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年中之际,我参编的第一部著作《时光刻度——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搪瓷物证图录》(以下简称《时光刻度》)终于修成正果,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陕历博建成开放30周年的献礼之作,这本书的主编团队集合了馆内外专家学者、专业人员和社会人士等各方面力量,很有幸我作为撰稿人之一,参与了本书的编写。
2015年以来,陕历博积极响应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的工作精神,数年之间面向社会征集了将近4000件反映我国特别是西部重镇陕西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老物件”,并在2017年举办了《岁月如歌——陕西民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展》。作为当时全国首个社征专项展,展览以贴近老百姓的展示内容、新颖的展陈方式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还在整个文博界引领了一波社征文物展览热潮。
此次《时光刻度》书籍项目,正是沿着之前道路的又一次前行与创新。我们精心选取了其中颇具时代感、纪年序列清晰完整、信息承载丰富多样、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180余件搪瓷器(绝大多数为西安人民搪瓷厂出品)及其相关物证,以展示器物图像、记述基本信息和解读文化内涵等三方面内容汇集成书。全书的主体部分按时间线索,分成“飞入寻常百姓家——走向民众的西安人民搪瓷厂(1951-1966)”“红旗漫卷神州地——曲折前进的西安人民搪瓷厂(1967-1976)”“破浪扬帆好顺风——转折脱变的西安人民搪瓷厂(1977-1989)”“长乐路口夕阳斜——衰退消失的西安人民搪瓷厂”四个单元,系统呈现了20世纪50至90年代西安人民搪瓷厂的发展历程,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陕西地区老百姓的生活变迁史。
我对书中的第二单元“红旗漫卷神州地”最为熟悉,也很有感情,原因就是这个单元的大部分内容由我负责撰写。对于这段历史,历史书中的记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作为没有经历过那个特殊年月的后辈回望当时,很难构建起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代入感。
为了完成好这次图录撰稿任务,我投入了大量精力了解这段历史,翻阅了《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大事记》《新编陕西省志》《西安市志》《渭南市志》(邮电志、工业志、公安志、政治卷)等多部历史著作与志书,查阅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铁路集团官网、中国人民银行官网等网站和相关文章,并且一有问题,随时“抓住”身边上了年岁的长辈家人、前辈同事,向他们请教问询,收获了许多宝贵而又生动的“知识点”。通过大视角观察、小切口触摸,去感知那些“与搪瓷有关的故事”,从而不断地充盈撰稿内容、提升撰文质量,比如在撰写“骆驼牌‘西铁联’搪瓷缸”这个词条时,我不仅查看了相关的志书资料,而且询问了家里的父祖辈,他们对那时的一些特定的说法、做法记忆深刻,得益于这些帮助,最终比较好的完成了这个搪瓷缸词条的撰写,使得词条中不仅包含对搪瓷缸的基本描述,而且对缸体上面的文字信息和历史背景做了相对全面的解读,尽可能地让这件锈迹斑驳的普通搪瓷器“活起来”,回到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为人们讲述那段岁月故事。
通览全书,参编团队大体都按照这样的手法和框架来逐个撰写搪瓷器物的词条,一个个或短小精悍、或丰富饱满、或蕴含深沉、或生动鲜活的词条将平日里人们难以捕捉的历史瞬间穿联起来,清晰地呈现出时光的刻度,让读者朋友都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或美好、或苦涩、或深刻、或淡然的人生记忆,与过去的自己来一场时空对话。我想,这也是作为我们项目团队和撰稿人最希望看到的阅读体验。
除了参加撰写《时光刻度》的主体部分,我还参与了全书文稿的校对工作,在校对过程中,与各位同仁交流学习,能够深深感受到这个团队的较真态度、钻研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学术追求,从封面选取到字体使用、从文字撰写到图片选择、从信息记述到修饰用词,大家从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一点瑕疵,对于这本大量涉及现当代历史史实、著名人物和社会政治生活的藏品图录,我们力求做到记述平实和煦、解读客观严谨,彰显人文情怀、保持敬畏之心,以求在流淌不迭的时光刻度间施以蕴藉人类之爱的默默温情,让历史不再显得冷冰冰、硬邦邦,而是变得可爱、灵动、鲜活起来。
参编《时光刻度》,是我首次“触电”图录著作撰稿。我的日常工作主要与公文打交道,两者虽皆为“爬格子”,却着实有所不同,打个比喻:拿北方人喜爱的面食来讲,写案牍文章好似吃方便面,平平淡淡,少有波澜,而参与编写著作就像品尝家里做的油泼面,有滋有味,活色生香。愿读者朋友在《时光刻度》的陪伴下了解百味故事,感受鲜活历史,收获美好体验。
张 攀
2021年8月11日晚于陕历博
。
作者简介:
张攀:男,陕西华阴人,2012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学专业,2013年至今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馆员,日常主要从事办公室行政工作,同时开展博物馆理论实践研究。
文章转发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