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长沙博物馆的“砂与火之歌——丝路玻璃文化展”闪亮登场,“闪亮”的玻璃器流光溢彩,这背后还有展览团队煞费苦心打光的功劳。
欣赏欣赏灯光下的绝美玻璃器
不过,走着走着,
有细心的“福尔摩斯”观众发现了华点,
在玻璃器中似乎混入了一些“不对劲”的东西。
它们像这样
这样
以及这样
这是玻璃吗?
不确定,
再看看......
这难道不是玉器吗?!
——其实!
这些都是中国本土制作的仿玉玻璃器。
为什么要用玻璃仿制玉器?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赛博”逛展,
get一下相关小知识吧。
1
诞生:看似“璃”谱实则合理
仿玉玻璃的诞生,可算是一个宛宛类卿的“替身文学”故事。
在战国到两汉期间,中国崇尚玉文化,但玉石产量有限,在南方更是一料难求,恰好此时国内的玻璃制造业步入初兴阶段,玻璃又能制作出极其肖似玉石的质感与纹饰,因此,一系列仿玉玻璃制品便应运而生了。
谷纹玻璃环
战国
直径3.9-4厘米,厚0.3厘米
1952年颜家岭出土
湖南博物院藏
玻璃印
战国
高0.9厘米,边长0.9厘米
1974年阜阳县城西郊灌溉渠出土
阜阳市博物馆藏
在本文开头出现的三件仿玉玻璃器,正是湖南本地出土的玻璃璧与玻璃剑饰。在古代,长沙曾是玻璃制造业的中心之一,战国时代的仿玉玻璃璧几乎都集中出土于湖南。
在早期仿玉玻璃之中,玻璃璧、玻璃剑饰、玻璃印章最具代表性,属实说得上是玉器替身三巨头,本次的展览中,正好可以近距离欣赏“巨头”风采。先来看看这次展览中的部分玻璃璧吧。
玻璃璧
战国
直径11.6厘米,边宽4厘米
1983年长沙市袁家岭警察大队M7出土
长沙博物馆藏
玻璃璧
战国
直径9.2厘米,厚0.3厘米
1988年长沙市窑岭曙光M1出土
长沙博物馆藏
玻璃璧
战国
直径13.7厘米,边宽5.1厘米
1983年长沙市砚瓦池运输公司M8出土
长沙博物馆藏
玻璃璧
战国
直径13.8厘米,边宽5厘米
1983年长沙市砚瓦池运输公司M8出土
长沙博物馆藏
玻璃璧
战国
直径13.8厘米,肉径4.5厘米
1984年长沙伍家岭建湘瓷厂M2出土
长沙博物馆藏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玻璃璧的纹饰都有些相似,往往是简单的云纹或谷纹。它们均属于中国本土的铅钡玻璃,多数只一面有纹饰,应当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
接下来,进入仿玉玻璃剑饰的时间,它们仿制的对象是玉具剑,一套完整的玉具剑由剑首、剑格、剑璏、剑珌组成。仿玉玻璃剑饰在战国时期流行,和玻璃璧一样集中出土于湖南地区。
玻璃剑首
战国
径4.5厘米,厚0.4厘米
1980年长沙市燕山街肉食水产公司M8出土
长沙博物馆藏
玻璃剑璏
战国
长6.6厘米,宽1.9厘米,高1.2厘米
长沙九尾冲水泥电杆厂M003出土
湖南博物院藏
蟠螭纹玻璃剑璏
战国
长10.3厘米,宽1.95厘米,厚1.3厘米
1960年湖南长沙杨家山铁路工地出土
湖南博物院藏
2
传承:延续千年的仿玉传统
虽然前文中出现的仿玉玻璃器都来自战国时代,实际上,从春秋战国直到明清,中国玻璃器一直延续着仿玉的传统。随着玻璃器走入寻常百姓家,仿玉玻璃也渐渐从制作璧、剑饰等物,发展到生产更为多样化的日常生活器具。
在汉代,玉文化继续受到推崇,仿玉玻璃产业也随之掀起高潮,除了玻璃璧等物件,日常用器、仿玉葬器种类骤增,因此学者们也称两汉是仿玉玻璃的时代。
仿玉玻璃耳珰是汉代常见的玻璃器物之一,它们在许多墓葬中均有出土,是一种耳饰,在流传甚广的《孔雀东南飞》长诗中亦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之句说到这类饰品。
蓝色玻璃耳珰
东汉
长1.3厘米
1979年长沙市省水电局M3出土
长沙博物馆藏
蓝色玻璃耳珰
东汉
一件长2.8厘米,另一件长2.7厘米
1957年出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南斗村4号墓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除了汉代的仿玉玻璃,在展览中还出现了唐宋明各朝代的仿玉发钗、发簪和仿白玉扣饰等玻璃饰品,折射出历朝历代的审美情趣与市井生活。
玻璃发簪
唐
通长17厘米
长沙博物馆藏
玻璃簪
宋
长14.5厘米
1965年长沙梅子山M16出土
湖南博物院藏
菊花纹玻璃饰件
明
直径6.5厘米,厚0.6厘米
长沙博物馆藏
看似“璃”谱的仿玉玻璃器,
却有着极具趣味性的文化背景。
中国的仿玉玻璃器约在战国时代现世,
曾为世家大族的丧葬礼器,
又作唐宋百姓的鬓边簪佩,
历经时光流转而百世流传。
想要了解更多的玻璃器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亲自来长博观赏一番!
砂与火之歌——丝路玻璃文化展,
等你直到12月11日哦!
展讯
展览标题
砂与火之歌——丝路玻璃文化展
展览时间
2022年9月10日-2022年12月11日
展览地点
长沙博物馆特展二厅
(展览免费开放)
-END-
参考文献:
安家瑶:《玻璃器史话》
喻燕姣:《仿玉风格的玻璃器》
赵永:《中国古代玻璃的仿玉传统》
赵启杰,后晓荣:《汉代玻璃耳珰相关问题探析》
组稿:马湘蕾
初审:董远成
二审:浦英晖
终审:刘瑜、陈卓
文章转发自长沙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