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杯的名字通常都跟它们的形有关,釉、纹饰、工艺也决定一部分,今天,闽小瓷要带大家了解的就是宋瓷之韵——葵口杯。
葵口杯,因口部像秋天的葵花而得名。将花叶之状貌与器型相结合,呈现出“花中器,器中花”的和合之境,是中国古代陶瓷器中常见的装饰手法。花叶在器形上的应用,常见于口沿及器壁,葵口杯就是如此。
随着制瓷工艺的改善以及人们对瓷器的审美性、实用性要求的提高,是葵口造型出现的基础。葵口是依据仿生学原理对瓷器外型进行的二度创作,这不起眼的微妙变化,颠覆了先民们在审美意识上的传统观念。
无论是葵口还是花口,本质上都是古代人对自然的崇拜,将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取其神似,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不同,对于古代人来说,自然中的景观是最可靠也是接触最多的存在,模仿自然界中的景物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
葵口始见于唐,流行于宋,明、清仍有大量生产。葵口设计源于金属器,将金银类圆盘口沿做成葵口状,这种造型被移植到瓷器上后,深受欢迎并沿用至今。
葵口是唐宋时期较流行的一种陶瓷式样,在葵口造型中又分四葵、五葵与六葵,它们分别代表着唐代、五代和宋代。
葵口杯自北宋以来有着工艺上的明确改善,有四、六、八瓣葵花式之分。宋代一般作六瓣,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因虽然器型表面看似简单,却做工精细,需要有深厚的功底方能展现出器物的精髓之处。
青花 葵口碗
葵口杯以直线、横线为主,曲线、细线为辅,器型的中轴线、平衡线要正确、匀挺、富于变化,尽显简约素雅的宋式美学。
出品:北京陶瓷艺术馆
文章转发自北京陶瓷艺术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