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丨顶级流量“青花瓷”的晋升之路
2005年7月12日,佳士得拍卖会上,《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瓷器,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代表之一,英文名亦为“china”,足可见全世界对其身份的肯定。如果要在中国瓷器中评选出影响力最大、传播最广泛的一种,青花瓷当之无愧。元朝最后几十年间,一项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商业大冒险展开了:钴石由8000千米外的波斯向东运往中国,为伊斯兰顾客专门制作的大宗瓷器则被向西销往西南亚市场。青花瓷的诞生,是由泉州商人接生的,接下来他们继续扮演重要的推手角色,推动青花瓷一路发展进入明朝。一方面,他们熟悉迫切需求高质量瓷器的西南亚市场,同时也知道波斯陶匠尝试在锡釉陶上绘制钴蓝图案却感挫折。另一方面,他们查知景德镇陶匠已发明出一种更优良的瓷胎:洁白的器面,绘制纹饰最为理想;坚固的材质,极适合复制西南亚使用的大型金属容器。景德镇陶匠也发现他们的无色釉黏度恰当,可防止回青(色料)在煅烧过程中发散,因此能在白色器表上施以复杂精细的图案。他们还有一项胜过龙泉窑的决定性经济优势:青花瓷的烧造成本较青瓷低廉。青瓷要求严格,必须精确控制窑中的氧气量,有时还得靠几分运气,失败了会有许多废品。而青花瓷烧造的成功率较高,废品相较之下大幅减低,因此景德镇的利润比对手龙泉窑为高。及至14世纪中叶,景德镇陶工已开始制作大型器皿,纹饰精细,图案复杂,“白底青花,明亮鲜艳”,(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如此形容。元末明初已有某些富人以青花瓷陪葬,表示青花瓷已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精英阶层还是普遍看不起它,直到青花瓷荣获宣德皇帝青睐方才改观。几个世纪以来,鉴赏品味都以高雅低调的白瓷、青瓷为尚,钴蓝装饰的青花令宋瓷爱好者觉得庸俗过饰。在他们眼中,宋瓷因其美好的塑型与釉彩已臻化境:那流动的体态、千变的釉色,似与花卉的自然意境以及美玉的精练意境和谐共融。然而,在宣德皇帝的支持之下,青花瓷达成重大突破——进入精英阶层。陶匠放弃了务求微妙的釉色讲究,改采以绘画式的装饰新法;青瓷的丧钟就此敲响,龙泉窑失去大量市场。朝廷领头带动风气,鉴赏家迅速跟进,纷纷修订他们的观点和假设。他们学会了欣赏青花瓷鲜亮的蓝色图案、新颖的绘画风格、奇特的动物画法、取自古典场景的图绘、吉祥寓意的纹饰,以及在三维空间平面上展现的山水景观。官窑新样大受推崇,为后世树立了难以超越的高标准。青花瓷在明初胜出,表明中国的艺术常规与角度再一次遭到打破,而且程度之巨前所未有,比起由唐入宋之际发生的审美趣味断裂,转折更甚。15世纪初期,埃及、叙利亚与波斯陶工开始模仿中国青花设计,慢慢地采取了更自由、解放的律动和空间感,他们的图案逐渐开放,迎进中式特有的某些生命力与自发性。中国方面,则采纳了伊斯兰构图元素,诸如带状纹饰以及更严整的空间规范。他们也变得擅长使用西南亚式的空间组织脉络,传递自身的视觉语汇风格。如此制作出来的艺术结果,毫无疑问是中国作品,却融入了中国文化以往所无的新元素——不同传统的汇合,成就了一种魅力,最终证明无论在伊斯兰之地或在全世界,这种魅力都令人无法抵挡。14世纪初开始,商人进口景德镇青花瓷到越南,因为这里恰好是泉州至波斯湾、印度洋航线的必经之地。15世纪起,日本商人引进景德镇青瓷,通常只在进食时使用,餐后才真正上茶。有一种设计成木桶形状的小型水罐,特别受到欢迎。唯一能在重要的茶道仪式上露相的青花茶碗,只限于“古染付”(老青花),这是19世纪创造的名词。17世纪初期,数以百万件的青花瓷涌入欧洲,器面的图案颇能迎合知识精英阶级的趣味,此时的他们,正好不再沉迷于古典-文艺复兴风格,转而受到矫饰主义的时髦古怪吸引。欧洲植物学者甚至把莲花称为“瓷花”,因为来到欧洲的中国青花瓷几乎件件有它。东西文化相逢的最终产品,是一个颇有创意的“想象中国”同化并当地化了中国意象。种种所谓中国情调的图案,尤其是人物和山水元素,把中国视觉文化的复杂性过滤简化成定型的刻板成分,变成可以欣赏、可以理解的风景画,而不再是深邃难解的文化符号。中国陶匠也把西方想象的中国,复制于他们制作的外销贸易瓷器,更强化了这种不具恶意却简化的中国图像。最后结果,有得亦有失。跨文化交流之下,促成了创新,也造成误读。外国工匠与艺术家以他们的方式重新表现中国文化,巨大的简化自然无可避免。然而正是这过度简化本身,创造出新的装饰图案,得以流通国际。世界变得愈趋紧密,但却是相互误解比附的结果。瓷,以及它的众仿制品,是跨文化交流的要角。7—16世纪,主要的交流循环是在中国和西南亚之间,最后由蓝白色系的青花拔得头筹,成为所有文化的标准配色方案。然后交流圈扩大,延及西方,包括欧洲在美洲的移民据点。全球化的贸易模式促进了文化想象的循环反复,混血交配的器物诞生,一种共同的视觉语言于是诞生。简介:《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照亮了一千年的历史,探索了中国瓷器在全球的巨大文化影响。14 世纪,商人把钴矿石从波斯运到中国,用于装饰销往东南亚、印度、波斯等地的瓷器。西班牙大帆船向秘鲁和墨西哥运送瓷器,而欧洲贵族则从中国广州订购餐具。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细致分析了瓷器是如何跨越日本、爪哇、埃及和英国,成为传播和融合艺术符号、主题和设计的媒介的历程。本书不仅详述了瓷器是如何影响当地艺术传统的,而且还阐明了它是如何与宗教、经济、政治和社会身份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一部跨文化交流史,它以一种特殊的商品为焦点,展示了一种真正的全球文化。
多多教育:给孩子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博物馆中学习。让孩子在历史文化遗迹中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探索世界。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文章转发自博物馆丨看展览,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