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陶瓷科普 | 100个陶瓷专业名词,帮你快速了解陶瓷知识(二)

  • 北京陶瓷艺术馆
  • 2023年1月31日07时

本文是100个陶瓷专业名词科普第二期,陶瓷专业名词科普系列会为大家科普100条陶瓷专业名词,帮助对于陶瓷知识感兴趣的人快速入门,欢迎回顾第一期。

科普 | 100个陶瓷专业名词,帮你快速了解陶瓷知识(一)

11.青花瓷

青花瓷是最知名的瓷器,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的一种。

元 青花玉壶春瓶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元青花瓷大罐

明宣德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12.釉里红

釉里红,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创烧于元代景德镇。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

明 釉里红花卉麒麟纹梅瓶

相比青花瓷来说,釉里红的烧制难度更高,烧成率更低,简单说它是闷着火烧成的。温度稍高点,或者稍低一点,它立刻就会失败,温度如果一低,颜色就会变黑,非常不好看。温度如果一高,颜色就飞了,没了。温度高低之间允许的差额大概在十度。在古代,这一点温差是非常难控制的,只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窑工,才能准确掌握温度变化。

13.五彩

五彩,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所谓釉上彩瓷,就是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900℃温度烘烤而成的一种瓷器。

明 五彩婴戏纹大罐

五彩所指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种颜色的彩——而五彩瓷并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种颜色,多于或少于五种彩的陶瓷,在习惯上也同样称之为五彩瓷。

明 万历五彩龙凤纹盒

五彩瓷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发明和发展,其配方经过不断的创新,并进行了多次重大的改革之后,才出现以红、黄、绿、蓝、黑、紫等为主的彩瓷。

14.珐琅彩

珐琅彩是瓷器装饰手法之一,源于画珐琅技法。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即珐琅彩瓷(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也常简称为珐琅彩。

清 珐琅彩花鸟纹碗

珐琅彩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

清 珐琅彩瓷碗

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玉壶春瓶

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到了雍正、乾隆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玉壶春瓶就是一件清代珐琅彩珍品。

15.墨彩

墨彩,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墨彩瓷的烧制方法是在烧成白中泛青的瓷釉上绘画上水墨彩,然后经低温烧成。

民国 墨彩人物水盂

墨彩以水墨彩绘为主,并加以部分粉彩,如蓝粉、淡黄等彩色、但在每件器物画面上所施加的粉彩面并不大,仅起到点缀的作用,这种画面处理方法以雍正时期最为突出。

16.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唐三彩三足炉

唐三彩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三彩诞生于唐代是有其文化渊源的。

首先,成熟的陶瓷技术是唐三彩诞生的物质基础;其次,唐代盛极一时的厚葬之风是促成其诞生的直接导向;第三,唐代各个领域的历史文化是孕育其最好的艺术养料。

唐三彩盘口龙纹瓶

唐三彩的诞生也是三彩釉装饰工艺的诞生,是釉彩装饰和胎体装饰结合的过程,辉煌璀璨的唐三彩,其绚丽斑斓的艺术效果在雕塑精美、造型生动的俑上得到了发挥和淋漓尽致的展现。

17.矾红

矾红是一种陶瓷低温釉上颜料,以三氧化二铁悬浊体着色的低温红釉和红彩。亦称“铁红”、“红彩”、“虹彩”。它的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

产生于宋代,为釉上多种彩的前驱,后沿用于明代万历红彩、铅粉86%配制而成,着色成分为三氧化二铁。

清 嘉庆矾红金鱼纹盘

明代嘉靖时,御器厂以矾红釉取代铜红釉,到清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的进步,色泽鲜艳,华丽凝重。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无一色釉器。嘉庆以后,矾红色泽均不甚佳,仅光绪时稍有起色。

18.火石红

火石红,俗称“窑红”或“枇杷红”,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清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瓷器露胎处所出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它实际是由于胎土中存在的铁分子在高温中流动聚集,烧窑结束时在冷却过程又被二次氧化而呈现出来的色调,一般都附着于瓷器的胎釉结合处。

火石红现象

其分布的特点是与胎釉结合处成平行的、宽窄不一的火石红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就越大,颜色就越浓重,随着远离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也就越浅淡直至消失。

19.郎窑红

郎窑红,是中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

郎窑红天球瓶

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因其于十八世纪始产于清朝督陶官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故称“郎窑红”郎红与美人醉釉又称粉红釉、孩儿脸釉、 豇豆红釉、桃花片釉等十分相近,初创于明代,清代有很大发展。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比较繁荣,制瓷工艺达到我国历史高峰。

20.洒蓝

洒蓝是一种瓷器釉色名,又称“雪花蓝釉”。明宣德时景德镇所创,清康熙时烧制成熟。洒蓝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所余白釉地仿佛是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釉之中。

清 光绪洒蓝釉印盒

洒蓝釉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的景德镇,之后停烧。到了清代康熙时期才又恢复生产,由于烧造时的工艺复杂,成功率比较低,因此洒蓝釉瓷器在当时也是比较珍稀的一个品种。

明 洒蓝釉大盘

清代后期,洒蓝釉瓷器的烧造水平有所下降,胎和釉等方面都无法与清早期的器物相比。因此,从收藏的角度讲,清代的洒蓝釉瓷器还是以康、雍、乾时期的制品为最佳。

本系列未完待续




往期精选:



出品:北京陶瓷艺术馆

摄影:鲸鱼
编辑:闽小瓷
设计:鲸鱼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