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西泠春拍
师远[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书有关刻工张宗元的罕见法帖
纸本镜片
1246年作
27×21cm
说明:此碑文署有镌刻者姓名“张宗元”,张宗元为南宋平江府(今苏州)著名刻手。南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曾为周必大之弟周必强夫人耿道真刊《南宋故公必强配耿孺人(道真)圹志》。此碑在后来亦成为时嘉定由昆山县分出,独立成县的重要史料。
此作年款淳祐丙午,乃宋理宗淳祐六年,即1246年,书者落款承天野衲师远,应为承天寺高僧。本件最左边落款“郡人张宗元摹刻”,可知此书法作品当时就要摹刻上石,乃刻碑之底稿。
平江府承天寺在今江苏苏州市人民路接驾桥巷口。初为梁陆僧瓒故宅,舍为重云寺(一作重玄寺)。北宋初改为承天寺。宣和中又改能仁寺,后合称承天能仁寺。又名双峨寺。元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据为王府。二十年(1360)复为寺。今寺已遗迹无存。但仍有地名曰承天寺前。南宋诗人傅梦得曾有诗《平江承天寺》云:“古刹号承天,规模阔万间”。
几行似为评文之作,颇含哲理,大意或为:病确凿在膏肓之间的,即使遇到“和扁”这样的神医也不可治愈(此处“和扁”指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和”与“扁鹊”)。文中方法可行,亲测用此方可愈。
宋故周公必强配耿孺人(道真)填志
碑文左下角署有镌刻者姓名“张宗元”
← 左右滑动浏览全图 →
2022西泠春拍
傅山(1607~1684)华严经及唐诗卷
绢本 手卷
说明:本卷杂书流传有序,从康熙年间开始,先后经毋鲸、永璥、陈谟、苏石风、吴南生等递藏,并有谢稚柳题端,沈尹默、程十髪题跋。
傅山传世书迹中的章草极少,本幅包含其于市场仅见的绢本章草作品。
本卷所书内容分为三段,三段书体与内容的关系极其有趣:第一段为节录华严经,抄经本是庄严之事,却以速度较快的草书写就;第二段为傅山对此段经文的品评,迅速缩小字体,用慢速楷书写就;第三段为抄录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及乐府诗集一首《吴宫怨》,唐诗本是浪漫之事,却以最有古意、最为严谨的章草写就。我们往往认为,字体与书写内容的情绪当为一致。而傅山在此处,似乎有意剥离内容与字体的关系,让读文的读者感受到读者之美,观画的观者又体会到不同的观者之美,或许这就与文字学的兴起有关,也或许是晚明书法嬗变的有力证据。
杂书卷流行于晚明,书体不拘,书写内容宽泛,这种书写形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兴来即书,兴尽辄止,契合了包括傅山在内的晚明文人追求浪漫自由、至情至真的天性。
本卷书于明后期常见的致密粗绢之上,粗绢的使用使得本幅字迹涨墨的效果尤为明显。对涨墨的运用是晚明极为流行的一种书法艺术尝试,不仅增加了自然流离的挥毫效果,更加强了字与字之间的对比张力和书法观赏的戏剧性效果。晚明书家将朦胧残缺视为一种新的美学趣味,而本卷对章草这一古老书体的选用,对涨墨效果的自然呈现,以及“傅山之印”和“比丘”两枚自篆印体现的残破古意,皆反映了傅山对“天真古拙”书法意趣的追求。而杂书卷以不同的书体自由缀合不同的篇章,也是以形式的节奏感打破了内容的整体性,通过不循常规的变貌来追求艺术上的革新,间接启发了清代金石书风的兴起。
傅山杂书 何以行草写经、章草抄诗:只因前朝日月与金石文字在心头
2022西泠春拍
张瑞图(1570~1641)唯一书咏福州名胜之作《咏鼓山诗册》
绢本 册页(三十页)
1633年作
24×13cm×30
诗文著录:1.《闽都记》卷十二,王应山撰,明万历四十年(1612)刻本。
2.《福州府志》卷七十三,鲁曾煜等撰,清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
3.《鸣盛集》卷一,林鸿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说明:陈翰华旧藏。
本拍品为张瑞图唯一一件书咏福州名胜鼓山之作,并记录张瑞图人生最后一次走出晋江故里之远行,意义重大。
由本作题款可知,张瑞图1633年有登鼓山屴崱峰之行,此行未见于记载,并据现存资料可知,登鼓山之行很可能是张瑞图晚年最后一次长途远行,因此本作实可视为张瑞图晚年行迹的重要文献补充。
此作以特质粗绢书就,适合于表现张瑞图此期点画无意工拙、转折退去棱角的书写习惯,这也符合于张瑞图进入崇祯年(1628)后的书写特征:字与字相对独立,删繁就简,用笔简率平直,凸显出这一时期张瑞图淡然归禅、淡泊萧散的人生态度。
此作入民国后为广东资深藏家陈翰华所藏,自晚明至今流传实属不易。其不仅于张瑞图而言是艺术和历史之证明,于福州而言也是张瑞图作为福建乡贤于人生最后在乡里行走之踪影,实可宝之。
2022西泠春拍
朱彝尊(1629~1709)、尤侗(1618~1704)、归允肃(1642~1689)、彭孙遹(1631~1700)、王弘撰(约1622~1702)等五十八家 为杨自牧作 潜籁轩题咏册
纸本·绢本·绫本册页(二册共九十页)
尺寸不一 (册页尺寸:31×19.5cm)
著录:1.《潜籁轩诗外集》,载《介山杨氏家集》,据国家图书馆藏清道光间杨氏后人杨采臣辑钞本影印。
2.《潜籁轩题赠诗》,载《介山杨氏家集》,据国家图书馆藏清道光间杨氏后人杨采臣辑钞本影印。
3.《介山杨氏家乘》(励杜讷、钱黯撰文),载《介山杨氏家集》,据国家图书馆藏清道光间杨氏后人杨采臣辑钞本影印。
4.《腾笑集》卷五第六叶(题杨上舍自牧潜籁轩),(清)朱彝尊撰,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曝书亭自刻本。
5.《尤侗集》,(清)尤侗撰,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6.《曝书亭集》卷十第十五叶,(清)朱彝尊撰,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刻本。
7.《学源堂诗集》卷四五十九叶(题潜籁轩),(清)郭棻撰,清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
8.《艮斋倦稿》诗集卷九(题潜籁轩和韵),(清)尤侗撰,清康熙间刻本。
9.《国朝诗别裁集》卷六,(清)沈德潜,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
10.《尤侗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11.《清代家集丛刊续编》第三册,徐燕平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
12.《清代家集叙录》上P628,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年。
说明:杨自牧上款并旧藏。罗振玉题跋及题签。久野元吉旧藏。
此为朱彝尊、尤侗、王弘撰、宋实颖、励杜讷等五十八家为杨自牧题《潜籁轩》诗册,其中康熙博学鸿词科八人,进士二十一人,内有状元归允肃、徐元文、缪彤,探花张豫章。
杨自牧之父杨春茂,字奎东,甲申平贼后,清朝定鼎,谒选授山西猗氏令。猗氏当兵燹后,城内外皆墟。春茂治理极善,后一路升迁,“集流亡、却馈送、免赋役、罢丁银,吏民皆惊服”,死之日“绅士哭于庭,商贾哭于途,农夫哭于野”。杨自牧荫官江南娄县丞,道光间《国朝畿辅诗传》载其“云间多名彦,起而唱和于机山泖水间,知不孤也”,是故本册之缘起。
是册装裱精心,相同材质临近,当是根据原始情况罗列装成。例如以绢本书就者有缪彤、蔡方炳、宋实颖、尤侗、王鸿绪、沈宗敬等十五家,书写时间当相近;有即席或寄送之作,但多同一纸本,少量笺本。
罗振玉题跋中谈及余怀、王源、刘献廷书法极其罕见,“未见他迹”,或为市场仅见。还有董其昌之孙董含,陆彦章之孙陆庆臻,陆沈度八世孙沈楫这样的云间望族之后也并不常见。
杨自牧与顾炎武交最善,顾炎武又与王弘撰相善,像这样在以顺治至康熙初期步入仕途的交往圈子,在本册中比比皆是。本册网罗当时老宿,所作书法多真行,步韵工整,是为当时杨氏父子“非风尘俗吏”,诚可宝也。
鉴藏者简介:久野元吉[近现代],别号锦浦。罗振玉曾为刻印。王国维曾为作《墨妙亭记》。
上款简介:杨自牧[清],字谦六、下人,号预斋,直隶昌平人,荫官江南娄县丞。与顾炎武交最善。工诗,英爽不凡。有别业潜籁轩。著有《潜籁轩诗集》。父杨春茂,字奎东,崇祯十五年举人。
跋者简介: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叔言,又字商遗,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松翁等,浙江上虞人。迁居江苏淮安。擅考古,工书法,行楷古籀,端严方正,小楷尤为精妙。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2022西泠春拍
王铎(1592~1652)草书临淳化阁帖
绫本立轴
1639年作
209.5×50cm
出版:1. 《止叟珍藏孟津墨迹》,上海华商书局,民国二十年(1931)。
著录:2. 《王铎年谱长编》中册P507,中华书局,2019年。
3. 《王铎年谱长编》第二册P568,中华书局。
说明:韩国钧旧藏。
旧藏者韩国钧钟爱于王铎书法,所藏王铎书法作品在百幅以上,研究王铎甚深。本拍品收录于1931年韩国钧所精选编辑的《止叟珍藏孟津墨迹》一书前列,可见是其非常重视的王铎作品之一。
《王铎年谱长编》书影及内页,中华书局
王铎于《淳化阁帖》可谓朝夕相处、爱不释手,临习《阁帖》也自有其特殊之方法。本作内容即为临《淳化阁帖》卷五《古法帖》之《闲旷帖》,是为王铎最为擅长同时最能体现其书风的作品。其临习之法首先是小字放大、拓而展之,这也是此作尺幅成为巨制的由来,不仅更体现结字、章法、墨法的丰富变化,作品整体气势也因此更显恢弘大气,形成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极有趣味的另一点是,王铎临习草书好以连绵草的形式展现,俗称“一笔书”,而在本作中明显可见第三字“事”处有一明显停顿,可以推想出王铎创作当时的构思状态以及由慢而快直至成竹在胸后一泻千里的书写节奏,对于还原和再现王铎书法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鉴藏者简介:韩国钧(1857~1942),字子实、子石、紫石,号止叟,人称韩三先生,江苏泰县人。光绪五年中举,历任河南镇平、浚县知县等职。民国后,历任江苏民政长,安徽巡按使。
2022西泠春拍
王宠(1494~1533)书,黄易(1744~1802)、吴履(1740~1801)跋小楷临欧阳询九成宫碑
泥金纸本镜片(共三帧六页)
1526年作
31.5×9.5cm×428.5×12.5cm×2
说明:乾隆时期黄易、吴履题跋。黄易好友顾文鉷、李石友旧藏。颜世清旧藏。
明代小楷风格不一,历来不如行草深入人心,此件有清代中期重要书家黄易、吴履作跋,并存当时原装,是我们了解清代人心目中明代小楷面目的有趣史料。
顾文鉷1785年得此册后,请好友黄易、吴履为其作跋,二跋均对此册有极高评价。黄跋写于嘉庆元年(1796),其时已是晚年,想必一生见过更多王宠范本,亦称“雅宜山人小楷曾见数本,此最精妙”。
吴履题跋中提到“山人生宏治甲寅”,避讳乾隆皇帝而写成“宏治”,符合乾隆时期特征,跋中有关王宠本人生卒年及创作时间均时间记载清晰,故此册甚为可信。
吴履题跋时间为乾隆乙巳(1785年),又提到“乾隆乙巳嘉平月,广川李石友寄赠王宠小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深得曹娥洛神丰韵,精美绝伦”。也介绍了此册来源,广川李石友寄赠顾文鉷而得此册。同时称赞王宠书法能够追逐右军,不染尘俗。又引用赵宦光之言王宠格调高古,能够入晋唐,可惜流传稀少。又引朱彝尊诗句来表现其流传有序,神采奕奕。
此作书于嘉靖丙戌(1526年),虽小巧玲珑但篇幅完整。笔法上对虞永兴和王大令的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在正常运笔的基础上加入带有章草意味的使转,故其之所以为王履吉。
跋者简介:1.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别署秋景庵主、散花滩人、莲宗弟子,浙江杭州人。树谷子。曾官济宁同知。工诗文,善金石书画,擅长碑版鉴别、考证,又好蓄金石,甲于一时。篆刻曾师事丁敬,兼及宋元诸家,工稳生动,醇厚渊雅,有所创新。与丁敬、蒋仁、奚冈齐名,为“西泠八家”之一。擅山水,兼工花卉。工隶书,参与钟鼎,愈见古雅。
2. 吴履(1740~1801),字旋吉,一字竹虚,号公之坦,一作公之它,别号瓦山野老、苦茶和尚、苦茶僧,浙江嘉兴人。工书法、篆刻,善绘事,工人物、花卉,尤长山水,造景幽异,可与黄易、奚冈相上下。芝林称其有元人冷隽之趣。客曲阜孔谷园家最久,与黄楙谷齐名。
鉴藏者简介:1.顾文鉷[清乾隆],字芦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诗文,善山水,精隶书。翁方纲称为“顾八分”。亦精镌刻。尤嗜金石。手摹《娄寿》、《装岑》汉碑刻石。居济宁二十年,与黄易、何元锡往还最密。晚年贫病交困,手不释卷,著书自得。著有《云林小砚斋集》。
2.颜世清(1873~1929),字韵伯,号寒木老人、瓢叟,人称颜跛子,室名寒木堂,广东连平人。寄居北京。精鉴赏,收藏之富为北京之最。在政界多年,提倡文化最力。善作山水、花卉,毫无近习。
2022西泠春拍
董其昌(1555~1636)致四子董祖京授业老师信札
纸本镜片(二帧四页)
22×13cm×222×11cm21.5×11.5cm
说明:此为董其昌晚年致四子董祖京授业老师信札,信中内容主要关于董祖京的学业状况,其中重点提及陆彦章早年从学于董其昌一事。
董祖京乃董其昌六十多岁时与妾唐氏所生,为其第四子,自小与王时敏次女定有婚约,后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完婚。根据信中“伯达年亦十二”可推测当时董祖京与陆彦章(伯达)初随董其昌从学时年龄相仿,约同为十二岁。董其昌卒于崇祯九年(1636年),陈继儒在其去世后作《祭董宗伯文》中有“祖京年稚未婚”之言,信中提及“家乡远在三千里外,此心无不在京儿”,可知此信应为董其昌晚年在京任礼部尚书(1632~1634)时所写。
是信还提到董其昌的老师陆树声(文定),陆树声之子陆彦章(伯达)。董其昌与陆树声为华亭老乡,董曾拜师于陆树声门下。陆树声又聘当时年仅二十三岁的弟子董其昌为家教私塾,把十二岁的儿子陆彦章托付给他培养,当时陆家私塾还有寄读的睢阳人袁可立。后来,董其昌与陆彦章、袁可立师生三人于万历十七年同时考中进士,这也成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科第佳话。
由以上可看出董其昌十分操心董祖京的学业,同时为儿有此良师感到十分庆幸。信末奉上“礼金二两”“诗扇一柄”以答谢老先生对幼子的教督之恩,其中董其昌为西席老夫子作“诗扇一柄”亦属文人间的风雅之事。
2022西泠春拍
陈继儒(1558~1639)等跋、沈绍文[明]书楷书古文册
纸本册页(共十六页)
23×12cm×1528.5×25.5cm
著录:1. 《陈眉公全集》下册P199,上海中央书局,1936年。
2. 《中国书法全集》第52卷P62,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
3. 《楚默文集(七)元明书法史论》P265,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说明:陈继儒、姚鹓雏、费磊安题跋。
沈绍文与董其昌、陈继儒不仅为同乡,均为华亭人,也同为书画同行。
明代同时期评价同时期书家的跋语甚为罕见,尤其在书法理论颇有高度的松江派里,更是重要史料。
陈继儒跋文中“楷书如九宫法,以称量为主,又如汉人凌风台,虽骖霄汉,却在铢两,适均即孺林所书诗评书评是也”,表达了对于沈绍文书法的肯定,称赞他楷书出于欧法,也有汉代人风貌,高古质朴。也评论“吾朝大学士度小学士粲,皆以翰墨被知遇,孺林真堪鼎足,今老衡门呻吟盘礴士之遇不遇,乃如此一叹”中也表达了对于八股取士中因为“翰墨”被知遇的学士们的无奈和同情。
沈绍文书两段楷书内容分别为孙器之《诗评》与米芾《书评》,书于万历乙卯(1615年)。此年发生了震惊中国历史的“明宫三案”之一的“梃击案”。在万历后期之时,皇帝不闻朝政,在相对混乱之时,董其昌选择在老家享乐,陈继儒选择在山林中隐居著书,沈绍文作为同为华亭文人圈子里面的一个重要人物,活跃于江南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此地区也是文人治印的发源地。
沈绍文此册后有同乡后人费磊安、姚鹓雏题跋。叶铭《广印人传》中录费磊安小传。清末时费源深与姚鹓雏共赴城求学,姚鹓雏《恬养簃诗·还都集》中存有《费润泉源深要过其居,饭别后却寄》、《怀费润泉》和《寄费润泉并示袁道冲》等篇目,时任胶济铁路局总务处文书科科员。姚鹓雏与费磊安同为“乐石社”成员,姚也为“乐石社”题《乐石社记》。
费磊安与沈绍文均喜治印,从明末华亭书画圈子中开始兴起的治印之风到民国时期治印成风的风潮,大约自沈氏始。既为同乡,亦有同好,三人同册,也是一种松江地区书画史之传承。
跋者简介:1.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一字眉公,号麋公、眉道人、白石樵、白石山樵、雪堂,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年二十一补诸生,万历十四年自除学籍,取儒衣冠焚弃去,隐居昆山之阳,后居东畲山,杜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苏轼、米芾,兼能绘事,善写水墨梅、竹,山水亦佳,气韵空远,名重一时,与董其昌齐名。
2. 姚鹓雏(1892~1954),原名锡钧,字雄伯,笔名龙公,上海松江县人。近代文学家。早年在京师大学堂学习,师事林纾。辛亥革命后,加入南社,为该社“四才子”之一。历任上海《申报》等杂志编辑、江苏省教育厅秘书、南京市政府秘书长等职。从政之余,先后在东南大学、南京美专等校兼课,主讲国文。解放后,受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著述甚多,有《榆眉室文存》(5卷)、《鹓雏杂著》等。
3. 费磊安[民国],曾为小说丛报社(上海)于民国初年发行的近代文言笔记集《二雏余墨》作序。
2022西泠春拍
文震亨(1585~1645)、文震孟(1574~1636)、文从简(1574~1648)别后帖 · 新岁帖 · 一扇帖
纸本镜片(三帧四页)
24×11cm×226.5×12cm28×10cm
说明:文震亨为《长物志》作者,文震孟为天启二年(1622)状元。
文震亨信中提及的“吉礼”为古代五礼之冠,这是一种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从“未敢相溷”可知此祭祀活动在文震亨心中是无比神圣的。在此一年将近之时,文震亨对亲友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又从“新岁图晤”可知其十分期待新年之始能与友人相见,以便知悉友人详细近况。观此信内容,收信者必定为文震亨至交,约略数语,却体现了晚明时期文人间交往的干净与纯粹。文末以“社兄”相称,也侧面反映出了明朝文人结社风潮的盛行。
文从简信乃让其后辈庸若为自己所画扇稿设色,并注明要用赵孟頫(子昂)的用色风格,且须“精致之贵”。从中可以看出文从简曾与其后辈合作作画,从“屡渎皇恐”的谦辞来看,二人的合作应不止一次。
2022西泠春拍
伊秉绶(1754~1815)去世当年所作罕见诗歌初稿游庐山诗卷
纸本手卷
109×23cm
诗文著录:《留春草堂诗钞》卷七,清伊秉绶撰,清嘉庆二十年(1815)。
说明:葛昌枌旧藏。
伊秉绶诗稿罕有初稿存世,此篇涂改累累,是诗人创作过程的体现,让我们从新审视一位作为文学家的伊秉绶。此诗稿作于1815年,是伊秉绶先生去世当年所书。
四首游庐山自作诗于《留春草堂诗钞》第七卷中皆有著录,并编入《续修四库全书》。诗中所提及“茶山草堂”为九江太守方体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所建,位于庐山报国寺后山。根据《伊秉绶年谱》所记“嘉庆二十年二月,伊秉绶赴都补官,途经九江,游庐山,宿于茶山草堂”可知此诗稿为1815年所作。
伊秉绶官至扬州知府,但他生活的更像一位文人。伊秉绶曾拜入刘镛、纪昀门下,其诗、书在清代都有崇高的地位。他与阮元、姚鼐、翁方纲、罗聘、孙星衍、吴锡麒、屠倬等文豪来往密切,时常参与诗、书、画雅集活动。伊秉绶书法被誉为“清代隶书第一人”,诗文更是有《留春草堂诗钞》传世。由此可见,伊秉绶已是当时最顶级文人圈中的一员。
本卷诗稿内容主要描写了庐山的壮丽景色,以及对生命易逝的感慨。书法上以篆隶入行草,通篇绵柔游转,笔势飞动,开合有度,较一般书法更为自然流露。
鉴藏者简介:葛昌枌[清],字祖枌。浙江平湖(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葛嗣浵季子,葛昌楹、葛昌楣弟。与吴昌硕交好,工书画,善仕女花卉,作品曾收入近代名画册。好篆刻,与兄合楫《传朴堂藏印菁华》。
2022西泠春拍
邓石如(1739~1805)篆书节录古文
纸本镜片
1804年作
97×67cm
说明:此作书于嘉庆甲子(1804年),邓石如去世前一年。且用皮纸写就,横幅大字较为少见。
在其书法风格上面可谓是最为成熟时期,创造性的以隶法作篆,大胆的突破了玉箸篆的樊篱,运用长锋羊毫去书写,使得篆书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其之后的吴让之、莫有芝、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等人无不受其影响。正如康有为《邓石如篆书十五种跋》中所谓“即楷书之出欧虞颜范围,直师南北朝,亦创自先生”。
书篆者大多对文字学有一定的研究,在邓石如之前,国内写篆书的人主要为从事小学经学文字训诂的极少数考据学家。在邓石如之后,也经过包世臣等人的宣传,把这种古文字从书斋之中解放出来,所谓“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僮仅解操笔,皆能为篆”。
而此作一反常态,用玉箸篆书写其典型的字形,整体疏朗,充分体现出此作的空间秩序感。作品中线条笔锋的换面和字形结构的错落,有些字头重脚轻,也有些字收笔处缥缈婀娜,亦能够表现出其节奏感的书写行进,从而达成节奏感和字形微妙的动态平衡。
2022西泠春拍
姚鼐(1731~1815)通篇批阅,陈用光(1768~1835)作太乙舟时文稿
文稿 一册(共约一百四十页)
26×17.5cm
出版:《明清研究论丛》第1辑P136,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著录:《明清研究论丛》第1辑P135,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说明:欧阳蟾园、姚鼐曾孙姚璋旧藏,姚璋并题跋。
本拍品为乾嘉时期桐城派的重要学术文献史料。姚鼐为桐城派的核心人物,此册即为姚鼐弟子清内阁学士陈用光举业存稿,共计36篇,前有姚鼐先生总评,册中有姚鼐大量朱墨圈点和对时文所作的扼要批点,从这些点评以及取舍中能清晰可见姚鼐对与桐城派的文学主张,以及对于后学的认真教诲与着力提挈,是研究桐城派文学的重要史料。
陈用光是姚鼐的得意弟子,就某种意义而言,陈用光对于姚鼐之学乃至姚门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陈用光曾编辑姚鼐文集《惜抱先生尺牍》,内中有大量姚鼐与其论学谈文的信札。陈用光二十三岁即从姚鼐求学,与姚鼐来往最为亲密,传扬姚鼐之学不遗余力。“姚门四杰”中梅曾亮、管同也是经陈用光提携方才科场获捷。陈用光与江西桐城之学的渊源如曾国藩《欧阳生文集》所言:“絜非之甥为陈用光硕士。硕士既师其舅,又亲受业姚先生之门。乡人化之,多好文章。硕士之群从……由是江西建昌有桐城之学”。
陈用光从学姚鼐始于1790年,此年姚鼐开始主持钟山书院。第二次从学姚鼐是1793年在钟山书院留住半年。其后陈用光于1800年中举,1801年中进士。由二人交往情况推断此件《太乙舟时文稿》应成于1790到1801年之间。
姚鼐作为桐城派的文学大家,对讲授时文的理念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书院教育以时文即“四书文”、“八股文”为中心,即以训练科举考试文章为主要内容。书院掌教如何批阅生徒时文,在当时的官方公文中有详细规定。而本标的中姚鼐对陈用光的时文评判标准为“四书文中有经义、有时文,当各就所宜论之,不可限以一格也。古文则当一裁以古法……不尔何以云起八代之衰乎。”更重视经史子集即古文对于时文训练的提升作用,培养学生的学问根柢,以期能够成立。并建议陈用光“专读震川(归有光)文”即桐城派推崇的古文大家,又强调“若真以震川文体作墨卷,乃是英雄欺人语耳,于场屋岂有当乎。”在做时文时要更注重其精神实质,而不是照搬其风格表象。
鉴藏者简介:欧阳蟾园[民国],名政庆,湖北沔阳人。藏书家。多得杨守敬、柯逢时旧物,金石钱币、明代版本极富,号“万明楼”。
2022西泠春拍
杨锐(1857~1898)、翁同龢(1830~1904)、王懿荣(1845~1900)、吴大澂(1835~1902)、张佩纶(1848~1903)、曾纪泽(1839~1890)、张人骏(1847~1927)、许景澄(1845~1900)、袁昶(1846~1900)、陈宝琛(1848~1935)、盛昱(1850~1900)、樊增祥(1846~1931)、汪鸣銮(1839~1907)、黄彭年(1823~1891)、恽毓鼎(1861~1918)、黄体芳(1832~1899)、周家楣(1835~1887)、顾肇熙(1841~1910)、吴观礼( ?~1878)、锡缜(1822~1884)、胡义赞(1831~1897后)、何金寿( ?~1881)、贺寿慈(1810~1891)、周寿昌(1814~1884)、许振祎(1827~1899)、谭延闿(1880~1930)、刘世安(1852~1898)等鲁鲁山藏近代名人手札暨张之洞上款及友朋书札册
纸本线装册(二册,一百五十余通)
尺寸不一(线装册尺寸:29.5×18.5cm×2)
2022西泠春拍
何绍基(1799~1873)隶书临石门颂整通
纸本册页(共四十八页)
1862年作
37×24.5cm×48
出版:1. 《何绍基临〈石门颂〉》,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
2. 《书法月刊》总第332期彩图,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5月。
3. 《书法月刊》总第333期彩图,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6月。
说明: 何维朴、何星叔、许冠群旧藏。曾熙鉴赏、面板题字并题跋。谭泽闿鉴赏并题跋。
本拍品流传有序,由何绍基长孙何维朴(诗孙)、何绍基曾孙何星叔递藏,1925年何维朴去世后,民国著名实业家许冠群从其子何星叔处购藏。1926年,曾熙、谭泽闿二人应冠群之属,记跋于册,曾熙并题字于册前,以兹审定。
本册临于1862年11月,时何绍基64岁,已是花甲之年。何绍基一生临《张迁碑》百余通,流传颇多,然其通临《石门颂》墨迹本,则甚为罕见,市场中几乎不可得。本册书于何绍基临《张迁碑》百余通之后,笔遒骨厚,亦具史料价值。曾熙跋曰“勿轻示人也”,足以见本册之尤可珍。何绍基一生临池之功,至老不辍。似于1844年始,专攻隶书,颇负盛名。其长孙何维朴记:“咸丰戊午(1858年),先大父年六十,在济南泺源书院,始专习八分书,东京诸碑,次第临写,自立课程。庚申(1860年)归湘,主讲城南,隶课仍无间断,而于《礼器》《张迁》两碑用功尤深,各临百通。”又,张舜徽:“(子贞)摹汉碑每种至数百通,晚年乃无一相似者,神明变化,自成一体。”何绍基岁六十“始专习八分书”,坚持日课,数十通、数百通地临写,并从中悟得“楷法原从隶法遗”之真谛,以自家法度展现汉碑的趣味灵魂,世人皆重之。
纵观此册,法度严谨,沉稳凝重,气韵豪放。书写时全用腕力,压住笔锋,用篆书笔意为之,再现《石门颂》敦厚含蓄,自然洒脱,圆劲遒缓之风。清初以来,“以篆为源”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何绍基无疑是众多探索实践者中最为成功的一位。其临摹的《石门颂》是最为典型的“以篆为源”的写法,给后世以启发。据载,何绍基临写《石门颂》主要依据三个拓本:一是道光五年(1825)在济南,得明代奚林和尚旧藏拓本,时年27岁;二是1825年后,陆续得山东历城藏书家周永年“藉书园”所藏旧拓四幅;三是咸丰五年(1855)初秋,四川嘉定知府李文瀚赠其所藏拓本,时年57岁。据统计,现世可见何绍基通临《石门颂》的作品不足八册,且大多书于其1860年左右。每一册看似极为相似,实则有所不同。其在临写时,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势,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气,或取其结构分布,是故所临次次为“新”。本册已经全册出版,作为何绍基之标准件为世人临摹《石门颂》提供参考。
鉴藏者简介:1. 何维朴(1842~1925),字诗孙,号盘止、盘叟、秋华居士、晚遂老人,湖南道县人。何绍基长孙。同治六年副贡,官内阁中书、江苏候补知府,清末任上海浚浦局总办。辛亥革命后寓上海,鬻书画自给。以山水画著称,亦精篆刻。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2. 何星叔[清末民国],名积炜,湖南道州人。何绍基曾孙,何维朴次子。清末民国围棋高手。出生书画世家,星早承庭训,亦能书画。
3. 许冠群(1899~1971),原名超,字冠群,江苏武进人。谢伯远和曾熙门下弟子。常州汇丰钱庄经理许广澄之子。民国著名实业家,新亚集团开创者。好收藏,所藏颇丰。
跋者简介:1. 曾熙(1861~1930),初字嗣元,更字子缉,晚号农髯,室名戏海楼,湖南衡阳人。张大千之业师,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1915年始居上海,以卖字为生。主讲石鼓书院。工书画,与李瑞清有“南曾北李”之誉。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2. 谭泽闿(1889~1947),字祖同,号瓶斋,湖南茶陵人。谭延闿弟。工书法,师法翁同龢、何绍基、钱沣,并善榜书。
西 泠 印 社
二 〇 二 二 年 春 季 拍 卖 会
8月19日(五)
09:30 中国历代钱币专场
13:00 古籍善本 · 金石碑帖专场
16:00 中外陈年名酒及滋补佳品专场
19:00 文房清玩 · 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
21:00 文房清玩 · 历代名砚暨古墨专场
A厅
09:30 中外名人手迹暨小孤桐轩旧藏专场
11:00 几道家珍 · 严复家书手迹专场
13:00 中国书画古代作品暨明清信札手迹专场
20:00 现当代油画雕塑专场
09:30 中国古代玉器及当代名家玉雕专场
11:00 华藏宝相 · 历代佛教艺术专场
14:00 中国历代瓷器专场
19:00 江南心境 · 西泠印社首届文房瓷器专场
20:00 中国历代紫砂器物暨茶文化专场
8月21日(日)
09:30 中国书画近现代名家作品专场
13:00 西泠印社部分社员作品专场
14:00 中国书画近现代同一上款作品专场
15:30 中国书画扇画作品专场
16:30 中国名家漫画 · 插图连环画专场
19:00 东方瑞丽 · 珠宝翡翠专场
09:30 萃古熙今 · 文房古玩专场
13:00 凝萃聚珍 · 重要藏家精选历代瓷玉专场
14:00 文房清玩 · 古玩杂件专场
17:00 西方古物专场
上海办事处
临时办公地址: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一号一号公馆 301衡山路乌鲁木齐南路入口
( 原复兴西路36号场地装修,临时搬迁至此办公。)
电话:021-64338662
Email: shbsc@xlysauc.com
北京办事处
法务部
电话:0571-87896778
传真:0571-87812567
Email:fwb@xlysauc.com
文宣部
文章转发自西泠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