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九旒冕,山东鲁荒王陵出土,山东博物馆藏
在源远流长的华服文化中,
象征着权力和礼法的冠冕尤其引人注目。
收藏在山东博物馆的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子
——鲁荒王朱檀的九旒冕,
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件存世的明初冕冠实物,
穿过600多年的时光,
我们依旧能够从这顶高贵的帽子中
窥见当年的皇家威严。
这鲁王九旒冕到底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还要从上个世纪60年代说起。
1969年的一天,山东省邹县尚寨村的村民在九龙山挖防空洞时,发现了一个陵墓。村民第一时间将此事上报当地文物部门。专家听说后连夜赶到,通过对陵墓随葬品的研究,专家们终于判断出了墓主的身份——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
朱檀生前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出生仅2个月就被封为鲁王。长大后的他更是博学多识、礼贤下士,15岁就藩兖州,辖兖州府4州23县。遗憾的是,随着慢慢长大,朱檀突然迷上了长生不老之术,终日焚香诵经,疯狂地吃丹药,最后“金石药,毒发伤目”,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年仅19岁。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既痛心又恼怒,认为朱檀的行为荒唐至极,因此给了他一个恶谥——“荒王”。然而从鲁荒王陵的规模和出土文物来看,朱元璋对这个恨铁不成钢的儿子还是疼爱有加的。鲁荒王的陵区总面积约92万平方米,在明朝各代亲王中是规模最大的,而且鲁荒王陵地宫距地表26米,其他亲王陵仅距地表6米左右。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鲁荒王陵一直未被盗掘。直到1969年,村民挖防空洞时无意中发现了这座明代初期的王陵。
在政府的支持和村民的见证下,1970年春至1971年初,文物部门考古工作者对该墓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经过清理,共出土遗物1100余件(组)。
朱檀虽然荒诞不经,年纪轻轻迷信长生不老丹而丧命,但他居孔孟之乡,深受礼仪之邦文化的熏染,喜爱诗书礼乐,常与笔墨纸砚、琴棋书画相伴,因而墓葬里的陪葬品都是冕冠佩饰、家具服装、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彩绘木俑等一类,品位颇为高雅。
在鲁荒王的安寝之所,人们从两个繁复华丽的箱子里发现了其冠冕服饰,其中最为庄重的便是这顶九旒冕。为何这样说?因为它是目前为止考古界发现的唯一一件冕冠实物。
所谓“冕,大夫以上冠也”,是古人在祭拜天地、祖先及举行其他重大典礼时佩戴的礼冠,它与礼制有着密切关系,只有那些具备相当社会地位的人才可以佩戴。
九旒冕通高18cm、长49.4cm、宽30cm,为藤篾编制,表面敷罗绢黑漆,镶以金圈、金边;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簪。冕顶部有綖板,前圆后方,上面涂着黑漆以示庄重。两侧有梅花金穿,中间横贯一金簪。还有冕板、旒、充耳等几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冕板”指覆盖在顶部的长形木板,板形前圆后方,象征着天圆地方,有天子是奉上天旨意来治理天下之意,前低后高,呈前俯之状,象征皇帝有谦恭的美德,能倾听民意,这也是“冕”字的本意。
前后的垂珠叫做旒,在冕冠制度中,旒的多少是辨别身份的一大标志。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戴的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红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亲王只能用9旒、9珠。荒王朱檀这顶冕冠前后共垂着9道旒,因此也称“九旒冕”。
这些垂旒还能遮挡住视线,使佩戴者目不斜视,表示帝王不视非,不视邪,是非分明,成语“视而不见”便由此而来。
九旒冕两耳处各垂一颗青玉圆珠,俗称“充耳”,表示帝王不听谗言,有所闻有所不闻,由此衍化出一个成语“充耳不闻”。
由于明代官帽有不少是用染成黑色的纱作的,所以也称“乌纱帽”。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革职的称“摘去乌纱帽”。鲁荒王九旒冕是唯一一件存世的古代冕服实物,因此被称为“史上最牛乌纱帽”。
目前,作为文物的垂旒冕全国只有两件,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登基称帝时穿的一套仿古冕服中的冕冠;另一件就是九旒冕。由于袁世凯的“皇帝冕”从未获得国人承认,所以货真价实的只有九旒冕。2011年,九旒冕还入选了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注:本文转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添加小编微信(guwannadianshi-6)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
古玩那点事儿
ID:guwannadianshi
交藏友 品藏趣
玛瑙古珠老蜜蜡古罗马琉璃等
文章转发自古玩那点事儿,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