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象传》(以下简称《象传》)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书画名品。
《象传》册纵26.6厘米,横17.3厘米,封页为硬夹包锦,木条边饰,题签“南雪公自书辑绘清代学者象传,第二孙恭绰敬题”,是了解清代学者形象的重要图像文献(图一)。
《象传》由叶衍兰和叶恭绰祖孙二人合作完成,分为第一集和第二集。正如叶恭绰所说,《象传》“取诸家传神象暨行乐图绘或遗集附刊及流传摄影,皆确有所据”[1],试图通过梳理知名学者神采相貌资料,展现清代学者特有的风度与气象。《象传》第一集、第二集收录清代学者总计368人,第一集收录169人,除冒襄、朱彝尊、袁枚、阮元四人为一人两像外,其余为一人一像。此集除摹绘学者肖像外,对开以小楷书写人物传记。所撰各家人物传记,篇幅长短不一,详细者近千字,简略者不过三五百字。第二集收录200人,一人一幅小像。收入第二集者,除侯方域以外,均为第一集未收录者。此集仅摹绘学者肖像,并无人物传记。《象传》第一集、第二集收录清代学者数量众多,正如象传序跋所言,可以“使读其书者,得想见其丰采”,满足学者们“知人论世之盛心”[2]。各家人物传记忠于史实,为后世学者研究清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参考,也从侧面印证了清人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所言:“凡写故实,须细思其人其事,始末如何,如身入其境,目击耳闻一般”[3]。《象传》共八册,卷帙浩繁,来源清晰。1962年,《象传》册经由文史学者和书画鉴藏家叶恭绰家族捐赠,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一、《象传》的缘起
《象传》第一集编著者叶衍兰(1823-1897),号兰台,广东番禺人,清代词人、画家、书法家、文献学家和文物收藏鉴赏家。原籍浙江余姚,祖父举家迁往广东番禺定居。其父是岭南著名词人叶英华(1802-1865),著有《花影吹笙词》。叶衍兰自幼成长于词文诗赋的家庭,少年时就读于广州越华讲舍(更名越华书院),1852年考中举人,1856年中进士,此后,开始其仕途生涯。在京任职期间,其专事文字辞翰工作达二十余载,著有《海云阁诗钞》、《秋梦词钞》等。1882年,叶衍兰告老回籍,次年开始主讲越华书院。归程中,他只携带了书画作品,更无它物,行李中就有珍藏耗时二十载整理的学者像传。叶衍兰“在未入仕之前,因喜好书画的缘故,就留意搜集历代名贤画像,其中清代学者的画像尤富”[4]。辞官归广东番禺的十五年间,继续未完成的《象传》第一集肖像摹绘及传记撰写工作,“恒有一像而重模三、四,一传而屡易稿者。盖耗三十年之精力,稿本盈两笥。”[5]三十余年间,叶衍兰着力搜集学者遗像171幅,反复临摹,加以着色,务求色相如生、惟妙惟肖。画像对开的学者传文,亦由其倾力整理编纂,并以工整的小楷精心抄写。因《象传》卷帙浩繁,工程浩大,该集部分画像由顺天大兴人(今属北京)黄小泉摹绘(图二)。
遗憾的是,叶衍兰并未完成《象传》预期的相关工作。念及《象传》耗费其大量心血,且叶衍兰在临终之际依然记挂着《象传》的补充及流传,其孙叶恭绰“不忘厥祖之遗泽”[6],历经二十余载,继续《象传》第二集的搜辑工作,共整理200位清代学者肖像资料。叶恭绰(1881-1968),字裕甫,一字誉虎,生于北京。五岁时,叶衍兰为其启蒙,开始读四书。1902年入京师大学堂仕学馆。自1912年5月始,先后任铁路总局局长、交通部总长、邮政总局局长、财政部部长、铁道部部长等职。1939年,在香港发起组织中国文化协进会。1948年,移居香港。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北京,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院长等职。叶恭绰一生热心于保护、收藏文化遗产,搜集、刊印古籍珍本,《象传》第二集经由他搜罗整理完成学者肖像资料,并延请江西籍画家杨鹏秋先临摹,后着色,务求忠于故实。与此同时,还邀请知名学者顾廷龙、潘承弼等人编撰《象传》第二集传文[7],可惜的是,人物传记未最终定稿,《象传》第二集出版时未一同刊印。
二、《象传》的遴选与编篡
《象传》第一集、第二集收录清代学者总计368位,所有学者“选择至精慎”[8],对于《象传》选录原则,目前无法知晓叶衍兰、叶恭绰祖孙二人是否就此进行过探讨。叶恭绰在《象传》第二集《本书略例》中,有作如下简要阐释:“一、凡已入第一集之人,第二集即不再列。清代学者自不止此,续有所得,当再编行。二、第一集开端,以殁于清代者为准,兹亦仍之,惟卷末以生于清末者附入。全二集则以其人之生年为次。三、学者之义非取严格,他日汇编,或当另行甄别。”[9]《本书略例》提到收录学者的时间界限,以殁于清代为准。《象传》第一集从项圣谟、王鉴、顾炎武、黄宗羲至魏源、姚燮等,169人皆为清代知名学者,涉及经学、史学、文献学、文学、书画、篆刻等诸多领域。《象传》第二集收录200位学者,自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孙奇逢至清末学者江标、李希圣等,其间补录了与《象传》第一集学者同时代,但是未在第一集中提及的120位学者(以第一集姚燮生年1805年为准),囊括李顒、孙奇逢、王夫之等清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象传》第一集收录的169位清代学者,倘若按照出生年月排序,以项圣谟、王鉴为长,然而,实则以顾炎武排第一。翻开《象传》第一页和第二页,首先看到的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图三)、黄宗羲(图四)。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江苏昆山人,少年时便致力于经世之学,遍览二十一史,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金石文字记》等。顾炎武出生于江南有名望的世家,历经明、清两朝,清军入关后,一直旅居北方。康熙十七年(1678年),朝廷开设博学鸿儒科,京中很多官员都争相举荐他。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浙江余姚人,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明朝灭亡后,其侍奉母亲,居于乡间,专心从事著述。黄宗羲自少时即致力史学,各门学问都有所探索。康熙年间,诏征博学鸿儒,许多人推荐他,后清廷又下诏督抚以礼敦聘。梁启超曾在其著作中言:“中国有完善的学术史,自梨洲之著学案史”[10],肯定了黄宗羲在清代学术史上的地位。
就年龄来讲,黄宗羲要长顾炎武几岁,然则在《象传》第一集,排序以顾炎武为第一。究其缘由,应当与《象传》作者对顾炎武推崇备至有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叶衍兰在收录学者的选择排序上受个人推崇及好恶影响。探讨《象传》收录原则,不难看出其至关重要的一点:选录标准必须是符合主流价值取向,而并非只依从作者本人的推崇喜好。顾炎武在清代文化史上备受尊崇,其学术造诣及影响有目共睹。除了《象传》作者叶衍兰以外,梁启超也在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提到顾炎武对“清代经学之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认为“清儒的学问,若在学术史上还有相当价值,那么,经学就是他们惟一的生命。清儒的经学和汉儒宋儒都根本不同,是否算得一种好学问,另为一问题。他们这一学派学问,也离不了进化原则,经一百多年才渐渐完成。但讲到‘筚路蓝缕’之功,不能不推顾亭林为第一。”“所以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个人。”“……二三百年间跟着他所带的路走去。亭林在清代学术史所以有特殊地位者在此。”[11]当然,叶衍兰、叶恭绰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会直接影响著录学者的选择。这反映在《象传》人物的具体筛选上,也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作者本人的推崇及好恶。
提及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论及学术影响力,学者们常将王夫之与顾炎武、黄宗羲相提并论。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湖南衡阳人,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读通鉴论》《宋论》等。王夫之出生于衡阳,清军入湖南,他在衡山举义反抗,失败后走桂林,因其母病重,归衡阳。清军入关后,朝廷严令剃发,不从者死。他誓死抵抗,后辗转迁移至苗傜山洞中,生活艰苦,甚至捡破纸和烂账簿作写书稿纸。王夫之死后两百年间,知其著作者甚少,直到道光咸丰年间,学者搜集整理发现其著书极多,共77种250余卷,这其中还不涵盖未刻版及散佚著作。王夫之学术成绩斐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就年龄来讲,三人均生于1610年至1620年间,年龄相仿。《象传》第一集收录著名学者时未将王夫之列入,叶恭绰在第二集增补录其中(图五),考虑个中缘由,应当与叶恭绰对其学术影响力的认知相关,更是基于时代的认知所决定的。探讨叶衍兰、叶恭绰祖孙二人在人物选择上的个中理由,必定是精选慎择,然则时间跨度半个多世纪,社会环境存在差异,加之个人经历、情感的差别,其标准亦有所不同,这从《象传》本身即可窥探一二。
叶恭绰曾在《象传》第二集《本书略例》中,简要述及五条周知事项,但并未专门撰文详述《象传》选录原则,因此,尚无法明确知晓叶衍兰、叶恭绰祖孙二人是基于何种原则筛选学者的(图六)。尽管如此,通过《象传》的一些细节,仍可探究个中缘由,二人应有自己的判断标准。通观《象传》一、二集,不难发现选录入第一集的学者大多为单幅全身像,黄与坚、禹之鼎,陈裴之、汪端,为二人合一。两幅二人合一的肖像中,陈裴之、汪端夫妇二人的肖像格外引人注目。陈裴之,其妻汪端,皆为清代诗人。汪端七岁能吟咏,其父命其赋春雪诗,援笔立就,一气浑成,见者赞赏不已。另外,根据《象传》传文陈裴之、汪端篇记载,汪端第一次读庾子山的《哀江南赋》及木元虚的《海赋》,通读两遍后即可背诵,足见其天资聪颖、才智拔萃[12]。《象传》第一集收录的学者侯方域、冒襄,其家眷李香君、董小宛亦为明末清初才色过人之女子,然而叶衍兰并未将其收录《象传》。起初,有研究者考虑是否因为没有蓝本参照,故未将二人选录其中。然而,根据《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可知,叶衍兰曾绘制过李香君、董小宛肖像[13],如需将二人写真著录《象传》第一集,实属信手拈来之事。但并未选录其中,深究缘由,应当不仅因汪端姿容秀丽、在清代女子中算是才色无双,更在于其出身于书香名门。相较之下,李香君、董小宛二人出身秦淮名妓,又身为侯方域、冒襄之妾室而非正妻,身份未免难登大雅之堂。叶衍兰考虑到所选人物的身份当属传统主流范畴,必须没有争议,以期未来在具体流传过程中,符合主流价值取向,鉴于此准则,故未将李香君、董小宛收录《象传》。基于此,亦可推断选录标准还必须符合主流价值取向。
三、《象传》的刊行与传播
《象传》在叶衍兰在世时并未付之梨枣,他临终之际对此依然挂念不忘。民国十七年(1928年),其孙叶恭绰秉承遗志“欲印行之”[14],以《象传》第一集交付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并邀请康有为、王秉恩、樊增祥、沈尹默、冒广生作序跋,谭延闿、蔡元培、于右任、罗振玉题签。康有为早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时,恰逢叶衍兰告老回籍,主讲越华书院,二人闲暇时常切磋诗文画艺。康有为擅书画,因仰慕叶衍兰的绘画造诣,曾邀请其为女儿康同璧指教画艺。对于康、叶二家过从甚密的旧事,有手迹为证,上海图书馆藏康有为致叶衍兰信札:“兰台先生:别来数月,献岁伏维万福,……今将旧刻二纸并数诗奉呈。诗并示一山,并代候。惟正之。春来红平之拍,倘多新调。小女画学未成,伏乞余暇指点,春末夏初,当在湘云楚水间。”[15]其时万木草堂与越华书院毗邻,二人虽然年龄相差35岁,但是因为志趣相投结成了忘年之交,叶恭绰在《象传》付梓前更是邀请康有为作了第一篇序文。康有为在《象传》序文中说:“有清三百年,才杰蔚起,云布鳞萃。然名臣之像,尚有紫光阁图之。若蓄道德,能文章,名于世者以百数,清高遗像,泯灭不存,无可观感,耗矣伤哉!番禺叶兰台先生,以词馆改郎曹,直枢垣,文采风流,照映一时。倚声之余,妙精图画,网罗唐、宋、元、明、清五朝人物遗像,手笔绘之。色相如生,惟妙惟肖,而清朝尤多,凡得百数十人……请布于天下,以起后士,先生许之。”[16]康有为极为推崇叶衍兰的文学素养及艺术造诣,认为其“文采风流,照映一时”且“妙精图画”,并对《象传》在“有清三百年”文化史之价值给予充分肯定,称《象传》在紫光阁绘名臣像之外开启新的篇章,期望有朝一日能“布于天下,以起后士”。根据康有为回忆,叶衍兰曾在二人笙歌酒酣之际,将其花费几十年精力临摹的学者肖像并编撰的人物传记示以友人。机缘巧合之下,得以相见名人遗像,纵然一晃近半个世纪,历历往事,犹如在目,每每回忆,皆令康有为赞叹不已。
1953年,叶恭绰将《象传》第二集交付安定珂罗版社影印出版,只印200套,流传不广。对此,他在序文中提到:“一九二八年,余影印先祖南雪公所手自绘写之《清代学者象传》,曾风行一时。其时余即拟续辑第二集,经廿年之久,蒐集又得二百人。以时局不定,资力又窘,且各人传记不易着笔,故迄未付印。解放以来,从事文史,方温旧业,而精力已衰。恐及今不为,后无可记,不但已集诸象虑致湮没,有乖夙愿,且无以慰频年亲友相助之劳。因斥卖烬余藏物,以各象先付影印,其传则待续编行。”[17]《象传》第一集刊行后“,曾风行一时”,叶恭绰又经二十余年之久,搜集200人得第二集,付梓前更邀请陈叔通、郭沫若为《象传》第二集题签。叶恭绰在选择第二集收录学者时至精至慎,以期得偿祖父未完之夙愿。遗憾的是,《象传》第二集在形式上无法做到与《象传》第一集完全一致。究其缘由,主要在于很难找到一位诗、书、画造诣可与叶衍兰匹配且具有同样兴致的书画家。叶衍兰其以词名世、妙精图画,又是书法家,小篆、行书、楷书,无不精通。
《象传》第二集学者数量众多,共收录清代知名学者200人。叶衍兰如此以词名世,又擅长书画者,尚且花费三十余年心力,只完成第一集169人的肖像摹绘及传记整理工作,倘若要寻觅一位诗、书、画俱佳者来完成200位清代学者的像、传编篡工作,实属不易。基于此,叶恭绰只得延请画家摹绘肖像,并另外邀请学者撰写传文。叶恭绰邀请的杨鹏秋,身份为职业画家且擅长人物写真。杨鹏秋历时二十余载完成了学者肖像摹绘,而其中的人物传记一直未最终定稿。为了防止肖像遗失,于《象传》第一集问世二十余年之后,叶恭绰只好先行出版了未包含各家人物传记的《象传》第二集。对此,叶恭绰在《象传》第二集《本书略例》中还专门作了一项说明:“本集先印各象,其传文俟编就续出。”[18]叶恭绰于1968年病逝,《象传》第二集传文最终未成完帙。第二集出版36年之后,直至1989年,《象传》第一集、第二集方首次合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合集共371幅画像,第一集171幅,第二集200幅。此合集经由顾廷龙合为一编,题写《清代学者象传合集》书名,并邀请潘景郑撰写合集序文。叶恭绰曾在《象传》第一集刊印时,于序文中提及祖父一生致力于此志,希冀尽收清代知名学者,冀望将来能流传于天下。序文原文如下:“余先大父南雪府君于同、光之际,宦游北京,所交多海内贤豪。厥时即有志乎此,并以自古纪述名人事迹,多附画象,俾精神意量得附以传。因广蒐一代学者之像,手自钩摹,凡费三十余年之力,成象一百七十。
自顾亭林迄魏默深,各自为传,附于象后。计征集资料,逮参稽定稿,所糜时日、精力不可胜计。殁时犹殷殷以流传、继续为念。”[19]叶衍兰未能尽收清代知名学者并完成《象传》的刊行。对此,叶恭绰“思承先志,因念先大父所辑断自同治以前,同、光、宣三朝未及列入,又同治前诸学者象,缺者尚多,亟图赓续,期成完帙。”[20]经由祖孙二人合力完成的《象传》合集,包罗有清一代最著名的学者,清史研究者籍此一书即可概览知名学者名录及清代学术盛况。2001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再印《象传》合集,并在原版基础上,于书末附上像主索引。增加人名索引的新版合集,以像主姓氏拼音首字母为序,方便读者快速查找像主图文资料,系适应今日读者使用习惯之版本。此后,其它出版社也有重新翻印,西泠印社出版社就曾刊印过宣纸线装版[21]。《象传》第一集、第二集以及合集刊行后,各种引用、翻印版本层出不穷,其影响力遍及海内外。然则,就文献价值而言,以第一集尤胜,皆因此版本附有人物传记。《象传》第一集出版后,在台湾地区及海内外学者中颇受关注,有学者甚至将其当作一部清代文化史研究工具书。1933年,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篡处出版了《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这套书被认定为用作查检清人传记原著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书[22],国际知名的汉学家们认为其方便学者们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获取重要资料,对其学术价值赞赏不已。其中,作者杜联喆、房兆楹在编辑时就将《象传》第一集收入《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认定其为33种清代重要传记文献之一。1969年,台北的文海出版社也刊印了《象传》第一集,此集颇受台湾地区清史研究学者追捧[23]。
《象传》最初付梓后,备受各界知名学者推崇,毛泽东等政要及文化名人对其极为关注,《毛泽东书信选集》《田家英与小莽苍苍斋》中甚至有诸多相关记述。1953年8月5日,叶恭绰将《象传》第二集赠予毛泽东,并附上书信:“主席钧鉴:恭绰年来渥承光被,稍获新知,然结习未忘,曩时所业有可供参考者,仍随宜掇拾,冀附轻尘之助。兹印成《清代学者象传》第二集一种,方始出版。谨上呈一部,期承乙览之荣,并赐训诲。附致崇礼。叶恭绰敬上,八月五日。”[24]毛泽东收到赠书后,于8月16日复函致谢并问询《象传》第一集:“誉虎先生:承赠清代学者画像一册,业已收到,甚为感谢!不知尚有第一集否?如有,愿借一观。顺致敬意。毛泽东,一九五三年八月十六日。”[25]叶恭绰五天后送上《象传》第一集并回函:“主席钧鉴:奉示敬悉。《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舍间存书已悉毁于变乱。兹另觅得一部奉请存阅,不必交还矣。余致崇礼。叶恭绰谨上,廿一日。”[26]陈烈在《田家英与小莽苍苍斋》一书中,对《象传》与毛泽东、田家英的因缘有详细记述,可见此书备受推崇。
因《象传》文献价值、美学价值颇高,其珍贵手稿多次入选展览、书册,亦常被后世学者在著作里摹绘引用。北京艺术博物馆藏《黄易尺牍册·黄易像》,纵24.8厘米,横13厘米,此画无款识,目前无法确切地知晓作者,仅知其作画年月大致为民国中后期[27]。深究《黄易尺牍册·黄易像》之源头,不难发现此画临摹自叶衍兰所绘《清代学者象传·黄易像》。黄易精于博古,广搜碑刻,好集金石文字,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其曾于机缘巧合之下得熹平石经遗字,而《宋拓熹平石经残石》册更是成为其学术形象的代表。叶衍兰在《象传》第一集中为凸显黄易作为金石学家的主要成就,刻意在细节处着笔描绘其手捧《宋拓熹平石经残石》拓本,人物手中拓本用锦面装裱,纹饰清晰可见,格外引人注目。除了黄易小像,作为清代学术史研究的珍贵资料,《象传》中其他学者写真画亦常以单页形式散在各种书籍之中,作为人物传记的形象素材,被后世学者在其学术著作中摹绘引用。常见引用形式无非是在书中直接翻拍,抑或直接摹绘,《黄易尺牍册·黄易像》属于后者。
1940年2月22日至3月2日,中国文化协进会于香港冯平山图书馆举办“广东文物展览会”,此次展览中的珍品全部是广东文物的菁华,且大多为劫余文物。其时正值日寇入侵,举国抗战之际,为躲避侵略者的掳掠,在粤群众奔走逃难、流离失所。广东沦陷后,诸多学者、鉴藏家携带稀世珍藏逃难至香港,期望珍贵文化遗产能得以传承。值此国难之际,叶恭绰在香港以中国文化协进会主任委员之名义,联合在港的有志之士,经四个余月艰苦筹备,以“研究乡邦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为宗旨,举办“广东文物展览会”,以期鼓舞人心、振奋士气。展览会征集文物2000余件,分十二个部分,分别为图像类、金石类、书画类、手迹类、典籍类、志乘类、文具类、器用类、古迹类、制作类、太平天国文物类、革命文献类[28]。第一部分图像类展出的48件肖像画,有20幅出自叶恭绰私人收藏,其中就包涵了十五幅《象传》珍藏手稿。入展学者有梁佩兰、胡方、谢兰生、张维屏、朱次琦、陈澧、叶衍兰、梁廷柟、金锡龄、陶福祥、温汝适、谭莹、廖廷相、汪瑔、桂文燿。“广东文物展览会”轰动一时,参观人数达20万人次,《象传》因其文史价值极高,备受关注。中国文化协进会还于展览会后编印《广东文物》一书,将《象传》展出册页收录于卷二之《广东文物展览会出品摄影》[29]。
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辑出版《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该书共有四个部分:帝王后妃、文臣武将、圣贤学者和艺苑名士。书中选录《象传》第一集、第二集出现的部分学者肖像,为目前所知最早的《象传》彩色汇编版。《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第二部分文臣武将收录《象传》第一集中的二人,入册学者:刘墉、毕沅。第三部分圣贤学者收录《象传》合二集22人,入册学者:傅山、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吕留良、纳兰性德、戴震、钱大昕、姚鼐、章学诚、王念孙、洪亮吉、阮元、齐彦槐、魏源、俞樾、杨守敬、王先谦、缪荃孙、孙诒让、严复、康有为。第四部分艺苑名士收录《象传》合二集19人,入册学者:钱谦益、王时敏、陈洪绶、王鉴、冒襄、罗聘、王翚、华喦、高凤翰、袁枚、王文治、邓石如、陈鸿寿、何绍基、张裕钊、赵之谦、吴大澂、黄遵宪、林纾[30]。
2005年,清史研究学者冯尔康在其著作《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中,从史料学范畴出发,试图梳理清代传记史料相关书籍及工具书,为人物传记研究学者提供查找文献便利[31]。散录于各种著作内的清代人物传记资料极其丰富,冯尔康在系统整理后将其分为清代列传体传记专著、碑传体传记专著、清人传记的别体——年谱、清人阶段性传记著作——日记、清人尺牍及语录的传记史料、族谱中的人物传记史料、纪传体清代通史中的人物传记史料、文集资料汇编中的清代人物传记史料、地方史志中的清代人物传记史料、历史档案中的人物传记史料、笔记图书中的清人传记史料、题名录像赞的传记史料以及清人传记史料的工具书。在《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一书中,冯尔康将《象传》置于全书第十三章题名录、像赞的传记史料,认为《象传》属于图像传记史料,对其作者、内容、文体、出版、利用情况逐一叙述,并对部分清代学者的写真画及人物传记做出深入诠释,为后世学者研究清代人物图文传记史料提供参考[32]。
2009年,学者陈祖武开始整理汇编《清代学者象传校补》,五历寒暑,于2014年秋初步完成校补工作,又历两年有余,2017年经由商务印书馆刊行。此书分为上、中、下三册,经专家评审,被认定为代表清代文化领域学术研究前沿水平之著作,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陈祖武早年读《象传》合集,即对《象传》第二集未成完帙而惋惜不已,后终得机缘,得以完成全集校点及第二集人物传记撰写。此版本由陈祖武完成书稿誊正,并用专用稿纸影印手稿出版,弥足珍贵。叶衍兰所撰原版人物传记,其篇幅从三五百字至近千字不等。在《清代学者象传校补》中,陈祖武将《象传》第一集169位学者传记的篇幅统一,皆为千字左右,上下不出一二百字。除此之外,对于《象传》第二集所缺各家人物传记,亦遵循第一集体例,悉数补齐。同时,在人物传记整理时,陈祖武使用了较原版更浅显易懂的文字,并施加新式标点,为目前最适合大众水准的通俗版本[33]。
2020年7月1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此次展览精心遴选50余件(套)书画作品,从不同方面展示明清肖像画的历史、文献与美学价值,呈现明清时期肖像画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进程,从而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帝王·皇族、雅集·行乐、名臣·名士·闺秀、学者像传。第四单元学者像传精选了20帧学者肖像画珍贵手稿,均为叶恭绰家族于20世纪60年代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34]。其中,14帧为《象传》中收录学者:钱谦益、孙奇逢、王鉴、王时敏、尤侗、黄与坚、王翚、吴历、恽格、徐秉义、道济(石涛)、王原祁、禹之鼎、廖平、林纾[35]。这是《象传》手稿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后第一次集中展示,意义深远,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展览图录《妙合神形:明清肖像画(第一卷)》精选了18幅《象传》学者肖像,收录学者有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格、道济(石涛)、尤侗、徐秉义、黄与坚、禹之鼎、钱谦益、孙奇逢、侯方域、王夫之、沈曾植、皮锡瑞、廖平、林纾[36],这是《象传》自1949年以来,首次以彩版收入展览图录中。
四、学界对《象传》的评价
《象传》积聚叶衍兰、叶恭绰祖孙二人的学术功业,学者们对其评价颇高,认为其极具文人气韵。就其文献价值来讲,清末著名书法家、藏书家王秉恩认为《象传》可与史学界中颇受认可的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四川成都文翁石室七十二弟子像、江苏苏州沧浪亭石刻,以及《会稽先贤象赞》《於越名贤象传》《四明文献录》《练川名人画象》相提并论,其将众多学者资料编辑合集,汇聚成书,实乃有清一代文献学上有特殊贡献之著作。对此,王秉恩在《象传》第一集序文中有如下评述:“高宗寐得良弼,审形象旁求得说。惟肖意必写形象,为旁求用,此殆画象权舆耶?《水经注》载戴延之《西征记》,济水经金山冢前石祠石庙,四壁青石隐起,有书契以来忠臣、学子、贞妇、孔子及七十二弟子象。今所传拓武梁祠画象者即此。比读王文考为《鲁恭王灵光殿赋》,赋中详陈,与此一一吻合。昔以为鲁峻及武梁画者,殆未尝举赋比校审核。灵光岿然至今,洵不诬云。成都文翁石室七十二弟子象或抚是耶!嗣是云台凌烟以旌功,《会稽先贤象赞》《於越名贤象传》《四明文献录》《练川名人画象》以表贤,然仅一郡县、一乡贤哲。世所盛称苏州沧浪亭石刻,吴中名贤象凡五百七十人,顾湘舟(沅)所辑。顾本之王凤洲《吴中往哲记》,益以钱叔宝、张蟾雨补成之。画为孔继尧,传略为张应鹿,湘舟得而绣梓,陶文毅泐石。”[37]就其美学价值,王秉恩在序文中对《象传》的画、传、书水准亦评价颇高,认为其画法精湛醇熟、书法精深华妙、传文皆能提要囊括,无漏无遗,实乃空前绝后,罕有伦比巨制也。其序原文如下:“若画与传略均出一人一手,并自书之,浏览古今,惟番禺叶兰台先生所为学者象传,八巨册几二百人,殆空前绝后,罕有伦比巨制也。盖有不可及者三。先生素工六法,人物仕女尤精,摹写此册,大抵见旧家藏弆、玉照、轴册、卷子,假籍乞索,悉心临抚,惟妙惟肖,大小一式,有一人抚二三者,岂展转钩勒者可比?官京师有年,多见真本,精选慎择,其人学术文章、猷为勋业,稍有可议,摈不入选。积数十年精心果力,成此巨观。非以多为贵,贤否混淆、萧艾同登者。此不可及者一。先生熟于朝章掌故,一代名哲胜流,蕴蓄胸中有年。凡纪载宏编巨制、名人著述,以至稗官别史,网罗荟萃,其人崖略宗旨,皆能提要囊括,无漏无遗。非钞纂陈言,敷衍草率成文者。此不可及者二。先生素工小楷,精深华妙,深得山阴逸韵。所书刊行黄陶庵、黎二樵评点李长吉诗可见。此册尤精心所为。其不可及者三。”[38]
五、余论
叶衍兰和叶恭绰祖孙二人前后历经五十余载,方成《象传》两集。五十余年间,他们历经社会动乱、家事变迁,依然致力于有清一代学者图文资料之搜集整理,实属不易。此书刊行后,众多学者对其推崇不已,后世学者亦多在展览、著作中摹绘引用,得到学界的交口称誉。然则现今流传的每个不同版本,均有诸位知名学者精心撰写的序跋、题签,这些见证人熟知成书过程,乐于留下印记,是对叶衍兰文学素养、艺术造诣最直接的肯定。传统文史研究常见图文并茂之形式,《象传》生动诠释了中国图文并重的学术传统,不仅提供具体的影像写真,而且辅以详实的人物传记,极具文献价值和美学价值。正如宋代史学家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提及:“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故人亦易为学,学亦易为功,举而措之,如执左契。”图文并茂易于索象索理,亦易于为学为功。如果没有文献学家叶衍兰独辟蹊径,改变文化典籍中重文字而轻图像的惯例,且在图文并茂的传记文献形式上不拘一格,我们今天也许难以看到这么多知名学者的图文资料。透过《象传》,可一观清代学术史一角。
按,原文载《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1年第1期
文章转发自古籍,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