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执政后,以强调台湾是政治实体为名,将“中华民国”改称为“中华民国在台湾”,进一步再说:“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外交部”的官方网页还正式改称“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 Republic of China(Taiwan)”; 陈水扁将“中华民国护照”封面加注“自台湾発行”(Issued in Taiwan)。[2]最近蔡英文又将“中华民国”改称为“中华民国台湾”,并且经常自称“台湾总统”,“总统府”的官方网页也多以“台湾”代替“中华民国”; 于是,空壳化了中华民国,从“独台”走向实质“台独”,造成两岸关系空前的紧张。
值此两岸关系空前危机之际,寻求因应之道,尤其针对当今台湾三十岁以下“天然独”的现象,[3]追寻其形成的缘由,检讨形塑青年学子国家、民族与文化认同的历史教育,回顾台湾中学历史课纲变革的历史是很有必要的。
二,定标准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教育和历史思维
1945年,台湾光复,国民政府在台湾实行去殖民地化的“去日本化”和全面“中国化”的政策。中学历史课纲就是配合这一政治发展的教育机制。教育本是近代国家,无论政体之民主或极权,均极为重视的公民教育; 透过历史教育,培养共识,凝聚民心,是培养群体认同和塑造国族认同的最好机制。为此,国民政府于1952年,修订国民学校和中学课程标准,明订历史科的教育目标有四大项:
1.明了中华民族之演进及各宗族间之融洽与相互依存关系。
2.明了我国历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迁等趋向,特别注重光荣伟大的史实,以启示复兴民族之途径及其应有之努力。
3.明了世界各主要民族演进之历史及其相互影响。
4.明了世界文化之演进及现代国际大势, 确立我国对国际应有之态度与责任。[4]
1954年,国立编译馆即聘请台大、台师大教授编写标准本历史教科书,初中中国史(劳干教授),初中外国史(夏德仪教授) ,高中中国史(郭廷以教授) , 高中外国史(沈刚伯教授) 。其后三次修订课程,教学目标均没有变动。[5]只是因为初编本内容丰富,篇幅较多,中学老师每每抱怨教不完,后来因此数度删节。1965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初高中历史课本并未大作更张,只是高三增设中国与外国文化史课本。[6]其后虽有更张,但课程标准基本不变。这种历史教育虽为国民党政府服务,但培育青年学子的中华民族史观; 因此,今天台湾大多数读这种历史教书长大五十岁以上的人认同中国和中国文化,这也为两岸同为一个中国奠定了文化基础。[7]
1987年7月15日正式解严之前,尤其在1970年代的末期,台湾由于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的开放,冲击到政治的戒严,禁忌逐渐解除,思想逐渐解放,社会朝多元化发展,使专注于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教育,受到挑战。1984年,教育部遂委请台湾师范大学李国祁教授主持新课本的编写,延请中、壮年历史学者编写教科书,顺应时代变迁与史学发展新趋势,加入许多学术与文化史的内容。[8]这个新版本一直沿用到1999年,教改的一纲多本教科书编印采用之前。配合新课本,中学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内容与题型也大幅调整,不再只注重政治史和背诵式的题型,除加入许多学术和社会文化史的题目,还推出阅读一段文本史料后回答问题的思考推理题型; 初步活泼了中学历史教育。[9]从此,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开始不再限于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教育。
三、“88课纲”与《认识台湾》:为台独意识及日本皇民史观课纲张本
台湾解严后,社会与文化摆脱威权束缚,朝向多元化澎湃发展,部定标准本教科书遭到严重挑战,反对的声浪节节升高。政治上以台湾为主体的独台和台独势力也不断发展,但执政的国民党的主流仍是坚持中华文化的老国民党。值此社会与文化转型之际,领导风潮的李登辉是很有权谋的领袖,1988年,接任中国国民党主席和中华民国总统之初,势単力孤,刻意低调行事,但暗中利用国民党内大老间的矛盾,拉一派打一派,先后卸除俞国华、李焕、郝伯村和林洋港等大老在党政军的影响力,扶植党内本土派势力,巩固其权位; 并扶植民进党等在野力量,作为侧翼与他相呼应。另外,为安抚民众与国民党大老对独台和台独势力兴起的焦虑,首先制定《国家统一纲领》,一再宣示反台独; 并动员学者及党内文宣机构,宣扬“文化中国”的论述,请任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杜正胜写文章,宣称要建立台湾为“新中原”。[10]这段时期,历史课纲率由旧章,看不出太大更动。
1991年,李登辉当选中华民国第八任总统后,才开始迈出课纲改革的第一步。1995年,委派“中研院”院长的李远哲主持“教改”,以统编的部定“标准本”教科书会导致学生思想刻板化,以自由化、多元化的民主为名,将中小学课本改为“一纲多本” 的“审定制”。“除”国立编译馆“,民间出版机构也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按照”教育部“制定的课程纲要编撰教材,取消国立编译馆教育部定标准本教科书,推行中学教科书自由化的政策,出版界可以依教育部部定课程纲要自行编写教科本,送教育部审定后出版。[11]
1996年,李登辉在强大的民意支持下当选直选的第九任总统,才开始真正进行历史课纲变革。新的课程纲要依杜正胜“同心圆史观”,国民中学历史课以台湾为学习历史的起点,一年级新生教台湾史,二年级教中国史,三年级教世界史。[12]不同于以前,台湾史在中国史内,台湾史首次要从中国史抽出来,单独建立一个台湾史脉络,台湾史不再是中国的地方史或地域史; 台湾是历史的圆心。[13]当时,教育部长吴京请杜正胜担任社会篇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许雪姬、黄秀政、吴文星、张胜彦等台湾史学者则负责“历史篇”的编写。1997年出版《认识台湾》,作为国民中学必修课本,以社会、历史、地理三部份,即以“同心圆史观”整合台湾相关史地成单一课程。这部《认识台湾》否定台湾与大陆自古以来的联系,称十七世纪的台湾历史说成是“国际竞逐时期”,把清朝管治台湾说成“清领”,否认其正当性和合法性,为“台湾回百年史乃外来政权入侵史”之台独史观张广之本。书中并大肆吹捧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近代化的德政,从人口激增、放足断发的普遍、守时和守法及现代卫生观念的养成等方面,宣扬日本殖民统治的治绩。并且掩饰和淡化日军侵占台湾大肆屠杀台胞的历史,称1895-1902日据初期只杀了台胞一万余,其实日据初期台胞抗日激烈,死伤无法统计,仅1896年云林大坪顶事件当不在三万人以下。改称日本侵占台湾的五十年统治的“日据”为“日治”。书中还强调: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台湾族群分类意识,淡化台湾人与中国人的血缘关系,把“台湾”重新定义为包括澎湖和金门、马祖的“命运共同体”,灌输“台湾主体意识”,与大陆对抗。《认识台湾》为日后“台独意识”以及“日本皇民史观课纲”的起步张本,是1999年推动的“88课纲”的先驱。[14]
《认识台湾》对台湾青年学子的国族认同影响甚大。中研院经济所杨子霆等学者研究《认识台湾》课本使用前后,青年学子的国族认同变化,发现使用《认识台湾》课本的1997年确实是国族认同逆转的一年。本省族群学生,由于家庭、邻里关系或者社会氛围影响本来就有的台湾认同,因此加深; 而受父兄影响一向认同其大陆乡土的非本省族群,却也因此而改变了认同; 从此省籍不再是判别国族认同的标准。[15]
四、“95暂纲”与“98课纲”:台独史观的展现
2000年,陈水扁总统和民进党主政,配合其台独党纲开始在课纲中宣扬台独史观。以因应“九年一贯教育课程”,将国中公民、历史、地理三科并为社会科,为与国中课程衔接,加快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造。教育部长黄荣村聘请的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张元教授主持历史科课纲修订。长久以来,张元教授致力于历史教学改革,认为初中、高中、大学历史课程的内容严重重复亟待改革,为改革长久以来的一再重复而无进阶的弊病,毅然接下课纲改革的重担。[16] 但事与愿违,多数参与课程改革的成员关注的是改革旧版课本厳重缺乏台湾主体认知性,课纲改革的结果,重点不在张元想要做的教学结构改革,反而是落实杜正胜的“同心圆论”,继国民中学《认识台湾·历史篇》台湾史独立成册之后,高中历史课本的台湾史也脱离中国史,独立成册,甚至还进一步将明代中期以后及清史、民国史全部并入世界史讲授。这完全是配合民进党“一边一国”的作法。2003年,这份课纲刚一公开,就受到学者、立法委员及媒体抨击,张元因此辞去召集人职位,课纲修订暂停。[17]
2004年,陈水扁再度当选,任用杜正胜为教育部长重新推动课纲修订,将张元任上修请的课纲草案,以《普通高级中学暂行课程纲要》名称公布,预定在95学年度(2006.08-2007.07)度开始暂时使用,称为“95暂纲”。[18]“95暂纲”仍坚持把台湾史独立出来,而且将台湾史、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比例,从1:2:1改为1:1:1。[19]将台湾史分为“早期台湾”、“清代的长期统治”、“日本 统治时期”、“当代台湾与世界”四个部分。日本殖民统治台湾只有五十年的时间,却在此草案中占了四分之一部分, 且美其名曰“日本统治时代”。
2006年,根据此纲要的各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开始进入台湾市场。这些教材依据纲要撰写,经过支持民进党的学者主导的审查会审定,落实民进党“去中国化”的政策。如将过去惯用的“我国”、“本国”、“中国” 等用词,全改为“中国”。在台湾史教科书中,一改以前“日治”和“日据”两词并陈,一律改为“日治”; 同时,还将以往视为禁忌的“统独”及两岸分合议题写进新版教科书内。
杜正胜部长同时请周梁楷教授接下张元留下的历史科召集人,继续修订课纲。于2008年通过新课纲,预定 98学年度(2009.08-2010.07)开始施行,称“98课纲”。2007年,杜正胜部长还委托台湾历史学会推动《海洋教育与教科书用词检核计划》,以课文用词应该“中立”为由,对教科书“不当用词”进行检核,而其检核对象含括小学、国中及高中各版本教科书,教育部随即将该份计划报告以行政命令函转各教科书出版社参考。[20]不但“国父孙中山”须改为“孙中山先生”,“我国”须改为“中国”,“国历”须改为“阳历”,“中国人崇敬祖先”须改为“汉人崇敬祖先”,大陆地名前一律须加称“中国”。并且在课纲呼应国中《认识台湾》淡化日本“侵略”及对日本在台之“殖民”统治的历史,“日据”得一律改称“日治”,“光复”须改为“战后”,“抗日战争时期”须改为“二战时期”,“中日战争”,须改为“日清战争”等,作为审查的依据,台湾大学历史系吴展良教授撰写的教科书即因坚持使用“日据”而未获通过。[21]“98课纲”最受争议的是否定“开罗宣言”的条约地位,将《旧金山和约》和《中日和约》首次纳入高中历史课本,以突出体现“台湾地位未定论”。[22]“98课纲”还重点讲述国民政府接收的“恶政”、“二二八事变”和“威权体制”对宪政和人权的侵害; 可说是罪恶的“外来政权”。[23]这完全是配合民进党“一边一国”的作法。有效地配合陈水扁总统的“两国论”,将“台湾中国,一边一国”的观念,成功地灌输给学生,形塑了今日台湾学生与青年的“天然独”,并且成功地转移学生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恶感,朝向接受亲日的皇民史观。这个由杜正胜授意,周梁楷完成的“98课纲”引起很大的争议。周梁楷原系已故著名历史学者逯耀东教授的高徒,逯教授师从钱穆先生,秉承以温情和敬意面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师门传统,一向以此授业勉励弟子。不意在台湾政局与社会和文化大变局下,弟子竟也有因此变节,投靠以杜正胜为首的学霸,为台独教育事业效力。逯教授为此大为伤痛,写下〈雪人不见了〉一文,宣示与主持和参与“98课纲”修订的高徒周梁楷等断绝师生关系,轰动海内外。[24]
五、“101课纲”:未能脱离台独史观的修订
2008年,人民唾弃陈水扁及其所属民进党的气氛高涨,马英九以压倒多数选上总统,民气可用之际,正是拨乱反正的好时机。有几位大学师生代表面见马英九总统,要求尽速修改“98课纲”,翻转走向独台、台独和皇民史观的历史教育。[25]无奈马总统只想讨好和争取那34%没投他的票之绿营选民,完全不采纳建议,反而用深绿的郑瑞城为部长,公告了陈水扁时代的“98课纲”,即2009年要采用的课纲; 引发学界与社会舆论激烈不满与批评,“98课纲”的实施才因此搁置一年。[26]此期间,教育部组成新的课纲小组,但成员多数仍为扁时代原班人马。2010年初,教育部长吴清基改组课纲小组,增聘汪荣祖、陈永发、许雪姬等九位委员,是一独派与非独派委员混杂们委员会,但独派呈现劣势,强硬独派的周婉窈遂辞职抗议。2012年,新任部长蒋伟宁上任,聘任台湾大学政治系张亚中教授参与教科书审定,引发争议,论者以张教授非历史专业而反对。新课纲修订直到2011年才完成,于2012年初公布实施,预计101学年度(2012.08-2013.07)施行,称为“101课纲”。新课纲修订部分有五:
1.说明三国时代以来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2.加入日据时代台湾同胞参与大陆抗日的事迹;
3.课纲中注明中国史在民国38年之后只写中共的 历史,而中华民国的 一部分则写入“台湾史”;
4.删除“台湾地位未定论”内容;
5.中国史课时增加为一个半学期。[27]
依“101课纲”编写的课本,以三民书局版台湾史课本为例,新版与旧版有显著的变化:
1.在教材容量上,新版由旧版的四章扩编到四篇12章,总页码由原来的164页增加到248页。
2.在教材内容上,新版台湾史教材依据“101课纲”作了较大的调整。主要有:
第一,增加明郑统治台湾的叙述。专设“汉人政权建立”一节,具体叙述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二,增加清朝统治时期台湾文化和生活层面的叙述。三民版用一章的篇幅叙述清前期台
湾地区社会与文化,叙述人口问题、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问题、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问题,社会文化发展与民众宗教信仰问题。
第三,增加日本统治时期台湾人民的抗日活动。增加“前期武装抗日”和“后期武装抗日”,具体地论述原住民抗日的“雾社事件”
第四,增加1949年后海峡两岸关系变迁的叙述。两岸关系经历由军事冲突到日益密切的五个阶段:军事冲突(1949―1978年); 政治对峙(1979―1987年); 民间交流与官方政策(1987―1991); 协商与危机; (1991―1999年); 2000年开始的新发展。重点提到了“辜汪会谈”和“江八点”。
3.在教材栏目的设计上,新版每节课正文前设置了“课前123”,引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除配以插图外,还配以注解; 课后设置了“历史聚光灯”和“历史Talk Show”两个栏目。[28]
但是,“101课纲”基本上仍维持“98课纲”的旧结构,不脱“两国论”的框架。《101课纲》公布后,各家书商多少也考虑到重修这用不到二年的新教科书,成本太高,不符经济效益,仅将旧课本简单修改送审,“98课纲”的台独和皇民史观的相关论述仍然保留。有的版本居然称日本侵华战争为“圣战”,甚至有的版本还为日本的侵略辩白,说日本是一“爱好和平的民族”,只因1929年“经济大恐慌”,为求生存才向外发展。这种教科书塑造了年轻一代对日本侵略持同情的态度,甚至以慰安妇是“自愿”为国奉献,反对说她们是“被迫”的。
六、“104微调课纲”:拨乱反正的失败
2012年马英九连任时才惊觉事态严重,开始着手修订“101课纲”。7月里,邱毅在中国国民党中常会上建议应该删除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皇民化、台独化等不宜的内容,台湾史与中国史应合并称为本国史,获马英九认同,认为这是符合宪法的既定国策。[29]于是,教育部再度着手修改课纲。但是,此时课纲的修订,事实上已经无济于事; 因为教材的编写以及事后的审查,基本上,无法脱除独派的掌握。负责审查教科书的国家教育研究院的高层中,还有民进党的教育高官。[30]而且2013年9月开学前,有3个新版本历史教科书送交审查,因课文使用“明郑”、“日据”等词,以及称台湾为“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社会”等理由,遭到教科书审查委员会封杀。[31]
教育部门为修改课纲,以“错字勘误、内容补正及符合宪法之检核”为由,成立课纲检核小组,再对课纲进一步微调。[32]检核小组着手“101课纲”修改之际,绿营一再发动舆论攻势,质疑检核小组成员没有台湾史研究历史学者,尤其以经济学者朱云鹏为历史组召集人最受诟病,而组员中又多统派色彩鲜明,成为绿营猛烈攻击的标的。[33]在此纷扰之中,2014年2月10日正式公布“微调”后的新课纲,预定于104年实施,称“104课纲”。国家教育研究院总结微调有十七项:
1. “原住民”改为“原住民族”,有消灭平埔族的争议
2. “国际竞逐时期”改为“汉人来台与国际竞逐时期”
3. “郑氏统治”改为“明郑统治”
4. “日本统治”改为“日本殖民统治”
5. “接收”台湾 改为“光复”台湾
6. 当代台湾架构从主题式 改为 依时序脉络叙述
7. “大航海时代”改为“汉人来台与大航海时代”
8. “荷西治台”改为“荷西入台”
9. 新增 “台人与抗日战争”
10.“多元文化发展”改为“中华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发展”
11. 除滨田瑞兵卫事件、麻洲事件
12.“清代治台政策”改为“清廷治台政策”
13. 鸦片战争迫使清廷开港通商的叙述争议
14.台湾成为当时全中国最先进的省份,说法有争议
15.台湾与甲午战后晚清变法运动与辛亥革命之互动,包括孙中山来台寻求台湾民众支持,以及台湾民众参与革命及台湾之建立。
16.新型态本土知识菁英的形成,及其受到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作为
17. “慰安妇”改为“妇女被强迫做慰安妇”
18 .强调“大东亚共荣圈”是侵略构想(教育部于座谈会补充)[34]
这份对照表公布后,立刻遭到扁政府时代课纲委员、亲绿的教育团体和社运、学运团体的抗议,各大学历史系与中央研究院历史学者逾177人(包括中研院2位所长、8位历史系系主任及6位台湾史相关所长)串连发表共同声明:“我们反对违背学术专业的微调课纲”。他们反对的焦奌:
1. 课纲微调检核小组成员名单未公布,过程不透明,是黑箱作业。大家怀疑小组成员的政治立场偏统,而且非历史专业者偏多,已曝光的王晓波是哲学教授,朱云鹏是经济学教授。
2. 反对“去台湾化”和“去日本化”,反对有价值批判字眼如:“明郑”、日本“殖民统治”、日“据”、台湾“光复”和慰安妇是“被迫”等。[35]
声明指出微调之课纲“违背学术的专业性”,必须“撤回”。[36]抗议活动不断扩大,中学生也有团体参加,而与太阳花运动合流造成对教育部和行政院庞大圧力。因应反课纲团体的抗议行动,行政院宣示三原则:
1. 新旧版教科书并行:微调课纲自103年2月10日公布后,目前已进入选书阶段。教育部完全尊重各校教师自主选书或自编教材,不会有其他行政干预。
2. 新旧版教科书差异部分:不列入大学入学考试命题107学年度的大学 入学考试。
3. 针对过去两年社会各界有关新旧课纲,提出众多不同意见,即刻依程序启动“课纲检讨”。[37]
马英九政府努力挣扎完成之历史课纲微调就在太阳花和反课纲团体的抗议下,及民进党、台联、社民党、绿党、时代力量等政党反对下,虽有新党与中华统一党及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的支持,也只能以表面上以“新旧版教科书并行”落幕。[38]
七、“106课纲”:中国史是“外国史”,台湾史是“本国史”
2016年台湾大选,蔡英文及领导的民进党大获全胜,完全执政。蔡英文虽信誓旦旦要“维持现状”,也就是不宣布法理台独,仍会顶着“中华民国”的帽子。但实际上,却快速进行“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新当局5月20日一上台,便宣布要废除微调课纲。终于5月31日,教育部正式废止2014年通过的高中社会及国文课微调课纲。[39]开始着手修订新课纲,除一反“微调课纲”的“微调”外,还要强调廃除朝代编年史,改以主题方式呈现,并将中国史放在东亚史的脉络讲述。是为“106课纲”[40]。台湾史独立一册,中国史纳入东亜史中,明白宣示台湾不是中国,只如日、韩、琉球为东亘文化圈中之一独立的国家; 这是为走曲折路线的“台独史观”。就和杜正胜下台前,努力推动的废除“中国图书分类法”,要让台湾从图书分类中国项下独立出来一样的意识形态。
高中历史课本,台湾史原来只是散在中国史的叙述中,课纲改革,首先在“88课纲”整合成独立单元,然后在“95暂纲”扩大篇幅独立成一册。另一方面,不但把中国史篇幅缩减,割裂中国史,从“95暂纲”开始将明清两朝并入世界史讲授。“101课纲”更规定中国史在民国38年之后只写中共的历史,而中华民国的部分写入台湾史之中; 中华民国史散在中国史与台湾史中,于是台湾不见了。“106课纲”更把中国史放入东亜史和世界史中,中国也就不明显了。表面上,把中国史放入东亜史和世界史脉络中讲,不自闭地看自己,有全球化视野,实际上却能达到消灭中国的目的; 从此,中国史变成“外国史”,台湾史成为“本国史”,加上美化被日本殖民经验的“皇民史观”,更可以加重日本在东亜史上的地位与份量,拉紧台日间的纽带,相对淡化台湾与闽南及客家的中国大陆“两岸一家亲”关系,使年轻学子彻底摆脱“中国情结”,做一个独立于中国之外,却亲近“大日本帝国”的新台湾人。
八、旧课纲缺点与功能性的改革
绿营人士在完成这一巨大的历史课纲改革计划,只靠绿营的史学工作者和政客,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借助专业,多方寻求友人襄助。老一派的历史教学,的确有缺奌:
1. 课本内容充满编年政治史事,枯燥无味。
2.不注意最近和身边史事,流于虚无,不切实际。
3.课本多是背诵式题型考试,不利于理解,误导学生以为学习历史只是诵锁碎史实,不值得学习。
因此,史学界出现一批有理想的工作者,致力于历史教学的改革。其中以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张元教授为佼佼者,他主导“95暂纲”,把台湾史独立成册,不是“政治考虑”,而是希望透过台湾史课程,培养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核心能力。他一向看重所谓的“历史思维式的史学教育”希望以学生为本位, 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重新思考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点评,从而学习由历史传承下来的人生智慧。[41]
台湾史切近我们,以台湾史为起点,不但有种特别的亲近感,就实际条件而言,由于小学、国中已学过“认识台湾”课程,学生比较熟悉,找数据也比较容易,可以设计很多不同的教学活动,对他们的历史思维的发展是最有帮助的。因此,对张元而言,他将台湾史独立成册,诚如他自己所言,完全是“功能性”的考虑。既然有这样好的机会实现理想,张元教授便接受教育部长黄荣村的邀请担下重担。其后,张教授虽然退出课纲的改革工作。但跟随张元教授的这一群从事历史教学改革工作朋友和学生,仍然留下来协助课纲改革,其中有些是有政治使命的,也有一些仍相信自己不是为政治,而是纯粹为历史教学作功能性的改革。
功能性的改革是两面刃,只要我们能用心,一样可为我用。1950代初期,大陆有一位从事历史教学理论的学者在刚创刊的《历史教学》说:并循序而进,从奌发到线,由线发展到面,最后发展到立体。也就是先讲某个人物、某件事,进而用时代为经,把人与事串起来,然后发展到探讨某一空间内,不同时间,不同的人群、族群关系的史事,或同一时间内,不同空间之间、不同人群、族群关系的史事,或从整体研究某一主题的历史。这是“1 0 6课纲”强调的历史学习的方式,要由朝代编年史,改以主题方式呈现。如果初中课本真如课纲所说是以朝代编年讲述,有了这个“线”的基础知识,当然应该发到“平面”与“立体”,由一面的理解,进步到多面多维的立体观察,也就是选择专题演讲讨论,深刻理解某一史事。因此,这一“1 0 6课纲”改革项目,可以不是为政治,而是纯粹为历史教学的功能性改革。功能性的改革是两面刃,只要我们能用心,一样可为我用。
九、因应之道:广召同志 运用功能性改革 充实认同中华文化论述
当今形势,政治上绿营完全执政,历史课纲及课本编写,也掌控在绿营学者手中,尤其在1990年代中期以来,在学生与年軽人中,独台和台独已占主导地位。要想拨乱反正,难如登天。但孔夫子训勉我们: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努力,一为充实论述力量,一为广召同志,不是敌人。
诚如张元教授所说,并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核心能力,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思考。台湾史切近我们,当然要注重台湾史,独立成册,又何妨?只是我们以台湾史为乡土史,绿营以台湾史为台湾民族国家史。能有此覚悟者,可为同志; 无此觉悟者,何尝不能争取为同志。
“106课纲”把中国史纳入东亜史和世界史脉络中讲,注意不同时代,我国与东亜邻邦的交流关系,本是扩大视野的好事。虽然有把中国史消失在东亜世界的危险,但若我们展开地图,纵览史事,至少在甲午战前,中国是东亜世界的独强,政治、军事如此,举凡文字、文学、史学、经学、艺术等更是如此。台湾大学历史系高明士教授到日本留学,引进西嶋定生“东亜文化圈”论。在传统的东亚文化圈中,以中国为中心,琉球、日本、安南、朝鲜半岛都同中国以“册封体制”为原则保持着交往,而汉字、儒家经典、律令典章制度构成这个文化圈的主要支柱。[42]反中的台湾史学界成员为助蔡英文政府搞“去中国化”培养“天然独”的历史课纲; 将此一“东亜文化圈”进一步发展成以“东亜史”,以取代“中国史”,把“中国史”变成“外国史”。但他们终会发现,这非但无法否定中国在东亜历史上的主导地位,而且更无法否定台湾人与文化的中国性与中国成分。以灿烂深厚悠久文化为内容的中国历史,不是一时掌权的政客可以主导和玩弄的,更不是少数醉心政治的史学工作者和趋炎附势之徒可以篡改的。
当今蔡英文当局推动文化台独的历史课纲,虽对历史教学的发展设下局限,但徒法不足以自行; 课纲的实践,编写课本与教材,课堂讲授,还得靠人。何况新课纲中还有些功能性改革可供运用!最近,嘉义大学应用历史学系教授吴昆财等学者和中学教师组成的“高中历史教育新三自运动协会”,推动历史教育“自己救、自己写、自己教”。只要我们不放弃,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一样可在反中台独气氛弥漫的环境中,传播中华历史优良传统。[43]
有志竟成,愿与友朋共勉之!
注释
[1]〈108新课纲上路 苏揆要求确保理念落实〉,《教育广播电台》(2019-08-08):“教育部今天(8月8日)在行政院会中报告'108课纲实施与配套措施'”。
[2] 张植荣,〈民进党当局“教育台独”浅析〉《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2期,页58-59。
[3] 自2014年“太阳花学运”以来,“天然独”一词被用来定义台湾青年人,由于学校教育和媒体频繁的灌输,更让一些台湾青年内心产生对台独的认同。〈台湾学者:“天然独”的重要起源是同心圆史观〉《中国台湾网》,2016年03月23日。http://big5.taiwan.cn/plzhx/zhjzhl/zhjlw/201603/t20160323_11416062.htm〈台胞:八零后的下一代正在遭受比父辈更深的“独害”〉《两岸快评》,第158期(2019年08月16日)。
http://www.chinanews.com/tw/2019/0816/8928618.shtml
[4]教育部《中学课程标准》(台北:正中书局,1952),页89。
[5] 管美蓉,〈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与教育控制 ─台湾地区的历史考察(1949-2001)〉(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5),页176 。
[6]陈盈颖,〈台湾地区五十年来高中中国史历史课程的演变与中国史教科书的编辑〉(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2)。
[7] 李理,〈台湾高中历史课程纲要修订评析〉《台湾研究》,2016年第2期,页86。
[8] 张元,〈怀念狄更逊先生兼谈历史教育的研究. 〉《历史教学》,2006年第6期。
[9] 张元,〈台湾中学历史课程和教材〉《课程. 教材. 教法》,1993年第10期,页27-28。管美蓉,《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与教育控制─台湾地区的历史考察(1949-2001)》(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5),页176 。
[10] 杜正胜,〈新中原之我见〉,《全球工商杂志》4(1995),页28-30。
[11]张芳全,〈一纲多本的问题与对策〉《教科书选用、北北基一纲一本共办基测论坛》,台北市:台北教师研习中心,2007。郭添财,《台湾中小学教科书开放政策回顾与前瞻》《教育学术月刊》,2016年第1期,页90-98。王晓华,〈对台湾“一纲多本”教材编订制度的思考〉《人民教育》 2007年23期,页47-49。
[12]杜正胜,〈一个新史观的诞生〉〈对台湾“一纲多本”教材编订制度的思考〉《人民教育》,第120期(1997)。“谢大宁,〈从”独台史观“到”台独史观“——评台湾地区新历史课纲 ”同心圆史观“的一脉相承:两个课纲之同〉《台湾研究》,2018年第5期,页7-13。吴展良,《同心圆史观的限制》《吴展良的博客》,2012.02.0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9667b80100wy9p.html
[13]李理,〈“去中国化”的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编纂·杜正胜的“同心圆论”〉,《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第2期,页29-31。李理,〈“同心圆”理念的实施——台湾“教育部审定高中历史教科书”初步探讨〉,《百度文库》,2008年04月28日
https://wenku.baidu.com/view/ce7bfc36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81.html
[14]王甫昌,〈民族想像、族群意识与历史―《认识台湾》教科书争议风波的内容与脉络分析〉《台湾史研究》,第8卷3期(2001),页145-208。陈孔立,《认识台湾(历史篇)》平议》《台湾研究集刊》,1997年第3期,页65-68。彭维学,〈台“认识台湾”教科书评析〉《台湾研究》,1997年第4期,页28-33。易文,《去中国化和亲日本化 — 解读《认识台湾》教科书—教科书评析〉《统一论坛》,1997年第5期,页20-21。李理,〈“去中国化”的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编纂·初中《认识台湾》历史教科书的启用〉,《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第2期,页27-29。
[15]〈独尊去中入亚课纲:台独现原形〉,《中国时报·社论》,2017.07.09。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09002661-262101
[16]《历史教学》创刊于1951年1月,是新中国建立后国内创办最早的历史专业刊物之一,在天津出版,特别关注历史教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讨论。张元,〈台湾中学历史课程和教材〉《课程. 教材. 教法》,1993年第10期,页27-28。张元教授和他的学生于1992年创办《清华历史教学》,强调历史学科教育的独特性、介绍当代英国历史教育改革理论、重视与中国和欧美地区的交流、 关心且领导台湾历史教改、鼓励劝导台湾历史教师参与。
[17] 高明士,〈十年历史教育四个乱字!〉《联合报》,2003.09.26。〈本国史就是中华民国史〉《联合晚报》,2003.10.15。李理,〈“去中国化”的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编纂·高中历史教科书“台湾史独立成册”〉,《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第2期,页32-33。
[18] 《高中历史课程暂行纲要草案》,教育部官纲,2004.11.09。
[19]〈高中历史台湾中国世界各1/3〉《联合报》,2004.10.09。
[20] 戴宝村,《海洋教育与教科书用词检核计划》,台北:台湾历史学会,2007。
[21] 段心仪,〈台湾教改22年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02期 。
[22]〈台湾地位未定?蓝博洲:阴谋〉《联合报》,2004.11.11。陈动、陈孔立,〈从“主权未定”到“主权独立”——台湾当局修改教科书的政治目的〉《台湾研究》,2005年第1期,页28-33。
[23] 张植荣,〈民进党当局“教育台独”浅析〉《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2期,页56。
[24] 逯耀东,〈雪人已融——给周梁楷、黄清连的信〉《联合报》,2004/11/13 。逯教授以儿歌“雪人不见了,雪人不见了,雪人为什么不见了”,来形容高中历史课纲的荒缪,以此为题告诫弟子“经过你们装饰过的历史拼盘终于端出来了,雪人果然不见了。“逯教授强调,历史学者应该要独立于政治之外,要有格调、有所坚持,才有可能成为历史学家。逯教授说:“不论受到怎样的摧残和损害,不论被压榨得如何扁平,人就是人,人必须站着走路,因为人是有脊梁的!“徐泓,《追思逯耀东教授》《观察》,2019年6月号,页72-75。
徐泓,《惟史学与美食不可辜负:逯耀东教授的治学与为人》《南方周末》,2019.06.06。
http://kuaibao.qq.com/s/20190607A01PDE00refer=spider
[25]臧涵、张麟征,《课纲是台湾最厳重的问题》《华夏》,2015-08-21。
[26] 李建兴,《九八课纲平议》,财团法人国家教育政策研究基金会,2008.09.26。范凌志,《王晓波:改回课纲,马英九将成历史罪人》《环球时报》,2015-08-06。https://taiwan.huanqiu.com/article/9CaKrnJOeig 陈明宇、吴薇,《台课纲修正“台独”史观悬 马英九被疑改太晚》《环球时报》2015-12-23 。
https://taiwan.huanqiu.com/article/9CaKrnJSyK4
[27] 国教署,《103年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纲准备就绪》,教育部,2012.05.29。《台湾高中课程纲要微调案》。
http://zh.m.wikipedia.org
[28]朱汉国,〈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历史教学》2014年第21期。王恩成,《台湾三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选修教材相关问题研究》,海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03。
[29]〈马英九:教科书“台独化”“皇民化”内容应删除〉《华夏》 ,2012-07-18 。
http://www.huaxia.com/zk/thsd/wz/2012/07/2928446.html?ejnc5
[30]陈咏江,〈“日据”、“日治”引争议〉《中国国防报》,第765期(2013.07.30)。
[31] 张方远,〈台独历史教科书是怎样炼成的〉,《观察者》,2014.02.12。
https://www.guancha.cn/zhang-fangyuan/2014_02_12_205199.shtml
[32] 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国文与社会领域课程纲要微调之说明〉《教育部全球资訉网》,2014.01.27。
[33] 邹景雯、黄以敬,《课纲调整案10人检核小组操控》、《自由时报》,2014.02.04。
[34] 国教署,《103年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纲准备就绪》,教育部,2012.05.29。《台湾高中课程纲要微调案》。
http://zh.m.wikipedia.org
[35]〈139位历史学者连署反对违反学术专业的“微调”课纲-98高中历史课纲大家谈〉,98history.blogspot.com.2014.03.10。〈140学者连署 促撤黑箱课纲〉《自由时报》2014/3/10。〈反课纲微调 140学者连署 被批不专业 教育部:贴近中道〉《苹果日报 》2014/3/10。
[36] 张萌、刘相平,〈台湾“台湾史”研究谱系及其史覌嬗变述论〉《太平洋学报》,24:9(2016.09),页74-85;页77,注2,列出连署者名单。
[37]〈台湾反课纲事件〉《金锄头文库》www.jinchutou.com/p-107421077.html。
[38]〈课纲微调事件详细情况〉《凯迪社区》
2015.08.06。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1082793&boardid=1
[39]《行政院公告废止微调课纲〉《中央社》,2016.05.31。
[40]〈课纲改动前后对比〉《环球视野》,
http://www.globalview.cn/m/show.php?classid=15&id=26387。
[41] 张元,〈台湾中学历史课程和教材〉《课程. 教材. 教法》,1993年第10期,页27-28。管美蓉,《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与教育控制─台湾地区的历史考察(1949-2001)》(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5),页176 。
[42] 金子修一,〈历史上的东亚国际秩序与中国〉,冯立君主编,《中国与域外》第二号(2017年12月)。
[43]《反对去中国化历史教科书记者会》,台北:历史教育三自运动协会主办。台湾《旺报》,2019.10.24。简立欣,〈徐泓:2020一定要选一个肯改课纲的总统〉(《旺报》,2019.10.24) :徐泓说,自我殖民从李登辉时代《认识台湾》开始,然后改课纲,让40岁以下的人“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祖国是日本”; 2008年是一个可以拨乱反正的契机,却白白丢掉机会,不知是不愿意改还是不敢改课纲?因此2020一定要选一个肯改课纲的总统,而且也要自问是不是准备好了?不只要宣传理念,还要想到未来要怎么做。例如是不是有第一流的教授参加写课纲?课纲微调的失败教训就是,当时课纲成员真正学历史的人很少,变成被攻击的对象; 另外编写课本、审查课纲和课本的成员以及出考题的人、教学现场的教师都很重要,免得跟香港走上同一条路: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老师,教出同样的学生。另外,如果2020仍是民进党获胜,这个课纲还要继续,徐泓呼吁,要让更多老师觉醒,虽然依照课本教书,但是可以讲自己的内容。徐泓说,从民进党成功窜改课纲中可以得出历史教训,因为他们是以合法掩护非法,以民主自由掩护台独。例如用专题式教学来替代历史时序、将中国史加入东亚史的脉络,这些本来都是好事,民进党用民主自由的外壳来包藏台独思想,偷天换日,吸收中间选民,等到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
作者简介,徐泓,台湾大学历史系文学士、文学硕士及博士。2016年起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座教授,厦门大学终身讲座教授,明代研究会(台湾) 常务监事。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艺术史研究所创所所长,香港科技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兼人文学部创设学部部长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署理院长,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创所所长及系主任、教务长及代理校长及明代研究会理事长。教学研究的领域,主要是明清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已发表明清盐政与盐业、明清社会风气、明代婚姻与家庭、明初国内大移民、明代城市、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及明清史学相关学术论著八十馀种、学术评论三十馀篇。近著《二十世纪中国的明史研究》(2012)、《何炳棣著〈明清社会史论〉译注》(2013),《论何炳棣先生的〈清代在中国史上的重要性〉》(2014) 、《明代河东盐销区的争执》(2015) 、《“新清史”论争:从何炳棣、罗友枝论战说起》(2016)、《〈明史纪事本末. 仁宣致治〉校注》(2016)。
文章转发自古籍,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任何投资暗示。