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官方书法流行“台阁体”或“馆阁体”,即一种体现了上层官僚审美趣味的楷书。写好官楷,也是科举考试的敲门转,当时读书人“日课”所练的本事就是写一笔中规入矩的官楷书。有这样的记载,明代“吴门四家” 之一的文徵明,年少考诸生时字太差,卷子被考官奚落,从此发愤学书,“临写千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明《永乐大典》内页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明初官修的大型综合类书《永乐大典》,就是用官楷“台阁体”抄录的,也是我们如今了解明朝官楷书法的重要来源。这种字体的流行,有得有失。一方面它将书写技巧重新提到规范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也对当时人们,至少对士大夫的审美意识起到固化的消极作用。只要对照魏晋楷书,就会觉得明清的官楷单调,丧失了“楷书”的艺术品味。
“书者,散怀抱也”。书法是一门艺术,而标准化和单一评判标准是艺术的大忌。在这样的背景下,到了明代中叶,在商品经济发达,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背景的苏吴地区,出现了著名的“吴门书派”,还涌现出如徐渭这样另类又叛逆的文人,他们带着一种奔走呼喊的激情和生命力的爆发,给当时沉滞的书坛带来了全新的风貌。徐渭认为“世间无物非草书”,也就是把世上的一切看成草书,他借由书画将内心的苦闷和不幸的生活际遇宣泄,带着睥睨一切、全身心投入的态度,创作出了令人惊叹的作品。后世的人们常常把他和荷兰画家梵高做比较,他们生前都是同样地默默无闻,而艺术上的绝对才气,使得他们都获得了身后盛名。
明代 徐渭《草书七律诗轴》(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清代,尤其是中后期,伴随着金石学的盛行和碑学兴起,篆书和隶书也迎来了久违的中兴。仅以篆书为例,出现了邓石如、吴让之、吴昌硕等风格迥异的大家,或古朴典雅,或婀娜妩媚,或雄浑刚健,各自将篆书之韵表现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从左至右:邓石如《赠肯园四体书册》、吴让之《吴钧帖》、吴昌硕临《石鼓文》局部
明清时期商业发达,艺术品市场空前繁荣,出现了如中堂大轴、扇面等新颖多样的书法作品形式,直至今天,仍为今人的书法学习、借鉴和创作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参考。
明代 倪元璐《行书五律金面扇页》 苏州博物馆藏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专属的独特气质,同样每个时代的书家都为书法不断传承、发展和突破,做出了各自的尝试和贡献。通过梳理明清两代书法发展历程,对今人学习和欣赏书法,加深对于书家和作品的理解,颇有裨益。
实践环节:仿作练习
本次课程信息:
《明清书法史》+仿作练习
针对人群:
成人及适龄学生建议12岁以上(20人满额)
活动时间:
11月12日(周六)13:00-15:00
活动地点:
上海观复博物馆 · 临展馆
新课特惠:
258元/位(含参观门票)
注意事项:
1、本次课程费含当日参观门票,可多次进入博物馆,请学员自行安排好参观时间,需出示72小时之内有效核酸检测证明。
2、11月10日(周四)日上午10:00前,可全额退款。逾期退款200元,请知悉。
3、若报名成功,自11月10日(周四)将陆续收到确认短信。
课程详情请咨询:
021-61089988
文章转发自观复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