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顶金冠饰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唯一的“胡冠”。
自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胡冠传入中原,将冠上的雄鹰改为赤雉长尾,这种冠饰是武官所服。匈奴王都是能征善战的武将,可见这种鹰形金冠饰应是匈奴王或酋长的冠饰。
鹰顶金冠饰
整个冠饰展示了雄鹰俯瞰狼羊咬斗的画面,制作方法包括锤揲、镌镂、抽丝、镶嵌等多种工艺,足以代表战国晚期匈奴王室金银工艺的制作技术水平和艺术造诣。金冠饰从艺术构思到制作工艺,都达到了精工娴熟的程度,反映出战国时期匈奴族的手工业生产,除了青铜制作和铁器制造业之外,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已相当发达。
各金冠带上的马、羊,正是他们长期饲养的家畜,鹰俯视、狼咬羊则生动地反映了草原民族的狩猎生活。整个金冠饰充满了浓郁的草原气息,表现出匈奴族勇猛强悍的性格及对英武善猎的崇拜。这种动物纹饰的造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方草原民族的经济生活和文化艺术。
文物鉴赏
鹰顶金冠饰是匈奴遗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之一,有“草原瑰宝”之誉,是迄今所发现的最珍贵的匈奴酋长金冠饰,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是内蒙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它由一鹰型冠顶饰和三条金冠带两部分组成。冠顶高7.3厘米,冠带长30厘米,周长60厘米,共重1394克。冠带左右两边靠近人耳部分,每条的两端分别做成卧虎、盘角羊和卧马的浮雕图案,其他的主体部分饰绳索纹。
鹰顶金冠饰细节
冠顶饰的下部用厚金片打制成半圆球体状,表面錾四狼咬羊的浮雕图案,半球顶端立金鹰展翅,鹰头颈用两块绿松石磨制而成,用一根金丝从鼻孔穿入,通颈部,与腹部相连,双眼用金片镶嵌,头颈可以自由地左右摇动。整个冠顶构成一幅雄鹰傲立鸟瞰狼咬羊之画面,形象活泼生动。
文物故事
一九七二年一月十一日,当时杭锦旗阿门其日格公社的七十六岁的王美子老人,来到离他家居住不远的阿鲁柴登大队往南四公里的一个荒凉的沙窝子里挖古生物化石,当地人把这里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称为龙骨。
老人在掏挖的过程中,一锹下去,突然感觉铁锹碰到了一件硬物,并发出了金属撞击声,当他扒开上面的沙土,惊奇地发现地下埋着许多金银器物,按照当地的迷信说法,发现地下的宝物是不能一个人独吞的,否则会引来灾祸,于是王美子老人到村子里又叫了另外五个人来一起挖掘,他们不仅分了挖出来的金器,还跑到当时的伊盟杭锦旗人民银行卖掉这些金器。
鹰顶金冠饰
这事现在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当时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比较弱。当时的银行工作人员不仅鼓励村民挖掘,还主动帮助这些村民把文物上镶嵌的玛瑙、玉石、松石等物砸下来,以保证金子的纯度。
这些珍贵的文物眼看就要毁于一旦,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有一个银行工作人员及时把情况反映到了伊盟教育局,伊盟教育局又把这一情况上报到内蒙古文化局,层层协调后,内蒙古文物工作组到实地进行调查,他们不仅收回了银行收购的文物,还对现场进行了细致的勘察和发掘,证明这里是一处古匈奴墓葬,由于墓地埋藏较浅,经风沙不断吹刮,暴露于地表,才遭到了破坏。
鹰顶金冠饰
这批极其珍贵的金银器共200多件,是2000年以前匈奴王的遗物,是以鸟、兽纹为主体的各式金饰牌,有虎咬牛、虎吃羊的场面。
反映的图案以马、牛、羊、鸟为主,也有虎、狼等,这在我国匈奴族考古史上是很罕见的,这批后来被追回的文物中就包括匈奴王冠。
鹰顶金冠饰
历史的河流流淌了几千年,历史的风沙也刮过了几千年,许多故事已堙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但那留存下来的一件件文物仍在默默地向我们讲述着那曾经的历史,只是时间太过久远,有许多已不能被解读,但我们相信,历史之谜也将像匈奴王冠一样,慢慢地被人们发现和认识,揭开依附在文物上的谜团。
文章转发自北京陶瓷艺术馆,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