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练图》摹本局部
《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作品,原作已佚,现存为宋徽宗摹本。图中描绘唐代妇女捣练、织修、缝衣、熨烫的情景,共绘仕女、女童、女仆十二人,均雍容典雅,衣着华丽。画面不仅表现不同的劳动过程,刻画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更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某些富有情趣的细节的描绘,使画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画面构图巧妙,人物或坐或立,错落有致,使画面张弛有度,富于节奏感。各组人物又彼此呼应,生动地传达出了生活的情趣。
“捣练”是古代女性最常见的劳作之一,又称“捣衣”,是古代制作衣服的重要工序之一。“练”是一种生丝制成的丝帛织品,刚刚织成时质地坚硬且发黄,必须经过沸水煮泡和漂白,再用木杵反复捶捣才能溶解帛上的丝胶,使之洁白柔软。捣好的素练经熨烫平整,最后被裁剪,缝制成衣裳。丝制成丝帛大约在汉代前后,作为新的精炼工艺,捣练法出现。捣衣缝制为御寒,捣衣便多在秋季。
横屏阅览哦
绢本,设色
整体:37.7 x 466厘米
图像:37.1 x 145厘米
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在仕女画发展的早期——汉魏晋时期,画家笔下的仕女多是秀骨清相,薄衣广袖。在这一时期绘画理论著作中称仕女画家为“青工绮罗”。仕女画发展至唐五代时期,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始有“仕女”之称。在唐代,精工仕女的画家有张萱、周昉等,张萱是周昉的老师,其工细妍丽,代表了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捣练图》共描绘了12个人物,以从事劳作和服饰来看,皆为无品级的宫女。按照人物动作流程,画作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四位宫女用木质捣柞和石砧锤打、素练;第二段,两位在缝衣服;第三段一位年纪稍幼的宫女在照看用来熨烫的一盆炭火;第四段,四位宫女熨烫捣好的素练。一个女童在素练下嬉戏,为沉闷的劳动增添了一抹灵动的亮色。
几组人物或立或坐,有低有高错落有致,各组间又彼此呼应。捣练一组中,一人回身挽袖与理线缝衣一组相应,蹲着煽火转首的女童连接左右两组。整幅画面布局巧妙合理,结构严谨精密。人物姿态精准把握了劳作时不同运动的身体重心,如拉白练宫女,扯绢时用力微微后退,后仰以维持平衡的身姿,熨烫者步态轻盈,从事捣练的人尽显沉重的体态,蹲坐扇火的女孩被热气和烟熏得用袖遮脸,扭头躲避。因分工不同,人物劳作时的状态亦不相同,画家工笔写实风格明显。
盛唐,长安是全国的丝织品生产中心,都城内有少府监、织染署、掖庭局等机构,下设官营丝绸作坊。玄宗后期,宫中专为杨贵妃造作锦秀金玉之工就达千人。官府作坊内也有为数不少的奴婢,一些技艺出众的被分配到掖庭局劳作,所得报酬仅为日常衣食。《捣练图》中所描绘的劳作景象,真实再现了她们的生活。
捣衣本来只是妇女的一种日常劳作,后来却被渐渐赋予了诗意:
捣衣明月下,静夜秋风飘。【南北朝/庾信/咏画屏风诗】
不怨前阶促织鸣,偏愁别路捣衣声。【南北朝/江总/宛转歌】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南北朝/谢朓/秋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月东出,雁南飞,谁家夜捣衣。【五代/冯延巳/更漏子·风带寒】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
关注公众号;古代艺术
《捣练图》绘制在细致平滑的宫绢上,并无作者和摹者的款印,卷首题跋:“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真迹”。另有金章宗用瘦金体题“天水摹张萱捣练图”。瘦金体由宋徽宗独创,笔画劲挺秀丽, 风格独特。金章宗完颜璟爱好书法,曾在朝中设立书画院,“凡好书札,悉效宣和(徽宗时年号),字画尤为逼真”。完颜璟学宋徽宗的字,几乎可以乱真。从这些题跋上推测,金章宗完颜璟曾经是这幅《捣练图》的收藏者。
1126年,金兵攻下宋朝都城汴京后,从宋宗室处掠夺了大量书画文物。这幅曾著录于《宣和画谱》的唐画摹本便是其中之一。金章宗题“天水摹张萱捣练图”,天水是地名,位于今甘肃境内,是赵氏郡望,所以宋朝也被称为“天水一朝”。有说法认为这二字指代赵佶。然而纵览全图,并没有“御制”、“御书”等徽宗款识,书法鉴定家徐邦达、杨仁恺则认为此画应由宋代画院高手代笔。
明清两代对《捣练图》的著录不多,明人张慎曾在《丹铅总录》中写道:“古人捣衣,两女子执杵,如舂米然。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图》,其制如此。”文学家沈从文认为,传世古画中只有宋代摹本《捣练图》中出现了竖杵,张慎所说的必然是这幅画作,只是他将唐画摹本错记为六朝。
《捣练图》在清代的印记,来自画中所题“高江邨清吟堂秘藏”,此为清代学者高士奇的印章。高士奇是清代著名学者,学识渊博,善考证,曾为康熙讲书释画,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由此可见,清代时此画还在中国境内。
学者徐继春曾详细考证了该画流入境外的经过:1904年起,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开始雇用日本研究者担任东方部顾问。1912年5月,时任波士顿博物馆东方部顾问的冈仓天心,从天津大沽口进入中国,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奉命收集中国古代艺术品。此后一个月中,冈仓天心被众多中国古董商人包围。他利用“中国日本特别基金”先后收购了《远山柳塘图》等古画和一批珍贵的青铜器,这幅《捣练图》是购自一位满清贵族之手,当年8月入藏波士顿博物馆。此后《捣练图》一直存放于该馆。
襦裙其实是“上衣下裳”制服饰经不断演变后出现的一种服装款式。上衣叫作“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可见,“襦裙”其实是两种衣物的合称。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按领子的样式来分,可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裙腰高低来分,可将襦裙分为齐腰襦裙、齐胸襦裙、高腰襦裙等。齐胸襦裙裙子系带于胸部以上锁骨以下,齐腰襦裙系带于腰间;而高腰襦裙则系带于胸部以下腰部以上,大致在肋骨位置。古代男女皆可穿襦裙,女子襦裙内可以搭配抹胸,与女子襦裙相比,男子襦裙在样式、花纹上更为质朴一些,且男子多为交领齐腰襦裙。无论男女,襦裙外均可搭配外衣,古时称为“褙子”。
文章转发自最古玉,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