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匣钵出现之前,叠烧法是瓷器主要的装烧工艺,主要流行于五代时期,我国南北方很多瓷窑均有发现这一工艺的使用,且不同时代往往采用不同的垫具间隔瓷坯进行明火叠烧,可见该技法也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叠烧法的具体烧制过程为:装烧时在窑内底部铺一层窑沙,将支烧具插入窑沙内,在窑底用垫圈垫平以保证稳定性。而后将坯件放置平稳,在其内腹放置垫烧具,再在其上搁置另一坯件,如此一坯一垫间隔着叠烧。河北曲阳定窑窑址出土的青黄釉碗足底有支烧痕迹,内底粘支烧痕,应采用三叶形支钉叠烧法(也称支烧法)烧造而成。
叠烧法的优点是采用明火烧制,可减少热量损失,升温较快,能较快烧制出成品。坯件的叠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瓷器产出量,而且垫烧器具较为简单,这在当时是经济高效的装烧方式。不过也正因明火烧制,容易导致坯体受热不均或有烟熏痕迹;坯件垒叠的方式也容易引发倒塌,从而影响烧制的效率。
三叉形支钉 晚唐五代 中国河北曲阳定窑窑址出土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青黄釉碗 唐代 河北曲阳定窑窑址出土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漏斗形匣钵 五代 中国河北曲阳定窑窑址出土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碗形支圈 北宋 河北曲阳定窑窑址出土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撰稿、编辑:黄巧好
校对:陈苑萱
审校:吴丹微
审定:王维一
文章转发自南越王宫博物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