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放|兔年春节企划之“何以为玉”(六)
癸年歌盛世,卯兔耀中华
陕西历史博物馆学术讲坛
喜迎兔年新春
推出“何以为玉”
讲座回放栏目
从莹润的美石到琢磨精致的玉器
改变的不只是玉石的形状
玉器被赋予了丰富的礼制内涵
在史前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远超我们的想象
值此新春
邀您与考古学者一道
从原料工艺、功能用途、审美理念、传播消费等视角
重新理解玉器
一起去看看
史前先民如何以玉构建起恢弘的精神家园
除夕邓聪 教 授《天工开玉的考古新发现》
初一王仁湘 研究员 《玉琮形、名与用途》
初二杨 晶 研究馆员 《史前时期玉璜使用方式的探讨——以凌家滩墓地和瑶山墓地为重心》
初三何 驽 研究员 《华西系玉器背景下的陶寺文化玉器礼制化》
初四秦岭 副教授 《龙山文化玉器和龙山时代》
初五邓淑苹 研究员 《曙光中的天人对话——中国玉礼制的史前探源》
初六方向明 研究员 《只谈问题——关于史前玉器考古学》
手机入口
电脑端入口
http://k.cnki.net/CInfo/Index/18893
中国古代玉器文化萌芽约九千年前,最初仅用作工具与饰品,距今约六千年以降,逐渐发展成象征身份、祭祀神祇祖先的礼器。由于华夏大地东、西生态的差异,自玉礼制萌芽之初就显示先民思维信仰有别,华东盛行动物精灵崇拜,华西盛行天体崇拜。各式玉礼器有萌芽、发展、演变、潜藏、复苏,消失等过程,在“连续”与“断裂”的历程中,远古文化基因在潜藏后只能从其原生地或原族系中复苏。但有些曾是极为重要的玉礼器,如:柄形器、牙璋等,或因较早退出历史舞台而未被战国时《周礼》的作者关注。中国玉礼制在数千年的“早期中国”曾极度辉煌,本次演讲聚焦史前不同生态、不同思维信仰所蕴生的玉礼器,如何在流传演变后发展成《周礼·六器》,作了较细致的梳理与诠释。
邓淑苹,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1974至2013年任职于台北故宫博物院,1991年晋升研究员,2007-2009年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处处长。2017年秋任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长期专注于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研究,出版专着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及通俗文章200余篇,代表著作有《群玉别藏续集》(1999)、《国色天香:伊斯兰玉器》(2007)、《古玉新诠——史前玉器小品文集》(2011)、《古玉新释——历代玉器小品文集》(2016)、《乾隆皇帝的智与昧——御制诗中的帝王古玉观》(2019)等,正陆续出版《故宫藏玉精选全集》,2019年已出版第一本。
欢迎关注“历博学术讲坛”微信公众号
收看精彩讲座回放!
文章转发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