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古玩网瓷器、玉器、古币、银元、字画、文玩杂项、博物馆馆藏、古董收藏、古玩收藏

【学术】“潮州七贤”故事的由来及其在潮州木雕艺术中的应用

  • 广东省博物馆
  • 2022年12月08日11时

“潮州七贤”故事的由来及其在潮州木雕艺术中的应用

阮华端



摘要



“潮州七贤”不同时期所指人员构成有别,涉及宋明两代潮州地区的26名贤能之士。“潮州七贤”人物故事主要流行于今粤东地区,并成为木雕、金漆画、壁画、潮绣等潮汕地区传统工艺美术的独特题材,既可满足人们的装饰审美需求,又有成教化、助人伦、振风俗的作用。文章梳理“潮州七贤”等不同称谓的由来及其人物构成,并结合公私木雕收藏中涉及“七贤进京”题材的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深化学界对该题材的认知



关键词



潮州七贤 潮州八贤 潮州木雕 七贤进京



作者简介



阮华端

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



原文来源



《艺术与民俗》2021年第4期



正文



潮州木雕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统木雕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今广东东部的潮州、汕头、揭阳三地及其下属部分县市。这些地区在明清时期主要属于潮州府管辖,故习惯上将这些地方的木雕作品统称为潮州木雕。潮州木雕具有悠久的历史,唐代木雕构件至今仍存于世。潮州木雕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代时技艺已发展成熟,清代中晚期达到鼎盛。潮州木雕主要应用于建筑装饰、礼祭器具、家具陈设等方面,以饱满繁复、精巧细腻、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是中国三大木雕流派之一。


潮州木雕题材广泛,内涵丰富,除了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学典故、历史人物、民间戏剧、神话传说、花卉博古、江海水族、祥禽瑞兽、吉祥图案等传统题材以外,还包含人们喜闻乐见的地方风物、民间传说、民俗生活等内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集实用、装饰、审美、教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


目前,学界关于潮州木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关于潮州木雕作品的研究;二是对潮州木雕展览的研究;三是潮州木雕文化特征及其与相关艺术门类关系的研究。作为广东地区重要的传统工艺门类,潮州木雕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潮汕地区从事潮州木雕工作的艺人仍然不在少数,相关作品在艺术市场和民间建筑行业深受欢迎。因此,推动潮州木雕的研究走向深入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潮州七贤”是潮汕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传统人物故事。木雕艺人根据木雕构件的用途和个人艺术禀赋对这一题材做不同的理解和构思,各施其技,各展其艺,充分体现了潮州木雕艺人的艺术表现力。本文尝试从文献入手,理清“潮州七贤”故事的由来及其人物构成,并结合公私收藏实物介绍“七贤进京”故事在潮州木雕艺术中的应用,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潮州七贤”的由来


潮汕地区普遍流行“潮州七贤”的故事,并演绎出“前七贤”“中七贤”“后七贤”“明代前七贤”“明代后七贤”等多种提法。这些不同的叫法虽然沿袭已久,但究竟所指何人,有何不同,对于不熟悉潮汕地方历史的人来说,难免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因此有必要对此做一番梳理。


要弄清“潮州七贤”的由来,要从“潮州八贤”说起。唐代以前,僻处东南一隅的潮州地区,社会经济尚不发达,文化教育水平与中原地区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因上书《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虽然韩愈在潮州刺史任上仅七月余,但是他积极作为,振兴教育,恢复州学,兴办乡校,广招地方子弟,教授儒家经典,极大地推动了潮州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出现了诸如赵德这样的名宦。


两宋时期,潮州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才辈出,本地科举成绩十分突出:考取正奏进士95名,特奏进士45名,总计140名,涌现出许申、张夔、刘允、林巽、王大宝、卢侗、吴复古等大批贤士名宦。南宋庆元元年(1195)潮州通判廖德明撰《八贤赞》,首次提出“八贤”的说法。南宋庆元六年(1200)夏,潮州知州沈杞倡建“八贤堂”,“昔之有贤誉八人,立堂而祠”,并嘱潮州州学教授王宗烈撰《八贤堂记》记之。《八贤堂记》所称的“八贤”即唐代的赵德,宋代的许申、张夔、刘允、林巽、王大宝、卢侗、吴复古。这是文献中首次记载以政府名义祠祀“八贤”的行为,目的在于表彰先贤,淳化风俗,激励后进。


明代潮州状元林大钦十分推崇“潮州八贤”,其《潮州八贤论》一文,高度赞扬“潮州八贤”:


力排异端,师宗孔孟,为韩子之所尊礼者,吾得之赵德焉。而真宗东巡,赋颂以陈;灾异一见,极诋时弊,若许申者,可以观启沃之忠矣。南中诸县,清介一人,为高宗之所奖谕者,吾得之张夔焉。而岁有凶歉,奏免民租;狱有冤囚,辨明得活,若刘允者,可以观济时之惠矣。投匦论事,南归读《易》者,林巽也,观其策忤权贵,而屡拜不就,其直道而事人乎!文章学识,直言刚正者,王大宝也,观其疏请恢复,而恳建储位,其忘身而徇国乎。事亲至孝,至为乡评所推者,卢侗之行实不多见也。而居忧庐墓,至为二苏所交游者,吴复古之志趣超逸,岂多得哉。兹数君子,其出处虽不同,而功业之所建,皆足以定国家而树王猷;造诣虽不一,而文章之所著,皆足以达义理而阐精微。同归于吾潮之豪杰也。


可见,“潮州八贤”至迟自南宋开始就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被树立为“振风俗、兴教化”的榜样。


明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开科取士,潮州府地区的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等8名士子同登进士榜,成为潮州府科举史上空前绝后的盛事,当地官府为此特意建了一座“盛世元凯坊”,坊额一面为“戊辰八贤”,另一面为“盛世元凯”,史称“戊辰八贤”。为了将“唐宋八贤”和“戊辰八贤”区分开来,有人又将“唐宋八贤”称为“潮州前八贤”,把“戊辰八贤”称为“潮州后八贤”。而“潮州前八贤”中,因赵德为唐代人,于是又有人将“潮州前八贤”中除了赵德之外的7位宋代名贤称为“潮州前七贤”,或称之为“宋代七贤”。而“潮州后八贤”中的李士淳为程乡县人(今梅州)。清雍正十年(1732)程乡县改属嘉应州,不再属于潮州府管辖,所以有好事者又将“潮州后八贤”中除了李士淳之外的7位潮籍进士称为“潮州后七贤”或“明代后七贤”,但这种称法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而在此前的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潮州府地区就有林光祖、章熙、黄国卿、郭维藩、陈昌言、苏志仁、成子学等7名士子同年喜登进士榜。官府为此在潮州府城东门内建了一座“七俊坊”。为了便于将甲辰七贤与“潮州前七贤”区分开来,有人又将其称为“明代中七贤”。


表一潮州贤人名单变动表


有明一代,潮州人文鼎盛,人才辈出,于是有人将翁万达、罗万杰、林大钦、郭之奇、黄奇遇、许国佐、萧端蒙等明代不同时期的7位名贤合称为“潮州后七贤”。为便于区分,笔者将上述诸种说法列表整理(上表)。



二、“潮州七贤”故事在潮州木雕艺术中的应用


潮州木雕的人物类题材包括民间广泛流传的历史典故、戏剧曲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现实社会生活等方面。其特点是以人物为中心,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符合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既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又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地方历史人物是潮州木雕艺人最为熟悉的题材,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其中“七贤进京”是潮汕人最津津乐道的人物故事。


“潮州七贤”虽然指称多有变化,但人物不出宋、明两代潮汕地区的26名贤能之士的范围。这些乡贤的人品天赋、文章功名、懿行美德,成为政府褒扬提倡、百姓钦慕景仰、学子追随效法的模范。他们的故事在潮汕地区广泛流传,民国时期潮汕籍民俗学者林培庐深入民间调查采风,将流行的潮州七贤故事汇编成《潮州七贤故事集》出版。这些故事因流传广泛、受众众多,故而也成为潮州木雕艺人刻画描摹的重要对象,并且被装饰在神龛、屏风等器物和传统建筑上,成为区别于其他木雕流派的独特题材。兹举如下数例,做初步探讨。


(一)清乾隆潮州金漆木雕“七贤进京图”神龛门中窗肚

作品由一整块木料雕刻而成,高74厘米,宽37厘米,厚5厘米,从其大小、规格、构图形式、装饰题材来判断,应为大神龛门其中一扇内面的中窗肚(图一)。“七贤进京图”艺术地再现了科举时代7位潮州士子进京赶考的故事。这类“七贤进京图”中的“七贤”到底是哪些人,以往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宋代的许申、张夔、刘允、林巽、王大宝、卢侗、吴复古,或明代的翁万达、罗万杰、林大钦、郭之奇、黄奇遇、许国佐、萧端蒙;也有人认为是潮州明崇祯戊辰科的七位进士。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与史实不符。


图一 清乾隆潮州金漆木雕“七贤进京图”

神龛门中窗肚

广东省博物馆藏


从前文所述“潮州八贤”“潮州七贤”的由来可知,潮州府历史上7人同登进士榜的,只有明嘉靖甲辰科和崇祯戊辰科(实际为8人),明嘉靖甲辰科有林光祖、章熙、黄国卿、郭维藩、陈昌言、苏志仁、成子学等7人登进士榜,被后人称为“潮州中七贤”或“明代前七贤”,而明崇祯戊辰科同登进士榜的则是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等8人,被称为“戊辰八贤”,后人又称之为“潮州后八贤”。此外,历史上潮州府地区再无其他7人或8人在同年考取进士的事例。因此,笔者认为潮州木雕中的“七贤进京图”是“明代前七贤”即明嘉靖甲辰科的“七俊”而“戊辰八贤”的其中7位,而其他的乡贤也未同年高中。


“七贤进京图”神龛门中窗肚的构图为纵向,人物活动轨迹自下而上,呈“S”形布局,以多层镂空通雕技法雕刻,表面髹漆贴金。图中主要人物为分别骑着骏马的7名士子,他们衣冠整齐,神情自若,正策马扬鞭行走在赴京赶考的路上,人物形象十分饱满。图中穿插着9名仆役,鞍前马后从事体力劳动,他们或肩挑着书籍衣箱,或背着包袱扛着雨伞,有的在前面引路,有的在后面照料。图中还安置背景人物于途中,如持杆垂钓的长者、卸担休息的樵夫、盘坐地上闲抽烟斗的路人。“七贤进京图”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人物的刻画。木雕艺人显然有着十分深厚的技术功底和纯熟的技巧,从而将一个地方故事转化为图像,各个木雕人物造型允当,神态生动,衣冠服饰刻画细致。坎坷的路途中,造型各异的门楼、牌坊,高低起伏的山岭,点缀其间的古树修竹,凸显了士子赶考的长途跋涉和艰难辛苦。从人物形象角度来说,这7名士子英姿飒爽、神情从容,颇有信心十足、跃跃欲试之感。旅途环境的营造有三重功用,第一重功能是表达吉祥寓意,如图中松、竹、梅、柳等植物;第二重功能是辅助故事的表达,如图中的门阙意在表达鱼跃龙门等意涵;第三重功能是深化故事张力,将士子、仆役和路人的形象放在盘旋上升的坎坷路途中,通过视觉触动内心,营造心理反差,艺术地呈现潮州乡贤面对艰难险阻时所具有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清末潮州木雕“七贤进京图”屏风横肚

作者以传统的散点透视法构图,人物行进方向从右至左,采用浅浮雕技法雕刻(图二)。图中7名士子骑着骏马,一名仆役挑着沉重的书籍,一起翻山越岭赴京赶考。左侧是一座高耸的城门,城门之下,一士子坐在马上正回首张望,右侧其他6名士子或远或近,其中一位紧随其后,其余5位迤逦而来,有手抓缰绳默默赶路的,有回首张望的,有以手擦汗的,意在强调路途的遥远艰辛。作品着重人物神情动态的刻画,以连绵重叠的高山显示空间的变化,常见的门楼、牌坊等一概略去,只在左侧保留一座城门,暗示着神京在望。构图疏朗,留空之处髹以黑漆,将髹漆贴金的人物、景物衬托得异常鲜明。


图二 清末潮州木雕“七贤进京图”屏风横肚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三)清末潮州木雕“七贤进京图”寿屏横肚

该木雕长34 厘米,宽15 厘米,厚3 厘米。此为大寿屏其中一扇的中横肚饰件,雕刻题材同样为“七贤进京图”(图三)。为适应装饰部位空间狭长的特点,木雕艺人采用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人物由左向右行进,运用镂空通雕技法雕刻。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尽可能多的人物和纵深的环境,作者采取平视的方式,将人物安排在波浪线形起伏的道路上,以四座高低错落的城门牌坊、一座带有凉亭的小桥以及周围的松竹梧桐等树木来暗示路途的漫长曲折以及地理空间的变化转换。


在人物细节处理方面,与前面两件作品不同的是,此件“七贤进京图”中,骑马的士子只有6 位,另有一名士子似乎经不住旅途的劳顿,正在高处的一座亭子里休憩,旁边的一名随从正在催促主人赶紧上路,而主人却挥手安抚随从无须着急。小桥之下,一位捕鱼的老翁正用双手从鱼筌里抓鱼,身后一人双手捧着鱼篓正准备接住渔获。这两处细节的处理颇为生动,人物的神情举止活灵活现,十分富有戏剧性。


图三 清末潮州木雕“七贤进京图”寿屏横肚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四)民国潮州木雕“七贤进京图”梁下花楣

该对木雕原为潮汕传统民居梁下装饰构件,两件相对安装,位于立柱之间,作对称装饰。


两件作品题材相同,均采取平视取景式构图,人物、景物以通雕技法雕刻,但又保留平整的地子作背景,从而达到通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艺术效果(图四)。画面均以楼阁、亭子、牌坊和树木等景物表示空间和距离,以达到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两件作品在故事情节安排和人物造型、神情动态的刻画上各具特点。下方的一件,人物队列由左向右排列,左上角雕一飞檐阁楼,两人探头挥手,向马上的书生告别。阁楼下,一人头戴凉帽,肩挑书箱和行李走在队尾。前方两名书生骑在马上,一人昂首挺胸,左手执缰绳,右手策马,马则低头回顾;另一书生高扬左手,回头张望。画面中间雕一亭子,亭下一书生纵马向前。一路人以手拍马,似乎在催促书生赶路。一随从放下担子,左手搓脚,暗示路途颠沛,脚痛难忍。右前方,一路人目送两名回首的书生纵马而过,一随从肩扛雨伞在前引路。画面右侧是一座高大的牌坊,牌坊下一女子右手撑伞,正怜爱地望着左手所牵的小孩。两名书生一前一后正要穿过牌坊,暗示经过长途颠簸,终于抵达京城。


上方一件“七贤进京图”的人物队列则从右向左行进,最右侧同样以楼阁的一角作为起点,楼阁上一人挥手,一人张望,似目送7 名书生离家上路。楼阁下,一随从头戴凉帽,手执扁担,两眼往左张望,似乎正要挑起书箱行旅跟上出行的队伍。左前方,4 名书生各骑骏马,前呼后应,挥手向前。画面中部立一牌坊,一路人靠牌坊,跷腿而坐,静静地观望着赶路的书生。穿过牌坊,一男子双手推车,车上坐着一名身份高贵的长者,身旁立着一名随从。旁边,策马而过的一名书生正回首看着车上的长者,旁边一随从手持雨伞,回首仰视。画面左侧耸立一牌楼,一女子手提篮子在愉快观望。两名书生正要穿过牌坊,象征着进入京城。


两件作品虽然表现主题完全相同,但在人物、景物的细节刻画上却力求不同。除了着重刻画7 位书生以外,在随从、路人等辅助人物的配置和表现上,又都别出心裁,巧妙构思,增强了整体的艺术表现力。从总体艺术构思、人物景物处理、雕刻刀法粗细等方面来判断,两件作品应是由不同的作者创作的。


图四 民国潮州木雕“七贤进京图”梁下花楣

私人藏


三、“七贤进京图”的特点


通过以上数件同题材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七贤进京图”作为潮州木雕代表性的人物故事类题材,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一)灵活多变的构图布局

上述几例作品都是以“七贤进京”为题材,但构图布局则各有特点。由于装饰的器物不同——有用于大神龛的,有用于屏风的,有用于建筑装饰的;画面的纵横、大小、位置也不一致,有用于神龛门中窗肚的,有用于屏风横肚的,有用于建筑梁下的。艺人针对不同的装饰部位并结合各自的尺寸和位置等因素,采取灵活的构图布局。神龛中窗肚为面积较大的纵向装饰面,可容纳较多的人物和景物,作者采用“S”形路径安排“七贤”的进京路线,并以牌坊、楼阁、山岭、树木等景物暗示地理空间之宽广、距离京城之遥远、行进路途之艰辛。画面看似繁密,实则路径清晰,层次分明,艺术地再现了“七贤”不畏艰辛、跋山涉水赴京赶考的故事。而屏风横肚则为面积狭小的横向画面,因而采用平视取景的横向构图形式。因装饰块面较小,不能容纳更多的人物和景物,因而着重突出人物,导致人与物的大小比例夸张,出现“人大于山”的现象。同时,尽可能减少次要人物,缩小景物,从而在较小的块面内将遥远的距离和广大的空间效果表现出来,达到以小观大、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这种灵活处理构图、巧妙安排布局以达到疏密结合、繁简得宜、主次分明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潮州木雕艺人高超的艺术水平。


(二)丰富的造型语言

以上数例“七贤进京图”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着丰富的技巧,木雕艺人从造型、动态、线条、衣饰等方面着重刻画主要人物的形象,通过夸张的动作和逼真的神态将人物心理表现得栩栩如生。同时,又巧妙地利用仆役、渔翁、樵夫、路人等次要人物做衬托,既交代了故事的环境,又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在环境营造方面,木雕艺人擅长以概括简练的手法来表现,如以门、窗代表房子室内,以飞檐、栏杆代表楼阁,以牌坊、城门代表村镇、京城,以几根波浪线代表江河,以几棵树木代表山林,以几个山头代表崇山峻岭等,充分体现了潮州木雕独特而又丰富的造型艺术语言。


(三)娴熟的雕刻技法

木雕艺人根据装饰块面的大小、位置构思布局,娴熟地运用沉雕、浮雕、通雕等技法来进行人物和景物的刻画,如以圆刀在山岭上刻出一个个圆洞,表示山上怪石嶙峋险恶难行;以通雕技法表现楼阁、牌坊、城门和小桥;以近乎圆雕的技法表现士子纵马奔驰等。木雕艺人善于利用不同的刀法并结合装饰构件的不同用途来刻划人物和景物,营造出不同的光影效果。建筑饰件以仰视远观为主,人物雕刻大刀阔斧,简练粗犷,着重展示人物的动态造型,不拘泥于细节;神器、屏风等用于近处观看的作品,人物四肢、五官以及神态表情、服饰衣纹等细节刻画力求形神兼备,纤毫毕现。

(四)独特的审美教化意义

“潮州七贤”故事广泛流传于潮汕民间,可谓家喻户晓,因而成为木雕艺人的取材对象,而“七贤进京”则是“潮州七贤”故事中最典型的一个情节。“七贤进京图”作品,不光有着独特的装饰和审美价值,同时还具有效法先贤、激励上进的教化作用。在科举时代,潮州的莘莘学子在“七贤进京”故事的激励下发奋苦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像“七贤”那样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名垂青史。



余 论



潮州七贤是潮州木雕艺人十分喜爱和特别擅长的人物故事类题材,不同艺人根据七贤进京等故事创作出各种各样的木雕作品并运用于潮州家具环境和礼仪性空间,充分展示了木雕艺人独特的艺术构思、丰富的造型语言和娴熟的雕刻技艺。这种地域特点鲜明、文化内涵丰厚的人物故事类木雕作品,大多收藏在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藏家手中,同时广泛分布于潮汕大地的祠堂、传统民居建筑之上的木雕人物故事构件,更是多不胜数,值得我们深入地挖掘整理、解读阐释和保护传承。它们是潮州木雕艺术精华之所在,看似寻常的一件件作品,实则蕴涵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意象,是值得人们永久珍视的宝贵文化遗产




为阅读方便,注释从略,请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小贴士




《艺术与民俗》是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广东省博物馆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的文博类综合性学术刊物。


《艺术与民俗》为季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全彩印刷,国内公开发行,每期48元,全年定价192元。


《艺术与民俗》于2020年正式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合作,即日起可在中国知网查询到本期刊自创刊以来已收录的所有文章,欢迎各位读者浏览。



读者可到当地邮局订阅,也可通过全国邮政报刊收订微信二维码订阅。本刊征订代码为46-627。


读者还可登录广东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微店和广东省博物馆天猫旗舰店购买我们的期刊。


投稿邮箱:YSYMS2018@126.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44-Q1116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995-0187



声明



凡向本编辑部投稿,即视为授权本刊及本刊编辑部网站、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等期刊数据库出版,所付稿酬包含网络出版稿酬。本刊文责自负,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供稿丨期刊编辑部

编辑丨融媒体中心



阅读最完整粤博|分享最有趣幕后

www.gdmuseum.com

广东省博物馆

新浪微博

粤博订阅

订阅号

广东省博物馆

快手







Copyright © 2021.Company 全民古玩网QVIP.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全民古玩网加密货币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