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是百年中华老字号,始建于1672年,至今已整整350年,历程璀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荣宝斋诚信经营,在时代中引领艺术市场潮流,成为艺术品经营的领军企业和金字招牌。荣宝斋被誉为“书画家之家”,多年来与广大书画家翰墨结缘,在艺术品经营过程中去粗取精,坚持“以文会友,荣名为宝”,积累了许多书画名家的精品力作。在荣宝斋350周年之际,我们精心挑选了一批适合广大书画爱好者收藏的精品推荐给大家,以飨广大书画爱好者。
最后,衷心希望社会各界人士能够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荣宝斋,我们也一定会不断地为大家提供更多的艺术精品,打造新时期的“书画爱好者之家”。
白砥
1965年生于浙江绍兴。1984年获北京国际政治学院文学学士。1990年获浙江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文学硕士(导师沙孟海、刘江、章祖安先生)。199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理论与实践文学博士(导师章祖安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展评审委员,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
向新而行
白砥
人类的发展将指向何方?恐怕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从20世纪初到今天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世界科学文明的进步可以说超过以往人类发展的几千年:在今天,我们日常使用的通讯设施手机、电脑,可以轻松地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朋友视频通话;我们的私家汽车,即将进入自动驾驶时代,甚至有汽车厂家已在研发飞行汽车;3D打印建筑已走进人们的视野,将大大缩短人类建造房屋的周期;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等实验的突破或许能让人类寿命不断地延长……但同时,人类面对大规模的病毒流行,应对还是相当被动,甚至有时束手无策;科技创新一方面给人类带来越来越方便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对自然与人的精神力量的破坏日趋严重——大气污染、许多年轻人不愿意生育、机器替代人力带来的失业及人们对劳动与享受因果关系的模糊化……艺术的发展在经过20世纪整整一百年的演变,似乎也有点“黔驴技穷”了——各种观念、形式、手段好像都已经玩过、用过,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不明确。即使像书法这种极具地域文化特征的视觉艺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经由战后日本的“现代书法”,经由西方艺术家如克兰、波洛克等先从东方书法中吸收又被中国书法家引进的反复,经由行为艺术在书法当代性实验中的表现,等等,要想玩出一种新感觉,已有相当的难度了。这里其实揭示出一个问题:我们过于执意于“新”,过于执着于“创造”,甚至把“新”与“旧”对立起来,似乎注定我们很快把“新”用尽?我们过多地放弃“旧”,是否正是我们很快用完“新”的症结所在?
郑思肖《画竹》
35cm×20cm 2015年
如果我们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归结于不断创新,这固然没有错。但一切科技的新创,都完全筑基于旧有的发现与成果之上,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新”,完全不放弃已有的“旧”,这个“旧”,我们称之为传统,或者说是积淀。所以,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书法要创造的“新”,如果与已有的传统一刀两断,割裂开来,这“新”估计会很短暂。而倘若你不抛弃传统,不对既有的“旧”怀有敌意,而执着于在“旧”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与开拓,将要新创的意识与旧有的传统完全捆绑起来,这种“新”不仅不会昙花一现,而且会滋生许多可能性,路子与手法甚至可以随机生发很多,却又互不重复,这“新”的感觉或将永无穷尽,如同科学技术的探索一样——这或许是我们今天的书坛最应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
在书法创作的立场上,我是坚决反对因循守旧的,这个守旧与我们想要创新必须筑基的“旧”看似相同,其实不一。它们的功用目的是不一样的。因循守旧不指向开创,而以“旧”出新则一定必须探索,是把“旧”蕴藏于内,延伸甚至使之发展。但这种包裹着“旧”的情怀的“新”,却在“如何新”的开发与探索上让人绞尽脑汁。每天练习及实验的纸堆积如山,却苦于一“新”难求。所以这种蕴“旧”之“新”,从来都不是心血来潮,从来不是某一天的奇思妙想。
在当今中国书坛活动着的书法家,有所谓“传统派”,有所谓“创新派”。“传统派”中其实潜藏着大量的保守主义者,说“传统”只是一个美丽的名称,甚至是一个幌子,它让许多没有艺术基本素养的人混迹其间,犹如我们说“八股文”或“缠脚布”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但许多人会把它视为“传统”,因为它的确是传统某一段历史中的“现象”,但恰恰正是这种现象,玷污了传统的精神与本质。“传统派”中有大量因循守旧者,他们貌似能写一手书法史上某某大家的风格,他们或许也有几十年的学习与积累,但因为没有思考,缺乏对艺术创造的认知与认同,而固守壁垒,不敢越雷池一步。创作对他们来说只是不断地重复,不仅重复古人,也重复自己。这种风气正在或已经带坏了年轻一代书法人的书法观,国展、兰亭奖等国字号的展赛中,大量复制、仿制作品充斥其间,数千人的大展已演变成十足的书法模仿秀场。
临米芾 《苕溪诗帖》局部
69cm×82cm 2009年
由此,“传统派”最大的问题所在其实是背弃了传统的精神与本质。“书为心画”,两千年前的文人就已把书法的艺术本质揭示了出来。锺王、张旭颜真卿怀素、杨凝式、宋四家……这些“传统派”也都耳熟能详的古代大师的创造与创新,他们难道视而不见?因为唐太宗李世民钟爱王羲之,尤其钟爱《兰亭序》,天下书家于是趋之若鹜。但其实,历史上的学王者,凡是亦步亦趋的,几乎没有在书史上留下辉煌。而那些从王书入而又出的书家,才真正扛起了书法发展的大旗。即使是王羲之自己,他也决没有因为写出了《兰亭序》,而不再有自己的创造,相反,《兰亭序》在他的创造史上只是一个“孤本”,他晚年的《初月帖》《寒切帖》似乎是一种怀旧的版本——一种带有“新”意而又见“旧”情的创造,与《兰亭序》完全不同。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对王羲之这种不断出新的创作观置若罔闻?为什么“传统派”鄙弃许许多多与王书不类的书法呢?把汉碑北碑中的拙厚者,把民间写体中的质朴者,统统视为了另类。即使如张旭怀素的狂草书也多被视为野道……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书法的探索与发展几无可能,在“传统派”眼中,只要有继承就足够了,而且这个继承还很局限,这个“继承”就是复制古人,而不必去思考王羲之为什么创新,不去思考颜真卿为什么学了王书但又不拘泥于王书,不去思考张旭怀素为什么要在二王书风的基础上把草书写到这般纵横跌宕……
当然,古人成功的探索,大都是紧紧围绕着审美中的格调与境界展开的。由此我们也想到,一旦过度开发与创新,其在形式上也可能会显得突兀,而与“格”相背,离“境”益远。春秋战国时期的鸟虫书,唐宋时代的九叠文(印章),扬州八怪郑板桥的“六分半书”等等,他们的创新有的趋向于装饰,有的沉溺于雕琢,离书法艺术应该有的格调与境界有一定错位,虽然至今这些探索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让人常常拈出来讨论,但终不是一种主流的创造。不过,这些非主流的探索思维、探索方式及探索形式,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着后来者,远比只是重复古人样式的“盗名”者要有价值得多。所以,在我看来,艺术美的元素是多样而复杂的,我们视为经典的东西,当然是美的主流,但经典是一代覆一代的,对经典的重复便不再是经典,只有在经典之上的开拓者,有可能成为新的经典。但若开垦不当或走入歧途者,则也会错失成为经典的机会。
《龙》系列之一
129cm×34cm 2018年
向新而行,这句口号呼喊起来并不费力,但实践起来却极其困难,因为这个“新”不是简单的造新,它须有积淀,有内涵,有传承,有扬弃,有探索,有开拓。只有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才能照见过去,洞晓未来。
创作作品
《春风·晴光》联句
69cm×46cm 2021年
大观
35cm×17cm 2019年
张问陶《论诗》
85cm×30cm 1996年
弘济
132cm×66cm 2017年
《云鹤·飞鸿》联句
138cm×69 2009年
《客梦·行舟》联句
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182cm×96cm 2021年
李白《独坐敬亭山》
138cm×68cm 2012年
《杜甫诗一首》
79cm×139cm 2019年
临摹作品
临柳公权《蒙诏帖》
59cm×126cm 2006年
节临赵孟頫《汲黯传》
34cmx34cm 2009年
节临颜真卿《祭侄文稿》
179cm×59cm 2007年
临《保卣》
178cm×97cm 2009年
临《大吉买山地记》
130cm×97cm 2009年
临《古诗四帖》局部
2021年
临《始平公造像》局部
137cm×70cm 2007年
临王羲之《忧悬帖》
70cm×35cm 2017年
临锺繇《还示帖》
48cm×40cm 2021年
探索作品
《奋》
190cm×97cm 2017年
《能》
87cm×72cm 2011年
《实》
60cm×50cm 2018年
《夏》
97cm×97cm 1996年
《天渊》
35cm×17cm 2019年
《严》
180cm×97cm 2021年
《岩》
75cm×150cm 2017年
《肇》
98cm×98cm 2001年
《中国梦》
40cm×35cm 2019年
荣宝斋书法馆所售商品均提供
正规发票、作品证书!
收藏热线:010-83150691
或联系“荣宝斋书法馆客服”咨询详细信息
/汇款信息/
收款单位:荣宝斋文化有限公司
银行账号:0200008009200130848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琉璃厂支行
荣宝斋书法馆
荣宝斋书法馆是荣宝斋总部画廊之一,以经营展览近现代、当代名家书法篆刻作品为主,并不定期举办联合专题和个人专题的展览展销活动。荣宝斋书法馆自成立以来,相继举办了“荣宝斋近现代书法系列展”“荣宝斋当代名家书法年度提名展”“岭上云·荣宝斋当代篆刻名家邀请展”“荣宝斋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平畴远风·吴悦石书法展”“寸耕堂书法近作展”“鸿禧云集·荣宝斋书法馆近现代书法展暨当代名家邀请展”等,展览在文化艺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欢迎广大艺术家、收藏家、艺术爱好者前来观展交流、赏书品艺!
内容来源 | 荣宝斋书法馆
校对 |王桂荷 侯文佳 易抒璇
编辑|李晓婉 审核|刘珍佐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信息
文章转发自荣宝斋,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