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宝陕博 · 白玉蝉
写在前面
也许是匆匆一瞥,也许是从未相见,博物馆中总有些未曾被注意到的“角落”,藏着一段又一段尘封的历史。欢迎大家关注新系列推文——寻宝陕博,让我们一起探寻藏在角落中的故事吧。
蝉,又名知了、蜘燎,在夏日时飞到树的枝干上,发出尖高的鸣声而得名“知了”。在古人的心目中,蝉是一种神秘而圣洁的灵物,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的一生经历奇特,从产卵,孵化幼虫,幼虫入土,蛰伏四五年甚至七八年后,成虫化蛹出土,蜕壳变成蝉,饮露而生,如此不息地无穷轮回。因此,蝉在先民的眼里神通广大,能上天入地,似有神灵附身,在远古玉蝉受到人们的青睐,被人们视为生生不息的象征。《荀子·大略》说:“饮而不食者,蝉也。”商周时期是玉蝉与蝉纹鼎盛时期,人们把蝉当作一种祥瑞之物,青铜器等器物上常见蝉纹,蝉纹成为当时主要装饰纹样之一。用蝉纹装饰青铜器盖取其居高饮露、清洁不食之意,多用盥洗具、酒食器等器物上。商周玉蝉形制古朴,雕刻粗放。多为就地取材,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系绳佩带。商代玉蝉较多刀法简单,多作扁平长方形,身翼窄小成细长形,刻纹是直线的阴刻线,早期身上没刻纹饰,中晚期有刻纹,有的纹饰简单,有的纹饰繁琐,蝉头部的眼睛较大,眼睛有两种,圆眼、方眼。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第一展厅里就有一枚西周时期的白玉蝉。长4.4厘米,宽2.2厘米,厚0.8厘米,1981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四号墓出土。蝉为白玉质,呈灰白色。腹部磨平,两侧缘各有两个穿孔。蝉头部隆起,两只眼睛向外突出,背部鼓起,尾部尖圆。头、双翼、尾均用阴线雕出纹饰,使轮廓和细部有机地融合成一体。风格写实,雕琢技法娴熟。
蝉的随葬品分佩蝉和琀蝉,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有打孔,便于配饰,后者放在舌处。最早的蝉饰是出土于1954年湖北石家河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手工作坊内,距今约四千四百年。商周时期发现的玉蝉也大都是佩饰,出土于墓葬中,被放置在人身边,或身上,都有串线的小孔,是亡者生前佩戴之物,死后随葬入棺。此风一直延续到汉代。
参考资料:
《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 玉杂器卷》,冀东山主编,三秦出版社。
《浅说玉蝉》,毛艳清,《文物天地》2016,(11)
《蝉饰与蝉意——河北博物院展蝉饰文物初探》,马腾,《东方收藏》2020,(01)
《商周至南北朝时期蝉在青铜器纹饰、玉琀、蝉冠中的形制和意象》,李兴国,《收藏家》2022,(07)
图片:郑 华
编辑:张温馨
审核:周 瑞
文章转发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