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古钱币版别术语解析
宋钱版别众多。我们对版别的划分,主要是为了区分不同文字或铸造特征,版别名称本身就是其特征的一个精炼。目前,人们对宋版的研究已相当深入,比如日本人编纂的以《古泉大全》《符合泉志》和《新订符合泉志》为代表的版别分类泉谱,以及国人自己总结出版的以《北宋铜钱》为代表的泉谱,都是经典之作。特别说明:本文对这些术语的解释只是为了方便初学者的了解,而非严谨的定义,已经对宋版划分有一定了解的泉友完全不必看。只是入门知识,纯属初级介绍。要了解宋版中的那些术语的含义,首先要知道正样。
什么是正样呢?不同版的正样也各有各的特点。粗浅的理解,可以把它看作四个文字位置端正,穿孔大小适中,穿郭和外缘均适中。
比如我们可以把下面这个样子的钱币叫做正样:
所谓“进”,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左。一般出现于上、下两个文字上,左右两个文字很少会出现“进”。在日本泉谱中也叫“右”。例如,可以把下面的钱币叫做“进元”:所谓“退”,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右。同样,一般出现于上、下两个文字上,左右两个文字很少会出现“退”。在日本泉谱中也叫“左”。例如《符合泉志》里嘉祐的“左元”,就是《北宋铜钱谱》中的“退元”,如下图:所谓“仰”,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左侧抬高,即左高右低,可出现于上、下、左、右的任意一个文字。所谓“俯”,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右侧抬高,即左低右高,也可出现于上、下、左、右任意一个文字。所谓“昂”,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升高,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可出现于上、下、左、右任意一个文字。所谓“降”,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降低,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降低了,也可用于上、下、左、右任意一个文字。上述的三大类还可以组合,如“昂仰”,指“既昂又仰”;“进仰”,指“既进又仰”;“昂俯”,指“既昂又俯”,等等。所谓“广穿”,就是指穿口宽大,通孔或穿郭的大小比正样的明显大。注意:不同版的广穿穿口特征并不能套用,有些版里的广穿可能对其他版来说一点儿都不“广”。所谓“狭穿”,跟“广穿”相反,就是指穿口窄小,通孔或穿郭的大小比正样的明显小。注意:不同版的狭穿穿口特征也不能套用,有些版里的狭穿可能对其他版来说一点儿都不“狭”。
宋版中以前还有叫“中穿”的。所谓“中穿”,就是指穿口比正样略大,但又小于“广穿”。在崇宁分类谱中比较常见。“寄郭”这个名词,不只是宋版会用到,开元版等中也很常见。不同的是宋版中分得更细一些,“寄郭”、“接郭”和“隔轮”严格上来说是不一样的。在本贴中为了不弄得太复杂,“寄郭”和“接郭”不再区分,而只是将“寄郭”和“隔轮”分开介绍。所谓“寄郭”,简单来说就是指四个文字均紧贴内郭,尤其是最靠近内郭的笔画与郭线相连。如果不是四个字都寄郭,而是某个字或者某两个字寄郭,就称为“某寄郭”或“某某寄郭”,如“宝寄郭”、“元宝寄郭”。如果有三个字寄郭,而另外一个字不寄郭,这时可叫“三寄郭”,如政和中的“狭通三寄郭”。所谓“隔轮”,是指四个字均离开外缘(轮),但并不一定寄郭, 不熟悉这版的泉友可能会觉得跟“寄郭”很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拓片和实物会一些不同,在泉谱上看着很明显的隔轮,实物也许并不那么明显。所谓“连轮”,与“隔轮”相反,指四个字均与内郭分离,而与外缘(轮)相连。如果单独某个字连轮,就叫“某连轮”。
所谓“阔缘”,就是指外缘宽大。例如,相对于前面的正样,可以把下面的钱币叫做“阔缘”:当然,阔缘同样要看版别特征。有些版本身外缘较细,那么其阔缘与其他版相比,可能并不算阔。
与"阔缘"相对,所谓“细缘”就是指外缘窄小。例如,相对于前面的正样,可以把下面的钱币叫做“细缘”:
同样,有些版本身外缘较宽,那么其细缘与其他版相比,可能并不算细。
有一种细缘其实并不是铸造本身形成的,而是后来对正样的钱币进行剪边或磨轮造成的,这种应该叫剪边、磨郭、趣味,大家注意区分。所谓“广郭”,是指内郭的郭线较粗,且一般内郭尺寸较大。例如,相对于前面的正样,可以把下面的钱币叫做“广郭”:当然,具体到每一版别,同样可能存在像阔缘、细缘那样问题,需要具体分析,这里不再赘述。所谓“细郭”,跟广郭相对,是指内郭的郭线较细。例如,相对于前面的正样,可以把下面的钱币叫做“细郭”:
这个名词在宋及宋之前的钱币中常见,最典型的就是五铢钱。但严格来讲,五铢中的四出才是真正的四出,即从四个郭角延伸出四条线到外缘,而宋版中并没有如此样式的。宋版中叫做“四出”,其实我个人觉得并不恰当,但因为从日谱中已经沿用了很久,大家已经叫习惯了。宋版中的四出和决纹其实还是有点区别的,不然就不必创造出两个词了。对于初学者来说,也可认为是一样的,就是四个郭角向外延伸了一点。正面带决纹的就叫决纹,背面带决纹的就叫”背决文“。例如,可以把下面的钱币叫做“决纹”:以前有习惯叫”阴郭“的,《北宋铜钱》统一叫”隐郭“了,是指内郭低于四周文字,且郭线很细,甚至几乎分辨不出来。例如,可以把下面的钱币叫做“隐郭”(为了表示郭线比文字低,我用浅色表示):在这里顺便提一句”隐起”。所谓“隐起文”,简单理解就是文字有的笔画高,有的笔画低,甚至较模糊。隐起这种叫法应当引用自日本泉谱,宋版中有,其他朝代的钱也有,如著名的太平天国的隐起文,以及战国半两等。
关于隐郭,还有一种内郭郭线看不到、穿口基本紧挨文字的,我个人认为应该叫“切郭”或“无郭”更合适,因为其实它与隐郭的特征并不一致。这种现象在一些手类、西北类或私铸类中比较常见。所谓反郭,简单理解就是四条郭线略向内凹。画得夸张一些,可以把下面的钱币叫做“反郭”:
所谓“含圆郭”,简单理解就是与反郭相对,郭线稍稍向外凸,四个郭角较圆,导致郭线整体有圆弧的感觉。夸张一点,下面的钱币可以叫做“含圆郭”:
宋版中叫这个名字的版别不多,典型的就是元丰含圆郭和圣宋含圆郭。这一类有很多,例如大字、小字、阔字、阔通、狭通、宽宁、小祐等等,皆以文字整体特征或以某个文字的字形特征来命名,大多一目了然。例如下图,宝字明显比其他四个字字体大,因此叫做“大宝”:所谓“长孔”,简单理解就是穿孔长方形,上下略长,左右略短。但我个人认为,这个版名起得并不好。因为如果按照这个特征去看,很多宋钱都可以叫长孔,对宋版不熟悉的泉友会很困惑。宣和通宝长孔版的文字特征很明显,还好认;而天圣长孔,难度就大了,我个人认为改成“纤字”或“美制”,可能会好些。因为这个版名源自日本泉谱,大家都习惯了,《北宋铜钱|》中也未做改变,所以还得继续这么叫。由于中国古代铸币除清代钱币背面带有满汉局钱文等,以及会昌开元、南宋纪年和明朝铸币带有钱监(局)或纪年外,绝大部分均为光背。而北宋钱币除背星月和少数几种背字以外,也基本都为光背。因此对宋版来说,背面主要就是看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郭,一个是外缘。以上图为例,如果一个版的正样背郭是中间那种,那么左边就可以叫背广郭,而右边就可以叫背细郭。而如果一个版的正样背郭是左边那种,那么右边的两种就都可以叫背细郭。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版的正样是中间那种,那么左右两边的就都可以叫背阔缘。而如果正样是右边那种,那么中间的就可以叫背细缘,左边的就叫背阔缘。“遒劲”和“容弱”在开元中是两个基本大类,宋版中也有不少以此为名。这两个名词是日本泉届最先给予的称呼,应是从书法特点而来。新华词典对于“遒劲”的解释为“刚劲有力”,遒劲版就是这样的特征。比较著名的是皇宋遒劲和遒劲长宝,以及崇宁通宝里的遒劲和遒劲长尾通。而“容若”则可以理解为文字圆润、笔画轻柔。比较著名的是崇宁通宝的容弱等。所谓“异书”,就是指其书法特点与其他常见书法风格明显不同,可以理解为“异乎寻常的书法”或者“风格迥异的书法”。宋版中好几个年号都有“异书”版,例如天圣、明道、元丰、崇宁通(崇宁通宝异书类以前也叫边炉类)等。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异书类文字书法独特,不少不懂宋版的泉友发现一枚后总觉得很少见,便发出来询问,尤其是天圣异书。其实这个版挺多的,大家知道了就不要再闹笑话啦~这两个版名同样是沿袭的日本泉谱的叫法。所谓厚肉,本意是指钱体较厚,薄肉就是指钱体较薄。但是从实际来看,有时也不大贴切。例如宣和短宝厚肉和宣和短宝薄肉,将它们放在一起看,并没感觉厚肉就厚,薄肉就薄。所以对于初学宋版的泉友来说,完全不必拘泥于到底是厚还是不厚,钱体比普通的厚,都可以叫厚肉。而至于那些版名叫厚肉或薄肉的,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正面的文字本身就跟其他的版不同,关注文字特征就好了。版别的区分实际上要从书法或文字特点、以及铸造特征来进行,本帖所介绍的这些术语,只是让初学者浅显地明白这些名词的含义,切不可照搬照套。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文字为主,特征辅之。最近微信改了推送规则,不是按照时间,而是按照你的阅读习惯推送,想要第一时间收到新推送,还麻烦右下角点个和“在看”,以便能第一时间收到更新的内容呢~黄山、峨眉山纪念币即将发行,届时预约肯定会非常火爆!大家一定要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的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预约信息!
▲长按·识别·关注
预约入口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就在下面
第一步:长按·识别·关注公众号“纪念预约入口”
第二步:点击菜单栏的“预约入口”即可进入预约银行页面。
说明来源:网络,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处理。
想要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消息
请把古钱币交流圈设为星标
如何设置星标
如果你是安卓手机
如果你是苹果手机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商城!
文章转发自古钱币交流圈,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