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下午,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英雄会”。
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图书馆、浙江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浙江省文化馆……一场会议,让这么多文化场馆馆长都聚在一起。大家为一个共同关注的话题而来——构建省级公共文化场馆融合与发展共同体。
开年后,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找到浙江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和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想碰头开个务虚会,谈谈公共文化场馆的融合发展问题。听到会议消息后,越来越多的馆长加入了进来,参会名单也越来越长……记者到现场一看,18个人的会议桌都不够坐了。“2001年,我第一次访问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时,大为震撼。他们有非常好的观众餐厅,有品类丰富的博物馆商店,有多样的视听教室,他们还在博物馆内举办啤酒会和时装发布会。那时候我才发现,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陈空间,更是一个多元的公共文化空间。”一开场,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说起了20多年前的经历,“今天,我们大家放下各自手头的工作聚在一起,讨论的已经不仅仅是上述多元服务的1.0版,而是基于资源共享,文化场馆真正融合发展的2.0版。”
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提到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馆长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几个馆都处于风景秀丽的西湖景区,但是每当旅游旺季的时候,观众和游客并没有形成等比例增长。换句话说,如何吸引观众,让公众对这个馆感兴趣?”他认为,各个馆虽然分众不同,但是需要有整体的思考,吸引观众的手法应该是多元的,能够利用的资源也可以更多地融合。“比如我们一开年就在考虑地下1000多平方米的下沉广场的改造,可以做成一个集餐饮、展示、阅读于一体的休闲空间,图书馆可以放一些书在这里,博物馆也可以对于展品进行一个普及性的展示。”文化场馆都肩负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功能,联系应该更为紧密,应金飞拿出一个文件袋说:“这是我们今年年底准备开展的一个展览作品清单,有一些藏品希望找博物馆和图书馆借一下。”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说:“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文化场馆的立身之本。我认为,我们可以携起手来,更好地服务观众。”她提到,去年国丝馆举办了中国服装设计30年的主题展览,如果能借助图书馆的力量增加一些知识性的展示,观众应该会吸收到更丰富的信息。“各位都是老馆长,我们非遗馆也即将要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主要来取取经。”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郭艺最近都在忙非遗馆的展陈设计和展品准备。今年,之江文化中心四大馆即将开馆。建成后,公共空间怎么运营?馆与馆之间怎么联动?相信大家都会非常关注。郭艺认为,建立起今天这样的一个联系,将为今后推动工作提供更多帮助。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阮静提出了一个建议——建立联盟。“建立一个联盟,让大家平台共用、信息共通、资源共享、活动联动,一方面让我们这些兄弟单位能有更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能让我们的公众有更便利的享受,让我们公共服务更好的效能化。”许多人说起了基层的先进做法。“我是从基层上来的,当时各家单位的互动也比较多。比如我在温州图书馆的时候,就在温州文化馆放了一台24小时自动借阅机,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温州非遗馆也会将一套米塑作品团圆菜放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我认为,我们兄弟单位之间都希望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自己的特色融入到大家共同的发展之中。”浙江图书馆副馆长胡海荣说。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纪云飞认为,要向外看,看看现在群众需要什么。“我们省级层面馆的融合与市级层面的馆的融合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是不是应该出一个标准?刚才,很多人谈到了业务上的融合,我觉得还要考虑到人才的融合,服务的融合。”“我听出来各个馆长都有共同的心声,就是融合。”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副处长邢吴翔说,“怎么通过这种共同体的形式,达到互联互通,到最后反哺百姓?相信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有形的物质的公共产品的互通互融,最后还是要形成无形的文化价值观的追求提升。”
浙江图书馆馆长褚树青说:“过去,我们到图书馆看书,文化馆看戏,博物馆看展,好像彼此都有边界的。今天,我们提到多元文化风,希望突破边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这不是说完全融合,而是说我的服务里带有一点你的东西,最终是方便了读者。”他希望,今后,大家都能从一元服务走向多元服务,从专业服务走向跨界服务。
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李新芳将今天的会议比喻为“华山论剑”。“今天虽然只是第一次碰头的务虚会,但是有一个很好的开端。各位馆长都表达了对于建立共同体的强烈的意愿,大家也都有内在需求。我们也希望更多地做好服务工作。”她建议,以厅属文化场馆为基础,建立一个联盟机制,打通馆与馆之间的合作。李新芳期待:“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在省级层面建立一个模版或样式,把朋友圈越做越大。”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编辑:方杏
初审:施义亭、赵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