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皇舆全览图》系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至五十六年间,在康熙皇帝的要求下,主要由法国传教士主持,中国地方官员、士兵及一些辅助人员参与,对今中国大部及其毗邻地区进行测绘编制的地图,这是我国首次利用西方现代测绘技术绘制的地图,由于在当时也是世界上范围最广的实测地图,故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地图史上皆具有里程碑意义。
事隔两百多年之后的1929年,人们在沈阳故宫发现康熙时期雕刻的铜版《皇舆全览图》,首次引发了国内学者对该图的关注,翁文灏的《清初测绘地图考》是第一篇对它进行研究的文章,借助四种法文文献,该文综合介绍了康熙时期测绘地图所用的尺度、测绘地图的次序以及范围、测量的方法、地图上有明确记载经纬度数的点及观察方法、北京经纬度测量的历史、西藏和新疆地图的测量等。之后,1943年北京辅仁大学出版的德国学者福克司的专著对这次测绘过程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同一时期欧洲绘制的东亚地图参考了1717年、1721年的木刻《皇舆全览图》和1719年的铜版《皇舆全览图》,并利用四分之三的内容为4257条汉语地名和3156 条满文地名作索引,其中满文地名按照西文音译的满文字母顺序排序,后面附有中文,此外,还附上了35幅地图。此后对该图的介绍或研究主要集中在四方面:版本考证、测绘过程的补充、康熙《皇舆全览图》投影类型的研究,及其影响的研究。但是鲜有对该图所表示的地域范围的研究,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它是如何表示当时的疆域的?它覆盖的范围有多大?
二、《皇舆全览图》的版本
据冯宝琳考证,该图在国内至少有五个版本,分别为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两个版本,皆为木刻墨印设色,其中一幅板框高210厘米、宽226厘米,图幅上额墨笔楷书“皇舆全览图”五个大字,无年款。关内外均用汉字注地名,于省会及主要地方复以黄纸飞签墨笔贴注,综计飞签贴注共有九十八条。在此图背后黄签题:“皇舆遍览全图”,是另一别名。该图东北至萨哈连岛(库页岛),东南至台湾, 西至阿克苏以西叶勒肯城,北至白喀尔鄂博 (贝加尔湖),南至崖州(海南岛)。根据图上标注的两条南北红黄干线入海处的地点以及西藏等地较为简略的绘制特点,推断为康熙五十六年刻本。另一幅《皇舆全览图》木刻墨印设色,板框高212厘米、宽340厘米,除北方、东南相同外,西北延至衣里必拉(伊犁河),最西至塔拉赛必拉以西,西南延至拉打克河屯(列城)以西,对西藏及蒙古极西地方绘制甚详,拉萨贴黄纸签称乌斯藏,冈底斯阿林(冈底斯山)、雅鲁藏布江均加黄签标注,而珠穆朗玛峰则仅刻小字名“朱母朗马阿林”。关内外亦均用汉字注地名。图上另贴注黄纸飞签九十三条,墨笔注明主要地名及河源所在。图幅上额亦墨笔楷书:“皇舆全览图”五大字,无年款。根据图上两条标注南北的红黄干线入海处的地点以及西藏、朝鲜等地绘制较详等特点,判断该图为康熙六十年刻本。第三种是《清史稿》所记载的三十二帧本,“别为分省图,省各一帧”,他根据德国人福克司(Walter Fuechs)1943年在辅仁大学影印出版 Der Jesuiten-Atlas Der Kanghsi—zeit(《康熙时代耶苏会教士地图集》),也是三十二张,与全祖望《皇舆图赋》中的数字相符合,而且邵爵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也著录有“康熙地图三十二叶本,内地十六叶,边外十六叶,即全祖望所作《皇舆图赋》者”字样,推测福克司整理出版的即为《清史稿》记载的版本。第四种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彩绘纸本的《皇朝舆地全图》,清康熙年绘本。图上无经纬线,共十六块合成一幅,关内地名注汉字,关外及边远地区用满文注记,此图范围与前面介绍的两幅木刻本地图基本相同。第五种为前述沈阳故宫发现的版本,共八排四十一帧。
近年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又发现了另一种彩绘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分省分地区图,据考证,这套图应绘于康熙五十八年,全部用汉字标注,共18幅,分为北京城图、盛京全图、热河图、河套图、口外诸王图、山东全图、 江南全图、浙江全图、江西全图、河南全图、山西全图、陕西全图、哈密全图、四川全图、云南全图、贵州全图、福建全图、广东全图,以及四幅江河图,分别为黄河发源图、乌苏里江图、色楞厄河图及岷江源打冲河源图等。与福克司整理的地图相比,省图中缺少湖广和广西全图,但是绘制十分精美。
综上,国内版本至少有六种,它们的差异主要有四点:其一,地图使用的材质分别有木刻、铜版雕刻和纸质本;其二,绘制方式各异,在分幅绘制的过程中,一种如铜版地图,按照经纬度来划分,另一种如福克司图,按照省或地区的范围来划分;其三,图上地名采取两种标注方式,一种图上只用汉字标注地名,另一种用汉字与满文分别标注长城内外的地名;其四,对西藏和蒙古地区的绘制有详略之别。
值得指出的是,该图主要由法国传教士主持完成,所以很快在欧洲就有了法文版的《皇舆全览图》,这套图最先出现在杜赫德 (Du Halde)1735年编纂出版的有关中国的书中,图由唐维尔(d’Anville)完成。之后,在欧洲出现了多种语言的版本,下面以公开发行的铜版地图和福克司地图为例,讨论康熙《皇舆全览图》所表示的疆域问题。
三、康熙《皇舆全览图》空间范围考
以往学者在讨论康熙《皇舆全览图》时,皆指出了该图的大致范围,但这个范围到底有多大?如果用传统的方式,很难对此进行研究。现借助ArcGIS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解决此项任务以及类似的问题。
由于其他版本的《皇舆全览图》或利用不方便,或不完整,故本文以汪前进和刘若芳整理、以沈阳故宫发现的铜版地图为底图重新印刷出版的地图,及美国国会图书馆藏福克司地图作为研究对象。
铜版地图有41幅,出版时因版面所限,图集的尺寸均较原图略有缩小。除个别图外,缩小的图每幅一般高32厘米,宽55厘米,列为七列、八排,如果以最大面积计算,则长2.56米,宽3.85米,面积约10平方米。其排号顺序按自北而南分成八排,其中除第八排之外,每排的纬差是5°,再按自东向西的方式排号,从第一号到第七号,每号的经差从6°到15°不等。
在每幅图上,每隔经、纬差1°就标出一条经纬线。
福克司出版的康熙《皇舆全览图》则是按照省或地区来编号,共35幅。
在福克司出版的分省分地区图上,每隔 30'画出一条经线和纬线,但是与铜版《皇舆全览图》一样,纬度都是以赤道起算,经度则以通过北京某一点的经线为零度经线,即中央经线,在其东为东经,其西为西经。
为了把《皇舆全览图》的空间范围复原出来,我们首先需要把当时的零度经度折算成今日的标准经度,即以通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为零度经线。
杜赫德书中,列出北京的经度为0°0′0″,纬度为39°55'0″,即以通过北京的某条经线为零度经线,但是并没有指明具体的测量地点,由于当时可能作为经纬度测量的大地原点应该不出以下这三处,即北京古观象台、通过故宫中轴线的某个地点以及今日的西什库天主堂(法国教堂,又称旧北堂、北堂),那么我们可以从已知的39°55′0"的炜度去反推当时测量的起算点。从今日Google Earth上可测得古观象台的经度为116°25′39",纬度为39°54′20",在故宫中轴线上纬度为39°55′1″的点是保和殿,其经度为116°23′27″, 而与之相近的太和殿,其纬度是39°54′57",西什库天主堂的经度为116°22′22",纬度为39°55′17"。以上四个地点中,太和殿和保和殿的位置与赫德书中北京的纬度最接近,且位于故宫的中轴线上,地位重要,故笔者推测,当时的零度经线应该是经过这两个殿的经线,其标准经度为116°23′27"。依此推算图上其他经度,如西一度为115°23′27",东一度为117°23′27"。由于两个版本的编排不一样,所以分别依据两个版本的特点进行数字化。
铜版地图按照排和号来编排,并分别用汉字和满文标注长城内外的地区。其中第一、第二排的地名全用满文标注,第三排始有少量的汉字,第四、五、六排部分用满文,部分用汉字标注地名,第七、八排仅为汉字标注。除了西北大部分、北部及贵州、广西等地小部分地区外,康熙《皇舆全览图》覆盖了今日中国大陆的其他地区和台湾的西部地区,且在东北和西南超出今日的范围。笔者先把扫描 的图按照八排拼成八幅图,原图上并没有明确标出汉字地名和满文地名标注区域的界线,笔者根据主要根据图中河流、山脉走向以及长城分别把两种文字标注的区域勾画出来,再对它们进行地理配准和数字化。
经计算,得出当时用汉字标识的陆地面积约为292万平方公里,用满文标识的陆地面积约为587万平方公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数字受当时测绘范围、测量精度以及笔者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等的影响,只是一个粗略值,而且反映的是当时的测绘成果。
其中汉字标注的范围,北面以东起山海关,西迄嘉峪关的明长城为界,最南至海南岛,最东到台湾,西面从嘉峪关往东,沿着祁连山北麓,到今武威市,折向西南到西宁,之后改向东南,经过青海、甘肃、四川等省,进人云南省之后,先往南,再折向西、西北,在宁蒗彝族自治县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间呈“U”形弯曲,往西至福贡,沿着怒江往南到泸水,西南至潞西,再东南到勐腊县,与今日云南省界差不多。在该图上叠加中国1 : 100万地形图之后,可以发现,祁连山以南的汉语标注的西部界线,除了四川盆地以西地区略往西之外,大体上沿着青藏高原的东缘地带延展。满文标注的地区包括长城以北的绝大部分内蒙古地区和东北三省,大部分青海省、部分西藏和新疆,境外区域包栝整个朝鲜半岛、外蒙古以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尼泊尔和印度的一部分。
与铜版地图不同的是,福克司地图由35 幅分省、分区图构成,尤其15省地图都有清晰的边界,故按照原图逐幅进行地理配准和数字化。
经计算其面积为1185万平方公里,这个面积较铜版的大200多万平方公里,其原因是计算机重复计算了重叠的部分。福克司地图有三幅地图地名基本重名,分别是哈密与哈密噶思、两幅河源图、长江澜沧江怒江旧图和金沙澜沧等江源图,但是范围有所不同。
四、铜版与福克司版 《皇舆全览图》的对比
下面我们把铜版与福克司版地图进行空间叠加,以示它们的异同。
铜版原图绘制的经纬网范围在东经31 度至西经51度,北纬18度至北纬55度之间,折算成今日的表示方法,其范围是北纬 18°一55°,东经 65°23′27"—147°23′27"。第一排第一号为库页岛,其经纬度分别为北纬50°—55°,经度为143°—147°。五排七号为最西,但实画到西四十五度,即72°23′27″。铜版地图主要以经纬度来分幅,故在拼成的地图上,只标注府、州、县、镇、村、墟、驿、铺等政区名或聚落名,并没有标注省名或地区名。相对铜版地图,福克司地图分省分地区绘制地图,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画出它们的界线,利用相对方便。其编图顺序也是从东北开始,不过以盛京全图为第一幅图,然后依次是西北、西南、朝鲜,最后是长城以南的十五省,采取先边疆后内地的编排方式。
两种版本在空间上,除了局部地区,其余部分皆高度吻合。当我们把图放大,将沿海的四幅福克司地图与铜版地图进行空间叠加对比时,发现两图局部绘制的位置虽然有些偏差,但是海岸线的形状却是一致的。由此可证,两个版本的地图资料来源是一样的。
五、关于图上的空白地带的问题
康熙《皇舆全览图》全图的编绘于1717 年完成,但是清朝统治中国长达267年,此图完成之时才占清朝统治时间的27%,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清朝的疆域仍然在变化。
清代疆域的形成始自辽东建州的女真,1583年,努尔哈赤统一了东北女真,后占据明代辽东都司,1644年取代明朝建立清朝,拥有明朝的版图和满洲地区,1683年平定台湾,1688年迫使喀尔喀蒙古臣服,顺治、康熙年间先后册封西藏地区的宗教领袖达赖、班禅额尔德尼,使得以上地区皆人清的版图。这些是《皇舆全览图》绘制时清朝的疆域,但是此时今新疆地区仍有强悍的准噶尔蒙古与之抗衡,西南仍有一些游离于中央政权之外的部落,由于这是一幅实测地图,故实测地图的范围受到传教士们足迹的限制,对于没有测绘或者因为各种原因到不了的地方,他们或利用其他资料,或采取留空的方式,这些地区包括新疆、西藏等地部分地区以及贵州等地境内的生苗区等。
雍正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用流官取代自立为王的土司,同时把西南游离于政权之外的“空白地带”纳人中央政府统治之下,并相继在这些地区设置了相应的政区,如雍正八年在贵州黔东南新开辟的生苗区设置了八寨(今丹寨)、 都江、丹江(今雷山)、台拱(今台江)、清江(今剑河)及古州(今榕江)等新疆六厅。在《乾隆十三排图》上,这些地区已经画上了山脉、河流,并标上各个区域苗民的名称,如“九股苗”、“小丹江苗”、“高坡生苗”等。
就西藏地区而言,康熙时传教士没有亲自到西藏测量,而是康熙五十六年派遣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两名喇嘛以及理藩院主事胜住前往西藏测量地形。两名喇嘛从西宁入藏进行测量,后遇策妄阿拉布坦犯藏,两喇嘛只从西宁、经拉萨测至恒河源头一段,传教士根据喇嘛绘制的地图进行编制,西藏西部没有详勘,故多错误。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朝在平息了颇罗草子朱尔墨特妄图割据西藏的叛乱后,命测绘人员对西藏地图重新实测,绘制了新的西藏地图。
康熙时期对新疆只实测到哈密以西的乌勒图布拉克(Ourtou poulac),其经纬度分别为西经23°(东经93°23′47"),北纬43°48′,但是《皇舆全览图》上,却绘制到东经77°的地方。在福克司出版的地图上,有一幅图名为《杂旺阿尔布滩》的地图,主要表示哈密以西,包括吐鲁番和乌鲁木齐在内的西至东经77°的地方,这幅图信息可能来源于俄国、准噶 部落或者蒙古等地。伴随对准噶尔与大小和卓的战争,乾隆二十一年和乾隆二十四年对新疆进行过两次实测,第一次分两路进行测绘,一路从巴里坤开始,经过乌鲁木齐、精河县等地,到达伊犁再返回,一路也从巴里坤出发,经吐鲁番、焉耆、至珠尔图斯之源等地,从乾隆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1756年3月21日)离京,至二十二年正月十二日(1757年3月1日)返京,前后将近一年;第二次主要是对南疆的测绘,始自哈密,经莎车、阿克苏、和田等地,自乾隆二十四年五月十日(1759 年6月4日)离京,乾隆二十五年三四月(1760年5—6月)间抵京。
1770年左右,应乾隆皇帝的要求,蒋友仁(Michel Benoist)在康熙《皇舆全览图》和对新疆测绘的基础上绘制了两幅木刻版地图,分别利用1和2英寸等于1度纬度的比例。1775年他至少又绘制了另一幅铜版地图,比例尺是2.5寸等于1度纬度。这些地图被称为《乾隆内府舆图》、《清代一统地图》、《乾隆十三排地图》、《皇舆斜格全图》等。
在新疆地区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对准噶尔的征战,终于在乾隆二十二年、二十四年征服了准噶尔,平定了天山南路大小和卓的叛乱,形成清朝的领土,这个时期的疆域已较康熙时期的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终形成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
文章转发自古籍,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