,未经许可禁止商用)
白陶鬶具有特点的袋状三足
【走进艺术馆】栏目初衷
北京陶瓷艺术馆为了帮助更多人了解陶瓷文化,品味陶瓷故事,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全新栏目【走进艺术馆】帮助更多人足不出户就能欣赏艺术馆展品,学习陶瓷知识。
#品味陶瓷艺术,欢迎来到北京陶瓷艺术馆。
北京陶瓷艺术馆作为目前北京规模较大的专业现代陶瓷艺术馆之一,馆内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包括陶瓷博物馆、陶瓷工艺科普厅、综合展览馆、高科技展厅多功能厅、3D打印创意空间,陶艺体验中心、陶瓷原创馆、国学堂、陶瓷文化生活馆等多个展馆区域。
北京陶瓷艺术馆不仅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力打造高端艺术交流平台,且立足公益事业,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公众教育、国学传播等活动,同时以陶瓷文化为主线贯穿爱国主义教育,深化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以“传承与创新陶瓷艺术”为宗旨,“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陶瓷国际化”、“陶瓷年轻化”为方向,力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出贡献。
品味陶瓷艺术,走进行业圈子,欢迎来到北京陶瓷艺术馆
文章转发自北京陶瓷艺术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