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高温硬质瓷,有了顶峰的纹饰绘制工艺和画家,青花瓷的出现只剩下一个最后推动了。因为,在之前的中国,钴蓝色纹饰并不流行。唐宋时期流行的釉下彩纹饰,大多是褐色、黑色。蓝色纹饰在民间并没有多少人接受。这个推动适时就来了。随着旭烈兀西征的胜利,蒙古人统治了中东大片阿拉伯文化的地区。这个地区的居民,就喜欢蓝色的花纹装饰,他们尤其喜欢当地出产的颜料那种发色蓝中带一点紫的蓝色纹饰。他们向中国的制瓷业发出了订单:在这个需求的推动下,青花瓷诞生了。也因此,元青花开始就用的是进口的蓝色颜料:发色蓝中带一点紫的“苏麻离青”。以满足主顾的爱好口味。这也是元青花的精品大量保存在中东阿拉伯地区,国内反而并不多见的原因。实际上,直到明代前期,青花还没有被普通人接受,大部分只是为了出口而生产。明朝来了,情况一下发生了改变科举恢复,读书人又有了上升通道,元代短暂的绘画高手进入制瓷业的时代过去了。在青花上绘制图案的,又变成了普通工匠。明代的青花纹饰,就很快走向了固定纹饰的绘制。固定纹饰是匠人可以反复使用从而熟练掌握的,相比之下,其艺术水平大大下降了,但相比之下却带来了一个好处:可以大规模批量复制生产,产量大大增加了。而明代的青花遇到了新情况,随着中东的战乱和明初的海禁,来自中东的订单大大减少,于是在明初短暂地还使用了中东进口的“苏麻离青”后,国产青料取代了进口货。中东的土豪没了,但欧洲人来了。随着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东方航线,欧洲人进入了东亚世界的海上贸易市场。很有意思的是,欧洲人也喜欢蓝色花纹装饰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是他们从没见过的高温硬质瓷,一下就打动了欧洲人。于是欧洲贵族取代了中东土豪,成为青花瓷新的海外大单提供者。但欧洲贵族与中东土豪在口味上有点不同,不大喜欢发紫的蓝色,而是喜欢海水那样的蓝色。于是从明代中期起,随着外销瓷器的色调转变,青花瓷的总体色调也开始转向符合欧洲人口味的纯正海蓝色。那时候葡萄牙大帆船将整船的青花瓷遇到欧洲。万历时,荷兰人俘获了一艘装载有十万件中国瓷器的葡萄牙大帆船,并将瓷器在阿姆斯特丹拍卖,引起了轰动。因为葡萄牙人打死不说产地在哪,于是只好用船将青花瓷命名为“克拉克瓷”。当然,这还是中国的大单外销青花瓷。长时间的大单青花瓷生产,使得青花瓷在外销之外,有了进入中国百姓生活的机会。虽然艺术性下降,固定装饰花纹中各种吉祥图案也满足了普通民众的审美。一件便宜但坚固耐用,还绘有吉祥图案青花瓷,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即满足了使用的需求,也满足了审美的需求。因此,原本在国内并不流行的青花瓷逐渐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被广泛接受了。康熙时,以“清四家”为代表的山水画派受到追捧,王公贵族喜爱中国画风格的青花纹饰,并成为主流社会风尚。于是在这一时期青花瓷装饰中又出现了元青花那种追求中国画效果的风尚。在技术上,为了追求对中国画的模仿,随着发色青翠艳丽的产自云南的钴蓝原料“明珠料”的发现和使用,青花瓷制作工匠通过使用几种产地不同产地的青花料绘制青花纹饰,使纹样颜色产生更多的色阶变化的办法,按照通俗的标准青花纹饰中出现五种不同色阶变化即为纹饰精品,色彩变化号称“墨分五色”,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一般绝大多数青花瓷的纹饰都为二到三个色阶,康熙时最精彩的作品色阶多达十三个,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水墨画。这样,康熙青花瓷成功实现了中国画画风和表现力的回归,攀上了青花艺术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就这样,青花瓷实现了从国人到洋人,从宫廷贵族到普通百姓,从贩夫走卒到文人墨客的广谱吸引。从而,真正成为代表中国瓷器的“国民瓷器”。
声明:分享好文章,传递正能量。本着传播收藏文化为宗旨,图文、背景音乐选自网络,文化传播需要您的力量!我们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及时纠正删除。
更多热度文章:
喜欢我们就点个“赞”和“在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