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于大厦将倾之际,虽有众木支起,以有同光中兴,但其颓势已不可逆。在这纷乱之际,清朝官员的信札手迹中可看到那个时代的缩影。众官员之中吴大澂又以其学术之伟、书画之美而格外夺目。



吴大瀓(1835年~1902年),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白云山樵,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1868 年(同治七年)进士,授编修。出为陕甘学政。1877年(光绪三年)赴山、 陕襄办赈务,不辞劳苦,亲赴灾区察勘,得左宗棠、曾国荃等保荐,次年,授河北道。1880年(光绪六年),诏给三品卿衔,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宁古塔、三姓、珲春等东陲边务。次年,授太仆寺卿。是年 4 月,吴大瀓为三品卿衔,赴吉林随同铭安帮办一切事宜,旋即改为「督办」。于 6 月行抵吉林,即与吉林将军铭安商酌防务事宜,于整军吏、守边强边等方面多有建树。善画山水、花卉,精于金石书法和鉴赏,富收藏。为近代六十名。
吴大澂一生嗜古,于古文古器物之研究有开创之功,被顾颉刚誉为“有金石学以来第一人”;其书画追求“古雅”之风,画宗王石谷、恽南田;书法直取秦汉以前,更是影响了如吴昌硕、黄牧甫等书家的艺术风格。


2022西泠春拍
吴大澂(1835~1902)篆书七言巨联
纸本对联
1885年作
358×57cm×2
说明:朱溍上款。朱溍、吴湖帆、钱大钧等旧藏。吴湖帆二次题跋,钱大钧题签。此巨联单条超过三米半,全联将近四十平尺,为已知市场中最大的吴大澂对联。上款简介:朱溍(1859~?),字子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朱学勤次子,藏书家。曾官顺天府治中、江苏后补道员等。跋者简介:吴湖帆(1894~1968),名万、倩,字东庄,号倩庵、丑簃,江苏苏州人。为西泠印社社员,其梅景书屋培养了王季迁、陆抑非、徐邦达等书画名人。收藏甚丰,精鉴别、填词。山水宗“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以雅腴灵秀享誉画坛,为海上重要名家,亦为海上“三吴一冯”之一。题签者简介:钱大钧(1893~1982),字慕尹,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24年任黄埔军校总教官,参谋处长,国民革命军第1师师长。历任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总司令、军政部政务次长。1949年后去台。


2022西泠春拍
吴大澂(1835~1902)篆书李太淑人六秩寿叙
洒金纸本册页(一百一十二页)
1886年作
27×18cm×112
说明:本拍品为1886年吴大澂为同乡挚友顾肇熙之母李太淑人书《六秩寿叙》册,由刑部郎中许玉瑑亲撰,近一千五百字。另有来访祝寿者如汪鸣銮、彭銮、冯镜仁、孔庆辅等,共计42人。本册作于吴大澂篆书最成熟、最典型时期,小篆中杂以古籀,两体完美融合,字字圆润,平正中蕴奇逸,凝重简练,古雅浑穆。文中以六个“不可及”讲述了李太淑人的一生,文辞真挚深切,读之动容。从“上奉偏亲,下抚弱息”,到时局变动、处处坚忍,再到“淬厉先鞭,开拓远志”,充分展现了李太淑人身为人母的坚强与智慧,亦表现出顾氏家族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浮。本册不仅是吴大澂、许玉瑑、顾肇熙三人友谊之见证,亦是研究顾肇熙(皞民)、顾肇新(康民)兄弟及其家族生活轨迹的罕见材料。是册作于1886年,时吴大澂以清廷首席代表身份重勘中俄边界。其与沙俄代表据理力争,收回了被沙俄非法霸占的吉林黑顶子百余里的领土,纠正了“土”字界牌,并争得了中国船只在图们江口的航行权,为国家和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吴大澂此次成功的谈判,离不开顾肇熙对吉林的有效治理。吴大澂与顾肇熙不仅为同乡,亦为同僚。光绪六年(1880),顾肇熙经李鸿章保举,以直隶候补道员的身份,随吴大澂一同赴吉林,办理防务。光绪八年(1882),顾肇熙经吉林将军铭安奏荐,升任吉林分训道,兼理崇文书院。光绪十一年(1885),任陕西凤邠盐法道。顾肇熙在吉林任职时,对当地的教育、军队、边防、实业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本册写于此历史背景下,意义非同。顾氏为吴中望族,书香官宦世家。自汉迄元,代有名人膴仕,至明清时期,人文蔚起。顾肇熙是著名藏书家顾沅的后辈,家学渊源深厚。从本次贺寿名单中亦可看出其家族在苏州极有影响力,往来之客皆为名士,名重一时。吴大澂四十岁前为吴昌硕所临沈周、李流芳、恽寿平、查士标、王翚、文嘉六家山水。吴大澂自幼学画,临古不辍,有将自身旧临古画册页赠送友人的习惯。此本册页用笔清新秀逸,极尽古雅生动之致。

2022西泠春拍
吴大澂(1835~1902)山水册
水墨纸本册页(共七页)
26.5×16.5cm×7
鉴藏者简介:张守成(1918~2013),原名成、竞新,字子靖,室名语溪草堂、天平楼、灵寿花馆,上海莘庄人。早年入上海美专,1938年师从吴湖帆,为梅景书屋入室弟子。1982年移居美国。曾为上海美协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跋者简介:吴湖帆(1894~1968),名万、倩,字东庄,号倩庵、丑簃,江苏苏州人。其梅景书屋培养了王季迁、陆抑非、徐邦达等书画名人。收藏甚丰,精鉴别、填词。山水宗“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以雅腴灵秀享誉画坛,为海上重要名家。为海上“三吴一冯”之一。据年谱记载,吴大澂于1892壬辰年五月二十日与陆恢、金湅、倪宝田集于盛氏留园,当为此次怡园画社集会之地。吴大澂临惠山寺“听松”刻石与陆恢合作团扇赠与顾麟士,二人笔墨皆古雅可爱,圆融无间。

2022西泠春拍
吴大澂(1835~1902)、陆恢(1851~1920)为顾麟士作书画合璧团扇出版:《吴大澂金石书画展作品集》P2,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2015年。展览:“吴大澂金石书画展”,国家图书馆古籍馆,2015年11月。题识中说到的“怡园”, 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集锦园”,苏州的文人雅士聚集于此,品评琴棋书画。怡园画社正式建立的时间存有几说,因为当时未曾注重建立档案,大致为19世纪末期,成员有吴大澂、顾鹤逸、陆廉夫、王同愈、倪墨耕、顾若波、吴昌硕等当时名家,每年举行一次书画雅集。据吴大澂年谱关于怡园雅集多有记载∶庚寅(光绪十六年,1890年)六月,题怡园第二集合作画轴“光绪庚寅六月二日,怡园第二集,心兰写山水树石,秋农补人物,吴大澂为之署款。” 苏州有成就的代表性画家都曾汇聚于怡园画社,后来上海开埠,怡园画社中有几位到上海发展,后被称为海派画家,吴昌硕被称为海派画家的领袖人物。这幅《听松》小作即是当时怡园雅集上诗画互题的一个见证。上款简介:顾麟士(1865~1930),字谔一,号鹤逸,别署西津渔父、鹤庐主人,江苏苏州人。祖文斌,筑过云楼,收藏富甲一方。工书画,精于画史、画论、鉴藏。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吴大澂于时人戴熙平生最为心折,每遇真迹,辙收藏而临之,或于友人处见戴画,必假而临也。此幅团扇可看出吴大澂于戴熙画风熟稔于胸,小幅团扇亦可挥洒,游刃有余。

2022西泠春拍
吴大澂(1835~1902)、冯誉骥(?~1883)拟戴熙山水·书法
水墨绢本团扇
26×23.5cm
出版:《吴大澂金石书画展作品集》P1,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2015年。展览:“吴大澂金石书画展”,国家图书馆古籍馆,2015年11月。

以下四件拍品为沈树镛、潘祖荫、汪鸣銮、彭祖贤与吴大澂等人的信札,内容广及求书画以及题跋、鉴赏考释金石拓片、筹捐赈灾等,无所不包,提及人物众多,足以补详愙斋先生之一生交游细节,证其生民在心,著述在手的高尚情操。

2022西泠春拍
沈树镛(1832~1873)致吴大澂有关碑帖书画交易等信札十五通
说明:吴大澂上款。本拍品为沈树镛致吴大澂等信札一批,十五通共十七页。上款中恒轩主人、恒轩二兄、清卿二兄、二哥均指吴大澂。信札时间或在1868前至1870年间。信札提及潘祖荫、俞樾、张裕钊、朱遂生、吴儁、莫友芝、李嘉福、潘介繁等,内容多为碑帖购置和书画题跋,包括秦权、武梁祠画像、各种宋拓、恽寿平画册等,从人员到史料均是吴大澂思想的核心。信中时间“忆辛酉五月,在乡有人自沪上携来宋拓泰室石阙铭”可知当1861年时在上海仍然见到过宋拓太室石阙铭。后提到“及丙寅四月,旋里五月到沪。此册仍在,已非前主”,可知在1861到1866年期间,该拓本已经易主。而后潘康保还在讨价还价,沈树镛已经先下手买到,并要吴大澂帮忙绘制古刻记缘图装裱在前面,今见古刻记缘图或即为《嵩岳访碑》及《中岳图》二图。又提及沈氏欲依照卢鸿草堂图摹其意。希望吴大澂为萧景阙拓本题跋。谈到董其昌和王文治对于题跋文字不够重视,只有泛泛之谈,不如孙渊如(孙星衍)和钱辛楣(钱大昕)诸位学者旁征博引,读书落实学问。另有信札提及有人托沈树镛向吴大澂要朱卷二本,希望寄到北京,如果来信较晚,当交给潘介繁。时潘介繁作为国子监学正学录。另有一通涉及昆山开科取士之事。也提及李嘉福向吴大澂求画,希望吴大澂收到秦权拓本一册。提到秦权藏于虞山赵氏(即为常熟赵次侯)。又提到前年吴儁借来吴门器,嘱托朱遂生用藏经笺与宋罗纹纸分别拓装成小册,并用叶蓝笺上篆额三字款,如用分书尤其好。希望吴大澂为萧景阙拓本题跋。谈到董其昌和王文治对于题跋文字不够重视,只有泛泛之谈,不如孙渊如(孙星衍)和钱辛楣(钱大昕)诸位学者旁征博引,读书落实学问。另有信札提及有人托沈树镛向吴大澂要朱卷二本,希望寄到北京,如果来信较晚,当交给潘介繁。时潘介繁作为国子监学正学录。另有一通涉及昆山开科取士之事。也提及李嘉福向吴大澂求画,希望吴大澂收到秦权拓本一册。提到秦权藏于虞山赵氏(即为常熟赵次侯)。又提到前年吴儁借来吴门器,嘱托朱遂生用藏经笺与宋罗纹纸分别拓装成小册,并用叶蓝笺上篆额三字款,如用分书尤其好。又提到近两年来连续获得《唐子产庙残石》拓本,求吴大澂画校碑图装于册内,并求篆书“东里石缘”四字款。另有沈树镛请吴大澂校订《兖公颂》拓本等事。另有提及沈树镛“发疟者两日”,或为沈树镛最后几年,信中又提到“潘司农寿序”,即潘祖荫,时间或为1870年前后。苦中作乐研习碑帖。沈树镛致吴大澂笺纸一条,恳请其写“汉武梁祠画像题字”几字。也提到莫有芝、张裕钊刻书之事已经耽搁。后有信札也提及驼贾送信说刻书之事并不能顺利进行。其中提到从吴儁处借得拓本一册,另有钱坫篆书,鼎释文,求吴大澂在其中选择一个来书作品。自己意求依照说文用篆书去书写,不要依照原来的式样,写起来很费力。请求吴大澂随意挥洒即可。另向吴大澂送去恽寿平、董其昌画册两本,并对二家二册夸奖备至,也提到恽寿平册后有戴熙题跋。上款简介: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愙斋、白云山樵,江苏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历官广东、湖南巡抚。工山水、花卉,精于金石书法和鉴赏,富收藏。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2022西泠春拍
潘祖荫(1830~1890)致吴大澂提及赵之谦、李鸿章、翁同龢等信札八通
纸本画心(八通八页)
23×12cm×721.5×10cm
潘祖荫在给他人信札中提及赵之谦的较为罕见。另提及李鸿章、沈树镛、翁同龢、顾肇熙、延煦等。信中主要围绕募集银两、棉衣赈灾之事。查上款人吴大澂自订年谱,年谱中明确记载捐募银两、制办棉衣的是1871和1872年。其中与信中“津门”即天津有关的是1871年。此年北京周边地区即北京郊区县、河北、天津等地抗旱成灾,各省官员筹捐赈灾。吴大澂在北京捐募银七千余两,制办棉衣一万四千件,发往天津救济灾民。潘祖荫1871年参与赈灾确有其事。李鸿章此年10月7日复信吴大澂“来函乃推广德心,多方匡助,伯寅、叔平、芍亭诸公尤复不遗余力……此项棉衣既有四万一千套陆续做就,暂存尊处;月望即专弁领解回津,交筹赈居核实匀放,以副诸君子好施乐善之心”。其中“伯寅”即是潘祖荫。结合本标的中李鸿章(少荃)、翁同龢(叔平)也都有提到,估计此批信札应作于1871年。上款简介: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愙斋、白云山樵,江苏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历官广东、湖南巡抚。工山水、花卉,精于金石书法和鉴赏,富收藏。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2022西泠春拍
汪鸣銮(1839~1907) 致吴大澂有关小学文字信札十通
纸本画心(三十七页)
尺寸不一
信中所提及沈兆霖(沈文忠公),勒少仲(金陵少仲),张树声(振轩),顾肇锡(皞民),吴大根(培兄),潘祖荫(潘师),冯桂芬(校邠)。信中多提及修订《说文解字》之事,其间买到大徐本和小徐本,大徐本买到多个刻本可以多方参考,而小徐本只买到一个刻本,希望买到其他刻本可以参考修订。其中也提到厨子回京之事,后又提到《胡文敬居业录》四本和文集二本的刻本均比较罕见,也提到厉厨人品极好,在汪鸣銮家中三年不酗酒滋事,不贪钱。另有提及买《曾文正集》之事,可知时间或为1872年之后。也根据南归的熟人口中所言吴大澂有“铜迷”之称,也可知当时在其圈子中都知道向来关中地区铜器甚多。也提及沈文忠督学为沈兆霖,提到之前任江西学政之时颇所得。其中提到张树声带兵回到金陵,可知时间为1867年前后。其中提到法篆“冷泉”二字,应当去访寻,汪拟拓数纸奉寄,也提到多次请求吴大根汇钱到北京。另有一通提及葬礼之事“现在以营葬为第一要事”,可知为1870年公继祖母周太夫人去世。上款简介: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愙斋、白云山樵,江苏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历官广东、湖南巡抚。工山水、花卉,精于金石书法和鉴赏,富收藏。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2022西泠春拍
彭祖贤(1819~1885)、彭祖润(1845~?)、彭祖彝[清]、彭慰高(1810~1887)致吴大澂、吴大衡信札十九通
纸本画心(十九通三十七页)
本拍品中包括其中彭祖贤十一通二十二页、彭祖润五通十一页、彭慰高信札二通三页,彭祖彝信札一通一页等。信中提及人物众多,如潘祖荫(伯寅)、洪钧(文卿)、汪鸣銮(柳门)、孙毓汶(莱山)、蒋凤藻(香生)、刘廷枚(叔涛)、彭福孙(颂田)、英翰(英中丞)、丁宝桢(丁中丞)、官文(揆帅)、刘铭传(刘省三)、吴大根(培卿)、王炳燮(朴臣)、彭福保(复斋)、徐大椿(名医徐灵胎)、吴承潞(广盦)、彭福孙(颂田)、汪承元(慕杜)、张文培(伯衡)、庞钟璐(宝生)、吴仁杰(望云)、袁宝恒(筱坞)、许玉琢(鹤巢)。该批信札时间多为1870年前。其中有所提及文卿高中状元和这年家乡水灾,也根据《愙斋自订年谱》,可推断此信札写于1868年。也提到吴大澂身体有恙,彭祖贤力荐其寻名医费伯雄调养身体,另外重点说了关于家乡荒地开垦、税收以及请吴大澂编次各书家勒石上的先后顺序之事。另有叮嘱吴大澂邀集郡绅创议劝捐,以救济江北水灾灾民之事。请吴大澂督催彭祖润做功课,以应江南秋试。四女儿大婚,请吴大澂与汪鸣銮同为大宾。询问吴大澂平翁请封一事需要办理与否。彭祖贤致吴大澂信札中内容还有提及“阁下已揽崤函致胜”,又提及“津门”“王三”“崇帅”,可知时间应为1870年,涉及天津教案。而此时吴大澂赴湖北追随李鸿章,跟随李鸿章的军队来到陕西。故有“揽崤函致胜”之语。另有致吴大澂和吴大衡信札,内容中也询问吴大澂何时去楚北,其中提及王炳燮托查询礼部颁行的释奠礼。王炳燮跟随李鸿章办事,也可证信札时间为1870年。另有涉及彭祖贤小儿在苏州学习准备次年春天赶考一事,提到“一月只放学两日,馆课之勤,无懈可击”,同时也提到汪鸣銮朱卷托韵和寄苏州。信中仍然提到白门鏖战,可知时间应为同治元年,此时汪鸣銮还未中进士,吴大澂进京城应试,因科考不利在彭氏教馆作老师,可知该通信札时间在1862年。而彭祖润信中多为向恩师吴大澂及其家人送去问候以及汇报自己的详细近况。根据《愙斋自订年谱》以及信中内容可推断此信写于1863—1867年之间。信札内容大多为学习经史,并写文章给莱山师(即孙毓汶)批改之事,其中多提及《五代史》。其中涉及葬礼、营葬之事,信中提及“卢墓”、“令叔守丈之变”,又通过前面王炳燮和“二弟何日赴楚北”可判断时间为1870年,也根据吴大澂家书和吴湖帆批注可知于同治九年七月朔日,公继祖母周太夫人去世,由京归苏。上款简介:1. 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愙斋、白云山樵,江苏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历官广东、湖南巡抚。工山水、花卉,精于金石书法和鉴赏,富收藏。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2. [清]吴大衡,字谊卿,号运斋,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吴大澂弟,光绪三年进士,官编修。


晚清“中兴四臣”——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处于时代的风口浪尖,他们对于同光二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身的一举一动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的信札笔迹之中隐藏着那个时代的狼烟以及他们的忧国之心。

2022西泠春拍
杨锐(1857~1898)、翁同龢(1830~1904)、王懿荣(1845~1900)、吴大澂(1835~1902)、张佩纶(1848~1903)、曾纪泽(1839~1890)、张人骏(1847~1927)、许景澄(1845~1900)、袁昶(1846~1900)、陈宝琛(1848~1935)、盛昱(1850~1900)、樊增祥(1846~1931)、汪鸣銮(1839~1907)、黄彭年(1823~1891)、恽毓鼎(1861~1918)、黄体芳(1832~1899)、周家楣(1835~1887)、顾肇熙(1841~1910)、吴观礼( ?~1878)、锡缜(1822~1884)、胡义赞(1831~1897后)、何金寿( ?~1881)、贺寿慈(1810~1891)、周寿昌(1814~1884)、许振祎(1827~1899)、谭延闿(1880~1930)、刘世安(1852~1898)等鲁鲁山藏近代名人手札暨张之洞上款及友朋书札册
纸本线装册(二册,一百五十余通)
尺寸不一(线装册尺寸:29.5×18.5cm×2)
出版:《景印近代名人手札真迹》,全册单行本影印,中国台北裕台公司,1969年。说明:张之洞、钱振常、刘恩溥、薛成林、薛成荣、姚礼泰、陈锐等上款。许钧、关百益、宋问梅、姚贵昉、郭风惠、鲁荡平、鲁岱等题跋。郭风惠、许敬参、姚贵昉、鲁岱等题签。此两册《香涛友朋书札册》中包含了四十多位名家所书致张之洞等人手札,计约为一百五十余通近两百页,多是与张之洞等人密切相关的宦场人士,是市场中最大量的张之洞往来书札。此册可以说构建出了以张之洞等人为圆心的最为完整的交往圈,史料价值重大。此外,此二册书札自清代上款人之子递藏至今,现代以来又在中国台湾广为流传,不仅经多人题跋,并于六十年代全册单行本影印,可谓流传完美。上册致张之洞有黄彭年二通三页,贺寿慈二通二页,周寿昌一通一页,许振祎十通十页,康奉庄一通一页,黄体芳二通二页,周家楣一通一页,顾肇熙二通二页,黄贻楫二通二页,李宏谟一通,杨锐一通一页,王懿荣四通四页,黄国瑾三通三页,曾纪泽二通二页,吴观礼二通二页,胡义赞七通七页,温忠翰一通一页,何金寿五通六页,汪鸣銮九通九页,吴大澂五通五页,张鼎华一通一页,陈宝琛二通二页,张人骏五通六页,陆宝忠一通一页,许景澄二通四页,冯文蔚一通一页,杨颐一通一页,吴祖椿一通一页,陆荣昶一通四页,袁昶一通一页。袁昶至钱振常一通二页。其他共五通五页。下册致张之洞有张佩纶三十一通三十三页。致刘恩溥有锡缜六通十三页,盛昱五通五页,樊增祥一通四页,恽毓鼎一通三页,刘世安一通八页,陆钟岱一通一页,冯光遹一通一页。致薛成林有制烺三通七页,陈世勋一通二页,张年纶一通二页。致鼎臣有李士鉁一通三页,其他共二通四页。致文泉有郑銮一通二页,钱肇纬一通二页。致姚礼泰有辛元燡一通一页,姜自驺一通一页。翁同龢一通二页。鲁琪光致兰翁一通一页。谭延闿致陈锐一通二页。期龄致张佩纶一通一页。其他共四通七页。其中,有杨锐致张之洞信札一通一页。戊戌变法时期,杨锐官至军机章京,位列“军机四卿”之首,成为维新变法措施的具体制定者,是光绪帝推行变法最得力的助手。此为青年杨锐论蜀中人物行止的信札,是张之洞与杨锐最早的往来书信之一,也是张之洞眷注蜀地教育、提携后进的珍贵记录。杨日后成为张的亲信,二者电、信往来极密,然其传世墨笔信札较为少见。此为市场中已知存世的杨锐最早年信札,极为珍贵。信札写作时,杨锐尚在尊经书院,未取功名;张之洞则甫卸四川学政之职,还京入值文渊阁,进入决策中枢,正处在其仕途晋升的重要时期。信中所及姚觐元、郑知同(伯更)、毛澄(蜀云)、范溶(玉宾)等,皆为蜀地一时之秀,与张之洞交善。张之洞生于贵阳(父张锳治所),从小目擩耳染,对贵州学界耆宿郑珍、莫友芝等十分敬慕,待任四川学政时,特召郑珍之子知同(伯更)入幕,并在巴中广播郑氏父子之训诂小学。至张氏任满离蜀,仍不忘向川东道员姚觐元转荐郑知同。检姚觐元《弓斋日记》光绪二年(1876)闰五月二十日有“子尹先生之子伯更在香涛幕中”之语;查姚氏1872年任川东分巡兵备道,1878年调任湖北按察使;且张之洞收信时已身在北京;由是可知此信写于张氏任满交卸返京之后,稍晚于“入都复命”的1877年3月。值得注意的是,《戊戌四子集》载有《丁丑(1877)秋将赴酆都寄怀毛蜀云京师下第后由水程还蜀》一诗,查毛澄于光绪二年(1876)以县学生考取优贡第一,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中进士,其间可参加的会试有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信中提及“毛蜀云到京”,如毛氏此行系为会试,则此信可确知作于1877年。“现在陆续刊刻”者,或为郑珍《说文新附考》书稿。该稿由知同厘定补充,姚觐元作序并出资刊印。值得一提的是,四川文字训诂学后来因王闿运赴蜀讲学而大倡,但最先倡导者是张之洞,助力最大者则为郑知同。所及毛澄、范溶,与杨锐均为张之洞在尊经书院的得意门生。二人后来均高中进士。据《张之洞年谱长编》,光绪二年(1876)三月,张有诗《登眉州三苏祠云屿楼》:“共我登楼有众宾,毛生杨生诗清新。范生书画有苏意,蜀才尽是同乡人。自注:仁寿学生毛席丰(即毛澄),绵竹学生杨锐,华阳学生范溶,皆高材生,召之从行读书,亲与讲论,使研经学。”尊经书院,是近代蜀学的勃兴之地及维新变法思潮的策源地。张任川省学政期间,按临各府及大州,监督岁、科两试,着意发掘提携人才,鉴于“省城旧有锦江书院造就不广”,遂与总督联名奏准创办尊经书院,期以磨砺人才、振兴蜀学。
及张氏去任,在致新任学使谭宗浚书中,有“身虽去蜀,独一尊经书院倦倦不忘”之语,并“以蜀才告”,将杨锐列为蜀中“五少年”之首,令其与毛澄等“结一课,互相砥砺,冀其他日必有成就”,可见张对杨锐等蜀中弟子期望甚高,这也为后来杨锐进京会试、考中内阁中书,直至成为张最重要的坐京幕僚埋下伏笔。家兄,或为杨锐长兄聪。杨锐兄弟四人,惟聪与之感情最厚。杨聪(1845~1898),字听彝,精通经籍,博学多才,同治甲子(1864)以优行贡入都,廷试一等二名。除杨锐一通外,此二册与学术相关通信有周振祎向张之洞致信提及书籍买卖、定字价及刻书之事,涉及书目有《献征录》《太平寰宇记》《九通经》《周益公集》等。黄体芳向张之洞索《江汉炳灵集》与及第试策。《江汉炳灵集》是张之洞于1889年被调署湖广总督时,督学四川、湖北,将科岁考秀才们作的八股,命樊增祥(樊山)选集而成。黄国瑾向张之洞呈瑞乃尔所著论分刻入《格致汇编》。《格致汇编》中瑞乃尔[德]所著为《拟请中国严整武备说》一卷。瑞君于同治九年来中国,为登荣水师教习。是编历言德国武备之精及兵额,以冀中国更改其制。惜当时未尝信从之。《格致汇编》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宗旨的科学杂志,由傅兰雅创办,开创了在当时中国进行科学启蒙、普及的先河,在晚清反响强烈。是信可以看到,在傅兰雅身后,还有黄国瑾与张之洞等人的支持。涉及政事方面的有陆荣昶向张之洞汇报奉檄掩捕登封地区刀匪、赈济的工作,并为母亲准备由李鸿章(合肥相国)、沈桂芬(吴江相国)等人所作的六十寿联;何金寿向张之洞求示麐公考语并告知竹添井井(即竹添进一郎)来访。书画方面有吴大澂、汪鸣鸾、锡缜与张之洞金石书画往来;胡义赞向张之洞提及作书用花笺、宣麻纸;论及王叔明山水、桂未谷梅、罗两峰梅真赝;送《蛾木编》一部拟趋教刻;带笺纸四样催印。
张佩纶致张之洞三十一通,有关饮食、身体、睡眠、邀约、邀请张之洞入诗会等日常的交流;与张人骏一同帮助张之洞处理卖房地事宜;与张之洞商议是否需先作一论以纠涪翁对运河之议;收到改琦美人图;作刘墉假字等事。其他还有王懿荣向张之洞回复其明代福山同乡郭宗皋(康介)的信息,当是学术交流;为所得元押请张之洞赐书并附润色;还有借车、送濮家纯菜等生活细节;李宏谟详细描述了向张之洞送奠敬等。另有一“名心”款密信提及何璟奏林文明案,并指示“并无屈抑,奏廷寄速结”结案。1864年,林文明借着戴潮春事件的善后处理,为雾峰林家打下了雄厚的财力基础,并透过联姻等方式强化其社会地位,但之后引来的大量官司却给予公家整肃林家的机会,并藉斩杀林文明布下消灭林家的契机。林文明被斩后,后林家展开长达15年的法律控诉。《清实录》载,督察院奏,林母戴氏多次进京控诉,此案迭案经降旨,令该督巡迅速办结。嗣据何璟奏明案情,复论令勒限严行饬辑务获,依限讯结,毋在延迟。1885年在刘铭传协助下最后一次提请燕京伸冤,然而朝廷仍维持原判,此案终告一段落。下册上款人之一刘恩溥为张之洞四大“坐京”之一,是张之亲戚。本册致刘恩溥亦有涉及政事的信札,如盛昱提及南学甫经招考,向张曜(朗帅)推荐曹君;樊增祥提及扶风捉贼又花钱为其养伤之事等。谭延闿致陈锐论及《转轮王经》、《醒世因缘》、《海上花》读后感。本札原藏于刘恩溥之子刘润启处。后这批信札经侯绍仁鉴藏并装订成册。侯氏请姚贵昉、关百益、许钧、宋问梅等人题跋。是册后由易天爵所得,赠予鲁岱。鲁岱继请鲁涤平之弟鲁荡平题跋,并于1969年全册出版。此次出版在同类型出版中时间可以算是非常早了。刘润启为本批信札上款人之一的仓场侍郎刘恩溥之子,刘润启官豫数十年。这批信札便一直藏在河南,后经侯绍仁装订,侯氏解放前曾师从河南辉县知事、河南督军署及省长公署顾问、书法家郦禾农,向其学习制拓及鉴定知识。侯氏请开封县志馆馆长许钧题跋,许氏曾在同乡李仲远(咸丰三年进士,由吏科擢府丞,通州典试)处见到过类似的名家的手迹,故对本册予以肯定。题签者中许敬参亦为许钧长子。侯氏还请河南博物馆馆长关百益、宋问梅、郭风惠等人题跋,他们均是在河南活动的鉴藏家,世代交好,或在考据与博物学方面造诣颇深。姚贵昉在开封游历时与侯氏交善,称“予曩时在鄂节署,充文巡捕八载,深悉诸贤哲与刘博泉侍郎以及文襄往来答复手翰,绝非赝伪”。是册后由三十年代任“青岛工商学会”干事、中国科学社社员易天爵于抗战胜利后宦游河南所得,赠予鲁岱。鉴藏者简介:鲁岱(1898~1977),字鲁山,号了翁,宁乡人。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后随其叔鲁涤平任少将秘书处长、秘书长等职多年。历迁豫、鄂、湘、滇审计处长,曾兼湖南大学、克强学院教授,当选国大代表。1949赴台。上款简介:1. 张之洞(1837~1909),字香涛、孝达,号香岩、壶公、无竞居士,河北南皮人。同治二年进士,探花。光绪末年官至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创办了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湖北农务学堂、广雅学院等。为清末洋务派首脑之一。2. 钱振常(1825~1898),原名福宗,字竾仙,号学吕,原籍浙江吴兴(今属湖州市)。同治六年举人,曾官礼部主事,投中宪大夫。晚年在绍兴龙山书院任山长时,蔡元培从其学;扬州书院山长。钱玄同、钱恂之父。3. 刘恩溥(?~1908),字博泉,直隶吴桥(今属河北)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光绪三年补浙江道监察御史,曾多次参奏失职的地方官吏。九年转贵州道监察御史,主张广外交、辨曲直、固藩篱、保海防,以抵抗法国的侵略。中法战争期间,上疏反对李鸿章屈膝乞和之举,力主先发制人,以战求胜,并献陆海战策多条。后任内阁侍读学士、鸿胪寺卿、仓场侍郎等职。4. 薛成林[清·道光],字虹如,原籍扬州人,道光年迁入开封,在河工工作。画入改七芗之门,擅长人物、青绿山、花卉、翎毛,又工仕女,世有薛美人之称,虹如之画,书卷盎然,古雅绝伦,乃师改七芗用笔松懈,而虹如笔下谨严,直逼唐长如之室,官至知府,收藏甚富。5. 薛成荣[清],字小筠,系薛成林之兄。善书,工篆刻,尤精于水晶章。苍然带金石之丽,古意斑然。邓石如之嫡传。6. 姚礼泰[清],字柽甫,广东番禺人,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授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7.陈锐(1859~1922),字伯弢,一字伯涛,号袌-碧,湖南武陵县石公桥人。其父春坞曾为谭延闿兄弟塾师。光绪十九年(1893)乡试中举。官至任江苏靖江知县。1915年受谭延闿之聘,出任湖南省长公署政治顾问官。后任政治顾问官兼湖南省教育会会长。1920年归里,修建藏书楼,续编所著诗文。词学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等人齐名。词学理论著作有《袌碧斋集》《袌碧斋箧中书》。跋者简介:1. 许钧(1878~1959),字平石,号子猷,开封人。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开封府第一名,贡生。任河南通志馆编纂,开封县志馆馆长,兼河南大学教授。精于考据。2. 关百益(1882~1956),满族,名葆谦,(以字行),号益斋,室名审美堂,河南开封人。清末举人。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师范科。历任京师第三中学堂、第一中学堂、八旗高等学堂、河南省第一师范、第三师范等校校长。抗战前任河南省博物馆馆长,为考古学社社员。擅金石、书、画,画工山水。3. 宋问梅(1884~1963),原名保蘅,以字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河南国民政府任文职,后为省公安厅科长。解放后在政协工作,长于书画,擅楷书。4. 郭风惠(1898~1973),又名贵王宣,字麾霆,号堞庐、不息翁,河北河间人。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书画家、爱国民主人士。5. 鲁荡平(1895~1975),字若衡,湖南宁乡人,鲁涤平之弟。曾任湖南益阳、湘乡等县县长、天津《民国日报》社长、《中央日报》总编辑、北平民国大学校长、国民党五大中央监委常委等职。后去中国台湾,创办《湖南文献季刊》,任“国民大会代表”,湖南同乡会理事长。为南社少数渡台社员之一。题签者简介:1. 许敬参(1902~1984),字道元,河南开封人,许钧长子。毕业于河南大学国文系,后任河南博物馆古物研究员。上世纪30年代曾参与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曾赴美定居,1980年回国后,任国家文史馆馆员。工书画,书精甲骨、魏碑,画擅山水。著有《契文卜王释例》《戬寿堂殷墟文字考释补正》《铁云藏龟遗文补正》等。2. 姚贵昉[清末民国],前清为官,鼎革后从商专营碑帖,民国间著名碑贾。精墨拓,善鉴藏。许多重要文物的流转均与他有关,其女,字湘云,亦精拓墨,父女二人见载于罗振玉《石交录》。

2022西泠春拍
曾国藩(1811~1872)致李鸿章有关太平天国的重要长信
纸本 镜片
22.5×12.5cm×6
著录:1.《曾国藩全集 书信 1》P3641-3642,(清)曾国藩著,殷绍基等整理,岳麓书社,1990年。2.《曾国藩全集 25 书信 5》P3641-3642,(清)曾国藩著,岳麓书社,1992年。3.《足本曾文正公全集 4》P2432-2433,(清)李翰章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4.《曾国藩全集 第10册 书札 下》P5927-5928,《曾国藩全集》整理编校小组编校,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5.《湖湘文库 曾国藩全集 26》P499-500,(清)曾国藩撰,岳麓书社,2011年。此为曾国藩有关联合李鸿章、左宗棠镇压太平天国的重要长信一通五页,及有关沪上代购袍褂缎料的信札一通一页,谈及江浙皖赣军事形势、宁绍关厘、湘军后援及战略情形,并及曾国荃(舍沅弟)、刘典(克庵)、王文瑞(铃峰)、刘长佑(荫渠)、邓瑶(伯昭)、江忠浚(达川)等湘军重要将领。曾国藩与李鸿章同为晚清“四大名臣”,是晚清政府最为倚重的两个汉人,先后在同光两朝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曾、李二人分别建立并统帅的湘军、淮军,亦成为清末北洋新军拥兵自重、民国军阀割据现象的渊薮,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此信正是两代肱骨之臣对于彼时撼动清朝统治根基的太平天国问题的信札,意义深远,弥足珍贵。见载于各个版本的《曾国藩全集》。长信作于同治二年三月十七日(1863年5月4日),值太平天国覆灭前一年,洪秀全政权极力反扑,令李秀成率部“进北救南”,企图取道江北西入湖北,迫使围都湘军回救。而此前李鸿章已从曾国藩门下出幕,并在后者的襄助下于1861年建成淮军,进占上海,成为湘军抗御太平军的重要倚靠。曾国藩此时则贯以“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的“剿发”策略。值得注意的是,三月廿三日信未见著作,亦无上款,然检《李鸿章全集》有同治二年四月初四日李覆曾一函,信首有“二十七日奉二十三日手谕”语,信末云“属买袍褂料各件,已饬内银钱所委员照单代购”,又《曾国藩全集》有同治二年三月廿三日一函,信中并无 “属买袍褂”事,可知此信即为曾国藩三月廿三日信中散佚部分,可补史阙。信中所及“南北两岸同时吃紧”,指太平军西进湖北时对皖南、赣北等地造成的军事威胁。曾国藩于咸丰十一年(1861)奉旨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次年又升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其间长驻安徽,而李又系出合肥,故信中有“鄙人住皖年余,吏治毫无起色,良以为愧”之语。此外,对于占据十里洋场富庶之地的李鸿章,在得其军事协助之外,曾国藩又委其以募集兵费之任。信中,曾详述“饷项十分支绌”情形,尔后提出“派员至沪劝捐,专劝苏、皖、江西三省之寓沪者”的构想。查《曾国藩全集》,是年四月十六日,即此信写作后次月,曾覆李函中有“惠协六万金,恰济急需”语,可见李在收信后确有为曾筹措军费之行动。所及霆军,是晚清湘军主力部队之一,由湘军名将鲍超于咸丰六年(1856)创建。霆军自创立伊始,便在鲍超的带领下东征西讨,参与了清廷许多重大军事行动,成为当时朝廷依仗的精锐部队之一。白齐文(Henry Andrea Burgevine),亦作白聚文,美国军人。1860年与华尔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军,任副领队。1862年华尔被击毙后,白任常胜军领队。信中谓“白齐文乃复有还统常胜军之请”,指此前白因索饷被李鸿章撤职事。白后投太平军,旋出走日本。上款简介: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黻,一字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授编修。累官两江、湖广、两粤、直隶各地督抚,北洋大臣、太子太傅、大学士。工书法,奏章与恩师曾国藩有双璧之誉,为近代洋务运动实际领导人之一。

2022西泠春拍
张之洞(1837~1909)致丁宝桢有关川省吏治及杨锐的重要长信
纸本画心(十一帧)
此通信札为已知市场中最长篇幅的张之洞信札,未见出版。使用张之洞专用广雅堂自制蜀笺六寸簿书就。信封上有张之洞双款,丁宝桢收信之批注,且原始状态保存至今,十分完美。丁宝桢与张之洞同为晚清“中兴名臣”,曾诛杀慈禧心腹太监安德海,闻名于时。卒后清廷追赠其太子太保衔,谥文诚,特准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丁在川、贵、鲁三省享有盛誉,并留下“宫保鸡丁”等美谈。内容围绕四川吏治及尊经书院,论及光绪年间四川官场积弊、尊经书院院务及著作刻行等内容而作,涉及曾国藩(文正)、郭嵩焘(筠公)、祁隽藻(文端)、吴棠(仲公)、薛焕(觐堂)、杨锐、唐炯(鄂生)、刘蓉(霞公)、王闿运(壬秋)、王轩(霞举)、张文虎(啸山)、李榕(申甫)、钟元烝(子勤)、钱保塘(铁江)等。对于清末四川吏治情形、张之洞翰林时期的交谊甚或是政治投资、丁宝桢的四川改革等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信中,张之洞述及“还都数月,始得定居,词曹无事”,查《张之洞年谱长编》,光绪三年(1877)二月,张“入都复命,寓永光寺中街”,五月,充翰林院(别称词曹)教习庶吉士,可知此信即作于是年。写信时,丁宝桢到任四川总督仅数月,对于川省吏治问题应有初步考察。而彼时张之洞甫卸学政之职,三年在蜀,清望在外,身居京师,又在四川官场利害之外,故而得到丁氏垂询。至于所询“蜀中官吏贤否”,当有请张举贤之深意。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入值翰林院的张之洞,正处其宦海生涯夤缘攀升的关键时期。查检史料可知,张之洞自跻身翰林,即有意在京广结宦要,其间曾设法为翁同龢罗致书画,为潘祖荫物色金石拓片,又经族兄引荐结识李鸿藻。张氏此后数年加官跳级、实现官场速化,与这些京中枢堂的辅翼不无关系。人情练达的张之洞,面对骨鲠名臣、封疆大吏丁宝桢的垂问,以三年在川目击身经之积弊别纸条陈,秉笔直书,末了附以“此二纸祈付丙”一语,则无形之中又拉近了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张氏信中罗列十五条凡涉冗员、贪污、僭侈、冤狱、陋俗、勒索、夫马,几皆成为丁氏此后在四川大刀阔斧的改革重点。此外,对于尊经书院主讲久虚事,张之洞举老名士三人,又谓“壬秋最便,精力有余”。查丁宝桢川督到任后,曾先后封发五函极力延请王闿运入蜀主持尊经书院,王氏终于光绪四年(1878)来蜀出任尊经书院山长,并在此主持书院至光绪十二年(1886)。丁对王频烦俯身折柬,极力延揽,或与张之洞信中建言有关。所及“杨锐等五人”,当指杨锐、廖廷登、张祥龄、彭毓、毛瀚丰,五人皆时文诗赋兼工,其时皆在尊经书院。张之洞在致继任四川学使谭宗浚函中称“此五人未能深造,尚有志耳,实蜀士一时之美。……冀其他日必有成就”。信中张氏提及其令杨锐总司《輶轩语》《书目答问》重刻事宜。另,《輶轩语》《书目答问》二书,系张在四川学政任内完成的两本教育著作,前者纵论为学宗旨与方法,后者举实例示学者以读书门径,其影响甚至远及梁启超、陈垣、顾颉刚、鲁迅等一大批近代学人。《尊经书院记》是光绪二年(1876)张之洞为尊经书院诸生所作,以问答形式阐释“建置书院之本义与学术教条之大端”共十八条。张氏去任后,该文由尊经书院范溶以楷书书就,摹勒上石。有拓本存世。作者简介:张之洞(1837~1909),字香涛、孝达,号香岩、壶公、无竞居士,河北南皮人。晚晴“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同治二年(1863)进士,探花。光绪末年官至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创办了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湖北农务学堂、广雅学院等。为清末洋务派首脑之一。上款简介: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1853)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四川总督,为洋务运动重要成员。身后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鉴藏者简介:李芳远(1924~1981),福建永春人。别号空照、离离斋主、晴翠山民,室名大方广室。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幼年随弘一大师习古诗、小学、书法、篆刻、绘画及佛典。1943年入私立福建学院,获法学士学位。1947年任厦门鼓浪店中山图书馆馆长。出版有《六朝辞赋选注》《韩偓全集笺注》《香奁集研究》等。著有《弘一大师年谱》《华严浅说》《大方广室诗存·文存》等。

2022西泠春拍
李鸿章(1823~1901)致孙观信札卷
纸本 手卷
根据信中对于津、静、安、雄的说明以及“天津陈家沟至北塘广浚门引河为第一要工”和“省垣粥厂”的描述,可知信札时间为同治十二年(1873),涉及同治十二年水灾之事。故信中提到将部分“廉干耐劳之员”分往直隶各地,也提及开浚运河以疏通水患。并提防此时的偷漏税行为。此时也不应与粤工华工产生麻烦,并将向英美诸国费唇舌之事交给曹德森代理。另有信札提及整顿粥厂并提早放粮以赈济灾民,也提到冠卿(叶伯英)和纯如(熊育钖)。另有提到周家楣进京,或涉及日本代表团副岛种臣一行人来华交换1871年修订的《中日修好条规》一事,并意欲侵吞琉球、中国台湾。也提及杜受成上任邯郸县令一事。上款简介:孙观(?~1889),字国宾,号省斋,安徽舒城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同治八年(1869年)任广东按察使,次年署广东布政使。同治十年(1871年)任直隶布政使。光绪十五年(1889年)卒。

2022西泠春拍
左宗棠(1812~1885)致张曜孙长信
纸本 镜片(三帧六页)
22.5×12cm×6
本拍品为左宗棠至张曜孙信札一通六页。信中提及曾国藩(涤老)、李次青(次青)、容增祥(元圃)、左孝威(大儿)、胡林翼(咏芝)、张纶英(婉紃)等。此为有关左宗棠、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宿松之会”之重要信札,此会关乎左宗棠政治军事生涯,尤为重要。本信写于“宿松之会”后,又因信中“舆马西还”“俟归后心境稍宁”知,本信写于咸丰十年(1860)四月十八日之后,时左宗棠辞别曾国藩宿松大营回湖南途中,极为珍贵。促成“宿松之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樊燮事件”。左宗棠因“樊燮事件”,被迫辞去湖南幕府,身体状况每日愈下,几经辗转,投入曾国藩宿松大营。本信写于此历史背景之下,故云“心绪恶劣”,难吐情愫。咸丰九年(1859),时左宗棠入湘幕的第六年,因“樊燮事件”,年底,被迫辞去湖南幕府。咸丰十年(1860)正月,左宗棠从长沙启程,赴京参加会试,“特欲藉会试一游京师,脱离此席”,去掉“频年怫郁之隐”。三月,抵湖北襄阳时收到胡林翼密函,得知鄂帅(胡广总督官文)正在京师对其进行蓄意陷害,并建议其入曾国藩大营。思虑再三,左宗棠决定先后赴英山、宿松拜访胡林翼与曾国藩。闰三月,左宗棠到达胡林翼英山大营,恰逢张曜孙来访,感叹“颓然老矣”。闰三月廿六日,到达曾国藩安徽宿松大营。四月初十,胡林翼抵达宿松大营。四月十八日,因之前收到长子左孝威病重的消息,会谈结束后便立刻启程回湘。左宗棠在宿松大营留宿20余天,于时,李续宜、李鸿章、李次青、曾国荃、胡林翼等相继抵达,左宗棠与他们共同谈论天下大势,故云“旧友重聚,乐固不减英山”。此次会谈,史称“宿松之会”,是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唯一的一次聚会,亦是左宗棠一生中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大家在此为左宗棠日后进退出路献计献策,意义非凡。此次事件后,左宗棠因祸得福,得咸丰帝重用。咸丰十年(1860)五月初八,时左宗棠反乡后不久,咸丰帝谕令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帮办军务。随后,左宗棠便在湖南募勇六千人并成立“楚军”。十月二十日,率部援浙,取得胜利,后补授浙江巡抚。信中“金陵复作败局”是指的是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再次攻破江南大营之事,此为太平天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亦是“宿松之会”会谈的另一重要事宜。咸丰十年(1860)二月,杭州失陷,浙江巡抚罗遵殿殉国,此事是促成“宿松之会”的另一重要因素,亦是导致江南大营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闰三月十六日,太平军二次攻破江南大营,再解金陵之围。钦差大臣和春、帮办张国梁率残部逃至丹阳,两江总督何桂清拒绝援救。后太平军乘胜追击,连克丹阳、常州、苏州、无锡等地,清军节节败退。四月初,江南大营全数溃败的消息传到宿松,形势顿时紧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连夜商谈东南局势与湘军去向等事宜。最后,大家得出结论是要同心协力,共同勉力支撑,“四月之际,胡润帅、左季高俱来宿松,与国藩及次青、筱泉、少荃诸人畅谈累日,咸以为大局日坏,吾辈不可不竭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撑一日,庶冀挽回于万一”。左宗棠与张曜孙相识几十余年,然二人往来书信并不多见,更显本信之珍。信中,左宗棠将其前往宿松经历以及对金陵败局战况的态度悉数相告。因为老友间通信,故言语间满是关切,亦不掩自身郁郁颓然之状。张曜孙继承家学,精通医理,故信中云“捡兄前方服十数帖,仍瘳”。张纶英为张曜孙三姐,著有《绿槐书屋集》,其魏碑甚工,日本、高丽使者皆购之以归。左宗棠对其书法艺术评价颇高,故信中亦求其径二寸真书,欲携归湘中,一洗南方俗书之陋。上款简介:张曜孙(1807~1863),字仲远,号升甫,晚号复生,江苏武进人。张惠言之侄。以名孝廉服官楚北,精医理,著《产孕集》两卷。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官湖候补道。工诗善画,又广于交游,著有《谨言慎好之居诗集》。
西 泠 印 社
二 〇 二 二 年 春 季 拍 卖 会
09:30 中国历代钱币专场
13:00 古籍善本 · 金石碑帖专场
16:00 中外陈年名酒及滋补佳品专场
19:00 文房清玩 · 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
21:00 文房清玩 · 历代名砚暨古墨专场
A厅
09:30 中外名人手迹暨小孤桐轩旧藏专场
11:00 几道家珍 · 严复家书手迹专场
13:00 中国书画古代作品暨明清信札手迹专场
20:00 现当代油画雕塑专场
09:30 中国古代玉器及当代名家玉雕专场
11:00 华藏宝相 · 历代佛教艺术专场
14:00 中国历代瓷器专场
19:00 江南心境 · 西泠印社首届文房瓷器专场
20:00 中国历代紫砂器物暨茶文化专场
8月21日(日)
09:30 中国书画近现代名家作品专场
13:00 西泠印社部分社员品专场
14:00 中国书画近现代同一上款作品专场
15:30 中国书画扇画作品专场
16:30 中国名家漫画 · 插图连环画专场
19:00 东方瑞丽 · 珠宝翡翠专场
09:30 萃古熙今 · 文房古玩专场
13:00 凝萃聚珍 · 重要藏家精选历代瓷玉专场
14:00 文房清玩 · 古玩杂件专场
17:00 西方古物专场
上海办事处
临时办公地址: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一号一号公馆 301衡山路乌鲁木齐南路入口
( 原复兴西路36号场地装修,临时搬迁至此办公。)
电话:021-64338662
Email: shbsc@xlysauc.com
北京办事处
地址:绍兴市越城区蕺山街86号(书圣故里尚德当铺内)
传真:0571-87812600
法务部
电话:0571-87896778
传真:0571-87812567
Email:fwb@xlysauc.com
文宣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