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0年,作为那个世纪的最终年。
中国西北,一处黄沙遍野之地,一个意外的发现,让它成为了海内外学者专家趋之若鹜的地方,诞生了一门国际性的学科,还在后来成为了一处旅游胜地。
我想你已经猜到了,是的,它就是「敦煌」。1900年在那里意外发现了藏有5万卷古籍的「藏经洞」,从而诞生了「敦煌学」。
可能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都知道那里有很多佛窟,佛窟里面有佛像和壁画,那个藏经洞里面所藏古籍90%也都是佛经。
但其实它并非单是佛学文化,它在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种种学上面的意义、价值,都早已是超越了宗教。
就拿「敦煌壁画」来说,在我眼中,它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跨越了千年的漫画,且还是一部画风、色彩极美,故事极有趣,连载时间极长的漫画。
▼
漫画,虽是一个近现代的概念,和敦煌壁画在时间上相隔了千年,但它们也都是以图像为载体的艺术形式。
我问身边人,他们都喜欢什么风格的漫画,有说美漫风的,有说日漫风的,我最喜欢的还是国风。
敦煌壁画,从颜色上看,就已是最纯正的国风漫画。
如果我们拿着一个电脑取色器,对着敦煌壁画进行一番取色。接下来会发现,我们已经得到了一堆最传统的、最美丽的中国色。
并且它们都有着仿佛只能承载在汉字上的文青名字:
P.S. 在现代化学颜料出现前,古人们所使用的色彩都是来自于矿物或植物,正是因为来自于自然,这些色彩都极其的经典,但也同是因为来自于自然,它们很容易受时间、光线、湿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有些色彩会慢慢地变暗,所以,我们才看到壁画中有些都变得黑黑的了。
▼
敦煌壁画在色彩上是纯正国风,但是在绘画风格上,在当时并非是纯正的“国风”,我们也许可以说它是取西方之精华而衍生出来的“新国风”。
敦煌壁画上所画的内容就已经决定了这门艺术从一开始就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也正如它上面所画的内容(佛教)一样,传入中国后,就逐渐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同化,呈现出具有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
怎么说嘞,举两个例子吧。
一是有些佛脸上的小胡子。
你从小到大看到过的佛像脸上有长胡子的吗?这就直接是受了来源地印度的影响,后来被中原文化同化得更多后,嘴上的几撇胡子就很少画了。
二是写实。
这个主要反应在人物的肢体造型结构上,我们都知道长久以来,中国画的人物造型比较平面化,不见筋骨,用笔飘逸且洒脱。而敦煌壁画上的人物,在人体的解剖上要准确得多,比例真实,写实程度很高,这明显就是受到了西方那套的影响。
“敦煌漫画”的绘画风格除了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外,因为其“连载时间”很长,自己内部也在更新,产生变化。
比如发展到了盛唐时期,壁画的风格就很能够让人直观地感受到那种盛世才有的气象,场面宏大、结构严谨、建筑恢宏、富丽堂皇,线条也变得更加精细。
▼
若要定义绘画为“漫画”,不仅仅是画的就行,不然所有绘画是不是都可以叫漫画了,而那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故事”。
别以为敦煌壁画单纯就是画佛像的哦,它里面不仅仅有故事,且这些故事上至天界,下至人间,包罗万象,情节丰富,极其有趣。我就在这里举几个类别吧。
本生故事画
本生故事,就是指佛教创始人,同时他也叫佛陀、释迦牟尼、佛祖、乔达摩·悉达多,他的前生前世的那些故事。
在这些本生故事中,他的前世曾是国王、太子、贤者...或者是动物,比如鹿王、猴王、狮王...有着很多不同的化身,在这里就分别讲一个作为人和作为动物的例子吧。
第一个是叫做《四门出游》,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太子出门游玩,走了四次不同的门。第一次他走东门,看见一位老人,于是他感叹老去的悲哀;第二次是走南门,遇到了一位病人,感叹疾病的痛苦;第三次走的是西门,看到了死人出殡,感叹生离死别;最后一次,走的是北门,遇到了一位僧人,便善哉善哉,遁入空门而去了...
另外一个要出名得多了,它叫《鹿王本生》,在上世纪还被翻拍成动画片过。
讲的就是有一人掉进了水里,九色鹿王把他救了上来,被救人发毒誓不会暴露它的位置。后来,被救人见到国王张贴告示寻找九色鹿,便见利忘义,带着国王去寻找。找到九色鹿后,九色鹿告诉国王被救人见利忘义违背誓言的事情,突然被救人就浑身生疮死去了...
知道故事与否,有很大的一个差别其实在于,当我们知道故事后,再去看那些不动的壁画时,会感觉它们在脑海中就慢慢地开始联动起来了,这种感受其实跟我们平时看漫画是一样的。
经变画
经变画,就是指用图像的形式,把佛经里面思想、故事等内容表现出来。
比如说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就是根据《无量寿经》绘制而成的。里面描绘的就是人们根据《无量寿经》的内容所想象出的佛国景象,也就是我们常能听到的“西方极乐世界”。
想象是根据现实而来的,古人想象出的极乐世界其实跟现实中所能看见的最美好的世界应该相差不远,唐朝时期的人的话,能想到的可能就是大唐盛世时期的长安城了吧。
这幅唐朝时的《观无量寿经变》就非常典型了,亭台楼阁、富丽堂皇、蔚为壮观,可以说是大唐盛世的图像再现。
还有几乎每一个洞窟里面都会出现的,像不断使用“复制粘贴”出来的一堆堆平铺排列的小佛像,这些是根据《三千佛名经》和《观药王药上经》绘制的以三劫建立的三世三千佛。
除了关于神佛的壁画外,其实里面还有非常多表现人间百态的现实生活壁画。
商人、猎人、军人、贵族、强盗、农夫、妓女...
结婚、抢劫、战争、出行、狩猎、农桑、冶炼...
世间百态,应有尽有。
他们有些是出现在佛画旁边,作为佛画的一部分,有些是单独画出来的,比如历史故事、供养人画像之类的。
这些都是以图像的形式反映古代人民生活的第一手史料,且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当时的一些服饰、妆容、家具、建筑等,人称“墙壁上的图书馆”。
对了,还有,我们可以看到敦煌壁画上经常会有这样一些写有字的小框框,这些小框框的作用就是介绍人物,介绍故事等,从这点上是不是也感觉跟漫画很像了。
▼
说完了“敦煌漫画”的“画风”和“故事”,我们来说下这部漫画的“作者”和“背景”吧。
公元366年,有个喜欢云游四方的僧人,叫乐(yuè)僔,他路过敦煌时,看到一座山上金光万丈,便觉得这里非比寻常,若有所悟,感觉是佛祖显灵,于是在那里开凿了第一个佛龛(kān)。
那一年,是为前秦建元二年,是属于北边的五胡十六国里面的,此时并行南边的朝廷是东晋。
后来则就是南北朝时期,敦煌就是属于那个北朝的。
我想你一定背过这样一首诗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这首诗里面,虽然作者杜牧仅仅说南朝寺庙多,但其实当时南北佛教都是非常兴盛的,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敦煌石窟在这个时间段有着很大的发展,现有一些佛窟就是开凿于这个时间段的,所以你会发现有些窟的朝代是北魏、北周(都属于北朝)之类的。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总算是统一且安定了一段时间,国家富强,导致这个时间段的佛窟可谓是大爆发,保存到现在的都有数百个。
后来爆发了安史之乱,吐蕃趁乱把这块地区给侵占了。过了好几十年后,这时出来了一个叫张议潮的人物,实在是受不了吐蕃的暴政,便起兵占领了沙州(敦煌)、瓜州等一大片地区,后来他将这些地区全数归复唐朝,唐朝政府封他为归义军节度使。因此在敦煌壁画中,有一些就是关于张议潮的,我们可以看到还有画他出征的壁画。
壁画中除了张议潮这个大红人外,还有一个叫曹议金,他跟张议潮除了中间名字都有个“议”之外,其实他还是张议潮的外孙婿,也是归义军节度使。
这个地区其实很有意思,中间还建立过“敦煌国”,后因为一些内内外外的原因,这个地区从张改姓了曹,曹议金上位后复称归义军节度使。其实节度使实际上就算是地方政权的主人了,可以世袭继承,在当地的实际权力是很大的。
▼
敦煌这个地方位置很特殊,它所处的位置左下边是青藏高原,右上边是蒙古高原,我们看比如唐朝开元时期的地图,也可以发现,它就像一个走廊一样,一边连着中原,一边连着西域,这条走廊就是很出名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连通西域和中原,是商贸的必经之路,著名的丝绸之路就要走这里经过。从敦煌往不同的方向走,可能就能遇见不同的民族聚居地。
总之,有了商贸就有了交流,有了交流,大家就可以一起来信奉佛教了呀~所以我们还可以看到敦煌壁画中还出现了除了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供养人。
一直差不多到了宋元时期,丝绸之路从陆地转移到了海上,此后敦煌也就慢慢地衰落了。
一个地区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时而兴盛,时而衰落,这或许是不可控的,但若能将一些能反映文化的东西保存下来,兴许千年后的后人,就能通过那些痕迹,窥见那个时代的美丽。
敦煌壁画,就是这样一份古人留给全人类的最美丽的遗产。
艺才
生活美学研究砖家
文章转发自高古瓷,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