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经典——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绘画临摹与鉴读》
作者:王海滨
书号:9787-5003-2254-2
出版:荣宝斋出版社
多年来我一直担任国画系工笔人物方向的临摹、写生与创作课程,可以说对传统工笔画的教学重点难点、学生们容易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临摹到创作之间的转化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当我看到初入校门的学生通过传统绘画临摹而步入中国画艺术之堂奥,又能在自己的毕业创作中把这些认识反映出来时而化古为新,我体会到当初恩师们的心情。与此同时,我个人对临摹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将其用于创作、反映现代生活,时有新貌,自谓有得。感师恩之重,更应推动中国画传承发展而使文脉绵延不断,我深感自己责任之重,这是本书立意所在。
序 —— 孙志钧
一、历代工笔人物绘画风格概述与经典作品鉴读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工笔人物绘画
(二)隋唐之工笔人物绘画
(三)五代之工笔人物绘画
(四)两宋之工笔人物绘画
(五)元代之工笔人物绘画
(六)明清之工笔人物绘画
二、临摹技法要素讲解
(一)工笔重彩与淡彩
(二)植物色与矿物色
(三)关于拓稿
(四)勾线与复勾
(五)传统工笔重彩技法汇总
(六)蛤粉的运用
(七)关于两面施色
(八)洗画
(九)关于须眉
(十)画面的整体把握与调整
(十一)关于底色与物象的关系
(十二)虚实
(十三)关于“薄而厚”
(十四)关于“制作”
三、临摹技法步骤实践
(一)拓稿阶段
(二)勾线阶段
(三)施色阶段
(四)调整阶段
(五)复勾阶段
后记——王海滨
冯远(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名誉主席)
画好工笔人物画,除了构思新颖、造型精妙、风格形式特异外,绘画技法至关重要。如果艺术的“艺”代表了前三者的话,那么“术”就是指技能、技艺、功力的呈现与表达。没有上好的“术”,再高妙的“艺”也无从体现。王海滨的《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临摹与鉴读》是一本结合自身实践,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解析步骤介绍较为充分完整的教材,其选图精当,文字表述清晰,对学习研究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读者大有补益。中国绘画迥异于西洋绘画的从写实、写真入手,逐渐摸索形成一套表现手法,而是从历代画家总结创造的方法——临摹入手,其好处在于能够深入学习既有的名家成熟技法,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名作的方法要领、技术语言,然后结合写生训练,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方法特点。又由于中国绘画历千年演变已积累了一整套独特的程式和技术特色,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技法有一个深入的理解认识过程。“鉴读”和“临摹”就是解决认识和通过实践加深理解的最好办法。即使从继承、转换,创新、发展的角度而言,没有对传统精华的深度体认,便遑论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如果能够做到以“活”的眼光去鉴读经典,又能以“变”的意图去临摹古人精品,那就更好了,相信海滨此书的深意也正在于此。
《簪花仕女图》(局部)王海滨 临摹 绢本重彩 2019
李翔(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认真研读了首都师范大学王海滨教授的专著《大师经典——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绘画临摹鉴赏与实践》,认为该著具有两点重要价值。
第一,高度体现了“文化自信”。该书立意高远,解读、延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绘画艺术及其内在精神,始终坚持经典卷轴画艺术与民间壁画艺术并重的观念。从材料、技法与传道等层面逐层剖析中国传统绘画,展现了作为“丹青”一脉高度的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
第二,精准的定位与丰富的实践价值。本书是王海滨教授以个人的教学课徒稿、讲义及绘画实践经验而来,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力图引领学生在解决工笔画技术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对传统中国画精神意境的体悟以及由技入道的过程。在技法介绍方面注重传统规范,运用传统天然颜料,严格制作程序和规则,以期引领临摹者从经典起步而求高远之道。全书力倡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活化经典,以期读者和更多学子能循此脉逐步创拓,打通临摹与创作之间的有机关联,彰显了丰富而恒久的实践价值。
胡勃(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笔画学会艺术顾问)
王海滨所著《大师经典·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绘画临摹与鉴读》一书,选题精准,因为经典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作为师范院校的教授,他做了自己份内的事,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体验感,系统梳理解读了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与演进,结合精彩的示范摹品,有分析、有见地、图文并茂,为后学者提供了研习传统的优质范例。
临摹传统经典是学中国画的必经之路,是入门的向导,是入道的法门,是艺术功力的基奠,更是艺术创作的蒙养与铺垫。这便是临摹借鉴传统的价值所在。对时下的美术教学和艺术创作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文化建设离不开弘扬传统,艺术的发展只有立足地缘,植根固本,才能育成参天大树、常青之树,进而傲然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临摹才能切实领悟传统经典的文化基因和文脉生命,进而深刻体验中国画传统的美学价值。在今天,对传统要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要深入研究、化古为今,使今天的艺术创作达到新的高度,新的辉煌。在这方面,王海滨教授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奉献,我想这也正是他写这本专著的初心所在。值得称颂!
《诸葛亮像》元 赵孟頫 纸本设色
孙志钧(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名誉会长)
临摹不仅是历代画家学习的重要手段,更是中国画传统流传有序的保证。如果没有后人对前代作品的临摹,中国画也就不能成为完整的体系而数千年文脉不断。正确认识临摹的意义,有效发挥其在中国画研究、教学、实践和传播等层面的价值,是每一位中国画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王海滨的专著《大师经典: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绘画临摹与鉴读》,正是集中体现这份思考的一部学术著作。该书有几个显著特征:一是紧扣中国工笔人物画史,所选例图无不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在解释其艺术特色时充分结合了个人学习及创作体会,富于个性,颇具见地;二是注重对中国画意境、格调、趣味的强调。全书对经典作品的内涵解读与技法介绍,都放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之中,基于对中国画独有精神内涵的理解,便于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表现样式和技术手段;三是对技法的介绍详尽细致。画面构图、颜料制作、笔势笔法、洗画、正反施色、三矾九染,关于技法的各个方面,都有详尽介绍。作者精心绘制了《簪花仕女图》临摹步骤示范图,直观体现了一幅作品的完整临摹过程,知行合一。尤为珍贵的是,海滨根据多年临摹、创作教学中学生容易遇到的问题,侧重设计有关内容,列出解决方案,针对性、操作性强,有强烈的实践指导意义。希望更多的读者从海滨这本专著中习得中国经典绘画的精义,祝愿中国画在时代发展中焕发无限生机。
王海滨
1976年生于河北任丘,艺术学博士。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青年艺委会副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等。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首都师范大学青年燕京学者。作品参加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第五、七、八届全国工笔画展并获银奖、优秀奖,第三、四、五届全国青年美展并获优秀奖(最高奖),第三、四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等国家级展览40余次;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上海中华艺术宫、今日美术馆、养墨堂美术馆、炎黄艺术馆等机构举办的学术展览80余次。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学术机构收藏。在《美术研究》《美术观察》《美术》《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出版专著5部;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和美术创作工程。学术主张:立足近现代以来中西融汇的艺术脉络,深汲工笔画优秀传统并执着于现代探索,正源开新。
编辑 |营销中心刘畅 张文基
审校 | 徐鼎一 谢东滨 王桂荷 韩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