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者说
1984年,中央提出要增加50元券、100元券纸币。情况来得突然,让印制总公司感到了压力。于是他们又把几位专家找来商量怎么办。参加讨论的有副总经理徐吉周、生产处长左宝昌等领导和国营五四一厂设计室主任石大振、高级工艺美术师刘延年。
大家一筹莫展,因为第四套人民币表现的主题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而发行的10元券已用了汉族和蒙古族,也就是说中国人口最多的两个民族已经用上了,往上再也没有可用的民族了。
但是钞票要成系列,第四套的民族大团结这个主题不能偏离,怎么办?
对这段经历,美术专家陈若菊仍旧记忆犹新:
当时正好是国庆节,我们几个人在看电视,看见人们抬着大牌子在游行,是四位领袖的大牌子。
周令钊讲:哎,有了、有了,咱们把这四位领袖像用上去!原来主席好像有句话,人在不要上(钞票)。这时四位领导人都不在了,就可以上了呀。
刘延年对这一段也有深刻的记忆:大家一致同意使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四位领导人作为正面主景。
可是如何才能表现出四位伟人的光辉形象呢?从艺术的角度不好处理。
我曾在资料室看过一本书,书里有一张招贴画,画的是浮雕像,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我就把这本书拿到专家组一起讨论。大家认为这种表现形式可以,就确定了用浮雕像,因为浮雕是纪念像不是人像,用上去表示纪念,是最好的怀念。
关于人物的排序,当时在《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里,已改成了“毛周刘朱”,而且游行那天,牌子上的四位伟人也是这样排列的,当天《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游行时,四位伟人也是这样的排列顺序。由于要用雕塑的形式,当时曾经请过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位教授制作泥塑,但与钞票设计制版的工艺有点距离。
罗工柳说:“侯一民,你按照浮雕的效果画一张素描看看怎么样。”侯一民就按照浮雕的效果画了素描稿,大家认为还不错于是就采用了侯一民的素描稿。
有了素描稿,就是如何雕刻的问题了。
而“四位伟人形象”的雕刻者,就是北钞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席华。他同样也是第四套人民币50元券、10元券正面主景人像的雕刻者、“印钞造币勋章”的获得者。
他在雕刻“四位伟人形象”时,又是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苏席华想到了很多很多,如何从理论与雕刻技术的角度把握好四位伟人的形象和气质呢?
他联想到中国革命所走过的艰难曲折之路,联想到中国的发展变化,联想到四位伟人的丰功伟绩,联想到四位伟人高尚的人品,联想到老百姓对四位伟人的热爱,内心百感交集、波涛汹涌……
如何用自己手中的钢刀表现出四位伟人的风采?他琢磨、他思考、他无法平静自己内心的情感。他在把握整体效果的基础上,反复学习四位伟人的传奇人生和丰功伟绩,他翻阅大量的书报杂志和照片,领会四位伟人的精神世界,他要把四位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风采,要把全国人民对四位伟人的热爱,用手中的刻刀表现出来。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四位伟人的图稿是采用浮雕风格的素描人物形象,这对他来说是第一次,在国际钞票史上也不曾见到过用手工雕刻浮雕像的,他要选择最佳的表现技法。
如何表现四位伟人的神采,又要符合印钞工艺,经过深入研究,他认为传统的曲线雕刻技法是为表现人物的骨骼肌肉变化,为表现黑、白、灰多层次的整体效果和增加艺术感染力的,而浮雕风格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宁静、沉稳、庄重的感觉,画面显得干净、光洁,明暗反差不大,光线变化平缓,用影子衬托出出浮雕的效果,这是浮雕像的基本特点。
若采用传统的雕刻技法表现浮雕风格的任务形象,内容和形式则不统一,为使雕刻技法与艺术效果达到完结的结合,更有利于表现浮雕风格的人物形象,他创造性地大胆地改传统的曲线雕刻技法为主辅线均采用平行的直线或点来表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的作品入选,其印品既达到原稿宁静、沉稳、庄重的浮雕艺术效果,又做到了严谨而不呆板,严肃而不失生动和谐,展现了四位伟人的光辉形象,凸显伟人的风采。可以说达到了艺术、技术与工艺的完美结合,也为雕刻浮雕风格的人物形象探索出一种新的表现技法。
最后,这张百元钞上的“四位伟人形象”,成为了第四套人民币的代表性形象,深受大家喜爱。
文章转发自古籍,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