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窑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地处武夷山脉东南面,闽江支流金溪中下游的将乐县境内,因地命名。将乐县自然条件优越,蕴藏丰富的瓷土和水源。
将乐窑始见商周,兴于唐代,盛在两宋,衰于明末清初,在唐代已是中国颇具盛名的综合性瓷窑,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历史博物馆“唐三彩”展区挂着一幅唐代瓷窑遗址分布图,图中标注的中国60多个瓷窑遗址中八闽属地仅有两处瓷窑遗址,将乐窑便是其中一处。
将乐县主要窑址分布图
将乐窑丰富的烧瓷经验曾经对福建地区瓷业的发展起过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将乐窑产品精美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色。生产的青瓷,青白瓷(凤首壶)以独特造型和传神的气韵享誉中外。
将乐县水运条件优越,闽西北地区水运交通中心之一的航道——金溪,流经此地(流线为金溪--沙溪--闽江),为陶瓷生产和运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将乐古陶瓷源远流长,将乐各乡镇出土大量两汉之前的印纹硬陶器,陶器颜色多样:泥质灰、泥质红、灰红陶、褐色彩绘陶。三国时期器物较少,仅见罐、壶、堆塑瓶等,装饰纹样以素面为主,偶见凹弦纹。
唐宋窑址(部分)
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主要在县城南部和光明乡一带,数量不多,器物造型单一,胎釉均不甚理想。胎质多为灰白色,且较厚,内含细沙,烧结程度不高,釉色青灰,施釉不均,垂釉处呈墨绿色,面亚光,偶见开片。
南北朝陶瓷多为瓷砚、水盂等文房用具。隋唐时期陶瓷器在将乐的水南、光明、积善、万安等地均有发现龙窑窑址,生产的陶瓷以青釉为主。
窑址瓷器堆积
宋元时期,将乐陶瓷业在唐五代发展基础上,兼收并蓄,吸收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烧瓷技术,包括江西、浙江地区的窑业技术。
同时也有部分浙、赣区的制瓷工匠来到将乐县,带来了先进的制瓷技术,使将乐窑业水平与景德镇窑、龙泉窑接近。
将乐窑典型瓷器
将乐窑典型瓷器
将乐窑的窑炉均为斜坡式龙窑,长达数十米,属于中国南方窑业技术系统,与江西、浙江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产品大多采用匣钵装烧法,一器一匣钵;也有采用支圈覆烧法,产量较大。
宋 将乐窑青白釉台盏
宋 将乐窑青白釉竹节颈天鸡瓶
宋 将乐窑青白釉宝珠钮温壶
宋元时期将乐窑产品丰富,有碗、盘、瓶、罐、注子、盏托、壶、碟等日用瓷,还有少量冥器。两宋时期产品大多胎白、细腻紧致,器壁厚薄适中,火候较高,声音清脆,釉色纯正莹亮。元代起胎质变粗,器壁稍厚,胎色白中带灰,出现窑缝、棕眼等瑕疵,釉水透明度明显不如宋代,少数火候较低的器物表面有细小开片。
宋 将乐窑酱釉台盏
宋 将乐窑外酱釉内青釉双色渣斗
将乐窑主要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酱釉瓷,也有少量黑釉瓷。青白瓷釉面玻化感强且莹润,积釉处呈现深水绿色,常见大小开片。青瓷釉面光亮,有青黄色、青灰色,亦有少量茶叶末色。
褐釉点彩装饰技法在这里也有它的一席之地,这种工艺一般在施釉的器坯上以点彩的方式加以褐釉的着色,故名“褐釉点彩”,亦称“釉上加彩”,在整体青色的青瓷中缀以几点褐色圆点、线条,打破了单色釉的单调,使其更为灵动而富于美感。
宋 将乐窑黄釉洗
至元代以后,随着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的崛起,将乐地处因地处山区,缺少后继交流更新,导致其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失去了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在制作水平上逐渐滞后于其它地方,最后没落直至衰亡。
往期精选:
出品:北京陶瓷艺术馆
文章转发自北京陶瓷艺术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