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人生活在我国江南地区,可能是“羽人”的后代,他们的部落标徽神人兽面纹中神人头戴羽冠就是一个证据。江南地区靠近东海,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是鸟的国度,有“人面鸟身”之神,与这个神话传说有密切关联的良渚人,正是崇拜鸟的民族。
在良渚文化骨器和玉器中,鸟的形象频频出现,有鸟形立体圆雕,也有雕刻在器物上的鸟纹。良渚人的鸟崇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认为鸟是负载太阳每日东升西落的“飞船”;另一方面他们认为鸟是天地间的信使,是人类与神灵沟通的媒介。
在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的两处良渚文化遗址中,共出土了五件圆雕的玉鸟,这些玉鸟均为扁平器,无凶猛之感,在鸟的腹部均钻有牛鼻状隧孔。其它遗址也出土了类似的器物,其中一件尖喙短尾,呈展翅飞翔状,鸟背中间雕刻有一个鼓状凸起的圆形图案。毫无疑问,这个圆形图案就是太阳的象征。这件玉鸟的出现表明,良渚人是认为太阳的运行是靠鸟的飞翔而实现的。
古代先民对鸟的这种认识在文字记载中也有,《山海经·大荒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意思是说,大荒之中有个山谷叫汤谷,汤谷上有棵树叫扶木,一个太阳刚刚返回,另一个太阳便立即出去,都是由三足鸟驮着。三足鸟为何物?我们现在见到的鸟类只有两足,古人则认为还有一种三足神鸟,其职责就是背负太阳运行。
良渚文化出土器物的鸟纹一般都作为辅助纹饰出现,它经常和神人兽面纹组合在一起,一般不占据器物的主要部位。但陈列在上海博物馆的一件鸟纹玉璧和陈列在良渚博物馆的另一件鸟纹玉璧,似乎是例外。这两件玉璧的纹饰几乎一样,自上而下是鸟、杆状物和台阶。专家认为,鸟可以被看作是太阳的化身,中间的杆状物可以看作是《山海经》所说的扶桑树,而下面有台阶的长方体,应该就是祭天的祭台,亦即祭拜太阳的祭台。
因刻有鸟纹的良渚文化器物多为祭祀器和陪葬物,因此鸟纹还有另一种意义,即鸟可把人类的愿望传达给神灵,也可把人死后的灵魂带到极乐世界。不难想象,古代先民在日常生活、劳动之余,仰望天空,看到鸟儿在自由地飞翔,很容易联想到借助于鸟可以与天上的神灵沟通,同时,他们也希望死后也借助于鸟把自己带到天国。于是鸟便被想象成神灵驭使的工具,这一点也可以从《山海经》中得到证实,《山海经》中就有许多关于神灵乘鸟飞翔的记载。
龙石鹰首杖首
龙冠凤紋玉饰
商代玉鸟
商代玉鸟
▲ 商玉雕鸟,《洛阳金村古墓群英》收录
▲ 商 玉鸟
玉凤鸟纹珮
西周玉鸟
黄玉鸭
玉双雀
新石器时期凌家滩文化玉鹰
金代春水玉饰
凤鸟形双援戈
玉凤鸟佩
1976 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鹘攫鹅纹玉佩金元时期长8.3、宽7.6厘米
玉质青色。圆形环托,正面雕鹘攫天鹅,高高凸起,立体感强。鹘、鹅的羽翼使用大量的短小阴刻线纹。器作者将鹘展翅翻腾攫啄天鹅时凶猛的瞬间动态及天鹅被抓时引颈悲鸣的细微刻画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这类“春水”题材中的精品。
鹘(hú),即隼(sn),又名海东青。叶隆礼《契丹国志》记载:“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邻大海,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小而健,能擒鹅鹜,爪白者尤为异,辽人酷爱之,岁岁求之女真,女真至五国,战斗而后得,女真不胜其扰。”
“鹘啄鹅”就是“春水玉”常见的呈现主题。1139年,金熙宗下诏说:“自今四时游猎,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并循辽人故事”。春捺钵即“春水”,是指用鹰鹘[g](海东青)捕获天鹅、大雁的狩猎活动,其玉雕作品称为“春水玉”,金代春水玉是写实的。
1993 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 63 号墓出土
玉鸿雁圆形牌饰
九连墩 1 号墓出土
玉佩
玉隼形饰
关注老货圈
认识更多玩老货的朋友
文章转发自老货圈,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