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戒牌,中国古代行斋戒礼时所置示警牌。始于明朝,明洪武五年(1372)令诸衙门各制作木斋戒牌,刻文于上,文为“国有常定,神有鉴焉”。
凡行祭祀则设置。清沿明制,凡大祀、中祀皇帝致祭,事前应斋戒,由太常寺进斋戒牌。圜丘、祈谷、常雩,皇帝宿内廷斋宫,于乾清门设斋戒牌二日,置于黄案。坛所斋宫设斋戒牌一日。皇后亲蚕,亦进斋戒牌,由太常寺进递到乾清门交给内监,置于交泰殿。
各衙门官员斋戒,大祀斋于公署,于大堂正中设案置斋戒红牌;中祀斋于私署。行祀之日各佩斋戒牌,不理刑名,不宴会,不作乐,不入内寝,不问疾吊丧,而有疾有服者不与戒。
《清会典》载:“斋戒牌木制,饰以黄纸,以清汉文书斋戒日期。”皇帝在宫中斋戒时,设于斋宫丹陛左侧。斋戒之日,皇帝与王公大臣也必须佩戴斋戒牌。这种斋戒牌“广一寸,长二寸,书满汉斋戒字,佩著心胸之间。”
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皇帝认为内外大小官员虽设斋戒牌于官署,但恐言动起居之际稍有懈慢,故酌定斋戒牌的样式,缩小尺寸,谕令各官员将斋戒牌佩于心胸之间,并得彼此观瞻,以期简束身心,竭诚致敬,不稍放逸。
皇室成员佩带斋戒牌均出於清宫造办处,其材料也分多种,而且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制作,都成了随身携带的心仪艺术品。
其质地有玉、翡翠、琥珀、金、织物、金属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木料等等。形式多样,见有蝠桃式、葫芦式、椭圆形、长方形、香袋形等,大小约在4至9厘米之间。两面分别装饰满文及汉文“斋戒”二字。在佛教中,清除心的不净叫做“斋”,禁止身的过非叫做“戒”,斋戒就是守戒以杜绝一切嗜欲的意思。有句古语称“嗜欲深者天机浅”,此语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是:“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嗜欲深,是一种病,是一种瘾,如食鸦片,明知有毒,欲罢不能,至死方休。
斋戒在一定意义上与北宋名相寇准的《六悔铭》有异曲同工之妙。做官的,心要如秤,不能为谁而任意轻重;心要如水,不能为谁而任意倚侧。一心为民服务,不因个人的利益或喜怒而有所偏失、曲护,至于受贿、包庇、冤狱,东窗事发时,后悔就晚了。凡是装门面、讲排场、骄纵挥霍的人,很快就会匮乏贫困。富时和你在一起的朋友,在你贫穷时,早已不见,谁愿代你填补往日浪费亏空的大窟窿呢?
年少学艺,事半功倍。年少时懒惰荒嬉,直到“一头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少年的时光真的很宝贵,年少时不知努力,等老迈时,徒留伤悲,追悔莫及。
经一事,长一智,社会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大学,逢事就留心,随时学习。储备实际经验,会使人更成熟。人只有在拒绝学习的时候,才是真的老朽了。临到用时懂得少的人,难事就多,没有不后悔的。狂饮猛拼,好像豪爽,等到醉时,胡言乱语,呕吐遍地,无理冒犯,失态献丑,醒来不胜懊悔。人在生病之时,都有很好的悔悟,只可惜病一好转,就全忘了。名利的计较,琐屑的操劳,不加节制,不稍安息,必须等到生病,才开始后悔。如果没有病时就想想生病之苦,许多尘心焦思,就减去了一大半。“斋戒”与《六悔铭》的共同点在于嗜欲,只不过《六悔铭》是教人要及早控制嗜欲并觉悟悔改。而斋戒是一开始就杜绝一切嗜欲。“斋戒”并非违反自然规律,相反,它遵守规律,让我们人生保持守恒。斋戒一段时间的人,慢慢的会发现,其实斋戒是为了减少外界对自己内心的影响,进而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让欲望成为自己的主人。
藏家群
找对圈子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