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陆机《平复帖》卷
西晋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65)
欧阳询书仲尼《梦奠帖》传承有序,虽无款,但通常被认为此贴是欧阳询晚年真迹。元书法家郭天锡在题跋中将此贴认定为“世之欧行第一书也”。赵孟頫在题跋中写道“欧阳信本书,清劲秀健,古今一人”。
赵孟頫早年小楷精绝,此卷皇家珍品,整体工整,笔法精严,是不可多得的小楷范本。
国诠,初唐经生,生平不详。此卷为其贞观廿二年(648年)十二月十日手抄小乘佛教律部重要经典《善见律》。字作典型的唐代“经生体”,结构谨严优美,笔画挺拔腴润,使转灵活生动。全文二百六十余行,四千四百多字,一笔不苟,整齐匀净,表现了书者虔诚的心境与深湛的功力,实为唐人小楷上乘之作。
今日所见唐人写经主要为百年前敦煌藏经洞发现,多出民间写手,且断烂残破。此卷则为千年传世之本,首尾俱全。卷末题名中有“赵模监”、“阎立本总监”字样,赵氏为宫廷“搨书人”,曾摹《兰亭序》;阎氏后官至右相,曾绘《步辇图》。研究者据此认定此卷是当时奉敕所作的皇家珍品。
同样难得的是此卷的传承过程。它曾入南宋内府,钤有高宗“绍兴”、理宗“缉熙殿宝”二玺;元代曾归赵孟頫、皇姊祥哥剌吉两大藏家;明代华夏、董其昌及清初王鸿绪曾藏;入清宫后著录于《秘殿珠林续编》。卷后赵孟頫、冯子振、赵岩、邢侗、董其昌等大家的题跋相互辉映,为之增重不少。
怀素擅狂草,唐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与张旭齐名。
《苦筍帖》为怀素代表作,草书二行,释文为:“苦筍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十四字书法俊秀,墨彩如新,草、行间出,蕴真于草,笔法精妙,用笔圆转灵动,藏正于奇,笔势左揖右让,疏密有致。兴到笔运,如骤雨旋风,圆转飞动,虽变化而法度具备;书风丰腴遒美,含有“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的天趣。
清吴其贞《书画记》评:“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是帖经宋宣和、绍兴内府递藏,为传世稀有的怀素手迹。
《张好好诗》卷是杜牧该诗作名篇的稿本,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
《张好好诗》卷鉴藏印有“弘文之印”、“宣龢”、“政和”(连珠)、“宣和”、“政龢”、“内府图书之印”、“秋壑图书”、“张氏珍玩”、“北燕张氏珍藏”、“项子京家珍藏”、“张则之”、“蕉林居士”、“宋荦审定”、“张伯驹珍藏印”等,以及清代乾隆、嘉庆、宣统三帝御览及清内府鉴藏印11方,朱文)等张伯驹鉴藏印。
《张好好诗》卷是唐代诗人、书法家杜牧的仅存墨迹,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诗中描写了作为少年歌妓的张好好始得高官沈传师宠遇,终因沈的去世而流落市井的不幸身世,寄托了对她的无限同情,是杜牧诗作名篇。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王羲之后裔王方庆进献其先祖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王氏一门二十八人法书真迹,武则天命弘文馆用勾填法摹之以留内府,并令中书舍人崔融撰《王氏宝章集叙》以纪其事。
王方庆所献原迹无传,现仅存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僧虔、王慈、王志等七人法书摹本十通。因署有“万岁通天”年款,又称《万岁通天帖》。
王羲之墨迹早在北宋时期就不易获致,唐摹本日渐稀少。此卷勾摹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从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之间书风的传承关系,为研究我国书体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此摹本在流传过程中曾两遭火劫,至今仍清晰可见火烧的痕迹。
《神仙起居法》是杨凝式书写的古代一种健身,文体近似口诀。
释文:“神仙起居法。行住坐臥處,手摩脅與肚。心腹通快時,兩手腸下踞。踞之徹膀腰,背拳摩腎部。才覺力倦來,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厭頻,晝夜無窮數。歲久積功成,漸入神仙路。乾祐元年冬殘臘暮,華陽焦上人尊師處傳,楊凝式(下一草押)。”
林逋与苏轼难得的珠联璧合作品,硬被乾隆生生插一脚……人称“梅妻鹤子”的高冷先生林逋,常年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据说他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因此传世作品极少。此卷是林逋归隐西湖孤山时所作,共5首诗,除第2首是五言诗外,其余均为七言诗。
据诗后林逋自识:“時皇上登寶位歲夏五月”,可知此作品写于仁宗天圣元年癸亥(1023),林逋时年57岁,其书体瘦劲,秀逸,笔法厚重,风致绰约,与时人李建中风骨俊整的书风极为接近。诗后有苏轼书七言诗《书和靖林处士诗后》,无年款,据徐邦达先生考证可能是元祐四、五年间苏轼(时年约54岁)第二次到杭州作刺史时所书。此书藏锋敛锷,姿媚可爱,是罕见的苏轼传世佳作之一。这两段名人书法相映生辉,珠联璧合,实为难得的珍宝。
后纸有乾隆皇帝用苏轼原韵五题御制诗题记二则(其中一则由董诰奉敕而书),又有明王世贞、王世懋,清王鸿绪三家题跋。另钤有“濟陽文府”,清王鸿绪、清内府等鉴藏印。
“宋四家”之一蔡襄,以楷书擅长,“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自书诗》因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
卷尾有宋代蔡伸、杨时、张正民、蒋璨、无名氏、向水,元代张雨、张枢,明代陈朴、匡山凷翁、胡粹中、清代王文治及近代朱文均等十三家题跋。本幅第三首诗题下有小字批语“此一篇极有古人风格”,据杨时题跋称,乃欧阳修所书。鉴藏印记:“贾似道印”、“悅生”、“贾似道图书子子孙孙永保之”、“武岳王图书”、“管延枝印”以及梁清标、清嘉庆内府诸印。
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蔡襄罢福建转运使,召还汴京修起居注,遂从福州一路北行,历时半年多。沿途见闻有感于怀者,皆成诗章,此卷所书五言、七言诗11首即是。书写时间当在诗成之后不久,蔡襄时年约40岁。因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近代朱文均赞云:“此册行楷略备,无不臻美。其婉约处极似虞永兴,而温栗不减柳谏议。盖其能博采约举以自成一家书派者。”
文彦博作品较少,而关于此《三帖卷》(或被称为《三札卷》)的图像和文字资料也是少之又少,就连其官方收藏单位故宫也未在官网列出这份收藏。内容为葬礼、浚河等事。是文彦博晚年之作笔势清劲,风格英爽,“振笔挥洒无意求工者。而一种浑朴之气溢于褚墨间“。后有宋贾似道,明黄琳等鉴赏印。宋米友仁、向水,清永理题跋。
札卷为《信宿帖》与《旬日帖》联装,此帖被补称为“千古二帖”。两帖之后有元、清两朝共十三段跋语。上钤数位题跋者印信及清乾隆、嘉庆、宣统三位帝王鉴赏印。前帖《信宿帖》曾与其后的蔡景行跋一同入选《三希堂法帖》。
《诸上座帖》是宋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全文系佛家禅语。黄庭坚草书节奏变化强烈,历来备受推崇。故宫博物院收藏《诸上座》卷无疑是黄庭坚众多作品中的最优者。这是作者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全文系佛家禅语。即便只看官方扫描图,作品中传递出来的情绪感也是跃然纸上。
此书师法怀素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
黄庭坚《山谷自论》云:“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在《语录》后黄氏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出笔长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其晚年杰作。
宋徽宗赵佶的草书代表作。这卷狂草千字文,其法出自怀素狂草一派,全长数丈,一气呵成,毫无倦笔,颇为壮观。
此碑立于延熹八年(165年),隶书,典雅壮伟。“在汉人八分最为险劲,已开魏碑之先河”(清汪喜孙语)。汉碑极少留书者姓名,此碑文末有“書佐新豐郭香察書”名款。碑文记述历朝帝王封禅祭天地的祀典和当朝弘农太守袁逢主持重修华岳庙碑的经过。
原碑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著录。据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和明郭宗昌《金石史》中记载推测,宋末元初碑已毁。传世拓本罕见,可信者有四:一是长垣本,以明代长垣王文荪藏得名。二是华阴本,明时为华阴东肇商兄弟和郭宗昌收藏,也称关中本。三是四明本,明时宁波丰熙万卷楼与范钦天一阁所藏,宁波古称四明。四是顺德本,因清季顺德李文田获存而得名。
华阴本浓墨精拓。原碑的第一行至十七行损泐一百余字,较长垣、顺德本拓得晚,约在宋、元之间。附页存郭宗昌、王铎、翁方纲、阮元等题跋、观款230余条。其中王弘撰跋云:“倡明漢隸當與昌黎文起八代同功”;朱筠跋专从六书理论考究碑文字形结构,以证篆、隶、楷之递变;朱锡庚跋详叙《华山碑》诸拓本流传递藏经过,均有较高学术价值。
《曹全碑》内容为王敝记述曹全生平。康有为认为此碑“以风神逸宕胜”,是汉隶中“秀韵”一路代表。
碑主曹全自幼勤奋好学,博学多能,他的孝行在家乡更是有口皆碑。先后担任过郡右职上计掾史、凉州治中别驾,在建宁二年(169)举孝廉,拜西域戊部司马。当时正逢疏勒国发生政变,对大汉王朝也不再称臣进贡。
《刊谬补缺切韵》,5卷,唐吴彩鸾写本,韵书,唐王仁煦撰,长孙讷言注,裴务齐正字。素笺厚纸本,龙鳞装。凡24页,首页单面书,余皆两面书,共47面,每面35行,自第9页“耕”起为36行,每行字数不等。
卷首、末钤宋宣和及清乾隆帝诸玺。卷末有明宋濂跋。前隔水有“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初九日重装”及“裱褙匠曹观”字样。
隋仁寿元年(601年),颜之推、陆法言等撰成《切韵》一书,凡5卷,共收12100余字。王仁煦在其基础上又进一步整理增订而成《刊谬补缺切韵》,除对《切韵》加以刊正、补注义训外,还对本字俗体等加以辨析,增收约6000余字,另增立两韵,并注明《切韵》与另外5家韵书分韵的异同,可供了解其分韵梗概和关系等。
此书原为散页,宋宣和年间裱成手卷,后有所改异:以首页全幅粘裱于命纸右端,第二页接续首页尾,仅以右端纸边粘于命纸上,各页再依次以右纸边向左相错1cm粘裱,此式卷起如手卷,展卷时书页鳞次相积,故称“龙鳞装”。因在收卷时各页鳞次朝一个方向旋转,宛若旋风,故又有“旋风装”之称。外形似卷轴,但长度大大缩短,既便于翻检,又保护了书页,可视为卷轴向书册过渡的一种装帧形式。明洪武年间重装时保留了原装形式。
此书由宋内府递归清内府,清亡时被溥仪盗携出宫,流落民间。1947年复为故宫博物院购得,仍完整无缺。与各书著录比照,宋徽宗泥金题签已佚,宣和7玺存4,本幅上加钤了乾隆帝诸玺。欲得《切韵》原貌,唯赖此全本,同时还可赏其书法,考其纸墨装潢,堪称稀世之珍。1947年,故宫博物院将此本影印出版,签题《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已知《刊谬补缺切韵》还有两种传本:其一出自敦煌石室,系本世纪初法国人伯希和盗出,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残损较甚;其二为故宫所藏明项元汴跋本,称“内府本”,但内容与宋濂跋本殊异,早经学者定为他人改作之书。
关注藏家群
快乐每一天
文章转发自藏家群,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