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火焰的性质对瓷器的釉色起着决定性作用,瓷器在窑内烧制时,不同时期,窑内空气具有不同的性质,大致可以分为: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
氧化焰是指燃料完全燃烧的火焰。火焰完全燃烧必须有大量空气供给,这时窑中的氧气充足,CO较少。为了使坯中水分及一切有机物都蒸发和挥发排出,使坯体得到正常的收缩,所以在烧窑过程中必须有氧化焰阶段。
还原焰是不完全燃烧的火焰。这时窑中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多,没有或者极少游离氧的存在。由于还原焰能使坯体内的高价铁(Fe2O3)得到充分还原变为氧化亚铁(FeO),而变成青色,消灭瓷色发黄的现象,因此在日用瓷的烧窑过程中,多采用还原焰烧成。
举例来说,最典型的铜红釉,就是在瓷器即将烧成的时候,特意减少助燃的空气量,使火焰发生不完全的燃烧,这种还原焰气氛能够使釉料中的高价铜还原为低价铜,从而使瓷器变为红色。
还有我国的传统建筑用青砖,就是在烧成临近结束时,有意识减少助燃空气量,使火焰中有不完全燃烧的还原性气体产物CO和H2等,在高温下砖坯中的高价的红色三氧化二铁被还原为低价青色氧化亚铁,砖也因此而呈青色。
南方和北方用于烧造瓷器的使用的黏土成分差异别较大,因此也形成了南北方不同的烧窑气氛。
一般来说,北方黏土中多含有氧化铝,氧化钛,以及有机物成分,相对来说含游离石英和铁质的成分较少,所以多用氧化焰烧制,典型特征就是白瓷大多泛黄;而南方的高岭土中含有大量的游离石英和铁质成分,含氧化钛和有机物较少,因此常用还原焰烧制,典型特征是,白瓷泛青。
宋代,我国北方地区烧瓷进风孔大,燃烧充分,烧出的瓷器多是白瓷;南方地区控制炉窑的进风量,氧气不足,烧出的多是青瓷,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格局。
出品:北京陶瓷艺术馆
文章转发自北京陶瓷艺术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